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
2011年10月16日 10:14:09 來源: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6/c_122163097.htm
這是蜿蜒太行絕壁的人工天河紅旗渠(9月27日攝)。半個世紀前,中國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山之巔。今天,無數太行兒女在拓荒創業,執著地守望者自己的精神家園,書寫更為壯麗的當代傳奇。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白泉村,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前右)采訪帶領群眾奮戰50多年、改變山區面貌,被稱為“百姓福根”的72歲的村支書張福根。這是張福根(前左)和李從軍一起前往村民家。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從軍、劉思揚、朱玉、趙承)太行山,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巒,這里產生許多動人的遠古神話: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幾千年來,這些神話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著后人,續寫著感天動地的新篇章。
半個世紀前,中國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
今天,無數的太行兒女在拓荒創業,執著地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書寫更為壯麗的當代傳奇。
人類歷史的天空,總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閃耀。
12世紀中葉,日內瓦湖畔,瑞士西都會教士們從山坡最為陡峭的德薩雷開始,背石壘墻,堆土引水,開墾了最古老最壯觀的葡萄園梯田。
詩人們對著前人留下的美麗吟唱:德薩雷有3個太陽照耀著,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湖面,一個在古老的石墻上——那是石墻閃爍著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個太陽,那里有無數個太陽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夢——一個永不墜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山海經》
太行山,是一座有夢想的山。
遠古的祖先們,懷揣著五彩的夢想,在這里首試稼穡、聚族而居。他們開石鑿壁,在濺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陽、映照萬世的火種。
人類不能沒有理想,就像不能沒有太陽。一旦胸懷理想,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太陽。
10月13日,河南省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中)在合澗鎮小屯村的重修紅旗渠工地給參加建設的村民鼓勁并了解工程進展情況。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在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心里,紅旗渠就是一條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鄭中華不是一個語言表達很流暢的人,一著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當講起他的理想時,分外流暢,一連串詩意的語言從他口中沖出,妙語連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個會議上。鄭中華幾乎連氣都不換:機遇珍貴,不能不干;現狀堪憂,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須先干,大干快干實干苦干拼命干……
聽會的人怎么記錄也追不上他飛快的語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傳達:鄭書記說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當水從紅旗渠總干渠一瀉而下時,鄭中華只是襁褓中的嬰兒。小時候,紅旗渠是他的太陽。
理想的太陽一旦升起,就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鄭中華的辦公室,掛了一墻藍圖。這些圖往大說,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轉變,由三省邊緣向區域中心轉變。
今天的林州,把寬闊的紅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腳,讓太行山變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間蜿蜒向前伸展……
10月12日,林縣老書記楊貴(左)來到紅旗渠紀念館,回憶起當年帶領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歲月。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半個世紀前,一張關于林州的藍圖被鋪開。面對這張圖的縣委書記楊貴,把實現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這張紅旗渠工程圖,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網山頭,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樹溝……崖頭建電站,夜晚明如晝……”那是一個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這個浪漫的理想,距離現實是那么遙遠--
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處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遠近聞名的“特產”是:旱!
《林州縣志》載,這里自明朝建縣始便“旱、大旱、連旱、兇旱、亢旱……”老天不公,沒有給林州安排一條像樣的河。那時候,林州有些人家會有這樣一口水井:井口非圓非方——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進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喲!
難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說,人類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終于斯?
林州取水于鄰省的濁漳河,是古籍《山海經》上赫赫有名的河流,傳說中銜西山之木石而誓填東海的精衛鳥,就產生在這里。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國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遠!
遠古的思緒難以追尋,但昨天的記憶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楊貴帶著大伙一頭扎進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鑿開了一條長渠--紅旗渠。
山的地圖上,從此多了一條代表水的藍色曲線。
這條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來的水渠,是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林州人勒緊褲帶創造的奇跡。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詩!
唯有憧憬夢想的大腦,才能醞釀這樣的史詩;唯有洋溢激情的人們,才能譜寫這樣的史詩!
