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農業面臨挑戰
文/弗弘索·鄔達 François Houtart
譯/林倬立
由于中國存續已久的傳統,要討論中國的小農農業實為一項挑戰。中國的脈絡與亞洲其他國家或世界上別的地方相當不同,但因為中國快速的都市化及工業化,中國小農農業仍可為今日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小農農業的毀滅
此議題之所以重要,有三大理由。首先,是供養人類的必要性。在本世紀中葉,我們將面對90至10億人口的糧食需求,當都市人口比例增加,意味屆時糧食生產必須是目前的兩倍或三倍。第二,是為了拯救地球。它不但是量的問題,也代表一定要發展出尊重地球再生能力的生產方式。地球的再生能力逐年遞減,而當前農業型態是此問題的一部份。最后一個理由是,大約有30億以農為生的人們生活岌岌可危,他們的健康和福利必須得到改善。世界上每個人對前述的一切都有責任。
過去40年間,我們助長了小農農業的加速毀滅,其中涉及許多因素。在急速都市化及工業化之前,做為農業活動使用的土地已經逐漸減少。因此農村人口相對地降低,1970年世界上有24億農村人口與13億都市人口,到2009年,變成32億農村人口與35億都市人口。
同時,采用單一作物的農耕方式導致嚴重的土地集中化,這其實與土地改革背道而馳,并且加速了過去幾年間土地掠奪的新現象,據估計在南半球有3千萬至4千萬公頃土地遭到掠奪,單是在非洲就有2千萬公頃。
土地掠奪向來連結到供應出口的經濟作物生產。斯里蘭卡是個引人注目的實例,1996年世界銀行提議該國放棄有利于出口的水稻生產,理由是向泰國及越南買米會比在本地生產更便宜。斯里蘭卡3千多年以來一直出產稻米做為主要營養來源,但是在欠缺其他考量之下,市場定律戰勝了。
接著,世界銀行要求政府禁止所有對稻米市場的監管措施和機構,并對灌溉用水課稅,增加稻米的生產成本,將公有土地私有化,以便農民能夠把土地賣給本國或跨國企業。在當時的政府反抗之前,世界銀行用國際貸款來施壓。
后來接手的政府更傾向新自由主義,寫了一篇名為《收復斯里蘭卡》(Regaining Sri Lanke)的報告,在其中接受了終止稻米生產的構想,認定這樣的解決方案可以制造廉價的人力資源,有助于發展工業及外國資本。
但是,斯里蘭卡如此實行超過了40年,這段期間工人階級持續抗爭以爭取更好的薪資,社會保障與養老金。于是,人力已經逐漸變得太過昂貴,外國資本因此離開,前往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或中國。最后的解決辦法是削減實際工資,縮減社會保障和養老金等各式手段來降低勞動力成本。
出口經濟作物也代表著進口廉價農產品,尤其是在南半球許多國家,接收美國或歐洲因生產至上主義和農業補貼而過剩的農產品。在很多案例中,這種情形摧毀了本土農產品,像喀麥隆的雞肉,或科特迪瓦的牛肉。
單一作物生產亦造成化學物的大量使用,還有基因改造生物的引進。這些早已經和生產至上主義的農業模式連結,隨著日益增加的需求而變得合法化,忽視一切長遠的影響,實際則是受以牟利為目的的經濟所引導。
生態與社會影響
從生態觀點來看,影響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可以說,砍伐森林(每年毀掉1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希臘國土的面積),同時是消滅生物多樣性。這意味不合理的用水引發許多地區的干旱。它引起土壤污染(在尼加拉瓜,某些用于生產甘蔗的化學物約需100年才能自我分解),也污染地下水,河流甚至海洋。
越南的紅河三角洲開始受到污染,導致漁業衰退。在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前端,死亡區廣達2萬平方公里(完全沒有動物和植物生命),此現象肇因于那些地區大規模發展玉米成為農作燃料,使河水攜帶了大量的化學物。在許多情況下,最終結果是50年或100年內將會沙漠化。
社會后果亦不堪設想。糧食生產移往了相對較不肥沃的土地,而且許多國家的糧食自產量正在減少。西非在1970年以前能夠自給自足,現在卻有25%的糧食必須仰賴進口。大企業主導單一作物的農業發展方向,同時伴隨著小農的負債和貧窮。小農民徹底屈服于大企業,包含貸款,生產投入,商業化,糧食和消費品。
化學物的使用與水污染,嚴重危害工人和其家庭的健康。在一些案例中,農業勞動者的過早死亡成為普遍現象。
在各式各樣的計劃/詭計之下,數以百萬的小農被迫離開他們的土地,在某些國家,像是哥倫比亞,甚至采用暴力的軍事行動或效忠地主及農企業的準軍事部隊。在拉丁美洲被強制驅離的人口,哥倫比亞有4百萬人、巴西有6百萬人、巴拉圭有1百萬人,在亞洲,印尼有6百萬人。這種情況對人民形成壓力而使他們移居外國,并引發政治問題。特別是弱勢的少數族群,他們喪失原本擁有的土地以及生存的基礎。
農作燃料危機與小農的抵抗
