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我國衛星遙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魏成階)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4周年。我們非常懷念這位人民的偉大領袖。他老人家為人民的翻身解放,為新中國的創立和發展,立下了蓋世奇功,涉及方方面面。我以發展我國衛星遙感為例,談談毛主席為新中國科技發展所起到的開創性、奠基性的作用。
我是一名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了半個多世紀的衛星遙感應用科學工作者,深刻體會到:重視科學技術,特別是重視新興尖端科學技術是毛主席的一貫思想。新中國在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封鎖下如何發展科學技術,毛主席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中國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及其在科學技術推動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
毛主席在締造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艱辛探索中,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毛澤東思想。這里也包括中國科技發展創新的戰略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為了追趕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在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時,同樣地進行了艱辛探索。實踐證明:毛主席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它對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毛主席關于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戰略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主席逝世后,有人就說“科學春天到來了”,那樣說是非常可恥的。真的令我非常生氣。
在無產階級偉大領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中,是毛主席第一次(1963年)把科學實驗列為人類社會三大革命實踐之一。從根本上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主席不僅把科學實驗提高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大革命實踐之一的戰略高度,而且詳盡闡明了發展科學技術的正確方針、原則、途徑和依靠力量。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黨中央通過各種渠道保護科技人才,避免國民黨的挾持,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留在了大陸,成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開拓者。我原來所在的中科院地理所就留下了一大批這樣的科技人才。新中國的科技事業還吸引著熱切盼望報效祖國,長期滯留海外的科技人才。從1949年8月到1955年11月,僅從美國回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就達1500多人。
1949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議建立中國科學院,不久毛主席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身份向首任院長郭沫若(1949年10月—1978年6月)頒發了中國科學院印信。并將中國科學院劃歸國務院管轄,由周總理親自領導。
中國科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光輝起點。此后,毛主席用各種方式關心中國科學院,曾經兩次親臨中國科學院視察。第一次是1953年2月,毛主席參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指示“天文臺要造更大的望遠鏡”,“要讓天文儀器為人民服務”。毛主席的這一指示直到四十多年后的1994年,我們利用衛星遙感信息參與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選址時,還在引用。第二次是1958年10月27日,毛主席來到中關村參觀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成果展覽,與科技人員談笑風生,讓科技人員久久地難以忘懷。
1954年9月底,在毛主席的決策下,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蘇122項科技協定)其中包括“航空攝影測繪技術”。按照這個科技協定,我們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航空相片綜合利用研究組”,開拓了從空間觀測地球的新領域。
1956年1月,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毛主席、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組織了七百多名專家參與編制了中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一批新興的尖端科學技術被列入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其中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科學與遠距離操縱等四項技術列入緊急發展措施。一個“以任務帶學科”的發展方針基本形成。為了執行這一《綱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向蘇方爭取了兩位專家來華講學,開辦了我國最早的“航空相片判讀與制圖技術”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的學員后來都成為我國最早的衛星遙感應用的領軍人物。當時中國科學院與高教部在“互搶”科技人才。毛主席知道后親自協調,找這兩個單位的領導人郭沫若和楊秀峰做工作,留下一段領袖具體指導科教工作的佳話。
