山東鄉(xiāng)村振興沒有必要拆農民的房子
楊華(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鄉(xiāng)村振興必須拆農民的房子?
最近山東在菏澤、聊城、濱州、臨沂、德州等地試點的合村并居政策,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在實踐中因為侵害農民利益而引發(fā)了農民的強烈不滿。
根據公開的說法,之所以要推行合村并居的政策,是為了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振興齊魯樣板國家綜合試驗區(qū),高質量全面完成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任務。
在今天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發(fā)布會上,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李琥是這樣解釋拆農民房子的:
“山東農村數量多,規(guī)模小,布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數量6.95萬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國居倒數第二。隨著山東縣域經濟的發(fā)展……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城市聚集,導致農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兒童多,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越來越迫切。空間布局分散,導致了配套農村地區(q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本高,不經濟,需要全域考慮,優(yōu)化布局。”
意思是行政村規(guī)模小、數量大,不便于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問題是,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給農村配套基礎設施,為農民提供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務,并不代表就要拆農民的房子。
鄉(xiāng)村振興,是要提高農民的幸福感,確保這一點的前提是,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在這方面,山東農村就不乏做得好、又不拆農民房子的案例。
二、山東也不乏“不拆房子”的好例子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很重要的一項功能是為農民提供與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務。“黨建示范區(qū)”建設,在不拆除農民房子、不強制農民集中居住的前提下,實現了城市公共服務下沉和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
前不久我們曾到山東煙臺市調研20多天。煙臺市這幾年在探索推進的“黨建示范區(qū)”,就是比較成功的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的范例。以我們調研鎮(zhèn)為例。該鎮(zhèn)3萬多人口,下轄60多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的平均人口是500余人。
由于行政村規(guī)模小、行政村數量較多,客觀上導致鄉(xiāng)鎮(zhèn)管轄的幅度較大,不利于基層黨委政府聯系和服務群眾。在煙臺市推動“黨建示范區(qū)”政策的引領下,該鎮(zhèn)將轄區(qū)劃分為4個片區(qū),每個片區(qū)管轄15個左右的行政村,以片區(qū)為單位成立“黨建示范區(qū)”,示范區(qū)辦公地點設在中心村。
“黨建示范區(qū)”實行黨委實體化運行和公共服務下沉的兩項基本制度。
黨委實體化運行的具體操作是,由鄉(xiāng)鎮(zhèn)班子成員擔任示范區(qū)的黨委書記,鄉(xiāng)鎮(zhèn)中層干部擔任示范區(qū)區(qū)長,中心村的村支書擔任示范區(qū)黨委副書記,其余行政村的書記兼任示范區(qū)黨委委員。示范區(qū)黨委書記對轄區(qū)各村的各工作和農民需求負總責,各村書記對示范區(qū)黨委書記負責,示范區(qū)黨委書記則直接對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負責。
這樣,“黨建示范區(qū)”就成了一個擴大了行政村,是一個責任、利益共同體,原來的各行政村就相當于村民小組。
公共服務下沉就是將縣鄉(xiāng)各部門的94項服務職能打包下放到“黨建示范區(qū)”,在示范區(qū)內設置辦事大廳,建立綜合服務平臺,由各行政村支書輪流值守,受理和收集群眾服務事項。這樣,原先村民辦事需要跑縣鄉(xiāng)各部門,因為不熟悉而導致辦事不方便,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現在村民在辦事大廳就可以享受“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示范區(qū)每天收集到村民的辦事需求后,下午下班前便由值班人員將相關材料拿到鄉(xiāng)鎮(zhèn)相關部門辦理,如果需要到縣級相關部門辦理,再由相關人員拿到縣里去。辦好后再將相關材料送至農民手中。服務下沉到示范區(qū)一級,方便了農民辦事,實現了公共服務供給最優(yōu)化和均等化的目標。
三、不拆農民房子比拆農民房子好一萬倍
不拆房子的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顯著優(yōu)點:
一是成本低、效果好
拆農民的房子,將農民集中起來居住,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有利于公共服務的集中供給,節(jié)省供給成本。但是拆除農民的房子,不僅政府要承擔巨額的補償,農民則要花更多的錢買房子,生活成本還增加。
而該市“黨建示范區(qū)”建設表明,只要進行工作機制、治理機制轉換,不拆農民的房子也能給農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
地方政府何苦要去折騰農民的房子?
