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的決策、勝利的結果、偉大的意義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最值得大書特書、最值得紀念的一場偉大戰爭。自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以來,歷屆中共中央對這場戰爭都極為肯定和高度褒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國內絕大多數學者對這場戰爭也是持肯定和褒揚態度,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個別學者對這場戰爭大加抹黑、肆意詆毀、全盤否定,這是近幾十年來,意識形態領域里有人抹黑、詆毀、否定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目的就是為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造輿論。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以下簡稱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本文為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而作,以《英明的決策、勝利的結果、偉大的意義》為題,也有正本清源之意。
一、英明的決策
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迫使中國人民不得不打的一場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雙方為實現半島統一問題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美國當局從其稱霸全球的戰略利益出發,立即進行武裝干涉,6月26日,派其駐日本的空軍和海軍部隊以撤退僑民眷屬為名侵入朝鮮,支援李承晚軍作戰。與此同時,派其駐菲律賓的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
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開宣布了上述侵略行動,并宣稱加強美國在菲律賓的部隊,加速對菲律賓政府和在印度支那的法國侵略軍的援助。美國還在聯合國積極活動,趁蘇聯代表缺席、中國的合法席位被臺灣蔣介石集團占據之機,于6月25日和27日先后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了指控朝鮮北方已發動進攻和要求聯合國會員國給李承晚政府提供“必需的援助”的決議。6月30日,美國向朝鮮派出地面部隊。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了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擴大朝鮮戰爭。從8月27日起,美國侵朝飛機不斷侵入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邊境城鎮和鄉村。美國為挽救其在戰場上的敗局,調集軍隊于9月15日在朝鮮西海岸仁川實施大規模登陸,至9月底,美軍全線進抵三八線。美國將本是內戰的朝鮮戰爭變成侵略和反侵略戰爭,并使朝鮮戰爭國際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
對于美國上述一系列行動,中國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強烈抗議與嚴正警告。1950年9月30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為建國一周年舉行的慶祝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在緊急約見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的談話中指出:“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然而,美國當局認為周恩來的警告只是對聯合國的“恫嚇”,印度大使“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共產黨的傳聲筒罷了”,中國不會插手解決朝鮮問題,不敢同組織有序的美軍進行較量。于是,美國當局一意孤行,在李承晚軍于10月1日越過三八線以后,美軍于10月7日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攻,將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大門口。
朝鮮面臨著被美國全部占領的危險,中國大陸的安全也受到嚴重的威脅。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請求蘇聯和中國出兵給予軍事援助。在這種情況下,“1950年10月上半月,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舉行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援助朝鮮的問題”。在美軍越過三八線的第二天即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了關于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
(一)這個決策是在中國面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決策
此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年,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著各方面的嚴重困難:“戰爭創傷還沒有醫治”;“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國內的土匪、特務還沒有徹底肅清”;“軍隊的裝備和訓練尚不充分”;“部分軍民有厭戰情緒”。國家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都未走上正軌。
出兵朝鮮是與美國軍隊作戰,中國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在軍隊武器裝備方面都無法與美國相比。
在經濟方面,到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已有175年的歷史,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躍居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195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1507億美元(有的材料上說2848億美元),鋼產量8772萬噸。而中國的情況同美國無法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一年,由于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略掠奪,工業發展極為緩慢,技術水平嚴重落后,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工業,經濟力量十分薄弱。1950年,中國工農業的總產值僅有574億元人民幣,如與美元按2∶1的比值計算,則僅相當于287億美元,僅相當于同期美國總產值1507億美元的19%(或2848億美元的10%);鋼產量僅有60.6萬噸,僅相當于同期美國鋼產量的1/144”。
