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外資并購中國企業:中國應避免“拉美化”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 管清友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3-29 http://guancha.gmw.cn |
|
外資如果繼續大規模并購中國企業,將使中國被動資本化,走上當年阿根廷的老路 這幾天隨著徐工改制問題的風波再起,關于如何對待跨國并購的爭論再次成為熱點。回望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的提案和政協委員李德水的言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借這個時機能夠通過爭論得出一個明確的思路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戰略顯然頗有裨益。 全國工商聯在一份名為《關于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跨國并購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企業和國家經濟走向全球舞臺的必經之路。但是,在跨國公司擴大占有其他國家市場時,往往使被并購企業所在國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甚至會威脅一國經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李德水在接受采訪時說,“跨國公司近年來大舉并購我國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龍頭企業,而且要求必須絕對控股,以此達到消滅和控制我國的民族品牌的目的”,所以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 很多外電把李德水的講話理解為中國外資政策風向轉變的標志。政策是否轉向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這取決于中央政府對形勢的全面考量和判斷。對國家有利則堅持之,對國家不利則摒棄之,利害相間則權衡取舍之。我們可以從大規模外資并購的最終后果上探討其對中國的利弊。 我們現在看到的還只是跨國并購的問題,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再加上中國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后果不堪設想。這方面,拉美國家已經有前車之鑒。像中國以及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部門要比發達國家脆弱的多,除了金融系統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部門的脆弱性決定于整個國家經濟面的脆弱性。通過已經開放的“金融閥門”,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可以毫不費力地“資本化”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礦產、金融等產業部門,使得這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失去對經濟命脈的控制能力。通過“資本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部門,發達國家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而風險幾乎為零。 這種局面的形成與拉美一些國家的政府賣掉國有資產來推進投資熱潮,對跨國并購不加以警覺是分不開的。在短短的幾年里,政府將電信、供水、石油、煤氣、電力、鐵路、地鐵、航空、機場甚至包括郵政服務都賣給私人投資者,其中大部分是外國人。消費市場也吸引了許多外國公司的進入,他們普遍都是先收購本地已有的工商企業,然后再加以現代化。從面粉廠到汽車制造廠,外國資本占領了阿根廷經濟的戰略要地。1995年,阿根廷最大的十家銀行中,本地銀行占到6家,但到現在,僅剩一家。 有專家曾經談到,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所謂轉軌國家都在“具有強勢地位的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壓力及其推行的意識形態化的“經濟理論”影響下,相繼放開資本市場,并且已經被國際資本通過全球化條件下實際上推行的“資本建制權”所控制。于是,隨著國際強勢資本的自由進入,這些國家的資源和資產“被動”地被國際金融資本“資本化”;而其間發生的高額通貨膨脹和本幣大幅度貶值(如大部分拉美、蘇東國家)、甚至本國金融體系坍塌(如印尼、阿根廷等),以及隨之發生的社會動亂,都屬于必然結果。 我們大致可以推斷,一旦跨國并購成為中國的普遍現象,大量的企業為外資所控制,那么中國的經濟發展就與國際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形勢緊緊拴在一起。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連鎖反應。我們從此將受制于人,而失去了經濟安全的基本屏障,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經濟自主權。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