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歷史的回顧》的敘事,西路軍失敗的責任應該由黨中央和陳昌浩來分擔。而陳昌浩應負的責任是因“背上了政治包袱”而“不顧實際情況”,“一切以中央的意旨行事”且“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一意孤行。而筆者在前面的討論中,已將西路軍渡河后西路軍首長與中央之間往來的重要電報俱列出了,也把《歷史的回顧》(如今有3個不同的版本)有關內容列出來了。那么現在是否可以對“陳昌浩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權’機械執行中央指示”的“錯誤”,給出一個客觀負責的結論哩?
根據《歷史的回顧》所述,西路軍渡河后共有4次重大行動選擇——實際上是5次,那么在這5次重大選擇中,陳昌浩是否動用過“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一意孤行過哩?讓我們一個個地來作一剖析。
㈠紅四方面軍西渡部隊決定西進并非陳昌浩個人意見
先看第1次。
1936年11月11日~16日,紅四方面軍西渡部隊被授予西路軍名義后,毛澤東、周恩來曾電詢西路軍首長,向他們征詢是西進還是東返的意見。根據《歷史的回顧》記載,陳昌浩“拿不定主意”——也就是有東返之意,而徐向前認為西進比東返好,建議召開軍政委員會討論研究。會上,徐向前提出了西進的種種好處,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于是決定,按會議形成的共同意見回復中央。1936年11月12日,徐、陳首長按這個決定給中共中央和軍委回電,電文信心滿滿對西進建立根據地打通國際的任務打了包票,而且是建立根據地在前,打通國際在后[1]。那么,這個西進決定,并不是陳昌浩一意孤動用了“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的結果!這個結論,應該沒有問題吧?
此后,直到11月16日,西路軍首長向中央報告的,都是建立根據地的利好消息[2]。而張國燾也信心滿滿認為西路軍能夠獨立擔當這個任務,這個時間段里向中央通報的也是西路軍方面的利好消息,而且還鼓勵西路軍首長“獨立”完成建立根據地的任務[3]。此間,除了對西路軍去向放心不下的毛澤東周恩來外,只有彭德懷于11月14日提出了河東部隊應該“聲援西路軍,否則西路軍陷入孤立”的建議[4]。
㈡“任務次序”是個偽問題,陳昌浩堅持的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集體決定
再看第2次:任務次序之議。
西路軍方面信心滿滿的利好消息于1936年11月16日嘎然而止。
11月16日,敵中央軍毛炳文部西渡黃河追擊西路軍,朱德、張國燾提出了“西路軍孤立”問題,要求“須急設法幫助和策應他們”,“并須急打通遠方,得到接濟至關重要”[5]——這就是西路軍首長向黨中央提出“任務次序”之詢的由頭。而就在同一天里,尚未得知敵毛炳文軍西渡追擊西路軍消息的徐、陳首長向中央報告的,仍然是“占領古浪”的捷報[6]——還是利好消息。
17日,徐、陳顯然已得知敵毛炳文軍西渡黃河追擊西路軍的信息,也感到了來自屁股后頭的壓力。于是向中央發出關于“任務次序”的詢問電[7]。同日、朱德、張國燾致電徐、陳首長,提出了“你們兵力應相當集結,速打通遠方為要著”[8]——也就是改變任務次序的指示。而中共中央回電說物資準備不及,西路軍應該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并保持東邊回旋余地,并且通報了從肅州到安西的道路等情況[9]。
爾后,毛澤東指出,只有戰勝胡軍才便開展局面,才是策應河西(西路軍)的好辦法[10]。
河東紅軍主力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山城堡戰役的勝利,迫使追擊西路軍的敵毛炳文部掉頭東返,29日回到河東,為西路軍大大減輕了壓力——《歷史的回顧》對中央給西路軍以極大策應的這個事件,未有只字陳述和評說。而且還認為,陳昌浩以“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高舉“尚方寶劍”否定了徐向前改變任務次序的意見,一意孤行要就地建立根據地[11]。
然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是“打通國際”的前提,而且也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幾天前的集體決定——而且并不是陳昌浩“以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的身份壓迫下作出的,那么陳昌浩維護的,實際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的集體決定,而不是他作為西路軍政治委員的個人決定。