在軍隊武器裝備方面,美軍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美國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還有原子彈,從朝鮮戰爭一開始就將海軍、空軍投入作戰。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簡稱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還在組建過程中,沒有形成戰斗力。關于地面部隊,“美軍一個師即裝備有各種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各種火炮794門,各種汽車3800余輛。美軍的戰場機動力、火力突擊力、后勤補給力均很強,通信設備先進,指揮靈敏。連同其他國家軍隊在內,‘聯合國軍’投入到戰場上的坦克最少時880余輛,最多時1540余輛,各種火炮最少時10800余門,最多時16100余門。而志愿軍在初期沒有坦克參戰,各步兵軍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的編制,每個步兵軍僅編有各種火炮520余門,僅相當于美軍一個師火炮編制的2/3,并且火炮陳舊、型號雜、射程近、炮彈少。每軍僅配有汽車100輛左右。志愿軍的戰場機動力、火力突擊力、后勤補給力均很弱,通信設備落后,指揮聯絡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都懼怕美國三分,中國出兵與美國軍隊作戰能打贏嗎?中國的經濟力量能支持與美國進行一場戰爭嗎?一旦引火上身,中國將更加困難。這些都是實際問題。雖然毛澤東在1950年8月4日就講過“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但真正做出出兵決策也是思之再三的。
正是因為中國面臨的困難太多、太大,所以在10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和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許多人存在顧慮,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但如果不出兵,國內外的反動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親美派就會更加活躍。美國侵占朝鮮,對中國就是一個直接威脅。直到5日下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經過充分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會議最后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24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18次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作《抗美援朝,保衛和平》的報告,對中共中央為何做出抗美援朝的決策予以明確說明:“敵人打進我們的大門來了,怎么還能談建設?”“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范圍之內……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么能安定生產?”
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胡喬木都講過,中共中央當時下決心做出這個決策是很不容易的。如胡喬木回憶道:“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就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
(二)這個決策是在全面分析敵我優劣條件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決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面分析了戰爭雙方的優劣條件,認為與美國軍隊在朝鮮進行較量,美國雖強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也有有利條件。“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三短是戰線太長,從歐洲的柏林到亞洲的朝鮮,首尾難以相顧;運輸線太長,要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斗力不如德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除此,美國的盟國西德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后尚未武裝起來,英國和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傷了元氣;美國雖然握有原子彈,但蘇聯也有原子彈,并且原子彈不能輕易使用也不能決定勝負。因此,美國盡管在綜合國力和軍隊武器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困難雖多,但也有許多有利條件。東北邊防軍已做了必要準備,并已調集了二線、三線部隊;中國軍隊占有數量上的優勢,并經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的鍛煉,官兵團結,凝聚力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團以上指揮員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老八路,解放軍向來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中國是反抗侵略,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有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全力支援,并且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國人民中有極高的威信,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在朝鮮作戰,中國軍隊擁有直接和雄厚的后方支援,利于持久作戰;中國已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蘇聯為后盾,可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等。中共中央政治局經過這樣的分析研究,認為中國軍隊參戰不是完全沒有勝利的希望。
(三)這個決策是體現中國共產黨人革命膽略和氣魄的勇敢決策
1950年8月5日,毛澤東在北京接見準備就任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司令員的鄧華時指出:“你們集結東北后的任務是保衛東北邊防,但要準備同美國人打仗,要準備打前所未有的大仗,還要準備他打原子彈。他打原子彈,我們打手榴彈,抓住他的弱點,跟著他,最后打敗他。我還是那句老話,在戰略上藐視他,當作紙老虎,在戰術上重視他,當作真老虎。”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又說:“我們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對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我們要有充分準備”。
