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作者為“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供稿。】
毛澤東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和戰略,是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的中國革命道路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創新和發展的中國特色。毛澤東的工業化道路,同樣既不同于早期西方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也不同于后來前蘇聯的國家工業化道路,而是國家的城市的工業化和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工業化兩條腿走路,是國家工業化和公社工業化先后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毛澤東工業化道路和戰略的主要內容:
我國在近代落伍,根本原因是沒有完成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蠶食的對象。晚清的洋務運動和民國時期經濟建設,都沒有能夠啟動真正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未能形成現代意義的工業體系。現代工業化進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才得以大規模展開,并且在毛澤東逝世前,已經建成了相對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毛澤東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理論和戰略,在他逝世以后,直到90年代前期,實際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左右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毛澤東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現代化之父。這里列出毛澤東和中央文件中相關問題的主要論述,以便弄清毛澤東關于工業化理論和戰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無須進行過多的闡述:
1、優先建設國家的現代工業體系
后發國家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自己的獨立的相對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1]
2、“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央委員會-----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將要結束的時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個總路線就是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以求達到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目的。” [2]
3、對建成工業化強國的時間估計
毛澤東還預測了我國工業化所需要的時間:“我們可能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要建成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3]
4、農業合作化和建立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
在處理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的關系問題上,毛澤東指出:“有些同志不贊成我黨中央關于我國農業合作化的步驟應當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步驟相適應的方針, ----這些同志不知道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首先,大家知道,我國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生產水平,現在是很低的,而國家對于這些物資的需要卻是一年一年地增大,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如果我們不能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基本上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就不能解決年年增長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需求同現實主要農作物一般產量很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我們就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其次,我們的一些同志也沒有把這樣兩件事聯系起來想一想,即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的部門——重工業,它的拖拉機的生產,它的其他農業機器的生產,它的化學肥料的生產,它的供應農業使用的現代運輸工具的生產,它的供農業使用的煤油和電力的生產等等,所有這些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其次,我們的一些同志也沒有把這樣兩件事聯系起來想一想,即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技術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其中有一個相當大的部分是要從農業方面積累起來的。這除了直接的農業稅,就是發展為農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資料的輕工業的生產,拿這些東西去同農民的商品糧食和輕工業原料相交換,既滿足了農民和國家兩方面的物資需求,又為國家積累了資金。而輕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不但需要重工業的發展,也需要農業的發展。因為大規模的輕工業的發展,不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所能實現的,它有待于大規模的農業,而在我國就是社會主義的合作化的農業。因為只有這種農業,才能夠使農民有比較現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購買力。”[4]
毛澤東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深淵意義在于農村工業化。“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發展,還有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就是,它為我國人民指出了農村逐步工業化的道路,農業中的集體所有制逐步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5]
毛澤東還預測了公社工業化是縮小城鄉差別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6]
5、社隊企業和公社工業化
1958年,中共中央《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公社工業的發展不但將加快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而且將在農村中促進全民所有制的實現,縮小城市和鄉村的差別。應當根據各個人民公社的不同條件,逐步把一個適當數量的勞動力從農業方面轉移到工業方面,有計劃地發展肥料、農藥、農具和農業機械、建筑材料、農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制糖、紡織、造紙以及采礦、冶金、電力等輕重工業生產。人民公社的工業生產,必須同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首先為發展農業和實現農業機械化、電器化服務,同時為滿足社員日常生活服務,又要為國家的大工業和社會主義的市場服務。” [7]
6、對公社工業化的“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
毛澤東對公社工業化抱有殷切的希望。他在1959年2月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單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個把較窮的生產隊提高到較富裕的生產隊的生產水平的過程,又是一個擴大公社的積累,發展公社的工業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實現公社工業化和國家工業化的過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東西還不多,如社辦企業、社辦事業,由社支配的公積金、公益金等。雖然如此,我們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里。”[8]
