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長假,我們走訪了幾個美麗的鄉村,應邀參觀了兩個高效農業園區,調查了三個山區農村,發現在山區農村存在的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一、一些政府在農村用力做的很多事情農民們并不熱心。如土地確權問題,農民們認為,林地也好、宅基地也好、耕地也好,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戶與戶之間、甚至兄弟之間的產權始終都是清楚的,只是面積多與少而已。現在又不繳納農業稅,畝數多一點少一點意義不大,農民們對確權不關心。反而是那些外來的人承包了、租賃了、賣了荒山荒坡、征了農民土地的人才十分關心確權問題。還有新農村建設、新型新區建設、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戶籍改革等,群眾認為只是變個花樣而已,都是想叫農民把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讓出來,或想著法兒去掏農民口袋里的錢,或拐彎抹角地動員農民給國家或企業或富人做貢獻。
二、農村似乎很廉價:富裕的勞動力,無人耕種的、大片撂荒的或低層次種植的土地,便宜得幾乎是成本價的農副產品。農民們收入水平不高,余錢有限,沒有能力在自己的家園和土地上投資,造成大量資源閑置。而有錢的開發商、礦老板、城市富裕的投資者都看到了這一商機,紛紛將投資方向轉向農村:去開發土地、礦山,搞新農村建設,興辦高檔的高效觀光旅游農業。這樣做,一方面加強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了農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無形地、廉價地占取了農村和農民的有限資源。
三、農村浪費嚴重:正值秋收季節,柿子、蘋果、山楂、大棗、白菜、蘿卜等果蔬和農產品便宜得讓農民自己都懶得去采摘。尤其是前幾年退耕還林時政府讓栽植的柿子樹、山楂樹,而今已碩果累累卻無廠家收購,果實大量地爛在地里和樹上。群眾說:“你們能拿得動就拿走吧,不摘也是壞了。”農村很多新蓋的房屋沒有人住,村村通修建的水泥路很少有人走,村委會、文化大院的門相當一部分關閉著,沼氣、自來水、學校等基礎設施利用率很低。農村正在進行著二次電網改造。很多農戶不種秋莊稼,只收一季麥。一些村里有自來水,但由于提水工程耗資大、成本高、收費多,老百姓寧可去挑水吃也不用它。很多山坡上的土地狹小,不種可惜,種了無機械,天旱又收不了,只好撂荒。
四、農村沒有人干活。40歲以下的人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在這類農村,農業雖然已實現了半機械化,但農活仍需要由人來操作,由于土地不平整、不規則,即便是留守在農村的人或在城市里打工拾零活回村的人也不愿意為農業出力。三秋時回家的年輕人極少,農活多留給50歲以上的人來做。他們年年靠天吃飯,土里刨食。與過去比,耕作條件先進多了,但農村缺少耕牛,一戶種幾畝地,一家一戶的弊端十分突出,山區農村的農民依然很苦。農民們的商品意識很差,他們之間喜歡物與物交換。如面換米,蛋換菜。人情重于金錢,民風純樸簡單。
五、新農合很好,可一般人很少去縣、鄉住院,農民們多在村里看小疾小病,而在村里衛生所就診,能報銷的很少。農民們不舍得花錢去遠處看病,小病熬、拖,直到不能走、不能動、不能吃飯時才會去住院,反而把小病拖成大病,把身體拖垮。由于醫院收費高,農民們看病往往不找正規醫院和醫生,喜歡找偏方,看電視廣告買藥,常常上當受騙,吃了虧又維不了權。留守的村民們雖然能吃飽飯,但談不上營養和健康。尤其在農忙季節,早餐多以涼饃和開水為主,雞蛋大多留給城里的子孫或去賣錢。逢年過節、過壽、村里有紅白喜事都能吃上肉。
六、留守農民的文化娛樂以“小轉播鍋”接受電視節目為主。聽收音機,看電視,聽戲是他們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在農村手機很普遍,但老人們只會用來撥打和接聽,相當一部分人不會保存電話、不會發短信。村里無生氣,過去集體時人觀馬叫、人聲鼎沸的現象不見了,晚上的農村更是一片漆黑。我們看到傳統的鄉土文明在失落或被瓦解,農耕時代的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沖擊,城市的誘惑對年輕人越來越多,農村容貌破敗、農家院落蒿草瘋長、房倒屋塌現象普遍。尊老愛幼,傳統婚姻,鄉情親戚等關系在淡化。
七、新農村建設也好,現代農業也好,有很多短板。生態、休閑、觀賞、采摘、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而我們看到的農業與工業、服務業、旅游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并沒有大聯合、大融合。
已開展的城鎮化建設并沒有把農村變成城市的后花園,雖然城鄉建設的方向不同,功能不同,但衛生、便捷、舒適、服務等最為基礎的東西差別依然過大。
所謂的現代化農業和園區建設缺少文化內涵,并沒有與古村落、古樹、田園山水、廟宇、傳說等有機相結合。
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民們仍缺乏幸福度,到農村和園區的城里人很少有新鮮和舒服的感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