二是鄉(xiāng)鎮(zhèn)工作人員和公共服務下沉,有利于改善黨群、干群關系
鄉(xiāng)鎮(zhèn)工作人員下沉到示范區(qū),一方面示范區(qū)成了他們的責任區(qū),示范區(qū)的所有事情他們都有責任去管,另一方面他們跟群眾距離近了,有利于了解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
“黨建示范區(qū)”很精準地解決了農民的許多需求,獲得了農民的認可。但是,拆房子式的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卻引來了農村的民怨沸騰。
問題出在沒有走群眾路線,不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
三是在中心村建立相對完整的公共服務體系,引導農民有序、自愿集中居住
通過公共服務下沉示范區(qū),在示范區(qū)所在中心村建設幼兒園、小學、衛(wèi)生室、銀行、超市、集市、電商、農資店等,引導農民自愿、有序向中心村(包括鎮(zhèn)所在地)集中居住。由于中心村鎮(zhèn)離各村距離都不太遠,且交通相對暢通,居住在中心村鎮(zhèn)、享受中心村鎮(zhèn)的公共服務,也不耽擱農民返回各村務農。或者居住在原村莊,要享受中心村鎮(zhèn)的公共服務,成本也不太高。
而拆房子式的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強制農民集中在遠離村莊和耕地的城鎮(zhèn),就會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尤其是對于仍需要在土地上刨食的農戶、老年農民來說,則可能阻斷他們的收入來源,使他們陷入貧困狀態(tài)。
四是尊重了農民的自主權利,給農民留下了退路
“黨建示范區(qū)”建設不打農民宅基地的主意、不強制農民進城,把農民進城的權利留給農民自己,讓有能力進城的農戶進城,讓暫時沒有能力進城或沒有進城需求的農民留在農村。將選擇權留給農民自己。
而拆房子式的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將不能進城、進城失敗、還需要留在農村的農戶一并連根拔到了城市,果斷地斷了他們的后路,剝奪了他們進城失敗后返回農村的權利。卻未曾考慮,如果大量在城市生活不如意、乃至進城失敗的農民聚集在城市,對他們個人、家庭和社會秩序會造成何種影響。
合村并居拆房子,不是振興鄉(xiāng)村的好辦法。
2020年6月17日
葉敬忠:哀莫大于議題疲勞 ——關于“合村并居”運動的討論
葉敬忠: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教授
關于“合村并居”運動,有人讓我寫篇短文,說是要給農民和鄉(xiāng)村干部看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于該運動本身,我沒有什么要特別寫給農民和鄉(xiāng)村干部的,原因有二。
其一,我想說的,尤其是“合村并居”的利弊和對農村、農民、農業(yè)的影響,農民和鄉(xiāng)村干部都知道,只是他們也常感無奈。
其二,我有點議題疲勞,因為“合村并居”并不是什么新的故事,是十幾年前就已開始的“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延續(xù)。賀雪峰教授關注此事已一月有余,我一直知曉,但少有參與討論的沖動。因為,這事情本身并不復雜,正如北航博士所言,判斷此事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識就行。
我看到的一些“合村并居”的圖片和視頻,與2010年前后在一些鄉(xiāng)村看到的“增減掛鉤”現實一樣。我團隊在10年前就已經針對“土地增減掛鉤”做了一些研究。
昨日還把2012年撰寫的一篇學術論文壓縮推出,題目是《拆村并居及其發(fā)展主義邏輯——“被上樓”的農村、農民與農業(yè)》。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增減掛鉤”政策一經出臺,立刻成為一些地方破解土地瓶頸的“金鑰匙”,成功地“找到了地”。二是“增減掛鉤”政策出臺后,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三是失去庭院后,村莊生產生活空間被壓縮,村莊文化和村莊共同體受到了沖擊。四是“被上樓”的農民生活成本增加,收入來源減少,鄉(xiāng)土社會歸屬式微,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減弱。五是農民居住在小區(qū),對農業(yè)生產帶來不便,掛鉤出來的復墾土地質量不高,國家的糧食安全未必因此更有保障。六是“增減掛鉤”為地方或資本帶來利益,但給農民卻帶去了風險和負擔。七是“增減掛鉤”政策背后服務的是唯經濟增長的發(fā)展主義邏輯,忽視了發(fā)展還應該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因素,發(fā)展主義的現代性追求將農村問題化,從而為改造農業(yè)、農村與農民建構了合法性。八是建議轉變發(fā)展方式,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方面全面協調發(fā)展的新模式。
