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過去了,有誰知道抗戰中的國軍曾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它曾經有著怎樣的指揮官,怎樣的士兵?它是在怎樣的物質與精神條件下作戰的?國軍是在抗戰中打殘的嗎?在抗戰的最后階段,國軍都成了薛岳、孫立人嗎?《劍橋中華民國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既不同于大陸也不同于臺灣的視角。相信第三只眼中的國軍,能帶給我們很多新鮮的感受,掃蕩我們心中很多的疑惑。本文所引用的資料全部摘自《劍橋中華民國史》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原文照錄,絕無篡改。
一、戰爭開始時的國軍戰斗力有多強?
(一)淞滬會戰中的傷亡比:27:4
戰斗(指淞滬會戰)是毀滅性的。停泊在附近長江和黃浦江中的日本戰艦上的炮,猛擊直射射程內的中國陣地。南京政府決心不撤退,投入更多軍隊。在三個月的作戰中,大約27 萬中國軍隊——整整60%的國民黨防衛力量和蔣介石現代化陸軍的核心——或死或傷。日本人的傷亡超過4 萬。不計其數的成千上萬平民也遭屠殺。西方人的租界以外的該市大部地區遭到毀壞。
(二)大潰退:踏過精心構筑的鋼筋水泥工事而不稍作停留
11 月初,日本的一支兩棲部隊在上海西南50英里的杭州灣登陸,一周內這支軍隊威脅該市守軍后方。中國軍隊向南京撤退。但是,他們的撤退如此慌亂,竟未在滬寧鐵路上無錫附近模仿德國興登堡防線精心構筑的混凝土防御工事前停住。南京于1937年12月12—13日淪于日本人之手。
(三)輕而易舉的勝利刺激了日軍的胃口
不像蔣介石,日本人沒有事先想好的戰略,甚至沒有要在中國追求的目標。
在戰爭早期的幾個月里,日本擴張主義者們對中國本部仍只抱很有限的野心。…一直到12月2日,… 那時上海已經陷落,國民黨軍隊正向南京敗退,完全潰不成軍。這些輕易的勝利刺激了日本的胃口,而東京政府不再愿意在其11月建議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取而代之的,是它于12月22日提出一套新的更苛刻的要求。…蔣政府對這些要求不予答復,于是東京在1938年1月宣布它決心“消滅”國民政府。
二、國軍向日寇輸送了多少軍隊?
簡言之,國內政治支撐著蔣對戰爭的指揮,而蔣則借此增強他的中央權力。…不管怎么說,各省軍閥們的不滿隨著戰爭的進展而越來越激烈。在1944年,主要的地方軍閥結成了一個聯盟,實際上陰謀推翻蔣的政府。當時許多非中央軍的指揮官干脆叛逃到日本人那邊。這些叛逃的將軍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占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游擊隊。
三、國軍的的指揮官素質如何?
(一)李宗仁們是非典型指揮官
然而,在上海、在臺兒莊和在黃河上表現出來的決心,在戰爭初期國民黨人的抵抗中是非典型的。許多中國指揮官猶豫而膽怯。
(二)榮譽和地位來自派系斗爭中的機敏和輸誠
國民黨軍隊最嚴重的缺點之一是軍官團的素質差,這個缺點在戰爭期間加劇了。美國在華高級軍官艾伯特·C.魏德邁將軍,在1944年10月后把國民黨的軍官們描述為“無能,愚蠢,缺乏訓練,偏狹??全然不稱職”。這也是非中央軍高級指揮官們的特色。他們中間大多數人獲得榮譽和地位,并不是由于他們軍事技能嫻熟,而是由于他們在派系斗爭中的機敏和及時轉輸忠誠。
(三)卓越的高級指揮官被牢牢拴住
當然,也有些高級指揮官超越這種體制。例如,陳誠、白崇禧和孫立人,由于他們智慧,廉潔,具有軍事才能而出類拔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崇禧也好,孫立人也好,都不是蔣介石核心集團成員。蔣使用他們的才干,但把他們緊緊地拴住,因為他們不是中央軍的人,并表現出了一種倔強的獨立精神。蔣的一個親信陳誠,由于在與自負而平庸的軍政部長何應欽派系紛爭中的失敗,戰爭期間大都在政治風云之中度過。
四、國軍的士兵是在怎樣的保證條件下打仗的?
