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不按“國際接軌”的“召見”
詩曰:當今世界美與華,一大一強兩大家。越洋涉水來相見,中南海里笑聲嘩。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空軍一號”專機,到達北京后,就發生了一件至少在基辛格看來,很令他們丟失面子的事情。
原來,尼克松到達北京后的總行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毛澤東是否要見他,也就沒有定出毛澤東見尼克松的時間表。基辛格在新書中這樣抱怨地表述道:“Appointments were never scheduled.”“與毛澤東的(會見)約定從未被安排”。他感到不爽地寫道,“They came about as if events of nature,”“會見的事情,好像自然而然就發生了似的”。
基辛格首次披露道:“The first indication of Mao’s invitation to Nixonoccurred when, shortly after our arrival, I received word that Zhou needed to see me in an reception room. He informed me that ‘Chairman Mao would like to see the President.’”“毛(澤東)最初邀請尼克松見面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剛剛到達(北京后)不久。我接到周(恩來)的口信,說他要在一接待室里見我。他通報我說,‘毛主席想見總統。’”
正是這種通報方式,令基辛格感到十分不爽。他認為這很丟美國人的面子。畢竟尼克松是美國總統。而且,別說是美國總統,連美國普通百姓彼此見面,都要提前預約時間的啊。可在毛澤東這里呢,連會見的具體時間不提前安排定好不說,還就這么著,由周恩來直接傳達口信,說毛澤東要見總統,就得見?
基辛格這樣寫他當時的內心活動:“To avoid the impression that Nixon was being summoned, I raised some technical issues about the order of events at the evening banquet.”“為了不讓人產生尼克松有被‘召見’之虞,我馬上提出關乎晚宴時一些事情的順序安排等問題。”呵呵,原來這些狡猾的美國人也愛面子。甚至他們對面子的得失敏感程度一點不比中國人差。
這時,基辛格對周恩來有傳神的描寫:他說周恩來突然一反優雅態度, “uncharacteristically impatient”“不符合其性格地變得有些不耐煩起來”。周恩來沖基辛格說,“Since the Chairman wants is inviting him, he wants to see him fairly soon.”即:“主席邀請了他,那他就是想盡快見到尼克松。”基辛格后來似乎明白了一個原因,就是,處理一切國際國內的一切事情上面,毛澤東才是最后敲定者。
結果,基辛格有些悻悻然地寫道:“Accompanied by Zhou, we set off for Mao’s residence in Chinese cars. No American security personnel were permitted, and the press could be notified only afterward.”大意:“在周恩來的陪同下,我們乘坐中國汽車,朝毛澤東住所開去。美國保護總統的安全人員,一律被禁止前往。記者也必須在會見以后,給發通告。”
難怪基辛格不爽。這不是“召見”,又是什么?你美國總統帶了一大堆安保人員,但對方根本就不讓那些人跟隨。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也算是僅此一例?
(七二)毛澤東滿足尼克松索要墨寶的要求
詩曰:中美建交故事多,書房接待創先河。題詞三句為何意,送給要人細琢磨。
尼克松初次見到毛澤東時,沒有忘記他的幕僚出的一項主意:向毛澤東索要親筆題字。毛澤東欣然命筆,但所寫內容,尼克松拿回國以后,那些“中國通”也沒有搞清毛澤東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好在拿到毛澤東的“墨寶”,這本身就是價值連城,至于內容,也不必太在意。毛澤東究竟題的什么內容。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會見了剛剛抵達北京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他們談得認真坦率,毛澤東揮灑自如風格,給美國客人留下極深影響,尼克松與基辛格都分別在日記作了詳細記錄。這次會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但又不是很正式的細節,就是尼克松請毛澤東題字。
毛澤東的確給這位美國總統題了12個字:
老頭坐凳,
嫦娥奔月,
走馬觀花。
由于毛澤東題寫的內容,口語化的平鋪直敘,沒有什么深奧的表述。美國的“中國通”老是從復雜的方向去領會這別致的“毛主席語錄”,所以一直沒有領會毛澤東的真實想法。因此,后來尼克松幾乎不提及此事,免得瞎琢磨,搞得貽笑大方。
倒是毛澤東在一次去武漢軍區視察時,笑著談起此事,他說尼克松沒有看明白他的意思。其實,毛澤東的意思就是沒有什么太多的深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表達的是輕松自然
“老頭坐凳”,比喻美國總統像個老頭,坐在凳子上想事情
“嫦娥奔月”,這是用中國的古代神話提及美國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走馬觀花”,當然是指美國總統這次來中國,一周時間只能走馬觀花!
這就是毛澤東的風格,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哦,美國總統要題詞,那一定要慎重了,起碼要來點經典的詩詞之類,最好提個“只爭朝夕”,尼克松最喜歡這句詩詞了。
毛澤東偏不,你不是要我的墨寶嗎,我只要寫字,就滿足你了,我寫的內容簡單明了,就是隨口說出來的幾句話而已,何必讓美國朋友勞神費力去猜呢?
