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了幾本抗戰的史書,重新認識了幾個國民黨的抗日名將,除了敬佩他們在民族大義的戰場上無愧于民族,無愧于黨國外,也為他們最后的遭遇而惋惜,只不過是跟著國民黨,為什么一代名將最后落的如此下場?將軍的遭遇讓人心酸.今天我想寫點東西懷念一下這幾為將軍,雖然他們是國民黨的將領,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沒有猶豫,他們的功勛將永遠記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而他們的遭遇也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惋惜.
李延年,字吉甫,黃埔一期,著名的黃埔三李(同樣出身山東的黃埔一期李仙洲,李玉堂和李延年)1904年3月11日出生在一個富農家庭,6歲入本村私塾,14歲考入劉集村振華高小,17歲考入濟南省立商業專門學校,20歲經鄧天一等人介紹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同年11月畢業后,跟隨蔣介石參加東征(討伐陳炯明叛軍)和北伐。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后,22歲的李延年已任國民革命軍一軍二師五團團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時李延年已升任第二軍軍長,奉命參加上海的八一三抗戰。日寇仗其海陸空優勢,氣焰十分囂張。中國軍隊以拉鋸式戰術與敵激戰3個多月,達到預期目的,遂作戰略轉移。李部奉命到武漢略事整編,歸屬二二集團軍。
1938年5月,李部奉命日夜兼程,趕赴徐州第五戰區,增援臺兒莊大會戰。李部的任務是截擊日軍由海州、魯南調來參戰的兩支援軍。此戰連克強敵,擊敗日軍兩個號稱王牌的師團,名震中外。戰后,李延年所屬第二軍集體立功受獎,李延年升任第十一軍團長兼第二軍軍長。同年夏秋,李部又參加了保衛徐州、武漢等戰役,戰事皆不力(徐州大撤退,是有組織的戰略轉移,不管如何放棄了徐州)。李延年因部署欠當,被撤軍團長職務,后經湖南衡陽整編,部隊取消了軍團制,李延年仍任第二軍軍長。
1939年李延年奉命移防四川秀山,一方面整補,一方面剿滅地方張少卿、陳國良等小股土匪。同年秋,李延年部奉調廣西南寧,與第五軍合編為三十四集團軍,徐庭瑤任總司令,李延年任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參加昆侖關抗日戰役,并打前鋒。戰斗自始至終異常激烈,雙方死傷慘重,副軍長兼九師師長鄭作民壯烈陣亡。戰后的柳州追悼會上,蔣特對李部頒發嘉獎令,表揚該部雖主將陣亡,陣容不亂,集結迅速,且能繼續堅守陣地。
1940年李部進駐湖南省常德稍事整編,先后參加了湖北省宜昌江防守備戰和宜昌攻堅戰。此戰李部與日軍交戰四五個月之久,雙方都損失慘重,但直到日本投降,該地日軍終未能前進一步.
同年12月,李軍開往四川璧山、永川一帶駐扎。1941年3月,李軍進軍瀘州,驅逐了地方武裝周成虎部。8月李延年脫離二軍,去西安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為該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所左右,被安置在陜東河防指揮部。1942年鎮守前沿的第一軍軍長李鐵軍無視李延年的領導,私自離開前沿,李延年上書蔣介石,要求按軍法處置李鐵軍。蔣便乘機飛往西北戰場調解人事關系,命胡宗南接任朱少良的第一戰區司令官,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李延年接任后,即對河防大軍另行整編。
1944年,日寇兵臨李延年所轄的潼關,企圖由關入蜀,先奪成都,后占重慶。李延年識破日寇的陰謀,利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采取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經多次慘烈較量,雖傷亡慘重,但潼關仍堅如磐石。戰后,李延年受到蔣介石嘉獎。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在重慶的一次緊急軍事會議上,李延年被升任為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總司令。同年8月李延年為山東地區受降長官,負責受理該區日本侵略軍的投降事宜.