二、毛澤東工業化道路和戰略的主要特征:
重溫毛澤東關于我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戰略的構想,比較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與西方早期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區別,比較我國社會主義工業與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區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公有制為主體,兩種公有制形式。城市全民所有制的國有經濟和農村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西方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是依靠對外侵略掠奪形成原始積累的工業化。
2、實行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通過國家和公社兩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前蘇聯則是國家工業化一條腿走路,集體農莊只是農業生產。
2、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對國有企業實行直接的計劃調節,對農村集體經濟實行指導性計劃和一定程度的市場調節。而前蘇聯是排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完全否定市場機制的。
3、國家工業化和公社工業化兩條腿走路。先由國家在城市建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二部類),再由農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社隊企業、實現公社工業化。
4、人民公社即承擔農業集體化的組織載體的功能,又承擔農村工業化的組織載體的功能。前期組織農業為國家工業化提供原始積累和農業基本建設及技術改造,后期通過公社工業化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轉型。
顯然,這樣一條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也不同于前蘇聯的工業化道路。那種認為改革前的經濟建設是照搬蘇聯模式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三、毛澤東工業化道路和戰略的歷史發展
1、提出和起步階段。50年代是提出工業化發展戰略構想,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進程同時起步。1952年提出的“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明確提出用三個五年計劃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戰略目標;1955年提出用五十年的時間(到上世紀末)建成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化國家;在經過農業合作化之后,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中進一步提出人民的公社工業化,并將國家工業化和公社工業化并提為長遠的(半個世紀)工業化戰略目標。
但是,58年極左的錯誤帶來60年代初的經濟困難時期,教訓深刻(這里不分析具體原因)。教訓之一是:在我國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下,農村人民公社的工業化與國家的城市的工業化不能同時起步和展開。在農業即糧食和吃飯問題沒有基本解決之前,過早地發動農村的工業化必定要碰釘子。所以,只能先發展國家的、城市的工業化,同時,農業和農村人民公社則為其提供原始積累和先進行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先解決農業問題。
2、國家工業化優先發展階段。50-70年代;50年代中后期,國家工業化大規模展開;農村的任務是為國家提供積累和農業基本建設,進行農業的技術改造,解決糧食問題。所以,農業實行集體化是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基本建設是這一時期兩個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撐的主題。實踐證明,公社工業化起步的基本條件是:(1)農業的糧食即吃飯問題已基本解決;(2)國家工業體系已基本建成。考察這兩個條件,在毛澤東逝世前的70年代中期都已初步具備,正是公社工業化進程蓄勢待發的大好時機。
3、兩條腿走路階段。70年代中后期社隊企業起步,各級政府已經設立人民公社社隊企業局,83年雖然解散了人民公社,但整個80年代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農村工業化發展到高峰期,被鄧小平稱為沒有想到的“異軍突起”,成為改革開放以后真正的動力源。這一異軍突起的進程,正是毛澤東公社工業化戰略構想不可阻止的客觀趨勢,以至于解散了公社,也不能阻止其工業化發展強勁步伐。實際上,沒有這一農村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任何改革的說教都是蒼白無力的。毛澤東的工業化道路不但使我國建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而且有了自己的汽車、飛機、導彈、衛星,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有了自己的核潛艇,有了自己強大的國防工業體系,而且,毛澤東的公社工業化戰略和他所創建的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推動了后來的社隊企業、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使我國的工業化大潮在廣大農村席卷全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整體而言,毛澤東的工業化道路實際上延續了40多年,毛澤東的工業化戰略支撐了共和國40多年工業化的歷史發展,毛澤東是我國真正的工業化、現代化之父。毛澤東開辟的我國工業化道路,絕不是一改革開放就結束了。雖然毛澤東逝世以后在政策和路線上已經開始發生了演變,但兩個工業化的戰略格局是任何人也難以扭轉的。70年代后期到整個80年代社隊企業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正是60到70年代前期人民公社大搞農業基本建設,逐步解決了糧食和吃飯問題的結果,是農村工業化進程展開的前提條件,也是毛澤東公社工業化道路的自然延續,這是大的客觀趨勢。80年代的改革只所以被人們接受,客觀上是順應了這一歷史趨勢。因為盡管農業分田到戶了,人民公社解散了,但國家的國有企業和農村的集體企業仍在快速發展,兩種公有制經濟仍占主體。正所謂毛澤東栽樹,后人摘果子。只是有些人沒有這種遠見,提前解散了人民公社,為后來90年代的私有化埋下了伏筆。真正顛覆毛澤東工業化發展道路和戰略的,是90年代前期開始的兩個重大措施,一是國企改制,一個是農村集體企業改制,雙雙轉向私有化,成為重要的歷史轉折的節點。90年代以前的發展,不管出現什么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工業化進程,是實體產業的發展。90年代改制以后,是農民工進城,是賣企業、是賣地、賣資源、是房地產、是各種投機和虛擬經濟的泡沫、是與世界資本主義接軌,至使很多重要產業部門的控制權已經喪失。經此轉變,毛澤東的工業化道路才最終被所顛覆,我國的經濟才逐漸陷入國際資本的掌控之中,漸顯半殖民經濟的疲態。
2013-11-15
注釋:
[1]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選第五卷 268頁;
[2]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毛選第五卷 138頁;
[3]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毛選第五卷 139頁;
[4] 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毛選第五卷181-182頁;
[5] 中共中央:《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1958年12月10日;
[6]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
[7] 中共中央:《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1958年12月10日;
[8] 毛澤東:1959年2月在鄭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