賀雪峰教授持“小農立場”,我也持“小農立場”,但我們倆的邏輯十分不同(這里暫且不論)。然而,我想特別說明的是,不要把“小農立場”說成是酸酸的鄉(xiāng)愁。我們都知道,社會要進步,地方要發(fā)展,農村和農民都要發(fā)展。我們也知道農民并不排斥現代化,你看他們把現代通訊技術玩得,一點也不比文化人差。
因此,審慎對待“土地增減掛鉤”和“合村并居“這樣的大運動,根本不是否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更不是否定發(fā)展的重要性。在條件合適和農民愿意的情況下,開展“土地增減掛鉤”和“合村并居”可以產生積極作用。但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給社會公平、傳統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其他方面留以足夠的空間。
其實,“小農立場”無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鄉(xiāng)村發(fā)展中的具體體現,強調的是在農村發(fā)展中,要以億萬農民的利益為主要出發(fā)點來制定政策、設計項目、評價成就。
有人或許會認為農民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這是在以自己的一套價值和標準去衡量農民。其實,不同群體的價值標準常常差異巨大,我們無法用某一個群體的價值追求和倫理邏輯去理解、指導或要求另一個群體。就如我們無法用經典文化去理解和指導民間文化一樣,我們也不能以企業(yè)家的邏輯去要求農民的生計和生產活動,它們是非常不同的系統。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常常是無法通約的,正如下面這個故事所表達的。
一位老太太帶著她的貓在馬路上散步,突然一個男子開車疾駛而來,把貓給撞死了。男子連忙停下來,抱歉地說:“大娘,我愿意補償您。”“那太好了,你捉老鼠的本領怎么樣?”
回到本文緣起,即給農民和鄉(xiāng)村干部寫篇短文。我想還是分享幾段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論述吧。
“我國小農生產有幾千年的歷史,‘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guī)模家庭經營是農業(yè)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
“鄉(xiāng)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tài)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一些村落會集聚更多人口,一些自然村落會逐步消亡,這符合村莊演進發(fā)展規(guī)律。關鍵是要做到規(guī)劃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做大,都要經過科學論證,不要頭腦發(fā)熱,不顧農民意愿,強行撤并村莊,趕農民上樓。”
“鄉(xiāng)村振興不要搞大拆大建,防止鄉(xiāng)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要多聽農民呼聲,多從農民角度思考。”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xiāng)村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xiāng)土味道,保留鄉(xiāng)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wěn)定,農民的土地不要隨便動。農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鎮(zhèn)待不住,就容易引發(fā)大問題。這在歷史上是有過深刻教訓的。這是大歷史,不是一時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
山東合村并居應該考慮農村中老年人的生存困境——一名山東肥城農家子弟的提醒
賀教授,您好。
感謝您關注關心山東農村合村并居的事情,也感謝您能敢于表明自己的觀點,我個人非常贊同您的觀點和意見。
我在大城市安家并工作很多年了,戶籍也早遷出出生地的農村老家,父母和姊妹都在老家務農,我的老家是山東泰安肥城潮泉鎮(zhèn)。
因為出身于農村,深切體驗過從貧困到解決溫飽和逐漸發(fā)展的過程,雖然身處城市,但無時無刻不掛念農村的一切,這是一輩子抹不去的鄉(xiāng)情和牽念,也是促成我拿出專門時間來給您撰寫這篇文章的根本動力。
就合村并居,根據我個人切身體驗,希望能給您提供一點有用的信息,也順便表達一下我個人的立場與意見,望您偷閑批評。
我個人強烈反對一刀切式的合村并居,應因地制宜分情況進行合村并居。
三四年前就聽說老家要合村并居,由自然村合居到鎮(zhèn)上的樓房上,我當時(到現在)就感覺不切實際。理由如下:
一、部分農村經濟條件非常差,搬遷不起,會越搬越窮。