所以,這次“任務次序”的責任,很難歸咎于陳昌浩個人。
㈢西安事變后西路軍西進還是東返的問題
接著說第3次:西安事變后西路軍東返還是西進的選擇。
根據《歷史的回顧》,陳昌浩當時是主張東返的,而徐向前不同意。于是,徐、陳首長再次召集軍政委員會開會,會上,“絕大多數同志”同意的是徐向前的意見[12]。會后的1936年12月23日,徐、陳首長按這個“大家同意”的共同意見給中央回電:西路軍西進沒問題,東進則需新疆和蘭州同時出兵策應[13]。而此前,根據軍政委員會提出的西進計劃是:物資能夠按時到的情況下,1937年1月中旬搶占高臺、臨澤為根據地,派出五軍去安西。物資不能按時到的情況下,就地休整以度過嚴寒之3月。[14]
這次西進還是東返的討論的最后結果是:中央根據西路軍首長的意見,西路軍繼續西進,同時授予了西進時機自決之權[15]。
那么這一次,陳昌浩動用了“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一意孤行了么?陳政委最后是遵從了徐向前和軍政委員會“絕大多數人”的意見哩,還是自己的意見?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那么至少在這一次關于西路軍西進還是東返的重大抉擇中,陳昌浩并沒有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而“一意孤行”。
㈣高臺失陷前后,西路軍首長關于西進還是東返的抉擇
再看第4次。
這一次,是指紅五軍高臺被圍及失陷前后這個時間段里(1月16日~2月中旬)。
按《歷史的回顧》記載,自1937年1月16日起,中央連續來電要求西路軍東返[16]。
但目前查閱到的中央16日來電,提到的是“同意”西路軍地休整一段時間后東進擴大地盤并以一部西進[17],與《歷史的回顧》嚴重不洽。1月21日,徐、陳首長致中央電中報告提出的是準備東進,以十天急行軍趕到古浪[18]。而軍委主席團24日回電,是“同意”徐、陳首長的決定,并授予了徐陳首長“行動方向自決之權”[19]。
那么徐陳首長是怎么自決的哩?
1月27日,西路軍在西洞堡殲滅了馬家軍憲兵團。爾后,西路軍首長即在東西兩個方向之間徘徊輾轉,游疑不定。那么這一次究竟是誰拿的大主意哩?《歷史的回顧》中沒說,但也沒指責陳昌浩一意孤行動用了“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那么我們姑且可以認為:這是徐、陳首長都認可的決策,并不是陳昌浩個人的行為——這個結論,應該沒有問題吧?
㈤1937年2月中下旬西路軍東返還是西進的選擇
現在討論最后一次——也就是第5次:1937年2月中下旬西路軍東返還是西進的選擇。
在《歷史的回顧》中,這是指責陳昌浩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一意孤行的重頭。但關于這段這個史實的陳述卻存在著兩個版本:1984年版本和1988年版本。在這兩個版本中,陳昌浩固執已見一意孤行并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的由頭,是不一樣的。
1984年版本陳述的梗概是這樣的:2月21日,西路軍從倪家營子突圍東進,向西洞堡、龍首堡轉移。27日,殲滅馬家軍憲兵團,繳槍1200支及大量軍用物資。于是陳昌浩提議重返倪家營子,執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徐向前為此跟陳昌浩吵了一架,陳昌浩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和中央“固守五十天”的“尚方寶劍”,影響軍政委員會否決了徐向前的建議,作出了“重返倪家營子”的決定。于是,“注定了西路軍最后失敗的命運”……[20]
而1988年版本的陳述梗概則是這樣的:2月21日,西路軍從倪家營子突圍東進到達威狄堡(今新華鎮),遭敵所阻。陳昌浩因為沒有中央的東進命令而顧慮重重,于是陳昌浩提議重返倪家營子,執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徐向前為此跟陳昌浩吵了一架,陳昌浩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和中央“固守五十天”的“尚方寶劍”,影響軍政委員會否決了徐向前的建議,作出了“重返倪家營子”的決定。否決了徐向前的建議。于是,“注定了西路軍最后失敗的命運”……[21]
兩個陳述中相同之處是:陳昌浩一意孤行要返回倪家營子建立根據地,中央“固守50天”的來電給陳昌浩撐了腰,于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按陳昌浩意見返倪家營子(仍然是集體決定的意見)。于是,“注定了西路軍最后失敗的命運”。
不同之處在于:西路軍殲滅馬家軍一個憲兵團的歷史事件,在1988年版中,憑空蒸發了!