縱觀整個抗戰,李將軍始終浴血奮戰,傳聞守衛廣濟的時候日軍同李延年部隊死戰,由于戰死者過多,無法統計,鬼子只好把己方陣亡士兵的手砍下來一支,結果運"豬蹄"就運了一卡車.很多同僚對他的評價是"打殘了日本人,也打殘了自己."不管怎么說,此人在抗日時候確實沒有丟中國軍人的臉,日軍在跟他的交戰中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可謂舉步為艱,跟那位36天丟了37個城的湯司令根本是天壤之別.同時,據說李延年為官清廉,在國軍中更是少有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喜歡抽大煙,當然買大煙的錢是哪來的就不清楚了.
1946年2月,李延年調徐州綏靖公署任副主任兼第九綏區司令。1947年徐州綏署改為徐州“剿總”,李延年改任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1948年劉峙總司令去職,李延年為代總司令。淮海戰役前夕,代總一職由杜聿明接任,李仍為副總司令兼第六兵團司令,駐軍蚌埠,負責預備隊任務。淮海戰役開始,李延年在蚌埠1小時內接到蔣3次電報:第一次前進,第二次后退,第三次整裝待命。結果,國軍一敗涂地。眼看大勢已去,蔣介石便以和談為緩兵之計,趁機商定逃往臺灣,委親信湯恩伯以守江重任,命李延年為京滬杭警備司令。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強渡長江,國軍全線崩潰,李延年率其殘兵敗將向福建省退走,途中接到臺北軍事當局電報:命李延年為泉州、福州兩綏區司令,指揮所有福建境內的國軍,死守平潭島。同年8月末解放軍解放福州,進軍平潭。
平潭此時實際上只有一個軍把守,想抵擋鐵流般的解放軍根本不可能,更何況軍長是"大名鼎鼎"的李天霞,熟悉孟良固的人都清楚,當74師張師長被圍困的時候,對著四周數十萬國軍大喊,"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其中距離他最近的就是李天霞的83師,而他張靈甫跟李天霞都是來自王耀武的74軍老班底,但是83師玩起了"步步為營"坐等74師完蛋,后來雖然被處罰,但是靠錢買通關節,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任73軍軍長,這次平潭島居然讓他來守,看來國軍的軍師級領導嚴重缺人了,結果自然是李天霞率軍逃跑,解放軍兵不血刃拿下平潭.可憐李延年,當這個司令沒幾天就莫名其妙的丟了地盤,只好和綏靖公署主任朱少良、副司令梁棟新等人飛往臺灣.
可李延年抵臺后,蔣介石以無令撤退問罪,說實話,此仗的責任并非在李延年,但是但在臺灣受軍法審判的時,李天霞把屎盆子都扣在了李延年頭上,說是李延年命令撤的。李延年有口莫辯,他雖然是個癮君子,但也是條漢子,自認作為上級指揮官,作戰失敗自己也應扛起責任,據說也不推托,后被判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0年。經國民黨元老蔣鼎文、劉峙及山東老鄉劉安琪等作保,念其有病,服刑1年出獄。
將軍為黨國血戰一生,到頭來竟然落得如此下場,而由于他為官清廉,身無長物,又有抽大煙的嗜好,出獄后竟然三餐不繼,靠老部下的接濟為生,幾乎淪為乞丐,竟落到用椒鹽水沾饅頭充饑的處境.而李天霞靠打點關節,出獄后活的卻很滋潤,據說他好賭,賭起錢來帶著保險箱的,賭美鈔拿美鈔,賭鉆石拿鉆石.
1974年11月17日,一個孤苦伶仃,貧窮落魄,郁郁成疾的老人在臺北走了,終年70歲,他曾經指揮大軍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拼死同日寇血戰,誓死不退,曾經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名將,得過青天白日勛章的抗日英雄,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不知道當年跟他交戰的日軍知道將軍最后落得如此下場后會怎么想.
黃埔三李,都是抗日名將,但是結局除了李仙洲之外都是悲劇的,除了上面說的幾乎輪為乞丐的李延年外,還有李玉堂.
