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邀請,出席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的活動。(圖1)
有些感想,說與諸位。
第2張照片,1965年3月4日,毛主席會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tǒng)穆罕默德·阿尤布·汗。
中國人說巴基斯坦,喜歡說巴鐵,中巴兩國的全天候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確是經得住風浪考驗。
我去過巴基斯坦,主要城市都轉過,克什米爾也去過。在巴基斯坦的那些日子里,能夠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特殊友好的態(tài)度。
諸位有所不知,中巴之間,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沒那么順暢。
——1953年5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了拉攏巴基斯坦,親自訪巴。
——1954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美國操縱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也稱《馬尼拉條約》)組織。
——次年9月,巴又加入美國扶植起來的《巴格達條約》組織。
——巴基斯坦與美國結盟,再加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不同,這似乎注定了中巴之間的敵對關系。
面對加入西方陣營的巴基斯坦,我們的毛主席展現(xiàn)出戰(zhàn)略家的眼光、胸懷和智慧,他沒有采取指責、排斥態(tài)度,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
毛澤東認為,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同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是不一樣的。他們采取這樣的立場,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美國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中國是一個大國,像泰國這樣的小國,對中國可能有些恐懼”。因此,“只要有可能,我們就爭取搞好同他們的關系”。
毛主席主張加強溝通交流以消除彼此的猜疑和顧慮。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與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里.波格拉進行了兩次會晤,就兩國關系問題進行了充分的對話。
同年6月,阿里總理特意給周恩來寫信,感謝他在亞非會議上所表現(xiàn)的諒解與合作的精神。毛主席批示周恩來:“似可回一封信,以資聯(lián)絡。”
在主席看來,中巴兩國有很多共同點,完全可以求同存異,發(fā)展友好關系。
亞非會議后,毛主席接見巴駐華大使蘇爾丹烏丁.阿哈默德時說:“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是東方國家,東方國家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過去都受西方國家的壓迫。中巴之間從來沒有戰(zhàn)爭,現(xiàn)在也沒有任何爭執(zhí),兩國有貿易來往,因此中巴應該成為好朋友。”
關于兩國關系的最大障礙——巴美結盟問題,毛主席坦誠表達了中國的態(tài)度:“你們還簽訂了《馬尼拉條約》,我們怕的不是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甚至也不是英國和澳大利亞,而是美國。
現(xiàn)在我們了解,巴基斯坦當初參加馬尼拉條約集團是因為怕中國侵略。希望你們慢慢地能了解中國是不會侵略的,并希望消除彼此間的誤解,改進彼此間的關系。”
今天的中國讀者也許有所不知,當年中印關系要比中巴關系好得多,那時中蘇關系尚在蜜月中。
因為巴美結盟,中巴關系似乎更遠了。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沒有追隨蘇聯(lián)偏袒印度,而是一直堅持公正的立場,主張印巴和解、友好。
1956年10月,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說:“我們是鄰國,兩國之間有共同的邊界。我們愿意看到你們的事情辦好,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我們尤其希望看到你們同鄰國發(fā)展相互友好的關系,特別是同印度發(fā)展友好關系。我們將高興地看到你們同印度用協(xié)商辦法解決問題。我們愿意進一步搞好我們兩國的關系,如果你們也有同樣的愿望,我們兩國的關系是可以搞好的。”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
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這幾句話用在中巴關系上也完全適合。巴基斯坦實行議會民主制度,實行多黨制。現(xiàn)有政黨200個左右,派系眾多。議會民主制度表象下,家族制,長老制,對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地方權力相對較大,政治上輪流坐莊的規(guī)律明顯,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政治中心權力中心。但無論是哪一黨,哪一派上臺,與中國交好是不變的原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