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時候,全國上下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但是,社會上仍有一些疑問和雜音傳出。其中,某些人多年來炒作的“北朝鮮打了第一槍”仍有一定市場。似乎是北朝鮮“侵略”了南朝鮮,而中國的抗美援朝也就成了“侵略”。
那么,朝鮮戰爭究竟是怎樣爆發的呢?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羅伯特·瑞米尼所著的《美國簡史》,是西方認可的權威美國史書。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了該書的中文版。該書在第九章《冷戰與民權》中寫道:二戰結束前不久,“美國對共產主義及其可能向自由世界散播的恐懼在今后的幾十年中越發強烈,而這個問題也逐漸成為塑造美國內政外交政策的首要問題,”“一場區別于熱戰的‘冷戰’,便由此在西方和蘇聯之間打響了。”
朝鮮戰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2005年6月9日,中日韓三國學者編撰的歷史書《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文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在《朝鮮半島的解放與分裂》一節寫道:
“迎來解放(即日本投降---引者注)后,朝鮮人民期望社會安定,重新建立國家。剛一解放,在漢城和全國各地就成立了名為‘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的組織。參與這個組織的人們擔負治安和行政等工作,目的是社會安定。各地區的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支部后來改名為‘人民委員會’的自治組織。”
“但是,占領朝鮮南部的美軍不承認‘人民委員會’等朝鮮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組織。相反,蘇聯認可‘人民委員會’,同時支持成立共產黨政權。”
現在來回顧一下美軍是怎樣占領朝鮮南部和不承認“人民委員會”這種朝鮮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組織的過程。
朝鮮地處東北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試圖把整個朝鮮半島當作對日戰爭的勝利品,置于它的統治之下。
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之后,日軍迅速潰敗。美國本欲獨占朝鮮,但由于蘇聯已對日宣戰、在中國東北的蘇軍南下逼近朝鮮半島,而美軍此時還在數百公里外的沖繩,鞭長莫及,使其獨占方案難以實現,如果不盡快同蘇聯就各自的管轄范圍達成協議,美國恐怕最多只能占領朝鮮半島南端的一小塊地方。這將會使美國在今后的冷戰中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
1945年8月10日,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連夜召開緊急聯席會議,研究阻止蘇軍南下的方案。經過一番研究,美方以美蘇兩國軍隊分別承擔的軍事作戰任務為由,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線。
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在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絕密信中,征求對以38度線為美蘇軍隊分別受降分界線的意見,并附上他給麥克阿瑟的關于日軍投降事宜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規定:在中國東北、朝鮮三八線以北和庫頁島的日軍向蘇軍投降;日軍總部及在日本本土、朝鮮三八線以南和菲律賓的日軍向美軍投降。次日,斯大林復函表示基本同意。8月中旬,蘇軍進入朝鮮北部。
1945年9月8日,美軍開始在仁川和釜山登陸。占領三八線以南部分地區的蘇軍相繼撤退到三八線以北。美蘇以三八線為界分別占領朝鮮半島的局面最終形成。
朝鮮自1910年以來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由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和極少數富裕地主組成。日本戰敗后,由支持土地改革和基層民主的領導人在首爾(當時稱“漢城”)組織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KPR),其組織基礎是全國各地的“人民委員會”。朝鮮人民共和國的主要推動者和領導人是朝鮮民族獨立運動政治家,左翼民主派領導人呂運亨。
美軍在朝鮮南部登陸的前一天,麥克阿瑟公開宣布,在三八線以南地區由他行使一切政府權利。
1945年9月8日,第24軍主力部隊從仁川進入韓國,之后便建立了美軍政廳,由24軍軍長,中將約翰·里德·霍奇出任駐韓國美軍司令,第7師師長阿契博德·文森·阿諾德擔任朝鮮軍政長官。美軍占領朝鮮南部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解散該地區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委員會”,復活日本統治時期的政權機構和反動法律,同時大肆逮捕和迫害進步人士。
1945年9月19日,在原日本總督府的基礎上,美國占領軍成立了以麥克阿瑟為首的南朝鮮軍政府,軍政府的各級官員均由美軍軍官擔任。軍政府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扶植南朝鮮反共勢力,引起朝鮮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反抗。駐南朝鮮美軍霍奇等領導人向美國政府報告說,在美軍占領區,“人們將分裂的局面歸罪于美國”,而且“越來越憎恨一切美國人”。為了緩和占領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緊張關系,美國政府試圖采取措施扶持一批朝鮮人逐步參與管理南朝鮮。美國選擇的對象是南朝鮮政治中的右翼勢力。根據美國國務院派駐南朝鮮的官員報告,認為右翼勢力中有很多人曾在美國或教會學校接受教育,他們愿意“追隨西方民主”,“寧愿接受美國的指導而不愿接受蘇聯的指導”,扶持這樣一批人既可以緩解美國直接統治帶來的尖銳的民族矛盾,又可以抵制所謂來自北朝鮮的滲透。