彭德懷在自述中也講道:“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時候吃,決定于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1950年10月14日,彭德懷在志愿軍師以上干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三五年以后再打,讓我們松口氣,好不好?當然好。但是三五年以后還是要打的。我們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一點工業,到那時還是要被打得稀爛。那時候美帝國主義者就把日本武裝起來了,日本可能出較大的軍隊,我們要制止侵略就更不容易了。那時候美帝國主義者也可能把西德武裝起來了,西德鋼鐵產量很大,是不可忽視的。到那時候西歐其他國家的革命也可能被鎮壓下去,革命的力量就會削弱。這樣細算一下,目前就打,也許更有利些……另一方面我們要建設國防,建設重工業,三五年是辦不好的……所以遲打不如早打的好”。
中共中央做出出兵決策后,派周恩來于10月8日前往蘇聯,同斯大林洽談出動空軍支援和提供武器裝備的問題。最后,蘇聯方面同意在中國出兵時提供軍事裝備,并允派空軍到中國幫助防空和訓練,但不得越出中國國境。1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討論中國出兵援朝問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
(四)這個決策是立足于可能出現的最壞局面而力爭實現最好結果的務實決策
中共中央在做出出兵決策的同時,判斷志愿軍參戰后可能出現三種戰局形勢:第一,志愿軍在蘇聯志愿空軍的掩護和支援下,協同朝鮮人民軍(以下簡稱人民軍),有可能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隊,從而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是最理想的結果。第二,盡管中國軍隊是以非官方的志愿軍名義參戰的,但美國仍可能對中國公開宣戰,或至少以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以其海軍攻擊中國沿海地帶,并且支持臺灣蔣介石軍隊或美蔣軍隊聯合進攻大陸。同時,由于志愿軍武器裝備落后,在朝鮮不能大量殲滅美軍,戰爭形成僵局,影響中國整個恢復和建設計劃,引起國內許多人不滿。這是最不利的結果。第三,在蘇聯不能出動空軍直接支援作戰的情況下,志愿軍實施靈活的作戰指揮,充分發揮自己在作戰上的戰術特長,能夠在朝鮮堅持作戰,能夠攻打除大、中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區,那么,有可能迫使美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在得知蘇聯不能出動空軍掩護志愿軍作戰后,中共中央認為“出現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小,而可能出現的情況主要是后兩種,后兩種情況又以第三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性更大”。1950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我們應當從穩當的基點出發,不做辦不到的事”;“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據此,為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軍委做了全面部署和準備,包括調整軍事戰略,部署全國防空和沿海防御,制定軍兵種部隊建設計劃和參戰準備計劃,請求蘇聯援助武器裝備,東北行政區轉入戰時體制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總后方基地,調整財政方針一切服從戰爭,加速剿匪、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步伐,開展全國性的抗美援朝運動,等等。
總之,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確的。1951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我們不要去侵犯任何國家,我們只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對于我國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全國人民都已明白這種必要性和正義性。”
盡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但這個決策是中國為了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做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分析研究敵我雙方有利和不利條件、全面權衡利弊得失做出的科學決策,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凡的膽略和氣魄做出的勇敢決策,是考慮到最壞局面、爭取最好結果做出的務實決策。實踐證明,這個決策是非常英明偉大的。1951年1月23日,周恩來在東北局干部會上作《志愿軍作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的報告時指出:“毛主席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他科學的預見、實際的分析”。彭德懷后來也說:“這個決心不容易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二、勝利的結果
衡量戰爭勝負的標準就是看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標。中共中央為抗美援朝戰爭確定的基本戰略目標是“使美國知難而退”,打到三八線地區,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戰爭的結果完全實現了這個預期的戰略目標,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包括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利用其優勢的空軍對中朝軍隊的后方進行了毀滅性轟炸,在朝鮮北方12萬平方公里的狹小戰場上共投擲炸彈69萬余噸,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彈5.8噸,在某些地區的投彈密度達到了世界戰爭史上的最高水平。而志愿軍沒有海軍參戰,戰爭后期只有少量空軍掩護后方運輸,沒有能力對美軍后方進行轟炸打擊。美軍在戰場上是陸??杖娐摵系牧Ⅲw的全方位作戰,志愿軍只是陸軍一軍在少量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單一地面作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志愿軍打敗了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這不是一般的勝利,而是非常了不起的偉大勝利!