同樣作為抗日名將,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李玉堂率師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同年,李玉堂被提升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軍軍長(不是八路軍,那時八路軍已經改名第18集團軍)。1939年他率部在武寧附近阻擊日軍,屢挫敵鋒,被革命軍抗戰總部授予“泰山軍”稱號。后改任第十軍軍長。1939年10月,日軍大舉進攻長沙,李玉堂率軍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取得了抗日戰爭中長沙激戰的三次大捷。守長沙之戰,李也確實對得起部下,在日軍炮火下指揮若定。當時李在前線一個祠堂指揮戰斗,日軍已經發現陷入包圍,但依然希望打下長沙,擊穿中國軍隊的口袋底,所以攻勢兇猛。李在祠堂中一手持饅頭,一手持筷子夾大頭菜吃,敵彈飛來,將咸菜碗打碎,李不為所動,轉眼又一彈飛來,將筷子擊折,李即用手抓大頭菜吃。部下勸說李更換指揮位置,李認為這是流彈,毫不在意,道:不要不要,就這里很好。
如此一位叱咤風云的將軍,最后結局如何呢?
1951年2月5日,中外知名的抗日將領、曾經擔任過國民革命軍中將集團軍總司令的李玉堂,在臺北碧潭被校長蔣介石處決,同時被處決的還有其妻陳伯蘭、其妻兄陳石清.
1950年,大勢已去的國民黨派李玉堂任革命軍第一路軍司令官兼三十二軍軍長,駐軍海南島。當時大陸已全部淪陷,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宣告成立。解放軍對海南島施行包圍,并派地下工作聯絡員李剛到海南島進行策反工作。李玉堂權衡再三,決定接受聯絡員李剛的意見。為慎重起見,他親筆寫信秘派專人從水上到香港,找到其妻陳伯蘭、內兄陳石清,并讓其將信轉給解放軍駐廣州最高統帥葉劍英。信轉到葉劍英手中后,葉劍英親自批示:“李玉堂火速起義。起義后可委以海南島軍政委員會副主任之職。”因當時交通、通訊很不方便,加之此乃軍機大事,當特派員將葉劍英的批示轉到香港,又準備前往海南島時,已傳來了海南島解放、島上守軍未作抵抗、全部繳械投降的消息,李玉堂只帶副官親信及十余名士兵乘快艇逃往臺灣。特派員聞悉情況突變,便急回廣州又將信交回葉劍英手中。同時,共產黨又派人去香港與李玉堂夫人陳伯蘭及陳石清會晤,轉達葉劍英機密手令并囑李玉堂夫人陳伯蘭:“此去謹慎從事,待機行動”。陳氏兄妹離港去臺。
李玉堂的戰功在三李中最輝煌,歷經掃蕩陳炯明、北伐、鏟平閩變、剿共、抗日和國共內戰,是個打硬仗的將領。尤其是他率領第十軍創造的第三次長沙大捷,更是名聞中外。抗戰時長沙會戰的第一次第二次勝利,國民政府多少有吹牛夸勝的成分,日軍并不買帳,但第三次是連日軍自己也承認失敗的。
李玉堂是得過青天白日勛章的將領,但從海南島撤守臺灣才兩個月,就自人間蒸發了。軍中都知道1951年1月26日他與妻子就被槍決了。但官方卻從未公布李玉堂夫婦被槍斃,連被捕原因與羈押單位都諱莫如深。
軍法審問是由老第三師長錢大鈞任軍法庭審判長,查明李玉堂確未同謀(沒有證據顯示同謀,相關證據都是他被處決數年后才公布的),罪在治家不嚴而已。按照《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知匪不報的最高刑也只是七年徒刑。不過軍法官判他七年的判決書呈上去時,老蔣批了個「再判」;軍法官就改判他十五年徒刑,可是呈上去老蔣親筆又批了一個「恥」字。因為老蔣的「匪諜邏輯」就是「先生通匪,太太不一定知道;太太通匪,先生一定是奸匪」,李玉堂犯了老蔣的邏輯,又遇到他剛丟了大陸,心情極度郁悶,一個「恥」字,就這樣槍斃了得過青天白日勛章的抗日名將。
可憐李妻陳伯蘭是江蘇銅山人,曾經是徐州某女中校花,李任第九旅旅長時與陳結婚。李玉堂「伏法」那天正逢農歷除夕,他們看到憲兵至拘留所提人,以為是總統新年特赦,兩人乃沐浴換裝,李妻猶略施脂粉,一出門即見荷槍士兵,把他兩手反捆起來,押上軍車,李妻這時已腳軟不能走路,大哭不止。
李玉堂不失將軍氣概,對他太太說:「這時還有什么哭的,快走!」但李太太已不能走,憲兵便拖她上車。而李氏夫婦死后,特務們以為陳伯蘭受共黨利誘,家中必藏巨財珠寶,打開保險柜一看,除一些平時穿戴飾物,什么也沒有,特務大感意外。
李玉堂在獄中曾留有遺書,給女兒李國英及五弟李蔭堂:「我命已矣!但事與我無關。總統命令,已無申訴余地,我死后望有公論。我無對不起國家之事,國家如此對我,于國家何益?實為共匪所快。我不足惜,不過一生為國,如此下場,心有不甘耳,和平后,葬我于徐州云龍山。」隨即慷慨仆義,享年53歲.