石板巖鄉大垴村黨支部書記許存山,就是個有夢想、愛做夢的人。他的夢是一張張疊加的藍圖。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個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懸崖。
許存山接村黨支部書記擔子時才26歲,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夢想。
村委會全部資產攤在他手心上——三個硬幣,一共9分錢的積蓄,18360元的欠賬也擺在他面前。
當兵時,許存山常常夢到家鄉,夢到孩子們進了學校,夢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夢想的實現,竟是這樣艱難。
擺在他面前的有六難:行路難、吃水難、吃穿難、照明難、通訊難、娶妻難。
太行山的石頭多是石英巖,這種紅臉蛋的石頭,出了名的堅硬。但紅臉蛋的巖石這次碰到的是黑臉蛋的許存山。
他召開支部會,全村12名黨員在黨旗下發出夢想的誓言:“握緊拳頭不松手,卒子過河不后退”。
很快,藍圖擺在村民們面前:兩年通電,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樹,二十年興科技……
有人說,愛做夢的許存山,這次是在白日做夢。
然而,理想的太陽一旦升騰,就能激發出精衛填海般的無窮力量!
架電,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桿往山上運,要繞過幾道懸崖;兩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當墊肩,肩膀還是腫得饃一樣。
一百多根電線桿,24個壯勞力,整整抬了兩年。
電終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陽,照亮了太行。從來沒用過電的山里人,把煙袋架到燈泡上--老漢們抱怨說,燈什么都好,就是點不著袋煙。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個村子的人,挖了48萬土石方。
黑臉蛋最終勝了紅臉蛋。
看到汽車開到山頂的第一眼,許存山一頭倒在地上,暈死過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兩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實現自己的第六個藍圖——太行山石板壘就的大垴,要變成藥材之鄉、生態旅游之地。
許存山和大垴,是鄭中華墻上藍圖中的點和線,只有每個人發出理想的藍光,藍圖才能變成美景。鄭中華和許存山,是繪著同一張藍圖的人。
阿爾卑斯山畔的葡萄園,映照著三個太陽的光輝。中國的紅旗渠卻映照著更多太陽,每一塊在渠上砌著的太行山石,每一個修渠者的軀干,釋放出來的都是太陽的滾滾熱量。
面對著墻上的藍圖,鄭中華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在林州,誰干了多少事,都要與紅旗渠比一比。
他經常穿梭于紅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時長久地撫摸著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緊握著前輩的大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會失去方向。
鄭中華不斷追問自己:
餓著肚子,可以號召大家為吃飽而奮斗;但吃飽肚子,要為什么而奮斗?
上世紀60年代,十萬大軍戰太行,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解決了林縣人畜飲水的生存困境;
上世紀80年代,十萬大軍出太行,大力發展建筑勞務,解決了林縣人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建筑大軍用掙回來的錢扶持家鄉企業發展,實現著“富太行”的夢想。
進入新世紀的今天,作為全省108個縣市綜合實力前8強的林州,雖然不用像修紅旗渠一樣開山,但發展中的無形之山,如何開鑿,怎樣翻越?
“精神立市、工業強市、和諧興市”--接過紅旗渠的大旗,鄭中華這些人把精神舉得更高,把夢想也舉得更高。
這是蜿蜒太行絕壁的人工天河紅旗渠(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太行之氣——一派正大沛然的氣概
盤古氏“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開辟衍繹通俗志傳》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氣的山。
那是神話中盤古開天辟地的地方,盤古是先天之氣的化身。當英雄撐開天與地時,中華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氣,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從未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歷經五千年,無論浸泡在怎樣的苦難當中,始終不絕這口綿綿之氣。
豪氣是脾氣,也是勇氣。而在林州人身上,一個民族的脾氣、勇氣和豪氣,表現得尤為強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開山,比作盤古開天地。想必當年一手執鑿,一手執斧的英雄面對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對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動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間正大沛然之氣。
中國很少有城市,把專門為小推車寫的歌,作為自己的市歌--當年修紅旗渠,小推車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邊來的要往前面放?!币馑际谴蠹乙黄鹜栖嚕_時,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車放到前邊才停下來,就為了不居人后。
——這是一首林州人都會唱的歌,是一首在他鄉的林州人都感到驕傲的歌。
唱到那個犟字,林州人都心領神會:沒有這點犟勁,敢在太行山上動土?