(一)徹底粉碎了美國武裝占領全朝鮮的戰略計劃,迫使其調整朝鮮戰爭政策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后,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確定的在朝鮮的軍事戰略目標就是武裝占領全部朝鮮。到10月15日,無論是在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還是在華盛頓五角大樓的美國將軍們和白宮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都樂觀地認為,美國的戰略目標將很快得以實現,很快就會慶祝美國在朝鮮的勝利。10月底到11月中旬,美軍和李承晚軍打到了鴨綠江邊。美國軍政當局和“聯合國軍”總部認為,中國出兵的“可能性很小”,“不足為患”,在得知中國軍隊參戰后,仍然認為美軍完全可以消滅進入朝鮮的中國軍隊。但美軍萬萬沒有想到,中國不但敢于出兵與美軍作戰,而且沒有料到志愿軍有能力將他們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并一度打回到三七線。
志愿軍一出戰就取得了勝利,特別是第二次戰役,一舉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說:“朝鮮戰爭出乎預料地一下子從勝利變成了丟臉的失敗——我軍歷史上最可恥的一次失敗。”這一仗,打懵了麥克阿瑟,打懵了美國當局,也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美國人德魯·米德爾頓在其《用兵之道》一書中評論這次戰役時說:“無論就軍事還是政治而言,中國人都是勝利者。中國軍隊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目的……在政治上,這次勝利確定了中國在亞洲大陸上的主要軍事強國的地位,因而增強了北京在整個地區的影響。”
在志愿軍和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前,包括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內的美國當局要員們都認為“中共如果打算采取行動,是有能力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的”。隨后,第三次戰役又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打回到三七線附近地區,但美國當局不甘心在朝鮮的失敗,仍未放棄武裝占領全部朝鮮的戰略目標。第四次戰役,“聯合國軍”于1951年1月25日發起全線反撲。此時,志愿軍已經連打三次戰役,沒有休整,沒有得到兵員補充,糧彈供應極為困難,并且采取了運動防御的方式作戰。然而,至4月21日,歷經87天,“聯合國軍”才將戰線從三七線以北地區推進到三八線地區,平均每天付出900人的傷亡代價,才能推進1.3公里。經過第五次戰役的較量,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雙方力量旗鼓相當,戰爭形成了相持局面。
美國當局已經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戰場上“聯合國軍”的力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武裝占領全部朝鮮的戰略目標,本想輕輕松松就可以在朝鮮取得勝利,沒想到“一窮二白”的中國人不但有反抗強權的膽量和決心,而且有反抗強權的強大力量。此時,美國投入到朝鮮戰爭的軍隊有6個陸軍師和1個空降團,已占其陸軍18個師的1/3(此外還有1個海軍陸戰師在朝鮮作戰),美國海軍將其近半數的作戰力量投入了朝鮮戰場,美國空軍也已將其作戰力量的1/5投入了朝鮮戰場。為了解決美軍侵朝部隊兵員補充的困難,后來美國當局核準,“在朝鮮作戰的每個美軍師可以編入2500名南朝鮮人”。美國的盟國早已看出美國在朝鮮沒有勝利的希望,紛紛拒絕了美國提出增兵朝鮮的要求。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主要敵人是蘇聯,美國在朝鮮這樣長期拖下去與其戰略重點嚴重矛盾,遂不得不于1951年5月中旬調整了其朝鮮戰爭政策。
5月1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一個有關朝鮮問題的政策備忘錄,即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5號文件。這個備忘錄將美國在朝鮮的終極目標和當前目標做了明確區分,“確定美國在朝鮮的當前目標是在三八線地區建立一條有利的防線,尋求締結停戰協定,結束朝鮮戰爭”。這是志愿軍和人民軍作戰勝利打出來的結果。
(二)迫使美軍請求早日簽訂停戰協定
世界強權國家向弱國窮國求和,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在美國歷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停戰談判是美國主動提出的,這是美國承認朝鮮戰爭失敗的一種表現。從1951年7月26日開始,雙方進入關于軍事分界線問題的實質性談判。美方代表團不但堅決拒絕朝中方面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合理建議,而且無理要求將分界線劃在志愿軍和人民軍后方數十公里地區,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當遭到朝中方面的據理駁斥和堅決拒絕后,他們以為依靠飛機大炮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軍事分界線。從8月18日至10月下旬,“聯合國軍”連續發動了夏季、秋季局部攻勢,并以空軍發動了大規模的“絞殺戰”,企圖以空中轟炸和地面進攻迫使朝中方面接受其談判中的無理要求。美方還在開城談判區連續制造事端,致使停戰談判于8月23日被迫中斷。“聯合國軍”連續兩個多月的進攻,付出15.7萬余人的傷亡代價,僅占領陣地640余平方公里。因此,美方代表不得不放棄其無理要求,于11月23日與朝中代表達成關于軍事分界線的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后撤2公里以建立軍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區。如果停戰協定在本協議批準30天后簽字,屆時按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和非軍事區”。軍事分界線問題協議的達成也是志愿軍和人民軍作戰勝利打出來的結果。