實際上,殲滅馬家軍憲兵團的歷史事件,并不是發生在2月27日,而是一月前的1月27日[22]。也就是說,這個歷史事件,與徐、陳首長此間關于東返和西進的爭論,毫無關系!這個“硬傷”被人指出后,《歷史的回顧》的編撰者仍然不愿意更改原書中的結論,只是簡單地將這個事件作了“蒸發”處理……
然而,這種處理簡捷倒是簡捷,卻露出了更大的馬腳。
上圖是威狄堡-倪家營的相對位置的圖示:倪家營在威狄堡(今新華鎮)的東南,威狄堡在倪家營的西北。根據1988年版《歷史的回顧》敘事,徐向前的建議是從倪家營子突圍東返。可既然如此,為啥實際的行進方向又是西北方向的威狄堡哩?這究竟是要東返哩還是西進?而陳昌浩要求重返倪家營子,又是東返哩,還是西進呢?如此這般,所謂陳昌浩“為突圍東返還是就地堅持”與徐向前相爭最后以“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來壓人的故事,還能成立么?那么所謂陳昌浩信心滿滿要建立根據地并與徐向前爭吵之事,還能成立么?所謂“東進沒有中央命令,陳昌浩本來顧慮就很大……”還能成立么?
最重要的:所謂陳昌浩“一意孤行機械執行中央指示”的罪過,還能成立么?
需要提示的是,早在一個月前的1月24日,中央就已經授予西路軍首長“行動方向自決”之權了,還特意說明了“以便利擊敵,保存實力為目的”。
那么當年的徐陳首長放棄“突圍東進”而改取“就地堅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哩?
其實,他們當年的電報說得極其清楚明白——2月24日,西路軍在威狄堡西進受阻后,馬上報告中央:“我們(二)十一日晚移威敵堡,敵定明即接近,因地形堡寨太多敵易封鎖,又于當晚仍回集倪家營,天明敵騎又接近,接連三次敵猛力炮擊進犯,夜在野外四面伏擊不便出擊,必在此時打,如天(明)有機即東進,無機另想辦法”,“敵騎日夜接近,步、騎、炮集中日夜交戰,西路軍不戰勝此敵,必有極大犧牲。西進不可能時,但東進亦不可能……”[23]
于是軍委主席團根據他們報告的情況,指示他們“固守50天待援”。[24]
西路軍首長報告東進西進俱不成。那么中央除了讓他們固守待援,還能怎么指示他們?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歷史的回顧》兩個版本對這一事件的不同敘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敘事:
威狄堡—帶堡寨密集,很不利于防守,且敵軍已控制了一批堡寨,紅軍在此地堅守困難很大。為此,徐向前和李特研究,提出突圍進祁連山的意見。陳昌浩認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2月21日的電報沒有提突圍的話,突圍不符合中央指示精神,便提出“重返倪家營子,繼續建立河西根據地”的意見。陳昌浩的意見受到徐向前等同志的一致反對,徐向前說:“我們現在還有什么力量回去建立根據地.好不容易突圍出來,回去不是自尋滅亡嗎?”但陳昌浩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意見,決定當日晚返回倪家營子。西路軍回倪家營子后,復陷敵軍重圍。[25]
看來這個敘事的作者已經知道《歷史的回顧》中所謂“東進沒有中央命令,陳昌浩本來顧慮就很大”難以成立了,于是又換了一種說法:“為此,徐向前和李特研究,提出突圍進祁連山的意見。陳昌浩認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2月21日的電報沒有提突圍的話,突圍不符合中央指示精神,便提出‘重返倪家營子,繼續建立河西根據地’的意見”。
這也就是說:這筆責任賬死活都得由陳昌浩來擔戴——不管有沒有“殲敵青海憲兵團陳昌浩勝利沖昏頭腦”這件事,不管從倪家營子突圍到威狄堡是向東還是向西,也不管從威狄堡返回倪家營子是向東還是向西,更不管黨中央早在一個月間的1月24日就已明確授予西路軍“行動方向由你們自決”的機斷行事之權,反正這筆責任賬都得由陳昌浩來擔戴!