林州人脾氣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擠在虎口般的巖石間,有一點薄土,就倔強地吐出一簇新綠。
有人感嘆,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氣,猶如苦難磨礪出中國脾氣。如果林州人沒有這樣的脾氣,必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如果中華民族沒有這樣的脾氣,也熬不過千百年的艱難,挺立在世界東方。
林州人的脾氣又叫“紅旗渠脾氣”,特點有三:干得苦、看得遠、想得大。
李廣元,林州的鋼鐵大王,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紅旗渠脾氣”的人。
我們在鳳寶特鋼廠門口見到他,這是個表面看來溫和,甚至有點靦腆的男人,和傳說中的印象判若兩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鋼鐵,他把他的事業變成了最簡單的口頭禪--干事。
李廣元喜歡干事,他喜歡在鋼鐵中干事。
26歲時,他干的事是接過了鐵匠鋪,那是個專門打造紅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鋪面。少年的李廣元就是在這里,目送著父輩們的背影,走向紅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輩子在鐵匠鋪打鐵的李廣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車配件。
村委會上舉座嘩然。
李廣元不慌不忙:“我領著干。成了,是咱村兒的;砸了,是我的?!?/p>
現在,汽車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產業之一,這一產業大部分起源于李廣元當年不起眼的小小鐵匠鋪。
外在的是羞澀,但鋼鐵,才是這個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廣元終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鐵的小火爐,變成了產鋼的高爐。
2001年,曾經的鐵匠鋪開始發展鋼鐵產業,進而進軍特鋼及無縫鋼管。目前,正在建設50萬噸油井管項目。
水火相濟,融于一身。誰也說不清這個溫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為林州最大的利稅大戶,一年納稅過億。他說,人不能只為錢活著,我生在太行山,長在太行山,紅旗渠的精神已經長在我的骨頭里。
9月26日,河南省林州市東姚鎮石大溝村支部書記郭變花在山頂勞作。身上有著當年修紅旗渠“鐵姑娘”影子的郭變花,10多年來帶領大家植樹50多萬棵,綠化荒山禿嶺5000多畝。她吃住在山頂上的窯洞里,植樹開荒,誓把窮山村變個樣。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在太行山許多村落都可以發現李廣元這樣的傳奇人物。郭變花就是這樣一個人。見到她也讓我們頗為吃驚,她并不像朵嬌柔的花,更像棵大樹,神氣活現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變花的臉讓山風洗得黑紅,腳下穿的是那常年不變的解放鞋。
15年前,一個電話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鄉,鄉里領導對她說,干吧,石大溝就交給你了。
“石大溝,石大坡,荒草連成窩?!庇腥藵娎渌骸澳腥藗兌紱]把石大溝干成景,你個婦道人家能干出個啥?”
可是,生就紅旗渠脾氣的郭變花偏要干出個啥。
郭變花治路,治窮,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種樹,種樹就要爬山。從此,長在平原的郭變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這個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溝,她就跟丈夫慪氣:早知道你家在這兒,不嫁給你了。
現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著她,她不得不逼自己愛這些山。
從來女人干事難,九分苦一分甜。這個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從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幾雙,只為爬山。
荒山沒人管,拍賣沒人要。郭變花揣了一兜子錢去了,這個女人響當當地拍著自己包嚷著:沒人要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氣承包了萬畝山林。在山上挖個窯洞,支起個灶,就著山水吃飯,聽著山風過夜。
每一年,她種十幾萬棵樹,一年上千畝。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就創造天堂的力量。
我們問郭變花:難不難?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輩吃野菜修成了紅旗渠,還有比那更難的嗎?”
面對著綠油油的承包山,郭變花說,這樹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骋豢?,我都是石大溝的罪人。
她讓荒山一片翠綠,把石頭變成致富資源,用山貨打造銷售品牌,窮村改變了模樣。
全村人做了個紅綬帶,給她披上。
十八世紀初,從未到過中國的黑格爾,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國文獻,認真研究后認為,中國是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實并非如此。
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們深知,在這里,人類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著太行人的心靈,民族的精神火把,從來沒有在歷史的天空熄滅過。
10月12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巖鄉桃花洞村太行大峽谷深處的桃花谷,桃花嫂子申蘭英在飯店前講述桃花谷的故事。11年前,她的丈夫——桃花洞村的原支部書記原海生,在為村里開發旅游奔忙時掉入山谷遇難。申蘭英在村里開了一家“桃花嫂子面館”,如今“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已經成了太行山的品牌。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太行之力——一種滴水穿石的堅韌
“夸父與日逐走……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
人類總是對英雄懷有天然的崇敬。
傳說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為引水而戰,生生不息。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韌性。
1960年,紅旗渠開挖不到兩個月,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就犧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這個往日男人承擔的重活,落在了母親肩上。女人力氣小,被搶水的人群擠落在水中。母親扛著空桶,穿著濕透的棉衣,一進家就攆張買江出門:“你上渠!渠里不來水,你別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邊,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攔住了前來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別人打第一桶紅旗渠水,因為她貢獻了丈夫,又把13歲的兒子送到渠上,她比別人更有資格。
這是為內心一口氣,堅韌地活著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開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溫室,而是在高聳巍峨的絕壁上。