在停戰談判達成關于軍事分界線的協議后,從1951年12月開始,“志愿軍和人民軍利用戰場上相對平靜的機會,在正面全線,展開了構筑以坑道為骨干的堅固防御陣地的大規模筑城活動”。至1952年6月,美國空軍的“絞殺戰”終于以失敗而宣告結束。經過國內和志愿軍在戰場上的努力,志愿軍建成了以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相結合,以搶修、搶運和防空斗爭相結合,從后方基地到第一線各軍的前后貫通、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絡,形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從而改變了戰場上運輸一直被動的局面,解決了能不能有飯吃的重大戰略問題。
從1952年春起,志愿軍越戰越強、越戰越主動。1952年秋季的全線戰術反擊,是志愿軍在轉入陣地戰以來向“聯合國軍”發動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進攻行動,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使整個戰線上的“聯合國軍”窮于應付,疲于奔命,打亂了其行動步驟。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秋季戰術反擊期間,志愿軍和人民軍先后對“聯合國軍”連、排防御陣地及個別營防御陣地共60個目標反擊77次(人民軍對3個目標攻擊3次),打退“聯合國軍”排以上兵力的反撲480余次。“經過與敵反復爭奪,鞏固地占領17個陣地”。幾乎是攻則必克、攻則必殲。
“聯合國軍”對此展開報復行動,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的上甘嶺戰役中,對志愿軍第15軍2個連防守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陣地,先后動用3個多師的兵力、300門大炮、近200輛坦克和3000余架次的飛機,發射炮彈190余萬發,投擲炸彈5000余枚,掀翻陣地土石2米多深,然而志愿軍陣地巋然不動,第15軍、第12軍共3個多師,經過與敵40余天的爭奪,殲敵2.5萬余人,全部恢復陣地,創造了堅守防御的典范。美軍和李承晚軍都承認,他們已處于被動地位,從此再未發動過營級及以上規模兵力的進攻,并且對志愿軍的進攻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1953年5—7月,為了實現向敵人施加壓力、迫使其早日簽訂停戰協定的戰略意圖,中朝軍隊又以12個軍(其中志愿軍10個軍、人民軍2個軍團)的兵力發起了攻勢。這次攻勢是中方在陣地戰階段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夏季攻勢的勝利“促進了美國決策層確定實現停戰的決心,美國談判代表甚至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向談判對手作出了保證遵守停戰協議的許諾”。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結束。停戰協定的簽訂,也是志愿軍和人民軍作戰勝利打出來的結果。最后校訂的軍事分界線與1951年11月27日達成的軍事分界線相比,志愿軍和人民軍將戰線共向南推進332.6平方公里。
(三)美軍在戰場上遭受打擊的程度遠大于志愿軍
志愿軍入朝后進行的第一次、第二次戰役是在雙方對進的狀態下進行的。第一次戰役志愿軍就給予美軍歷史最長的“王牌”部隊騎兵第1師以重創,并殲滅其1個團大部。第二次戰役中,志愿軍在東西兩線給予美軍第2師、第7師、陸戰第1師和土耳其旅以殲滅性打擊,給予美軍第25師以重創。“雖然這次戰役中在東線作戰的志愿軍第9兵團減員比較大,但那不僅是因為遭受美軍打擊,而且是因為該兵團臨急入朝,志愿軍運輸補給能力跟不上所致”。相反,志愿軍第9兵團在這樣困難情況下,卻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打得落花流水,美軍陸戰第1師這個“王牌”部隊也不得不在其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撤退”的字眼。當時幾乎所有美國當局的要員都認為這是美軍歷史上的一次慘敗。“而志愿軍除在第五次戰役進攻作戰結束后,轉移準備休整過程中,第一八〇師為掩護主力轉移因處置不當等原因被圍遭受重大損失外,沒有一個建制團以上部隊遭受如此不預的打擊”。
(四)美軍的人員傷亡和戰爭消耗遠遠大于志愿軍
據朝中方面1953年8月14日公布的戰績,“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共斃傷俘敵軍109.3萬余人,其中美軍39.7萬余人,南朝鮮軍66.7萬余人,英、法等其他國家軍隊2.9萬余人”。同一時期,“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共傷亡、失蹤和被俘62.8萬余人”。“按朝中方面公布的殲敵數字計算,志愿軍和人民軍與‘聯合國軍’人員傷亡損失對比為1∶1.7”。
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志愿軍在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敵71萬余人,自身作戰減員共36.6萬余人。志愿軍與“聯合國軍”人員傷亡損失對比為1∶1.9。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開支戰費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余萬噸。中國開支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當時25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560余萬噸。中國開支戰費是美國的1/16,消耗作戰物資是美國的1/13。
志愿軍共擊毀和繳獲飛機4268架、坦克1492輛、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繳獲(不含擊毀)各種炮4037門。志愿軍損失飛機231架、坦克9輛、汽車6060輛,各種炮(含被擊毀)4371門。
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來看,抗美援朝戰爭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國內有學者斷章取義引用毛澤東的話,說毛澤東為志愿軍設定了“超越現實”的戰略目標,即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而志愿軍沒有實現這個目標,因此抗美援朝戰爭沒有取得勝利,所謂“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這顯然是全然不顧歷史事實的。
