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按:我在今日頭條發表的兩往篇評論(賀雪峰:“山東合村并居何必拆農民房子” 2020.5.12;賀雪峰、桂華:“山東省大范圍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 2020.6.11),在很短時間就有幾百萬的閱讀量,跟貼也都有數萬條,充分說明了山東合村并居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也收到了大量山東農民和干部的來信。以下為山東菏澤一名基層干部的來信。
看了賀教授關于合村并點的文章,想說下你們不了解的背景。
土地增減掛鉤,一是地方招商項目用地緊張,需從老百姓手里擠出來面積指標,二是貧困地區財政困難。
拆遷出來一畝地,國家撥付25萬元復墾經費,一個縣每年每鎮完成一到兩個村的拆遷,就騰出來幾百畝,一個縣平均二十或三十個鄉鎮,每年就是幾千畝,上億資金的撥付。
至于當地主政領導的初衷,是為了政績,為了財政,還是為了人民群眾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個需要看他個人的覺悟修養素質,才能得出結論。地方政府是執行國家政策,還是利用國家政策,也不得而知。
拆遷問題,群眾也不是不響應國家政策。反對的重要原因是補償太低,百姓賠錢拆房子。
磚混結構的,每平方賠償600元左右,這個價格連老百姓當年蓋房子的成本都不夠,而且近年都是節衣縮食蓋的新房,前幾年新農村建設,水、路、氣、網都通了。再掏錢上樓,實在沒有必要,加上兩三年居無定所,百姓最樸素的觀點是這一番折騰,圖個啥?這基本上是群眾反對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兒前幾年有壓煤村莊搬遷,因為補償標準高,搬遷基本上都很順利。
百姓大多是純樸善良的,會支持國家政策的,但明顯損害其利益時,另當別論。
關于留住鄉愁的號召,可能并不是在村子生活的百姓更深更遠考慮的問題。鄉愁感觸的句子很美,那是農村出來在城市工作的人的感觸,一輩子在村子里的老百姓基本沒這些感觸。他們樸素的價值觀就是能吃好、住好、有錢花、不受苦、不吃虧就好。
但是有不少老人是不愿意挪窩,葉落歸根,死也死到老宅。外出務工尤其是考大學出去的年輕人是對老家有念想的。
因資金跟不上,拆遷后,新房子有的兩年住不進去,住親戚不是長久之計,在野外搭窩棚暫住的很多。這種狀況下,老百姓能對政府有好評價嗎?
各地基本都是先拆后建,主要是怕建好了群眾不拆遷,樓房賣不出去,政府更被資金壓垮。先拆與先建是個不好解決矛盾問題。
我們這里算是比較落后的地區,我在地方部門工作,這是我個人認為的比較理性看法,另外對老百姓拆遷的心情和生活親眼所見也痛在心里,所謂哀民生之多艱。
中央政策肯定是人民至上,為人民謀福祉。但地方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執行政策的有之,利用政策的有之。這是事實,俗話說好經被念歪了,各地應該都有。
棚戶區改造,前年和去年,我們這里全國靠前。有些大拆大建,明顯的傷害老百姓,基層干部也有怨言,工作開展不動,但是上級逼迫。媒體反映事情的文章,將是最有效的推動力量。
賀教授的文章,在我們這兒反響很大,但也僅限于同事間私下聊天,給予觀點認同。因為左右不了基層政策。
這個政策這么瘋狂,究竟是因為政績還是真心為群眾利益,大家心里跟明鏡一樣。這不是個小問題,這是一個普遍性存在,講政治和官僚主義相伴相生。這在山東尤其明顯。
全國的鄉鎮干部晉升之路都難,基層干部也許只是為了保住飯碗而已。這是一個政績考核機制問題,從縣到市到省,都在一心謀晉升。
關于老百姓對合村并點涉及到拆房的村民的看法,百姓都不笨,都知道國家政策好,是下面把經給念歪了。
百姓反對,可能主要原因是真實地觸動了他們切身的利益,他們就那么點家底,真的經不起折騰。群眾沒那么難纏,都是很純樸的訴求。
還有一些地方胡亂給農民建設小高層,真是不負責任,這確實不符合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這個地方的農民以種地為業,首先應該考慮生產。農具機器存放,農戶養殖,都不方便了。
拿出幾萬十幾萬的買樓差額,以及以后的物業費,這筆剛性支出,是否出現大面積返貧問題,這是要考慮的。
我個人覺得如農機存放、牲畜養殖、生產半徑擴大等,這些都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了,這些自然改變。一旦老百姓富裕了,誰愿意過苦日子?