肥城整個表面經濟繁榮,但不能代表所有農村實際,潮泉鎮(zhèn)的農村也是整個肥城農村的實際情況代表,受縣城和泰安市經濟交通工業(yè)輻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為主,據我了解,一個村莊大部分居家戶的收入基本上能滿足日常生活支出,很多都是緊著褲腰帶勉強維持,溫飽是沒有問題了,但離著小康差得很遠,凡是留在農村里的基本上是因為沒錢買樓房的中老年和部分青年家庭,能買樓房的有能力的人你留都留不下,根本不用強迫搬遷,留下的為什么留下?家底只有自己知道,我的村莊的鄉(xiāng)親們都不敢隨便去看病,一旦需要吃藥打針就得花很多錢,為了娶媳婦幾乎沒有不背債的,不背債的也因為娶媳婦也差不多折騰干凈了,家里有存款的,現不說多少,就很好了。有存款的,可能有個幾萬,但不夠買房子的錢。
搬遷到樓房上,不是免費搬遷,都要再交幾萬元,有的就得借債,還沒地兒借,因為都在買樓房。甚至為了湊錢,都影響了大家庭的關系,有的孩子好不容易在城市立住腳跟成家立業(yè),肩負買房的貸款壓力,有心在城市給父母買房,拿不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錢,每年或者經常力所能及地補貼一些給父母,安慰下自己所欠的孝心,如果給父母再擠出一些錢給父母買房,也不是不行,但后續(xù)樓上生活會成倍增加,孩子壓力多倍地增加了。兒子相對來說還能咬牙,媳婦呢,中國的環(huán)境大家都明白,支出多了、時間久了可能會為給父母一百元錢而分崩離析,這不是夸張。
我的村莊,凡是留守的,大部分是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很多都是與孩子分家后老夫妻倆分戶居住的,現在的家庭,年輕人老年人都不太喜歡住一起,各自有各自的空間,和諧事少,但他們根本沒有了收入增長點,有些病都看不起,有些年輕家庭甚至孩子上學都很緊張,根本沒有閑錢買樓,不顧現實勉強上樓了,最后不會窮死,也會生不如死。
二、脫離農民環(huán)境,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未來。
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振興鄉(xiāng)村美麗鄉(xiāng)村計劃各地緊鑼密鼓,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堅決支持。但地方上的不顧實際情況一刀切式的強制半強制合村并居是否與國家政策初衷一致?即使暫時勉強東拼西湊上樓了,后續(xù)生活怎么辦,總不能都去經商吧?!靠積蓄生存,沒有家底,有也會很快吃完,靠繼續(xù)種地,已經很難夠得著了,老人們已經無能力創(chuàng)業(yè)種田的怎么辦?靠兒子養(yǎng)著,可以深入農村調查一下,年輕人的家庭負擔怎么樣,有能力完全負擔樓上的任何一點生活都得花錢的父母生活的壓力嗎,現在的老農民守著一點菜地和糧地多少能種點,有點吃喝的,包括用水,有井免費,上樓就如城市生活,一切離不開錢,時間久了,樓上生活的負擔會導致家庭關系的和諧,重要的是樓上的吃喝來源減少了甚至不存在了。
五六十以上的老人以前守著老房子,身邊有點菜地重點糧食還能生存下去,上樓了,離著菜地糧地那么遠,實現不了莊稼的隨時打理,農民特點不就是身處田地間與莊稼共成長嗎,沒有了院子,遠離農田,原本一早干一會,回家吃早飯,上午干一陣回家中午飯,上樓了,得開著三輪或電動車,帶著農具,行遠路,帶著飯,一出一天,給農民增加了很多精力、時間、農田管理成本,農民的積極性會逐漸喪失,對這種農村政策也會逐漸懷疑,農民到底應該是怎樣的,恐怕要讓農民無所適從了。
農民何去何從,上樓后農民該如何生存發(fā)展,才是政府重點考慮的問題,而不應該是只讓農民上樓、合村并居!
三、整合資源,增加農田,是妄說,是對農民的欺騙。
合村并居后的廢墟,不是短時間內能整出來的,可能會永久成為廢墟,因為當地政府的目標是農民上樓,對搬遷后的廢墟沒有具體規(guī)劃。
潮泉鎮(zhèn)很多土地好多年前土地流轉,被一些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承包,給農民一定的補償,實際結果是,農民算算賬,種地不賺錢還費力,給點承包費,不管多少也接受了,村委也有了一點收入,但另一番景象是大片的種糧食的土地上栽植了很多果樹,沒人管沒人搭理,聽說有政策扶持,在重新流轉前幾乎沒有果子收成,成了個別人創(chuàng)業(yè)鉆政策空子的機會,地方根本沒有監(jiān)管這些資源的浪費。
現在,潮泉的張莊村大片土地又弄成了休閑度假區(qū),到底是為了增加農田還是為了干別的?農民不清楚。要是為了增加土地,附近的7450工廠搬遷后,就不應該再建別墅了,雖然是山坡,但也是可整成糧地的(當然他們會說7450項目不是鎮(zhèn)政府說了算的,但肥城市是有決定權的)。
潮泉鎮(zhèn)合村并居的樓房是建在鎮(zhèn)政府東面的良田上的,地面非常平整,還可水澆,這是張莊村、柳溝村、孫樓村等山地村羨慕嫉妒恨的平地沃土啊,為什么不好好利用這些良田,去價值低的薄地集中呢,還能實現貧地增值。
要是為了增加種糧的農田,那就不應該建農家樂休閑區(qū),不應該占用良田建樓,這是打自己的臉。
政府建樓房需要花大量的錢財,農民買樓花錢,原有民房浪費,樓上生活要比以前花更多的錢,整治廢墟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以及其它想不到的各種成本費用,傻子都能算明白,這一折騰,里里外外的費用比不合村并居多出了好多好多,當然,好處是會滿足政府領導的形象政績需求,會讓工程人員有活干,賺錢機會來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這就是資源整合優(yōu)化?!