(一)嫡系旁系有別
在戰爭后半期,國民黨軍隊人數在350萬以上。但是,它不是一支統一的國家軍隊,而是對中央政府忠誠程度不同,訓練、裝備和作戰能力各異的軍隊聯合體。這個參差不齊的集合體的中心是“中央軍”。
1941抵達部隊的新兵們經受住了也許是他們服兵役的最壞時期,但他們的前景往往仍是黯淡的。在中央軍里,食物和服裝一般是充足的。但是,那些不幸被派遣到某些地方部隊——諸如陜西和甘肅的部隊——的人命運極為悲慘,謝偉思報道說:“幾乎像乞丐一般”。
(二)未上戰場就死去的新兵
服兵役是一種可怕的經歷。沒有運輸車輛,新兵常常行軍數百英里到他們被指定的部隊——有意遠離新兵家鄉,以減少開小差的誘惑。新兵常常被用繩索套在他們的頸子上縛到一起。夜里,他們可能被剝光衣服,以防他們私逃。就食物而言,他們只得到少量的米,因為征兵的軍官們為了一己私利,慣常“克扣”給養。就水來說,新兵可能不得不從路邊的泥水坑里飲水——這是引起腹瀉的一個普通原因。疾病很快在應征新兵隊中流行開來。然而,他們得不到醫療,因為新兵在加入他們被指定的部隊前,不被視為軍隊的一部分。八年戰爭期間,這類死于途中的新兵可能大大超過100萬。
原文注釋:新兵中大量死亡的準確數字絕不可能得知。一份官方材料承認,戰爭期間喪失了 1,867,283名新兵。…國民政府的堅決支持者和蔣介石的一位知己蔣夢麟根據秘密文件估計,至少有1400萬新兵在抵達他們的部隊之前死亡。這一數字太大了,難以置信,可能是140萬。徐復觀也提出了同等數額的新兵大量死亡數。
(三)不戰死,先餓死
1945年在西南作戰時,美國觀察家發現第十三軍甚至不能步行一小段距離,“一大批掉隊,而有許多人因極端饑餓而瀕于死亡”。另外一位美國軍官包瑞德上校報道說,看到國民黨士兵們“行軍不到一英里,就搖搖晃晃倒下來死了”。受到高度重視的《大公報》的一位記者說:“軍隊開過以后,在路旁能發現死亡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國民黨軍隊中受到特別照顧的,或由美國訓練的部隊——如青年軍和在印度訓練的中國遠征軍——不間斷地得到良好的給養和裝備;但他們是例外。
(四)驚人的非戰斗減員
中國士兵給養差,受凌辱和嘲弄,不可避免地缺乏士氣。集體開小差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大多數新兵,即使在到指定部隊的行軍中幸存下來,除了逃跑,也別無想法。許多人成功了。例如,第十八軍第十八師被視為一支較好的部隊,1942年還駐在后方未參加戰斗,卻由于死亡或開小差,它的1.1萬人中有6千人失蹤了。高思大使評論道:這些統計數字并非例外,類似的減員率在所有軍區普遍存在。即使胡宗南的精銳部隊——因為他們被用于遏制北面的共產黨軍隊,他們屬于訓練、給養和裝備最好的部隊——據說1943年需要補充的比率為一個1 萬人的師每月600人。官方的統計導致這樣的結論:在800多萬士兵中,大約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去向不明,大概不是開了小差,就是非戰斗死亡。
五、美國參戰后國軍都是薛岳、孫立人嗎?
(一)史迪威眼中的國軍
與他們的個人不和攪在一起的,是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目標根本不同。史迪威只關心增進中國對抗日戰爭的軍事貢獻。…他爭辯道,這支軍隊“總的說來處在令人絕望的狀態,營養不良,不發薪餉,未經訓練,照管不周,而且貪污腐敗”。
(二)1942年以后的國軍戰斗力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歷史事實是在戰爭后期,大約從1942 年起,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已喪失了戰斗意志,它實際上再也不能采取有效的軍事行動了。
千真萬確,國民黨軍隊曾多次英勇地與日本人作戰。薛岳將軍的部隊三次在長沙(一次在1939年,兩次在1941年)抵抗日本人的大規模進攻。1943年11—12月,中央軍第五十七師在湖南常德以極大的決心作戰,遭受了不下90%的傷亡。1943年在鄂西,抗擊日本人所稱的飯碗戰役,中國軍隊損失了大約7—8萬人,而日本軍隊的傷亡為3000—4000人。
(三)一號作戰中的國軍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歷史事實是在戰爭后期,大約從1942 年起,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已喪失了戰斗意志,它實際上再也不能采取有效的軍事行動了。
…日本于1944年4月發動一號作戰——這是自1938年以來他們在中國發動的最大和破壞性最強的一次戰役。
日本的一號作戰,使國民黨人遭到一次毀滅性的挫敗。它向所有中國人,也向全世界揭示在前此的七年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和政府已墮落到何等驚人的地步。
…一號作戰使國民黨中國遭到了可怕的損失。將近50萬士兵死傷;中國領土被日本人的南北通道切成兩半;它足足喪失了1/4的工廠;政府稅收來源銳減,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