現在的經濟水平和生產生活方式和“合村并點”的規劃確實離得很遠,如果不打折扣地執行,需要很大的財政支持。
歸根結底,地方政府應該著力于發展經濟,但不能是這種辦法的與民爭利。
鄉愁還真留不住。還有一輩子養成的飼養和樂趣等生活習慣,都漸漸不再有了。
發展經濟是政績,百姓是否享受這個發展紅利,也只有老百姓有發言權。
對于這種資源優勢不足的地區,地方政府在發展上又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包括侵犯農民利益,與民爭利。發展過程伴隨著一些利益被犧牲。國家這么大,民情這么復雜,確實太難了。
主要還是為土地指標,較好的農民家庭可能有一二十萬的存款,普通家庭也能拿出幾萬,這對“合村并點”是一個可行性的因素考慮。如果窮的叮當響,自然就推不動了。在擋不住拆遷大勢時,沒錢的找親戚借,最后總會買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充分調研確實很重要,但調研方法也很重要,如果你遇到的全是充滿仇恨心態的,得到的信息可能就傾向于反面聲音。
總體而言,城郊農村,近郊和遠郊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客觀看待正面和負面并存,交給社會去評價,這樣更嚴謹。
我們市要求2028年之前所有村莊全部完成拆除,一個不落,合村并點建新村。雖然本人沒有看到書面文件,但縣鄉級領導都是開會領了精神的,也正在實施中。
每次決定拆某個村,鎮工作人員每人分包幾戶,自己想辦法做其思想工作,各種軟磨硬泡,都為一個同意簽字。
基層工作人員也承擔著壓力,上有領導批評訓斥,下有百姓挖苦、閉門羹甚至謾罵,個個都苦不堪言。這是一個人民滿意、有利民生的好事嗎?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
朋友在鄉鎮工作,目前正在做其分包的工作,已經開展兩三個月了,現在只做通了一戶,難度可想而知。工作帶給他的痛苦,也讓他情緒低落。
鎮長書記都不直接面對百姓,而中層以下都有分包幾戶的任務,這些人員做戶家工作時,承擔著以后被怨恨的壓力,有幾人是愿意主動去做這個思想工作,都是硬著頭皮上,這就是目前現狀。
雖然基層干部也知道這個本身就不合法,國家是禁止搞這一套“軟暴力”的,但是一個個普通工作人員,甚至鄉鎮主要領導,誰敢站出來明確反對?
鄉鎮領導也苦不堪言,都心知肚明這是否是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可上級對下級的考核機制,逼著你硬著頭皮也得執行。除非離開體制內,可又有幾人有這個魄力辭職?畢竟大家都不可能個個才華橫溢、處處能施展。
普通工作人員有自己的苦衷,鎮長有自己的苦衷,縣長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最苦的是底層農民。
永遠是上級施壓下級,上級考核下級,上級提拔下級,任何一級的下級,誰敢違背上級?
所以,對政策有不合理不科學之處,只能背地里發發牢騷,工作還要去做。問題就在這里,對現實存在的不科學不合理地方,誰來指出并糾正?
制訂政策的上級政府有沒有充分調研民間民情?怎么調研?調研方法是否能得到實際情況?這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且是個大問題。
這直接影響到政策制訂得是否科學合理,從而又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生,但時間不可逆,浪費過去的時間就這么了。這是對民族和國家發展是否負責的問題。
基層干部建議制訂政策的上級部門,多下來看看百姓的生活,多聽聽百姓的心聲,如果下來調研,在其調研領域生活工作一年,可能得到的情況更接近事實。尊重現實和事實,制訂的政策不可能不科學。
調研若只聽村干部、鎮干部、縣市干部的介紹,怎么可能看到問題的真相?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都期望國家發展的更好,國家大發展是每個個體、每個單位每個區域發展的綜合。
一個管理者,能聽到民間真實聲音,辯證地分析看待,從而隨時調整管理方式方法和方針政策,一切會向好的。
所謂的民間,村鎮縣市甚至省,都是民間,處處皆百姓,就像我們每一位國家工作人員,又何嘗不是百姓的一員?
每一個專家教授學者、政策制定者,不能閉門造車,如果有精力,無論和哪一級的普通工作人員聊,都能發現真實的民間民情。我們絕不是方方,只看到陰暗面,我們不選擇性發現問題,我們客觀描述普遍性問題,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幫助。
希望專家學者,如果有機會,去熱點地區,深入群眾幾個月,你們的手記真是會震撼性的。國家的錢是挺多的,到最后除去截流、浪費,落到群眾手里不多。
這個機器過于龐大,行政、維穩、意識形態,政府效率太低了。可又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太復雜的一個國情了。
關于合村并點,無論政府工作人員還是村里群眾百姓,一片怨聲載道,唯有生活其中,才能看到真相,很無奈,不知什么效應才能引起上面關注并改進。
體制內的人,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不敢亂說,沒幾人敢說負面的真相,被當地發現暴丑,會毀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群眾百姓,人微言輕,沒有發聲平臺也沒能力表達,所以就更少有人發聲讓輿論、讓高層關注。
就這樣,多少人壓抑著無奈著忍氣吞聲,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越來越嚴重。
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有的地方老百姓被逼的實在沒一點辦法。
所有人、所有事情都是為了一兩個人的政績。傾心而論,真的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的有幾人?
縣長想著市長、市長盼著省長...唯有媒體多多關注和發聲,也許才能推動改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