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集體經濟體制下的金蛋
10月4至7日,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節目向全國的電視觀眾講述了《紅旗渠的故事》(主講人是現林州市接待辦副主任李蕾)。這是緊接著河南大學某教授主講的《焦裕祿》之后,講述的又一個紅色經典故事。對于中央電視臺的此等舉動,人們是取普遍地歡迎的態度的。
人們之所以對此種內容取普遍歡迎的態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在聽了許許多多的諸如秦漢、三國、清王朝以及孔孟之道的古代故事之后,也很想聽聽關于現代的故事——畢竟這些故事離我們今天要更切近一些,因而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回憶和聯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故事本身具有極其豐富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因而具有極強的教育和啟迪的作用。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的人們,亟需要從這樣的故事中獲取思想的營養和精神的食糧。
在那樣生產和生活環境極其艱苦、物質基礎極其薄弱的條件下,能夠上馬并完成那樣一項艱巨無比的工程,這本身就是一個亙古少有的奇跡。在這個過程中所生發出的許許多多的動人心弦的故事,這每一個故事;所生發出的許許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和她們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一首生命、思想和業績的贊歌。而其間所體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不畏萬難、愚公移山的決心、勇氣和毅力,萬眾一心、同心同德、齊心協力的集體主義品質,以及干部們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良好作風,等等,所有這些對今人和后人都有著強大的永恒的震撼、教育、啟迪和鼓舞的作用。這正是紅旗渠故事的魅力所在。對于以上這些,講演者在她的講演中都有了比較充分的表達。這是它成功和值得充分肯定的地方。
然而,我認為,演講也有某些不足之處,比如,它沒有能夠說明、甚至于壓根兒就沒有提到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在修渠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和決定性的作用。歷史的事實是,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當然還有別的),紅旗渠是根本修建不起來的。也就是說,紅旗渠這個人間奇跡是依托人民公社而創造的,它是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的產物。。
對于這個結論,用不著進行更多的論證,只需要指出以下三點事實就足夠了。
第一點,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體體制,修建這樣艱巨而又曠日持久的工程,勞動力特別是勞動報酬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大問題。在分田單干的情況下,勞動者的勞動是要給報酬的,即使是像紅旗渠這樣的所謂“為民工程”也不能例外;否則,就不會有人去勞動。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而在人民公社體制下,這個問題卻不成為問題。社員們到修渠工地上去參加修渠勞動,他們的工分都記在他們所屬的生產隊的記分薄上。年終進行分配決算的時候,他們的工分連同那些留在家里從事生產的社員的工分一起,計算分值,進行勞動分配。上邊無需為此花費一分錢。如果沒有這一條,即使是當時林縣的領導們再有工作魄力,再有為民造福的愿望,也是不敢下這樣的決心的。道理很簡單,他們手里沒有這筆必須支付給修渠民工的錢。這可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啊。
第二點,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體制,修渠與正常的農副業生產的矛盾也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分田單干的情況下,農民們更多的考慮的是他們自己眼前的實際利益,是如何把自家的那“一分二畝責任地”耕種好。這是肯定的,也是無可厚非的。而在人民公社的體制下,從縣到社到生產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修渠的勞動力和其他農林牧副漁事項進行適度調配、合理安排,從而做到修渠和日常的農副業生產兩不誤。對于修渠的社員們來說,也沒有要回家耕田種地弄飯吃的后顧之憂,他們可以安心地在修渠工地上做修渠的事。在分田單干的情況下,這可能么?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點,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體制,也不可能如此大規模地、長時間地凝聚人心、聚集力量。本文在前面所說的修建紅旗渠所表現出來的林縣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李蕾把它叫做“團隊精神”)的圖景確實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圖景,正是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在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在分田單干的條件下,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么林縣這個地方,千百年來都是一個“滴水貴如油”的地方;可是,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雖然也曾有人有過類似的想法,也采取過一些舉動,并取得了某些局部的成果,但是卻沒有能夠修建起紅旗渠這樣的偉大工程的根本性原因。過去數千年中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在人民公社體制下很快就上馬了(1958下半年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2月工程上馬),不久就成功了。難道這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某些人出于個人的政治好惡,輕率地解散人民公社、實行分田單干后,中國廣大的農村就再也沒有如同人民公社時代那樣,進行任何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不僅沒有進行這樣的建設,就連當年依靠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而建設起來的遍布全國鄉村的大量農田水利設施,也因農村的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人心渙散、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四散外出打工而任其毀損了。因了這個毀損,國家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不每年拿出巨額資金對其進行加固和維修,以保證其不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從而保持社會的穩定。這一修一毀,前修后毀,該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
以上所列舉的沒有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就沒有紅旗渠的事實,本來是無法回避的。可是,這一回百家講壇的演講也好,早幾年同一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也好,卻都對此只字不提。這些當事的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中間的底細不成?關于這個問題,凡是了解近30年來中國大陸的政治變故的人,特別是了解當年全國推廣所謂“血手印典型”、強力推行分田單干內情的人,都是心中有數的。我們應該理解他們的苦衷,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做,早幾年的電視連續劇和這一回的演講就都搞不成。這就是政治的強大力量之所在。
當年的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這只“神奇母雞”,為林縣人民生下了紅旗渠這顆碩大無朋的“金蛋”。其實,在集體經濟體制時代,這樣的“金蛋”是很多的,紅旗渠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而已。紅旗渠這顆“金蛋”,過去用它源源不斷的渠水造福了幾十萬的林縣人民,使他們免于了祖祖輩輩所遭受的嚴重干旱缺水的痛苦。今天和今后,它除了繼續用它源源不斷的渠水造福那里的人民外,還作為紅色旅游資源長久地造福于那里的廣大百姓。而它的這后一個功能,當年的修渠者們大概是沒有想預到的。這里,我預祝湯湯的紅旗渠水永遠嘩啦啦的流淌在太行山的溝溝壑壑之間,既灌溉那里的數百萬畝美好田園,也滋潤那里人民及其子孫后代的心田,從而福蔭和昭示當地的和外地的今人與后人。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