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網: 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3-12-16/24163.html
【核心提示】從整體的宏觀視野來看,土地改革不僅完成了從地主土地所有制向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轉變,而且帶來了鄉村社會的歷史性變革;不僅改變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組織形式和社會政治結構,而且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也發生重大變化。經過土地改革運動,一個迥異于舊時代、舊社會的嶄新的中國鄉村社會,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近來有些人認為那是“歷史錯誤”。他們極力給地主階級翻案,指責土改“打砸搶殺”掠奪財產;土改破壞了農村生產力;土改與農村長期貧困有直接關系;等等。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從整體的宏觀視野來看,土地改革不僅完成了從地主土地所有制向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轉變,而且帶來了鄉村社會的歷史性變革;不僅改變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組織形式和社會政治結構,而且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也發生重大變化。經過土地改革運動,一個迥異于舊時代、舊社會的嶄新的中國鄉村社會,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土地、生產資料(主要包括農具、耕畜等)和勞動者(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的基本要素,而勞動者與土地及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決定著農業生產方式的合理與否。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原來的地主土地制度極不合理:耕田者沒有或少有土地,擁有土地者卻不耕田。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嚴重影響了農民對土地的投資,影響了農業資本的積累,農業生產力難以有大的突破性進展。這種土地制度不僅制約了農業生產力發展,而且阻礙著廣大鄉村走向民主化、富裕化。
廢除不合理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是進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這個理由和目的,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土改的初衷是致力于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不僅僅是為了“救濟窮人”。土改運動將土地及主要生產資料無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貧雇農,是為了合理配置生產資料,調整農村生產關系,變更農業生產方式,實現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與農民的結合,重新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借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土改運動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并掀起了興修水利的熱潮;二是勞動力增加與土地投資力度加大;三是糧食產量增加與生產資料購買力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
土改運動完成了從地主土地所有制向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轉變,實現了數千年中國農民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這是中國自土地私有制建立以來所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分配最徹底的平均地權運動,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偉大變革。這場中國鄉村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力奠定了可靠基礎。
土地改革后農民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
伴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必然帶來翻身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由于土改運動中貧雇農無償獲得了包括土地、農具、耕牛、房屋和部分糧食在內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生產和生活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民生產熱情高漲帶來的農業產量的上升、購買力的提高和負擔的減輕。農民收入的普遍增加,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為改善其文化生活奠定了經濟基礎。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初步改善,生育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口的大幅度增長,這顯然是廣大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集中體現。
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的農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廣大農村開始普及教育;興辦冬學、民校和小學。不僅農村小學的學校數與學生數均有顯著的增加,而且各種識字班、讀報組、黑板報在許許多多偏僻的農村中也都建立起來了;不僅廣大的農村建立起了縣區鄉各級文化機構,而且廣大農民還自己建立起成千上萬個農村劇團,以各種形式豐富和發展著自己的文化娛樂生活。
土地改革摧毀了封建宗族制度
土地改革前的中國鄉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封建宗法社會。封建家長式宗族制度、國民黨的保甲制度構成了土改前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組織結構。在土改運動中,中國共產黨以強大的政治威懾力為后盾,強制性地介入廣大鄉村,不僅沒收了宗族勢力占有的大量土地,摧毀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經濟基礎,而且打倒了把持鄉村政治權力的族長,沒收了祠堂。在中國鄉村社會延續數千年并占統治地位的宗族勢力,遭受致命打擊并由此衰落下去。
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不斷宣傳和啟發下,農民的宗族觀念開始淡薄,“親不親一家人”的口號開始被“天下窮人是一家”的口號所取代。他們逐漸認識到:天下農民是一家,宗族親不如階級親,同宗同姓是分成階級的。階級意識取代宗族觀念,并逐漸成為廣大農民的主流思想意識。
土地改革改變了鄉村政治格局
土改過程實際上成為新政權動員農民起來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運動。而廣大農民被動員和組織起來后,必然帶來鄉村政治權力的變動,帶來鄉村基層政權的更替,帶來鄉村政治權威的轉移。原來為地主富農把持的鄉村基層政權,通過土地改革運動,被新崛起的農民積極分子組成的新政治勢力所替代。地主階級不僅土地財產被沒收,在經濟上被徹底打倒,而且在受到嚴厲的政治批斗之后,在政治上也喪失了以往的權威。土改運動后的鄉村基層組織,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翻身農民所掌握。
翻身農民被組織進農民代表會、農民協會,成為新組建的鄉村基層政權的骨干力量。在農會的基礎上,各地先后建立了鄉村人民代表會議。會議代表大多是由各村群眾大會直接選舉出來,具有充分的群眾性。鄉村人民代表會議選舉鄉村政府,鄉村政府執行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并受其監督。這樣,通過人民代表會議這種組織形式,土改過程中獲得經濟解放的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實現了當家作主的夙愿,鄉村基層政權牢牢掌握在廣大農民手中。
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對農村社會的全面整合。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鄉村政權,控制了以土地為核心的社會資源,并引導農民參加各種群眾運動,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識有效地灌輸到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號召力和政治影響力得到了強化。國家政權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會及新建立的鄉村基層政權,有效地深入到最基層的鄉村社會,使國家職能范圍和行政領域擴大。這種新型鄉村政治格局及黨和政府在土改運動中獲得的這種政治權威和政治資源,成為日后引導廣大農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強大力量。
土地改革帶動鄉村社會習俗變革
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動,建立在其上的舊的社會規范及社會風俗隨之動搖。傳統的社會規范受到猛烈抨擊并被改造,其對農民的約束力不斷弱化,逐步形成了與新的土地制度和政治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新的社會規范、新的風俗時尚和新的價值觀念。
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男女平均分配土地,使婦女得到了與男子同等的土地,在經濟上體現了男女平等原則,為婦女獨立自主提供了經濟保障;新婚姻法的頒布及其實施,廢除了封建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從政治上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利,使男女平等變為現實。翻身的鄉村婦女不僅積極參加反封建斗爭,參與農村的政治社會生活,而且大批地走向田間,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勞動大軍。
伴隨著土改運動中反封建的斗爭,新生的人民政權對舊鄉村的社會污垢進行了猛烈滌蕩,封建迷信受到批判,巫婆、神漢遭到取締,早婚、溺嬰等許多陋習惡習得到革除,婚姻自由之風開始盛行,農村新風尚、新習俗開始形成,農民政治意識和社會價值觀念開始轉變,一個迥異于舊社會的新農村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
廣大翻身農民衷心地喊出“翻身不忘共產黨,享福要謝毛主席”。這是對土改后農民精神世界的最生動描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主席在翻身農民心目中占有著崇高威望,表明在土改后的農村已經自發地形成了一種崇敬共產黨、敬仰毛主席的民間新習俗。這種新民俗成為一種新的精神資源,為中國共產黨隨后動員廣大農民參加更大規模的農村社會改造,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