1945年10月21日,親美反共的李承晚被軍政府從美國接回漢城,開始充當美國在南朝鮮進行統治的代理人。
1946年2月14日,美國在南朝鮮建立了主要由右翼分子組成的“民主議院”,并任命李承晚為“議長”,走上了公開分裂朝鮮的道路。幾乎與此同時,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也宣告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7月17日,呂運亨被美國指使的南朝鮮李承晚極右集團派出的青年殺手韓智根槍擊暗殺,享年61歲。
2003年,盧武鉉上臺后,曾決定追授呂運亨“獨立有功者”勛章,但遭到呂運亨后人的拒絕。呂運亨先生的女兒、時任朝鮮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會議長的呂鴛九于2005年7月7日表示拒不接受南朝鮮政府授予呂運亨的“建國勛章總統獎”。
呂鴛九于2005年7月7日當天接受朝鮮《統一新報》的采訪時表示:“南朝鮮當局目前仍然把過去的獨立運動家分成所謂的共產主義系列、親北系列進行意識形態爭論,與過去的軍事獨裁時期沒有根本性的區別。他們肆意評價我父親授予勛章是毫無道理的行為。”她還指出:“如果南朝鮮當局真正要評價我父親,應該首先弄清暗殺罪犯美國的罪行,并作出讓美軍撤出南朝鮮的決定。”
深受美國冷戰思維影響的霍奇當時就意識到,朝鮮是一個“火藥桶”,因為大多數朝鮮人痛恨與日本人合作的富裕少數人。如果朝鮮獨立,代表廣大窮苦人利益的左翼將占優勢,很可能會導致“共產主義的建立”。霍奇決定支持富裕的少數人----只有這樣,才能使美國長期占領朝鮮。
金日成自1932年以來就一直與日本作戰,這與李承晚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金日成不但受到戰友們的推崇,而且也受到占朝鮮大部分的人口,即窮苦人的擁護。
朝鮮南北分裂后,南北雙方沖突不斷的主要原因是:李承晚政府不但不清算在戰爭時期與日本人合作的那些富人,而且重用他們。更令北方憤慨的是,那些在北方曾經投靠過日本人的許多富人,作為“政治避難者”逃到南方,也被李承晚政府重用。
美國著名朝鮮戰爭問題專家、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布魯斯·庫明斯(Bruce Cummings,亦譯“布魯斯·卡明斯”)在2017年指出,“讓這些人進入軍隊和政府,就意味著戰爭遲早會爆發。”
早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際(1952年3月),美國著名的新聞人斯通寫出了《朝鮮戰爭:被隱藏的歷史》一書。30位出版商拒絕給他出書,第31位答應了他。斯通“依據的完全是美國政府和聯合國的文件和英美兩國著名報紙的報道”,認為這場戰爭是李承晚在美國的暗中幫助下挑起的。直到今天,這本書在美國仍不受歡迎。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沖突不斷升級,終于,大規模的沖突于1950年6月25日在“三八線”上爆發。北方的人民軍很快突破南方的防線,不斷向前推進。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不久的1950年4月1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了“被廣泛認為是冷戰的創始文件”的NSC-68號文件,決定迅速擴大在全球的軍事部署。而真正使該計劃最終落到實處的無疑是朝鮮戰爭。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得知朝鮮內戰爆發時,馬上認為是一個“天賜良機”。美國迫不及待地卷入戰爭,迅速使一場民族之間的內戰升級為大規模的國際沖突。因此,不少研究這段歷史的專家疑惑:若非事先早已做好參戰的準備,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作出參戰的重大決策?
不僅如此,美國還在朝鮮內戰爆發后的第三天,立即命令海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聲稱“共產黨部隊的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庫明斯2017年在談到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時指出,“如果杜魯門不那么做又將如何?他那么做的邏輯是什么?他的邏輯是,中國不管參不參加朝鮮戰爭都是敵人。第七艦隊被派往臺灣海峽,最清楚不過地表明了這一點。把東亞國家一分為二,是杜魯門時代美國最基本的東亞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金日成在中國“九一八”事變后,建立第一支朝鮮革命武裝力量——朝鮮人民抗日游擊隊,活躍在中朝邊境,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并肩戰斗。金日成還擔任過楊靖宇屬下的師長。在解放戰爭期間,繼續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緊密配合。可以說,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以金日成為代表的朝鮮同志也作出可貴的貢獻。
毛主席對朝鮮戰爭的緣起以及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在195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當大家就出兵援朝擺了許多困難之后,毛主席說了一段非常有份量的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里也難過。”毛主席的這番話對于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彭德懷后來回憶說:“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反復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鮮處于危急時刻聯系起來考慮,那就是民族主義而不是國際主義者。我想到這里,認為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擁護主席這一英明決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