接下來的50年內,人類一定要改變能源的生產來源。石化能源將被耗盡,新的來源中,農作能源被視為一項解決辦法,酒類的乙醇從玉米,小麥,甘蔗中提煉,生質柴油燃料則取自植物油:棕櫚樹,大豆,麻風樹歐洲和美國沒有足夠的耕地生產他們所需,所以掠奪土地的情形正在南方大陸發生那些地方政府往往會屈服,因為他們見到減少燃油帳單或是累積外匯的機會。根據對2020年的規劃(歐洲會有20%的可再生能源),超過1億公頃的土地將被轉化為農作燃料種植,且至少有6千萬名小農將從他們的土地上被驅逐。
可以料想需要非常大量的土地才能達成此目標。印尼預計拓展2千萬公頃來種植棕櫚樹。幾內亞比索得到一項計畫,用50萬公頃種植麻風樹(是該國的7分之1面積),其經費來自澳門的賭場。去年10月巴西與歐盟在巴西利亞簽署了一項協議,要于莫桑比克種植480萬公頃甘蔗,生產乙醇供應歐洲。這一切都將對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環境造成劇烈破壞。
農作燃料的生產過程具毀滅性并會制造二氧化碳。如果它不是氣候問題的解決之道,又不能真正解決能源危機(現有規劃中,農作燃料大約占總能源量的20%),那么為什么要這些計劃呢?這是因為對資本而言,農作燃料計畫能在短期內有極高獲利,故有助于緩減資本積累的危機,并允許投機資本進行干預。
世界各地的小農運動正在進行反抗。包含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MST),印尼的“農民聯盟”(SPI)的,西非的“農民和農業生產者組織”(ROPPA)等等?!稗r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則是國際性的網絡,由全球一百多個小農運動組成,已經籌辦過多場研討會來改變人們和當權者。
其他組織捍衛環境以促進有機農業(在南朝鮮和中國),或推動都市和郊區農業(例如古巴),也都是朝同樣方向在努力。最后,農業經營與社會科學相關的學術單位,亦逐漸對此問題產生覺醒,并正在研擬替代的解決方案。
鯊魚與沙丁魚的不對等交易
這種發展源自于線性概念的哲學思考取向,拜科學和技術所賜,認為進步是永無止境,而地球資源可以永不耗竭。在農業上就是所謂“綠色革命”,如同我們在亞洲所見,特別在菲律賓及印度,綠色革命具有高生產力,但造成土地集中化,土壤及水污染,與日益加遽的社會不平等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邏輯。在這個愿景中,資本乃是經濟的原動力,發展即是積累資本。為了提高利潤,自然導致投機。金融資本在2007年和2008年的糧食危機扮演關鍵角色,資本集中化在農業領域就是壟斷企業,像是嘉吉(Cargill)、ADM農產集團(Archer Daniels Midland)與孟山都(Monsanto)等跨國公司。尤其面對生產資本收益下降與金融資本的危機,農業成為資本主義的新開發領域。
此經濟模型的邏輯忽略了“外部性”,也就是對生態和社會的損害。這些損害并未由資金去彌補,反而讓群體和個人承擔。交易的自由化,加強了把農產品當作貨品的商品化行為,并且鼓勵了各種自由貿易協定,那些協定實際上是鯊魚與沙丁魚的不對等交易。
所有人都明白,農業政策不可能在小農滅絕的情況下而進行。二○○八年世界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正式承認小農對于保護自然及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這份報告倡導透過機械化,生物技術,基因改造生物等方式使小農農業現代化,并且期望在私部門,市民社會和小農組織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但它仍然是在同樣的哲學思考里,并沒有預設結構性的轉型(見Laurent Delcout的簡介報告)。
藉由技術讓小農農業現代化只是在系統內轉型,最近一個實例是非洲的AGRA計劃(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推廣雜交種子、基因改造生物等等。此計劃的發起人是洛克菲勒(Rockefeller),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則贊助計劃內許多項目,其中包括贊助孟山都超過1億美元。
相反地,我們應該展望另外一種模式的轉型。在2008年的報告公布后沒多久,世界銀行發表了另一篇報告《國際農業知識科學與科技發展評估》(IAASTD的),其中咨詢了4百位專家所得出的結論是:小農農業的生產力并不輸給工業化農業,并且還多一項附加價值:它具有文化和生態功能。
2011年3月24日
注:弗弘索·鄔達是國際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也是“亞拉非三大陸研究中心”(CETRI)以及“另類南方”(Alternatives Sud)雜志的創辦人,政治經濟學大師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的重要工作伙伴。
“農民之路”的行動人士于2009年11月16日意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部外進行抗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