1958年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建議“中國也要研究人造衛星”。同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后,我國開始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一系列準備工作。正是由于毛主席的高瞻遠矚、果斷決策,國家才成立了專門機構集中精兵強將打響了“兩彈一星”研制的特殊戰斗。這是為民族命運和尊嚴所進行的一場決戰。
1961年世界上第一顆覆蓋全球的氣象衛星發射了。在國際上興起衛星研制之際,我們為了應用氣象衛星,就組建了輻射氣候研究組。在國內領先為衛星氣象學和氣候學的結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竺可楨利用其中的部分成果著寫了《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的論文(1963年8月)。毛主席在一個內部刊物上看到這篇論文后激動不已,親自約見竺可楨、李四光和錢學森三位科學家,就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我國糧食生產的有利條件和可能性進行了科學的探討。
1963年9月,毛主席把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趕上并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當作中國共產黨人艱巨而緊迫的時代任務。提醒人們:“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況,挨打是不可能避免的”。
1965 年1 月,我國自力更生的實施了代號為“651”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1967年1月,又實施了代號為“671”的航天工程。我們參與了這兩個工程中 “人造衛星工程系列地圖”的研制,給地面導航系統和宇宙飛行器及人造衛星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緊接著一批“國防三線建設”的重要工程項目也隨之啟動。
1969年,我們采用毛主席的對科學技術采取自主研制與外援引進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方針,自主組建了衛星組,經過獨立自主的艱苦努力,利用簡陋器材,于1970年5月成功地研制出能接收清晰氣象衛星云圖的設備。
1970年4月24日,以錢學森為首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制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當衛星把《東方紅》旋律傳遍全世界時,中華兒女為之熱淚盈眶。
受這兩件大事的鼓舞,中國科學院首次將“從宇宙空間研究地球”作為地學科學研究的新方向寫入科技發展規劃。為此, 1972年6月,地理所抽調有關科技人員組建了專門研究團隊會戰。
與此同時,1972年7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我國《參考消息》報道時,不知英文詞組“Remote Sensing”怎么翻譯,請我們衛星組的閆守邕等將“Remote Sensing”翻譯為中文的“遙感”,首次在正式文章中發表,創造了中文科技新名詞。“遙感”從此開始普及到全國。接著編譯出版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及其應用》一書,將地球資源技術衛星及其應用介紹給我國廣大讀者,推動了我國地球資源技術衛星的應用。由于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圖像是對中國封鎖的,我們經過第三方引進,成為最早應用地球資源衛星影像的單位。
后來出現一段插曲:1972年8月14日,毛主席在江青轉交的鄧小平來信上批示“鄧小平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不久小平同志就出來工作,并分管中國科學院了。鄧小平認為搞衛星太費錢,等中國經濟發展了再搞。于是中國科學院衛星項目的長遠發展規劃將被暫緩執行,我們的衛星應用研究面臨下馬。對此,衛星組組長王長耀與另外兩個同志聯名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寫信,反映我們在工作中遭遇的困難和地球資源衛星應用的重要意義。并把我們用地球資源衛星圖像與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進行對比,發現青藏高原多個湖泊的形狀和位置與已出版的地圖有很大差異作為典型例子。毛主席通過《內部參考》看到此信,批示中國科學院解決。當時,周總理駐中科院的聯絡員劉西堯等領導極為重視,認為“衛星應用大有可為”。對“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表示了高度的關注,并做出重大決策:中國科學院要自行研制地球資源衛星及其設備。事先委托地理所完成我國首次“關于地球資源衛星的調研”。接到委托,我們馬上組成了由陳述彭任科學顧問,魏成階任組長,童慶禧任副組長,共13人參加的“中國科學院地球資源衛星調研組”。調研組分為地球資源衛星國內需求和國外資料查詢整理兩大部分。經過一年多對全國60多家應用單位的調研和對國外地球資源衛星資料的查詢整理,于1974年2月27日完成了《關于研制和發射我國地球資源衛星及其開展地面試驗工作的意見》的調研報告,匯報給中國科學院。調研報告內容,包括:
(1)中國科學院委托地理所調研地球資源衛星總報告—關于研制和發射我國地球資源衛星的建議及其開展地面試驗工作的規劃意見。
(2)關于研制和發射我國地球資源衛星及其所需研制的儀器設備。
(3)地理所“關于開展遙感研究工作意見”及其1975年遙感研究工作和經費要求。
1974年4月5日,國家計委召開“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中國科學院秘書長郁文參加了會議。在會上提出希望把中國科學院搞的地球資源衛星研究項目列入國家計劃。根據會議需要,我們將《中國科學院研制我國地球資源衛星的調研報告》緊急報送到“國家計劃工作會議”上,發給參加會議的代表審議。
“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后,1975年2月底,郁文等院領導感到“研制和發射我國地球資源衛星”是一項系統的尖端工程,需要發動中國科學院全院有關力量聯合攻關。因此決定抽調近10個研究所的科技人員組成“兩科地球資源衛星調研組”(此時,中央已決定將中國科學院與國家科委合并,對外統稱“兩科”),對一些關鍵的技術設備進行專門論證。