(五)美國認輸了
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其回憶錄《從多瑙河到鴨綠江》一開篇就說:“1952年5月,我受命為‘聯合國軍’統帥……15個月以后,我簽訂了一項停戰協定,這協定暫時停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美國知名政論著作家約瑟夫·格登也在他所著《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的引言一開篇就說:“美國政壇老手艾夫里爾·哈里曼談到朝鮮戰爭時,稱它是‘一場苦澀的戰爭’”。“在美國不甚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后,大多數美國人都急于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于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后的亞洲國家打成了平手”。
美國西點軍校的一位教官說:“朝鮮戰爭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杖娐摵狭Ⅲw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的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不愿提起朝鮮戰爭,將其稱為“被遺忘的戰爭”。朝鮮戰爭結束以來,美國官方沒有一個人說他們在朝鮮戰爭中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只是說美國的海軍和空軍在這場戰爭中充分發揮了威力。在政治影響上,特別強調了“在聯合國的旗幟之下,阻止了共產黨的侵略和維護了盟國南朝鮮的獨立”,強調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真正起到了支配地位,成了非共產黨的世界領袖,“作為反共產黨國家先鋒戰士的美國已經贏得了自己的聲譽”。
“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朝鮮戰場上戰勝美國這個世界上的龐然大物,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正確戰略指導,以及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志愿軍總部靈活機動的戰場指揮;以毛澤東思想武裝的志愿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志愿軍廣大指戰員在戰爭中的智慧創造;全國人民凝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志愿軍強有力的政治工作;蘇聯的物資援助;等等。這些匯聚成為戰勝龐然大物的無窮力量。
三、偉大的意義
中國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目的,支援朝鮮人民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穩定了朝鮮的局勢,保衛了中國大陸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無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乃至對于整個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一)這場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打出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國地位
1840年以來的近代中國,除抗日戰爭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勝利外,只有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的挨打受欺歷史,只有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無論當時的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都沒有正視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新中國在那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抗美援朝戰爭打勝了,極大地震動了美國,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不但令美國而且令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人民軍隊的國際威望,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一掃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恥辱,中國人民真正揚眉吐氣了,新中國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正是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在國際上軟弱可欺的形象,打出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國地位。
(二)這場戰爭打出了新中國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穩定了社會秩序