有桃花的艷麗,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來到林州,石板巖鄉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蘭英與原海生,青梅竹馬,就長在那個冬天里桃花爛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當支書的他,是死在發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開始熱起來。
就像莫邪當年鑄劍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銅水,血凝劍氣,其志感天動地,因而鑄就名劍。原海生以冬天的離去,為這個小村帶來了春的生機。
丈夫留給申蘭英兩個孩子:兒子上大學,女兒剛剛初二;還留下了點賬面上的錢,是一直沒有領到的村主任工資,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蘭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過路人吃她一碗面,丟下兩塊錢。
一張桌變成了十張桌,棚子變成了面館。
吃面的人開始直接叫這個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畫家給她寫了幾個字貼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見。”漸漸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掛在了外墻上。
當地人說,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鄉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疤一ㄉ┳印背闪颂猩嚼锏钠放?,老粗布、雜糧,都追著趕著標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們看到申蘭英臉上總是掛著笑,可她內心卻有不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與丈夫結婚時的一張照片鑲在鏡框里,天天守著。
當我們提到原海生時,她說,只有一張合影,11年了,還是想他……
一語未了,掩面而去。
總是有一些英雄沒有來得及戴上紅花,就悄然隱退到歷史的幕后。
原海生墜下懸崖的地方,后來是一道有名的景點,兩道飛泉夾石而過,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榮與夢想,都是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如同追日的夸父,“體解而未變”“雖九死其猶未悔”!
誰也不敢說上天虧待了林州。但是,這個大山里的地方的確沒有得到上天厚愛。一個缺水之地,一個守著一堆石頭的窮縣,憑什么50年前讓漳河之水天上來?憑什么改革開放30多年來,讓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河南108個縣市處于前列?
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不僅在于擁有有形的物質力量,還在于、某種意義上說更在于是否擁有無形的精神力量。經濟的發達,可以為一個國家貼上強大的標簽;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國家扛得起偉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個曾在井下挖煤的漢子,在韌性的堅持中獲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從來都拒絕談起他最艱難的時候。
記者試著問他,他回避:不提這個。
笑著拒絕,然而淚水就在瞬間流下。
——“誰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他是一個億萬富翁,也是一個窮得沒錢吃飯的人。最苦的時候,機器全趴在廠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錢,門口站滿要賬的。
2008年,桑中生投資搞起了用于太陽能的多晶硅,當年就繳稅1億元。2009年,投資27億元擴大產能。國際金融危機的風浪撲到了中國的山區,原來300多萬元一噸的多晶硅,降到10萬元也沒有人要。
只得停產。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沒有資金寸步難行,情急無奈之下,如同秦瓊賣馬、楊志賣刀,桑中生決意出讓企業股份,換來幫他進行技術改造的團隊,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沒有人知道;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沒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說,林州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著濃烈的悲壯色彩。他們歷盡艱難險阻,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擊,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顧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終倒在實現理想的途中。
曾戰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許自己安臥太行,這是一群雖然吃飽了飯,還要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9月25日,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白泉村72歲的支書張福根在太行山上和村民一起修路。幾十年來,他帶領50多戶村民劈山修路、深打旱井、植樹造林、發展旅游,改變山區面貌,被稱為“百姓福根”。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太行之愛--一首奉獻當代的頌歌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險于一山,一山難于一山。沒有人告訴我們,太行山是不是女媧補天后留在人間的神石,補上去的是天,遺留下的是愛。
請告訴我們,太行山邊的人們,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盡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熾熱如火的大愛?
臨淇鎮白泉村支部書記張福根的一生,就是對太行人這種大情大性大愛的最好詮釋。
盤山而上一個多小時,我們見到張福根,此時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與主人相見甚歡,相擁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風拂面,松濤有聲。
一落座,張福根就滔滔不絕地向我們暢談他的白泉創業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沒讓百姓去遠處打過水;
植樹造林,憑借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镢頭一張锨,綠化了2萬畝荒山;
發展旅游,建了個白泉山莊,開辟景點搞旅游致富……
他說,這就叫創業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懸崖上,張福根口若懸河,激情四溢,迎風開懷,顧盼神飛!
眼前的張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歲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識幾個的土生土長的農民?
暢談“四部曲”后,老人意猶未盡,又吟誦起他早年的勵志詩作。那詩句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蹬破地球闖開天,單手舉起太行山”!