在李玉堂夫婦一案從逮捕到槍決,都是秘密進行,老蔣從不讓相關機關公布,家屬與國人心里都明白,李玉堂應該是兇多吉少了,但國民政府始終諱莫如深,只放任小道消息在軍中與外省人(尤其是山東人)里流傳。「李玉堂不見了」就成了白色恐怖中最震撼的一出「奇案」,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才被公布而為公眾所知。
1983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準,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這位為"黨國"血戰一生的將軍最后唯一得到的稱號是他內戰的對手為了紀念他而追認的"烈士".
唯一最后結局稍好的,是李仙洲,此人在抗日戰爭中的功勞不比以上兩位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李仙洲奉命開赴華北,增援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先后參加南口、忻口戰役。1938年任第九十二軍中將軍長兼二十一師師長。1939年秋,率部由湘北移防鄂西北的襄陽、隨縣等地。1941年春,移防皖北阜陽,在渦陽、蒙城、太和一線同日軍作戰。同時,所部還與皖北新四軍彭雪楓部發生武裝摩擦,進攻新四軍根據地。1942年2月,升任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并兼任九十二軍軍長和魯西挺進總指揮。1943年4月,率部進軍山東,在魯西、魯南地區對日軍作戰。同時執行蔣介石的反共政策,不時進攻魯西及魯南地區的八路軍部隊。
李仙洲能打仗,更因為待人親切而深得軍心。忻口一戰,李以軍長之身在前線指揮,被日軍狙擊手打穿胸部,士兵們冒死把他從高地陣地上抬下來搶救。當時忻口前線日軍炮兵占據絕對優勢,連單身人都很難上下,何況一副擔架呢?可見李頗受部下的愛戴。但是因為太受部下愛戴,也有些麻煩,那就是李屬于胸部貫通傷,應該保持頭部略低的姿勢,以免血液積蓄于胸腔,當時軍醫也如此吩咐,可是抬擔架的士兵死活不干,始終讓李軍長頭上腳下。軍醫干涉,負責抬擔架的連長差點兒把軍醫打死,說你頭朝下走一個我看看,軍長都負傷了還不讓他舒服點兒。因為當兵的不了解醫學知識,差點兒害死了李仙洲,幸虧這段路不算太長。事后證明,李仙洲實在命大,日軍一槍打來,他恰好在呼氣,肺葉萎縮,子彈從兩葉肺之間穿過,所以傷的不重,如果是吸氣的時候中彈,那就懸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李仙洲調至濟南任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1947年2月指揮整編四十六師和七十三軍從明水、淄川南犯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李仙洲所率七個師6.5萬余人全部被殲,李仙洲本人被俘。此后作為戰犯被關押改造教育,經過12年的收容所生活,于1960年1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釋放。
此后,李仙洲歷任山東省政協秘書處專員,省政協委員、常務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等職。文革中遭受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堅持活了下來,文革結束后,1978年2月起任五、六、七屆全國政協特邀委員。1983年12月,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顧問;后又被選為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 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后,被推選為理事,任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1988年10月22日在濟南逝世,終年94歲。
跟他的兩位同學,同鄉,戰友相比,李仙洲恐怕是唯一一位得到善終的將軍,雖然有戰俘收容所的12年,文革的10年,但是當這些都過去,將軍終于有了一個安詳的晚年.不知道李延年和李玉堂將軍如果在解放戰爭中被俘或起義,能否有一個好一點的結局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