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到底要搞多大的規模,是否全國要一刀切地搞造城運動?這需要計算一下成本。從經濟和生態角度看,最低成本的城鎮化應當是就地的,即農民就地城鎮化。
農村人口對資源的消耗只有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基本上不存在生活垃圾問題,農村的殘渣剩飯都是飼養動物的飼料,耕地就是非常良好的天然有機物處理系統(人工合成的塑料類有機物除外)。而要實現城鎮化,城鎮化率要達到60%,以13億人基數算的話,就是8億人進城,那中國的能源和資源消耗要翻三倍,中國的能源能支撐這么高的消耗嗎?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里,推進城鎮化必須實行大中小城市并舉,重視發展小城鎮。
理論上,以城鎮化為主要載體擴大內需,充分釋放城鎮化的需求潛力,是我國走向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和戰略重點,但那些正在建設的“大城”,不少是大馬路、大建筑、大立交、大草坪,以大為美,以洋為美,千城一面的景象已隱約可見。有湖的城市,岸邊布滿了地產項目,有的地方甚至不斷填湖造地搞地產,沒湖的地方就挖個人工湖;剛建好沒幾年的高樓、大型體育設施,就因過時而被推倒;有些地方,逢山開山、逢水填塘、逢海填海,蠶食河道、濕地,變更規劃,更有甚者,竟把滯洪區也“變更”成房地產開發的熱土。這些項目與農民關心的城鎮化沒有任何關系,他們根本買不起,農民只有望城興嘆。
當前,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土地的城鎮化已明顯快于人口的城鎮化。2000年至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人均建設用地133平方米,超過國家規定限額的30%。2000年至2010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建成區面積增長95.8%,而同期縣級以下城鎮建成區面積僅增長了50.9%。一些省會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才百分之十幾,但他們拿到的用地指標達到了全省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50%。
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時,不顧自身財力,不顧土地、水等資源的承載力,已經造成很多問題。中國665個城市中,有將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大約有200個城市嚴重缺水;由于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地方出現“睡城”現象,每天早晚高峰,有數十萬人在同一時間往返十幾、幾十公里上下班。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鎮化進程’為幌子、以建設工業園區為名,以獲取土地出讓收入及相關稅費為目的,大搞擴城、造城運動,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單宗違法用地事件更為惡劣。
建一座大樓,往往就會失去一塊良田,而不少地方征來的土地利用粗放,造成很多浪費。中國平原面積不到國土面積的12%,人均平原面積只相當于美國的3.7%。但是,中國土地粗放利用現象嚴重,許多市、縣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業化,但建設用地規模已超過國土面積的20%。若按現在的人均建設用地計算,未來需要約數億畝土地完成城鎮化。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中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城市低密度盛行導致了更多、更長距離的交通通勤和對小汽車的過分依賴,引發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
因此,今后的城鎮化,一定要不能繼續造成城,而是在現有村鎮基礎上,進行改造,將城市要素搬進鄉村,既不影響農業生產,又提高了農業人群的便捷度,如學校、醫院、銀行、幼兒園、公園、綠地等等。
從根本上講,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轉變,蘊含著深刻的利益結構調整。不能再靠犧牲農民土地財產權利降低工業化、城鎮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條件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消除一切針對進城農民的歧視性政策;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讓農民能夠憑借土地權利參與并分享城鎮化的利益;大幅提高進城農民的就業競爭能力;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決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
附文:蔣高明:農民輕信所謂“科技信息”弊端初現
春節后和鄰村一位農民聊天,得到了一個信息很有必要向廣大農民介紹一下,避免今后上當。他是村里的養殖戶,因為崇拜科學知識,對各種科技致富信息非常著迷,先后養殖過黃粉蟲、蝎子、蛇、野豬、黃鼬、狐貍等等,但折騰十幾年下來,將在石膏礦當工人期間積攢了20多萬元全部賠了進去,至今沒有成功一件。
現在的商家非常狡猾,在產品包裝上說得天花亂墜,還有專家解讀,又加上在正式的報紙、電視臺或廣播上做廣告,商家承諾還包銷產品等等,那些急于掙錢的農民就很容易被忽悠而上當。但一旦你交付了錢,按照他們說的養殖出來后,他們找各種理由拒收(如果是小錢,他們為了讓更多人繼續上當,往往會兌現)。如果數額足夠大了,他們最終走人,換個地方繼續騙。
那位農民朋友按照某科技致富信息欄目的介紹,購買了2萬元的蝎苗,養按照所提供的方法養殖,但一個生長周期下來,大部分蝎子死亡了,賴不到人家頭上,因為沒有等到收購的那天就死亡了。至于蝎子為什么養不到收獲死亡,該農民至今不明白。
還有一年,有人在“科技信息”欄目里介紹養黃粉蟲能夠掙大錢,保證回收產品,產品還能夠出口,該農民一算賬確實前景誘人。他花20元一斤買了幾百斤黃粉蟲苗,再喂進去幾萬元的飼料后,待產品出來要求商家回收時,他們不是說你蟲子太小,就是太大,直到錯過了時間,幼蟲變成了成蟲,商家拖延的目的達到了,農民白白賠進去幾萬元。其實商家的真正目的是賣高價苗,根本沒有誠意回收產品,但他不告訴農民真相,害的農民不斷砸錢。
還有人宣稱養螞蚱可掙大錢,告訴你按照他們提供的方法能夠養殖6茬,聽起來很誘惑,連我們都上過當。2009年,弘毅生態農場自己花4000元買了兩盒土,約80斤重,美其名曰一平方厘米多少多少個卵,承諾能養6茬的其實只能夠養2茬,且養殖出來以后他們也不來收購,農場也不可能花幾百元雇車去銷售幾十元的螞蚱(不是同時長大),最后賠進去一萬多元。后來才知道,賣螞蚱苗的只是忽悠下家購買其螞蚱苗而已。
養狐貍,養黃鼬,養孔雀,養鴕鳥,總之,各種能夠賺錢的幌子,吸引只會加減乘除的農民,不懂風險意識的農民,反復上當。
在上述過程中,專家起的很壞的作用。他們往往為了幾千元的咨詢費,無限夸大其養殖效益,只說好,不說風險,農民賠錢了,跟他們無關,這樣的專家社會上實在太多了。
媒體也認錢,只要商家交了廣告費,且有什么專家解讀,他們就將大量參差不齊的信息發布出去,那些不明事理的農民前赴后繼地上當,媒體賺了廣告費、專家賺了咨詢費、商家賺了幼苗費,最終吃虧的是養殖戶,白搭進去功夫不說,還浪費了大量的飼料費。
建議農民提高警惕,自己心中要有數,不要輕信廣告上的說法,包括一些專家的解讀。真有那樣的好事,商家和專家自己好搞不就完了,他們更想掙錢,為什么急赤白臉地通過廣告讓人家做?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主要是推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