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存在著一些所謂的揭秘文章,將朝鮮戰爭的爆發歸因于是金日成開了第一槍的緣故,并且或明或暗地將戰爭的責任引向北朝鮮。這樣一來,似乎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也受到了質疑。更有甚者說,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才是捍衛和平和正義的一方,而我們則是侵略者。
首先,說因為一聲槍響就引發了一場曠世戰爭,把十幾個國家、數百萬軍隊扯入了一場殘酷的絞殺戰中,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太表面化了。
兩個人之間會不會打起來,往往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兩個人互相仇視,都想打架,并且都在或明或暗地做準備,每個人都勢在必得。這種情況下架一定能夠打起來。
第二種情況是一人想打,一人不想打。想打的這個人做了充分的準備,認為自己必是勝利一方。一般說來,這種情況下如果處于被動的一方不想被打敗,或者接受屈辱,這架遲早也會打起來的。
第三種情況就是雙方都不想打,這架就肯定打不起來。
這里面的第二種情況有生動的例子。比如說抗日戰爭結束后的共產黨和國民黨,就是這種情況。共產黨不想打,國民黨攢足了勁要打。而國民黨的塊頭又非常龐大,蔣介石曾自信地認為幾個月就能解決共產黨,打仗的動機非常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即使一再退讓,蔣介石也并不會見好就收,因為蔣介石要的是共產黨的命。如果共產黨不想滅亡,就必須開展自衛戰爭。這仗遲早都會打起來,事實也正是這樣。
而朝鮮戰爭不是第二種情況,不是第三種情況,恰恰是第一種情況。也就是雙方都想打,且想拼了命地打。朝鮮戰爭在金日成看來,就是為了完成祖國的統一。抗日戰爭結束后,金日成因為在戰爭中領導朝鮮軍民頑強斗爭,因而在朝鮮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心在北朝鮮這邊。此時,北朝鮮也嘗試了各種和平的手段,呼吁南北雙方聯合起來,推進朝鮮的和平統一。但這些都被李承晚拒絕了。在美國的支持下,李承晚自認實力強大,可以碾壓北方,摩拳擦掌準備動手。北朝鮮感到和平統一無望,也就開始積極備戰。因此,這仗是必然要打起來的。
設想如果朝鮮的南北雙方都不想打仗,彼此都很友好,那么,即使擦槍走火也不會引發戰爭的。反過來,如果雙方都憋足了勁,都視對方為敵人,都想訴諸武力,都時刻準備著找對方一個茬子就動手。那么,這種情況下不要說開槍走火了,即使給對方敬個禮,都有可能被對方看作是侮辱和挑釁,都有可能引發戰爭。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中印反擊戰結束之后,黨中央和毛主席為了避免中印雙方擦槍走火,主動要求我軍單方面后撤20公里,使雙方的部隊避免實際接觸。這是真心不想發生沖突且采取了手段的實例。朝鮮戰爭顯然不同于這種情況。
第二個問題是,雖然誰打了第一槍至今還莫衷一是,難道金日成或者李承晚沒有資格打第一槍嗎?
這就需要首先看清楚朝鮮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朝鮮是受害國,不屬于軸心國的一方,戰爭結束后,朝鮮作為戰勝國是不應該被懲罰的。
其次,朝鮮人民渴望統一,不論是誰代表人民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事業,都是有資格的。因此朝鮮戰爭的初期就是一場國內戰爭,就像美國的南北戰爭一樣,對此,外國不應干涉。
然而,美國操縱聯合國,糾集十六國加入戰爭,最終迫使朝鮮戰爭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各種資料表明,美國加入朝鮮戰爭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的矛頭最終是指向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東方的發展,為了維護其自身的霸權地位,同時維持其在日本、韓國駐軍的合理性,可謂一石三鳥。在中國出兵朝鮮之前,美國已經侵略了中國的臺灣,轟炸了中國的東北,越過了三八線,鋒芒直逼鴨綠江中朝邊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兵參戰,保家衛國,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
總之,朝鮮內戰本質上是一種必然。時間上早一點、晚一點,引發形式上是擦槍走火,還是有意為之,都是偶然性的問題。這些都不會改變朝鮮戰爭初期的國內戰爭性質,改變不了朝鮮戰爭因為美國的加入而在性質上發生改變的事實,更改變不了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戰爭的正義性。
本文作者:祁金利,中共北京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