其實只要打開地圖一看,這個敘事的真偽就很容易判斷了:如果“徐向前和李特研究,提出突圍進祁連山的意見”是確實存在的話,那也是不切實際的:從威狄堡不經過倪家營是無法直接進入祁連山的!不談地理障礙和有無道路,除去倪家營子,尚有萬余人的西路軍在當日突圍進山途中,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食宿之地。
更重要的是,這種無論論據如何變換,都不改變原論點,一定要堅持把陳昌浩釘死在責任賬上!——無論是多么的牽強多么的附會!那么作為學者,作為治史者,我們該怎么評判他們的學術道德和人格操守哩?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否設問:所謂陳昌浩信心滿滿要建立根據地并與徐向前總指揮爭吵之事,還能成立么?所謂“東進沒有中央命令,陳昌浩本來顧慮就很大……”還能成立么?所謂陳政委“一意孤行機械執行中央指示”的罪過,還成立么?請問,在這5次重大選擇中,陳政委遵從的是徐向前總指揮和軍政委員會的意旨,還是按“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貫徹了自己的意圖?
這個問題,恐怕不難回答吧?
最低限度,最保守的回答也只能是:陳昌浩動用政治委員最后決定權一意孤行的說法,是缺乏充分的依據的!
注釋
[1]《徐向前、陳昌浩關于西路軍情況致中央軍委、總部電(1936年11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1~第882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徐向前、陳昌浩、李特關于西路軍在大靖一帶休整致朱德、張國燾電(1936年11月12日13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7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徐向前、陳昌浩擬襲取古浪涼州致朱德、張國燾及中央軍委電(1936年11月13日20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2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西路軍占領古浪的捷報(1936年1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朱德、張國燾關于西路軍應在涼州民勤古浪形成鞏固的新局面致徐向前、陳昌浩電(1936年11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0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朱德、張國燾關于西路軍須獨立完成打通遠方任務致徐向前、陳昌浩并中央軍委電(1936年11月14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4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朱德、張國燾關于西路軍情況致中央軍委電(1836年11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4]《彭德懷關于目前戰略方針與今后作戰部署致毛澤東、周恩來等電(1936年11月14日14時)》,《鞏固和發展陜甘蘇區的軍事斗爭⑴》(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849~第850頁,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朱德、張國燾設法幫助和策應西路軍(1936年1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上)》第418頁,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西路軍占領古浪的捷報(1936年1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7]《徐向前、陳昌浩關于西路軍行動方向致中央電(1936年11月17日8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7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8]《朱張關于敵軍行動及速打通遠方致徐陳電(1936年11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9]《中央關于西路軍在現地區留住一時期致徐向前、陳昌浩電(1936年11月18日18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88~第88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毛澤東關于戰勝胡敵才便開展局面致朱德、張國燾電(1936年11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1048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1]《歷史的回顧》第525~第526頁,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12]《歷史的回顧》第531~第53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13]《徐向前、陳昌浩等認為迅速取得遠方接濟為目前迫切與極大要求致毛澤東、朱德、張國燾電(1936年12月23日12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1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4]《徐向前、陳昌浩關于各軍行動情況及加強九軍之措施致中央電(1936年12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09~第910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徐向前、陳昌浩關于西路軍逐漸西移兵力部署致中央軍委電(1936年12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1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5]《軍委主席團關于西路軍仍執行西進任務致徐向前、陳昌浩等電(1936年12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1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6]《歷史的回顧》第54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17]《軍委主席團關于提高紅軍政治工作與紅軍紀律致西路軍電(1937年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28~第92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8]《徐向前、陳昌浩關于西路軍行進路線致軍委主席團電(1937年1月21日1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30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9]《軍委主席團關于行動方向自決致徐向前、陳昌浩電(1937年1月24日24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37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0]《歷史的回顧》第544~第546頁,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21]《歷史的回顧》第366~第26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1998年4月第2次印刷。
[22]《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大事記》,《悲壯的征程(下)》(中共甘肅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第309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3]《徐向前、陳昌浩關于戰略方針致中央軍委電(1937年2月24日20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4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4]《軍委主席團關于固守五十天致徐向前、陳昌浩電(1937年2月26日23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50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5]郝成銘:《紅西路軍記事》,《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調查研究卷(上)》第603第604頁,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朱玉、夏宇立都參與了該書的編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