此刻,我們不禁受到感染,這是太行兒女用山的氣魄與山在對話!
太行山,你的孩子為什么這般神勇?誰給予他們補天之力?誰給予他們造地之能?
張福根有雙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繭銅錢厚,十指粗糙像鋼銼,帶著累累傷痕。
有的客人與福根握手,瞬間被那雙大銼銼痛。松開后,看著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嘆:你是真正的勞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門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時,福根攔住了要修這條路的人。路的盡頭,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們不答應,終于,5年后,路通了。
我們一共見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著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說,那是他見客人的體面衣服。
我們問,老支書困難到買不起身衣服?
福根說,不是困難,是整天穿著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開會誤了活,也一定要補上。他說,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勁。
當了52年的村支書,但每次選舉鄉親們還選他。每次選舉,福根都是全票。他們說,福根活到一百歲,就讓他把支書當到一百歲。
臨別時,福根偷偷對我們說了句心里話:是的,我還想再干20年支書,因為為鄉親們要做的事還沒有做完。說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覺得自己有點貪心。
春節,村民們自發在村委會貼了副對聯:“半生辛勞富白泉,一腔熱血為百姓”,橫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歐洲,一位偉人說,歷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經驗則把使最大多數人幸福的人稱贊為最幸福的人。
這個人是卡爾·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們被如此創造而不求回報的氛圍包孕著,被如水的愛擁抱著,被英雄的精神滋潤著。就像幸福的徳薩雷,它的葡萄園,被三個太陽擁抱著,天上的給其溫暖,湖里的給其滋潤,石墻上的給其堅強。
無論是德薩雷的太陽,還是林州的水,都是愛的光芒,是無法言傳的內在力量。
萬福生,林州企業家。父親參加過紅旗渠修建,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踏出太行搞建筑,創業剛賺了點錢,就在當地捐建了一座中學。臨終前,父親把萬福生叫到床前說,吃不飽肚子的時候要千方百計吃飽肚子,吃飽肚子的時候,要想到還有沒吃飽肚子的人。
萬福生怎么能忘記那個播一口袋種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糧食的年代!他接過父親的事業,更記住了父親的遺訓。迄今為止,他捐獻的善款達到1000萬元,被稱為“林州好人”。
9月24日,河南省林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秦周順在任村鎮陽耳莊村為村民義診。秦周順的姑父就犧牲在修建紅旗渠的工地上。他的心愿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把林州市的500多個村莊都走遍,讓一生沒有到醫院看過病的老人,能享受哪怕一次的正規大夫的醫療服務。十幾年來,秦周順帶領他的團隊行程4萬里,足跡遍布林州太行山區的400多個村莊,義診患者4萬余人。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一次下鄉診療,林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秦周順讓突如其來的鑼鼓聲震撼了。那是村民們聽說大夫要下鄉來看病,自發組織起來歡迎他們,那一天,變成了鄉親的節日。
從那時起,秦周順就在辦公室掛了一張林州地圖,每到一個村莊義診,就在地圖上畫上一個圈圈。十幾年來,他來回于紅旗渠的懷抱中,行程4萬里。林州地圖上的543個行政村,已經被他畫了434個圈圈。
他的目標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把林州市每個村莊都走遍。讓一生沒有到醫院看過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規醫院大夫的醫療服務……
還有一個老人的捐款儀式,感動了人們。
當年曾經修過紅旗渠總干渠的申滿倉,為重修紅旗渠拿出了兩捆現金。一捆10萬元,一共20萬元。老人說,咱打拼掙了錢,不能光裝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農民,錢是頭天晚上打電話,讓在太原工作的兒子郵過來的。
今年2月2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慈善頒獎晚會在紅旗渠畔舉行。誰也沒想到短短數小時,晚會現場便收到上千萬元的捐款。
父親3年前病故,母親2年前下崗。少年魏于皓被確診為尿毒癥,透析、換腎,巨額醫療費用讓這個原本就貧困的家庭幾近崩潰。
少年得到了資助。
少年的母親站在臺上。她說,我是個要強的女人,我從來不讓別人看到我的眼淚……
一語未了,女人蹲在臺上放聲大哭。
原來沒安排講話的市委書記鄭中華,此時為激情所動,走上臺來,即席演講。他說,感謝新時代,感謝共產黨。因為改革開放,才有了新時代,才有了這么多富人,他們應該回饋社會……
臺下鼓掌!
鄭中華又即興朗誦起現場寫下的一首詩:
“今晚,熱淚盈眶;今晚,愛心飛揚;今晚,讓我們感受愛的力量……”“林州,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俠骨柔腸……”
有大愛無疆,就有大美難言!