中共中央被迫做出出兵決策抗美援朝時,中國新解放區還有一部分基層人民政權沒有建立,已經建立的基層人民政權也還不穩固。中國大陸的各種反動勢力氣焰十分囂張,大肆進行各種破壞活動,圍攻基層人民政權,擾亂社會秩序。中共中央在做出決策出兵抗美援朝的同時,即以最大的決心采取斷然措施,加速剿匪、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步伐,以便為支援戰爭和恢復國內經濟建設提供穩固的社會基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被并稱為當時的三大運動。至1953年底,中國國內已基本肅清了反革命,剿滅了匪患,完成了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的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從而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穩定了社會秩序,和平解放了西藏,中國大陸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中國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社會生活秩序都走上了正軌。
(三)這場戰爭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和自信,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晚清以降,清政府和民國政府軟弱無能,中國人民一盤散沙,國家沒有尊嚴,人民沒有自尊和自信。新中國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在戰場上打擊美國軍隊,國內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許多華人華僑紛紛回國參加建設。中國人民真正凝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由一盤散沙聚攏成為強有力的拳頭。正如毛澤東所說:“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美國軍事史專家赫姆斯在評論朝鮮戰爭時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四)這場戰爭打出了中國建設和發展的長期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雖付出了巨大的物力消耗,但由于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生產建設積極性,從而按時完成了原定的國民經濟恢復計劃,取得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更為重要的是,志愿軍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使中國贏得了進行建設和發展的長期和平環境,至今已有70年。
(五)這場戰爭打出了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可喜局面,鞏固了國防
抗美援朝戰爭的實踐使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人充分意識到,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難以打贏現代化的戰爭。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志愿軍的許多高級將領都深有感觸地表示,就是“當了褲子也要買飛機”,改善志愿軍和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姑涝瘧馉幍膶嵺`,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志愿軍的武器裝備在這場戰爭期間有了突破性的改善,特別是空軍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將國防工業和重工業作為建設的重點,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前進了一大步。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軍隊的差距已大大縮小。
(六)這場戰爭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打疼了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和美國當局,極大地教訓了美國霸權主義
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躍成為最強資本主義國家,但在朝鮮戰場上卻吃了敗仗,碰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是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勝利班師的戰爭。毛澤東說:“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這對中國一些有“恐美病”的人是極大的教育,對亞洲及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極大的鼓舞。美國當局從朝鮮戰爭中充分認識到,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中國人民是有力量的,對朝鮮戰爭的教訓記憶猶新。
(七)這場戰爭打出了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弘揚和光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姑涝瘧馉幉粌H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而且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上下一致,同心協力,團結對敵,空前地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空前地表現出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標志之戰,是世界現代史上窮國、弱國打敗富國、強國的典范之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光輝篇章。抗美援朝戰爭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是偉大的,中國人民是偉大的。這場戰爭是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場偉大戰爭。
作者:齊德學,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