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如買”,這句在改革開放后廣泛流傳的話,簡直是對國家未來的一種誤導。在當時,推崇這種理念的人認為,依靠外部資源買來的東西更便宜、更高效,但歷史卻給了我們狠狠的一巴掌。過度依賴外購,放棄自主創新的做法,最終讓我們在關鍵技術領域屢屢遭遇卡脖子式的困境。
看似省力的“買”,背后隱藏的是對自主創新的放棄。在許多關鍵領域,我們原本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打破技術封鎖,發展出自己的核心技術,但“造不如買”卻讓我們一次次陷入依賴進口的惡性循環。結果是,當國際局勢發生變化,制裁與封鎖隨之而來,我們才猛然發現,原本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命運,早已被外部的供應鏈牢牢把控。
這一點,毛主席時代的自我創造精神恰恰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在那個貧困而艱苦的年代,毛主席沒有選擇依賴外部技術和資源,而是堅持自力更生,推動國家在最艱難的條件下,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毛主席知道,真正強大的國家,不僅僅是擁有先進的武器和設備,更是掌握了創新的力量、突破的能力。即使那時條件艱苦,毛主席依然相信,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努力,我們能夠打破技術封鎖,實現真正的自我獨立。
今天,回過頭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造不如買”不僅讓我們在技術上處于被動,甚至還讓我們在關鍵時刻變得脆弱。那些依賴進口的行業和技術,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中,成了隨時可能被切斷的“脆弱鏈條”。在關鍵時刻,我們才發現,過度依賴外部的結果,不是帶來效率,而是將我們推向了無數潛在的風險。
毛主席時代的堅持自我創造,才是真正的遠見。他明白,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臺,而不是一味依賴外部力量。“造不如買”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真正的長期發展,必須建立在創新和獨立自主之上。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眼光,不僅僅要有能力買,更要有能力造,把握住屬于自己的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