10月12日,河南省林州市中生半導體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桑中升在精餾車間研究回收系統。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詠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紅旗渠,仿佛能聽到太行山的呼吸。
無論是從地理方位,還是從時空坐標,這都是一座展現巍巍中華氣象的山脈。
山上,是站立的中國。
地下,是深藏的中國--林州轄于安陽,是中國最早的甲骨文發現地,16萬片甲骨文在歷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現代的人們120萬個日夜。
如果尋到那根繩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遠古人們面對太行山,結繩記事,系在一條繩索上的記憶?
時間的甬道,走出來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帶領后代挖山不止的聲響,今天還鳴響于歷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雖然已從愚公的門前搬走,但是中國的未來之路上,還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楊貴和鄭中華應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時參與了一場講座,兩人一前一后講演,主題就是紅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職位,不同年齡。
皓首,黑發。
一個建設紅旗渠,一個重修紅旗渠。
神奇的傳承把兩人聯系在一起。
這不只是一次沿著歷史痕跡的尋訪,也是面向歷史的發問,和面向未來的作答。
臺下一片寂靜,一片模糊的淚眼。
一個大國,一個強大的民族,必須具有展望未來的眼光,和追問歷史的能力。一個時代,不能只留下飛速發展的數據,還應該為后人保存豐富的精神食糧。
當人們訪問當年開挖紅旗渠的那些“愚公”時,突然發現,歲月無情,他們已經在逝去中慢慢凋謝。
畢竟,近五十年過去了。
當年叩擊太行的前輩離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還會有人講述?人們擔心的是,紅旗渠精神,這種可以感覺卻無法觸摸的至真至寶,是否可以傳承?紅旗渠精神,是否會因物質生活的豐裕而被窒息?紅旗渠的精神家園,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否有人守望?
歲月可以風化堅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隨風而去。
1934年,當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時,無數的人們放下手里的鋤把和書本,眼睛放光地追隨著這支戴著紅星的隊伍而去。
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支隊伍能給熱愛它的人們什么呢?
鮮血,饑餓,危險,甚至死亡。
還有,飽滿得閃閃發光的偉大精神。
中國人喜歡用萬里和千里這種極寬廣的距離,來形容詩意和偉大,譬如用腳走出來的萬里長征,用手鑿出來的千里紅旗渠。
兩個事件都是在環境極其惡劣,物質極度困窘,在幾近不可能的狀態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點,是完成它們的人,都具備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氣質。
當這種精神成為文化,當這種精神成為傳統,當這種精神融入血脈,自然就有了與蒼穹比闊的力量!
中國的道路,是走出來的;中國的江山,是打出來的;中國的富強,是干出來的;中國的精神,是幾千年來的日月,積攢出來的!
林州的發展,與當代中國前進的節奏,是那么地吻合。
20世紀60年代,林州解決了水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林州解決了糧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林州逐漸開始解決錢的問題;
現在,吃飽了肚子的林州,執著地甚至倔強地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兜里有了錢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抬起頭,仰望未來星空,在捫心自問自己的精神歸宿……
抗戰最艱苦的1940年,徐悲鴻用他的畫筆,畫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戰爭的前夜,毛澤東用他的思想,講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林州人用鐵錘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們又在中國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無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們聽到一串串意蘊深遠的小故事:
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張買江的父親去山西打工,臨走之前的一頓飯,就是沒有一口干凈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飯。
林州人因為喝不上這口水流落他鄉,曾經為了這口水戰天斗地。如今,他們不再為一口水而擔憂,但他們只要永遠記住這一口曾經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會停步。
還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愛吃的,是家鄉的面條。一位林州籍的將軍回鄉,家里沒有大擺宴席為他接風,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兩口大鍋,一口燉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纏萬貫,最留戀的還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膾炙人口的《推車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氣勢還要壯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裝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條渠的故事。
每個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條精神之渠,那是紅旗渠的兒女們說不完、道不盡的紅旗渠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奮斗、堅韌、奉獻,成就了當代紅旗渠精神,這就是--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
難而不懼,在理想召喚下排除千難萬險;
富而不惑,在物質大潮中堅守精神家園;
自強不已,在激烈競爭中壯大發展,不斷超越;
奮斗不息,在復興道路上奮力拼搏,永不停步。
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無論我們將來多么富有,多么強大,都不應該丟棄。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中指出的那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更加奮發有為地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