1975年4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在事先邀請國防科委等14家有關部委、局負責人,向他們介紹中國科學院關于研制中國地球資源衛星規劃設想的基礎上,于1975年5月4日,邀請錢學森親臨科學院聽取匯報。會上童慶禧、魏成階分別詳細匯報了地球資源衛星的有關情況。錢學森聽完匯報,發表了重要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乃至全國發展遙感科學技術的戰略設想。
錢學森著重講述了當時我國有關衛星制造、衛星測控、衛星運載和衛星載荷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和展望,特別指出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建議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的優勢,從衛星對地觀測的基礎抓起。這個基礎就是“遙感技術”。必須首先發展我國的遙感技術。沒有遙感就沒有衛星的眼睛。而遙感又涉及可見、紅外、微波等傳感器系統以及地物光譜的測量等。錢學森強調指出:中國科學院要像1956年抓12年科技規劃中四項緊急措施那樣,將遙感技術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來抓。只要把遙感技術搞上去了,地球資源衛星研制也就水到渠成了。錢學森同時建議,要充分利用好當前美國地球資源衛星的數據資源,使其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此后,錢學森于1975年7月5日、8日在不同場合對中國科學院和我國發展遙感技術提出了戰略性、方向性的建議,為我國遙感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975年春夏,周恩來總理病勢漸重,鄧小平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開始對全國實行“整頓”。他讓胡耀邦到科學院的當務之急是先完成一份關于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匯報提綱”。“匯報提綱”把毛主席從1974年8月至1975年1月,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針對不同情況先后所作的“關于學習理論、反修防修”,“要安定團結”,“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三項重要指示聯系在一起,提出以“三項指示為綱”,進行整頓。毛主席接到鄧小平送交的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后,對他的看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僅沒有批準《匯報提綱》,而且批評道:“什么‘三項指示為綱’,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綱,其余都是目”。毛主席還特意強調,不記得自己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話!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國科學院即將被“整頓”下馬的一批尖端科技項目(包括衛星遙感)得以保留。胡耀邦同志再次將地球資源衛星研制列入中科院長遠發展規劃,上報中央:“遙感技術帶動氣象、海洋、天文、地質、資源和軍事偵察技術”,“1985年發射地球資源衛星。”
1976年年初,針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一個 “墨西哥遙感技術考察團”,考察地球資源衛星的一些情況。地理所派童慶禧和魏成階參加。這之后,1976年7月28日發生了唐山大地震。地震把唐山市變成了廢墟。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家地震局報請中央批準進行“唐山大地震應急航空攝影”。由國家地震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成立會戰指揮部,魏成階參加指揮部領導小組及其總體方案設計。受墨西哥衛星遙感應用的啟發,我們在國內首次利用地球資源衛星像片鑲嵌成《京津唐渤張地區衛星影像圖》,并分析編制了《京津唐渤張地區斷裂構造圖》和《京津唐渤張活動斷裂構造分析圖》,寫出了相應的技術報告。結果公布后,新華社通過“內參”報道“科學院通過衛星分析了唐山地震發生的背景原因”。中共中央辦公廳告知中國科學院:“毛主席要調閱這一科技成果”。我們根據中央辦公廳的要求,把分析報告的簡要版打印成大字體,連同各種圖件,由陳述彭、魏成階送到人民大會堂。
由于有了毛主席對衛星遙感的兩次批示:1976年10月,在中科院設立了遙感總體部。隨后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應用研究所的適時建立,引領了我國遙感應用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成果使我國的這項科學技術走在世界遙感科學技術的前列。作為當事人的我們,終身銘記日理萬機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是那么關心我國衛星遙感科技事業的發展,是那么愛護年輕的科技人員。我們一定要象毛主席那樣,在科學技術工作的方針原則確定之后,就應該把科技人才當成為發展科技事業的決定性因素。要象毛主席那樣在三大革命運動中重視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特別要注意培養又紅又專的年輕科技人才。讓他們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環境中成長。
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毛主席發展我國科技事業的戰略思想絕對丟不得!正如錢學森所總結的那樣“丟掉了毛澤東思想和公有制,中國就完蛋了。”
我們還需要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幾十年,才能最終全面突破美帝國主義的科技封鎖。如今,習近平同志正在“校正航向”,一大批新興尖端科學技術再次得到黨中央的重視和支持,并陸續取得了重大成果。事實又一次雄辯地證明,只要象毛主席那樣發展戰略得當、措施得力,中國“趕超”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現在,世界處于百年之大變局,中國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緬懷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堅持毛澤東思想,把毛主席開創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