四、增加矛盾,埋下不和諧隱患。
前幾年為了讓村民去鎮(zhèn)上樓,需要交一部分錢(好像幾萬元)絕大部分農民都不同意,鎮(zhèn)里壓村里的干部,村干部做村民工作,實在做不下去(也有村干部同情村民并對現實有著清楚的認識),工作效率不夠,被免職。后來上的干部在職權、利益驅動下,強勢推行到鎮(zhèn)上上樓,吆三喝四威脅哄騙各種招數用盡,哪里像為人民服務的干部,沒有一切為了百姓的利益考慮,其實村民們都明白村干部為什么這么帶勁兒,村組長也被施壓只能勸說村民,弄得平日里好鄰居好相親關系尷尬甚至反目成仇,村民之間,有的有搬遷需求的,與不想搬和沒能力搬的,因不能整體搬遷收益較少,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附近柳溝村幾年前拆了民房在原村里建了五六棟樓房,其它大部分保留原樣,一個幾近原始的村落矗立著幾棟現代化的樓,樣子很搞笑,節(jié)省了資源了嗎,騰出空間了嗎,現在廢墟在干什么,為上樓而上樓嗎?這個村可以不搬遷到鎮(zhèn)上,因為有樓了,如果是為了合村并居整合資源增加田地,那這個村也應該整體到鎮(zhèn)上的樓上,而不能因為有幾棟樓就不合村并居了,弄得鄰村的村民意見紛紛,對地方政府的做法紛紛不滿。
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樓房病會比城市樓房病更加突出,電梯、水電、衛(wèi)生、物業(yè)、工具擱置等,將來都是問題,城市樓房管理都有諸多問題,農村上樓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各種矛盾。
解決不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和后續(xù)發(fā)展問題,農民對政府的不滿會日積月累總會有一天爆發(fā)的。
我不反對合村并居,像濟南周邊、膠東半島大部分農村,有足夠的條件,甚至因為合村并居小康了,因為地方上經濟有保障,反而中西部農村落后,工業(yè)農業(yè)第三產業(yè)都一般甚至差的情況下,再強力推行就勉為其難了,雖然有些村民仍保留原有的土地,好像也能繼續(xù)耕作,但便捷性,隨時性,沒有了,效率也就降低了,關鍵是樓上的生活及導致的其它方面的成本成倍增加,而土地上的收益卻沒有增加,反而因距離產生的各種成本增加了。
希望當地政府明白合村并居的目標和意義是什么,怎么解決農民的后續(xù)發(fā)展和后顧之憂,從農村現實出發(fā),綜合衡量,根據不同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戰(zhàn)略,讓農民因合村并居美麗起來,富裕起來。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有深厚的根基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應該加以發(fā)揚,應該注重農村文化的土壤和營養(yǎng),特色、國情才是關鍵因素,而不應一鞭子都趕進欄。合村并居,對部分地區(qū)和農村,表面上看鄉(xiāng)村美麗了,內涵上呢,反而貧困了。
農民的特點就是生存在天地曠野間,有院子,有陽光,有空氣,有與莊稼的朝夕相伴共成長的環(huán)境,都集中城鎮(zhèn),生活、文化跟不上,農民不像農民城市不像城市,這就是不具備條件合村并居后農民的窘境、社會的尷尬。
原本等矛盾到了集中爆發(fā)時向更上級政府和焦點訪談反映,近期看到您的幾篇文章,甚是欣慰。集中到鎮(zhèn)上樓房也喊了幾年了,一直沒有太敢明目張膽明杖執(zhí)火地強迫搬遷,估計也是當地領導心虛,不敢鬧大,但這反映了他們也清楚現實,只是還在做農民的誘導工作,所以,還是不希望焦點訪談關注,還是希望在小范圍內解決。
您是專家學者,希望通過您的發(fā)聲,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關注,老百姓說話真的蒼白無力,感謝您費心呼吁。
一名山東泰安肥城潮泉鎮(zhèn)走出來的農家子弟
2020年6月15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