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提到毛澤東時代的上山下鄉與鄧小平時代的大下崗之間的比較。寫點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下崗工人總數有四千萬、六千萬、八千萬,三種說法,我傾向后者。文革上山下鄉的總數,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大約一千六百萬。
毛澤東時代,人口資源是重要的戰備資源,人口增長率長期在千分之十以上,多數年份超過千分之二十,個別年份達到千分之三十。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的后果之一,就是生活資料需求高速增長,生產資料的增長相對人口增長緩慢。
人口高速增長給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一方面這些年輕勞動力需要勞動工具,另一方面這些年輕勞動力的生產能力釋放出來以前,需要大量的消費品。這兩者都對當時現有的消費水平造成壓力。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提到這個問題,指出人口需要統籌,后來成文的時候,刪除了有關內容。
毛澤東為什么刪除這部分內容。我個人理解是毛澤東意識到人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隨時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時代,必須儲備大量年輕人口。大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決勝負的就是人力資源。在法國拿破侖戰爭、第一世界大戰、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諸多大規模戰爭末期,戰敗國都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和兵員短缺。有一種說法,二次大戰是美國人的武器加蘇聯人的血加英國人的詭詐打贏的。這種說法有點夸張,不過如果沒有龐大的人口數量,蘇聯很難打到柏林。反過來,如果德國再有五千萬人口,蘇德戰爭勝負猶未可知。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能討價還價的,就是人力資源。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擔心中國和另一方結盟,出現中國的人口加先進武器對抗自己的局面。尼克松來中國,希望和中國結盟對付蘇聯。中國有什么可以利用呢?中國的工業基礎和核武器,相對美國和蘇聯的水平,都弱小得很。但是,中國的人力資源實在驚人。即使遭受核攻擊以后,中國殘存的人口,也會超過其它任何一個大國未遭受攻擊時的水平。
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只要有人口資源就可以。周恩來對基辛格講過,有美國,中國不怕蘇聯。沒美國,中國也不怕蘇聯。美國和蘇聯聯手向中國發動攻擊,中國也能撐住。有龐大的人力資源,也有基本的工業基礎,中國可以長期和任何一個超級大國耗下去,拖死對方。這樣,另一個超級大國必然和中國聯手。這就如同美英和蘇聯聯手,對付納粹。
沒有這些人力資源,基辛格會不會來?不好說。我個人理解是未必。如果解放前三十年按照今天的千分之四人口增長率和老齡化趨勢,基辛格未必會來。這是人力資源有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是在和平年代,儲備這樣龐大的人力資源,成本非常高。
當時在維持人均消費水平很低,大量產品用于積累的情況下,以中國的積累速度,仍然無法為這些新增人口提供足夠的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于是,這些潛在的勞動者變成消費者。在農村的還好說,可以土里刨食。在城市的年輕人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怎么安置他們?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文革發生或者不發生,都會出現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安排年輕人去農村參加體力勞動,過集體生活,增強集體感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讓一部分城市勞動人口自給自足,減輕城市對農村的壓力,緩解城市失業問題。
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是開放以后,引進外資,使中國的工業積累不必再以壓縮消費為上限。只要有境外投資,引進境外設備,就可以使這些勞動力在工業社會中獲得現代化的就業機會。于是,境外資本歡呼,在中國發現了廉價勞動力的金礦。這些勞動力價格便宜,量又足,文化水平還高。于是,中國沿海地區誕生了大批血汗工廠。許多農村青年在其中工作,原有城市人口則為其提供種種后勤保證,或者說從事三產。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這種合作成為可能。中國的人力資源加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安置了中國的勞動力,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利潤,中國在短期內實現了城市化。毛澤東儲備的戰略資源,在他身后以另一種方式發揮了作用,席卷了世界,也震驚了世界。
回首整個過程,應該看到:
第一,毛澤東奠定了和美國正常交往的基礎,這既包括奠定了工業基礎,也包括廢除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之類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勞動力可以以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進行對外交易。
第二,與毛澤東年代勞動力就業受積累速度和消費水平制約不同,開放以后可以利用境外資源。如果有足夠的內需,本來不必造成那么多的下崗失業。那時的下崗既有經濟危機的因素,也有剝離勞動力的需要。經過大下崗,貧富差距拉大,失業問題至今也沒有解決,中國的勞動力再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第三,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安置了當年的下崗工人,我覺得沒有。失業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失業問題集中在特殊人群、少數族裔、特定地區和特定年齡段上。特殊人群比如非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少數族裔比如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特定地區比如二三線城市,特定年齡比如40、50以后人群。這些人中的很多人現在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邊緣,生活異常不穩定,靠臨時性工作或者救濟維持。
第四,就業勞動力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其中的一部分人,雖然擁有大城市的工作,卻沒有任何希望。他們的工資不足以在大城市買房定居,返鄉則面臨失業問題。用光青春以后,去哪里?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許多人也不愿意想這個問題。有些富士康工人想明白了,就從樓頂上跳下來了。
第五,還應該看到毛澤東當年積累的人力資源,現在已經揮霍得差不多了。所謂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失之類的理論也冒出來了。當然,最直接的是退休養老要延后。明擺著許多年輕人沒穩定工作,卻要推遲在職者退休——用光了這些人的青春,要賴他們的養老金了。
第六,要重新恢復這樣的人力資源儲備并不容易。何況,再目前的經濟條件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失業率居高不下,恢復了人力資源儲備,未來那些勞動力成長起來的時候,也必定就業困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