可是,他的美國貴賓卻把事情搞復雜了!
這既是中美來兩國文化的差異,也是毛澤東獨特的個人魅力使然,他那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風格,你是很難把握的,使得西方的政要,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去揣摩毛澤東的真實想法,這樣一來,他們就自覺不自覺和毛澤東走近了。
這并不是毛澤東處心積慮要這樣做,這不過是毛澤東博古通今,舉重若輕的風格而已。
正如常言說的,最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把復雜的事情搞簡單,那是大智慧,真智慧。而真智慧,是要真功夫的,絕不是靠忽悠可以蒙混過關的,何況像尼克松基辛格這樣的美國政要,也不是等閑之輩,不是能隨便可忽悠的。
(七三)毛澤東為喬冠華續打油詩
詩曰:捷報頻傳喜訊來,外交格局雁門開。幽默續詩添樂趣,談笑風生信滿懷。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9月,日本首相田中訪華,美、日兩家跑到我們家來,毛澤東不出家門,坐在自己的書房里接見世界上一個是第一強國、一個是經濟大國的頭子,這樣不合國禮和國際接軌的做法,也未引起友邦驚詫,還是和我們建交了,這才是真正的泱泱大國之風。這年,中國外交出現了繁花似錦的時期。4月正是日本八重櫻盛開季節,廖承志應邀訪問日本;韓敘赴華盛頓下榻“五月花”賓館,組建中國駐美聯絡處,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喬冠華高興之余,寫了首打油詩:“八重櫻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韓大哥……”他征求續句,有的續“喜上眉梢喬老爺”有的又說:“洋洋得意喬老爺”,喬都說不好。
第二天,毛澤東召集會議聽取中美談判情況回報,有人說外交形勢大好,喬老爺詩興大發,寫了首打油詩,還缺續句。毛澤東立即說:“我來給喬老爺填后兩句!”大家齊聲說好。毛澤東笑著說:“喬老爺,你的前兩句是‘八重櫻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韓大哥。’我現在給你填后兩句:‘莫道敝人功業小,北京賣報賺錢多!’你看如何?”原來文化大革命中,外交部的造反派,逼迫喬冠華到王府井大街賣內容是打倒自己的造反派小報,開頭兩天有造反派押著去賣,后來他們嫌麻煩就把一摞小報分配給喬冠華,叫他賣完后回去交款,喬說我是中國的外交部副部長,這樣做有失國體,造反派當然不答應。于是他想了個辦法,他點了一下小報數量,按兩分錢一張算出總價,待押送他的造反派一走,他把小報放到一個角落,找一家僻靜的小酒館喝啤酒去了,兩個小時后,他慢慢踱回部里,把從小酒館里用整票子換來的零錢交給造反派。而且每次都多交幾角錢,于是,造反派說:“你這個修正主義分子倒會賣報賺錢!”這個在外交部廣為流傳的笑話被毛澤東幽默地把它填進了喬冠華的打油詩里,使之堪稱一絕。
(七四)毛澤東發明的英文單詞
詩曰:書房主客議修辭,中美雙方共識之。專用名稱紙老虎,成為英語創新詞
1973年2月17日晚11點半,毛澤東會見基辛格。談話中,基辛格問:“主席現在正學英文嗎?”
毛澤東予以否定:“我聽外面傳說我在學英文,都是謠言,我連聽都不想聽,我認識幾個英文字母,但不懂文法。”
基辛格說:“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單詞。”
對此毛澤東爽快地承認了:“是的,我發明了一個英文詞匯paper-tiger。”
基辛格馬上對號入座:“紙老虎。對了,那就是我們。”賓主都大笑起來。
說到這個英文單詞“紙老虎”,還是很有來頭和風趣的。那是1939年,斯諾第二次訪問延安,把一本有他親筆簽名的著作《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送給毛澤東。毛澤東當即回了一張便條,上面只有一句話:“三塊肉喂你馬吃”。斯諾一頭霧水,在下方打了個問號。待讀過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英語“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的中文音譯。斯諾禁不住被毛澤東這一幽默詼諧的“創舉”逗得大笑不止。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好戰分子有美國撐腰都武裝到牙齒上了,毛澤東和共產黨沒有被“威懾”住。1946年8月6日下午,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半山坡平臺上的一個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女記者斯特朗。他談笑風生,縱論天下。交談中,毛澤東把身子向后一仰,開懷地得出結論:“美國反動派是……”他停頓了一下,顯然是在找合適的詞,“紙老虎。”因為英語里沒有相對應之詞,翻譯只好將它譯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澤東讓翻譯停下來,要斯特朗解釋“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回答說,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農民把它豎到田里來嚇唬烏鴉。毛澤東立即表示這樣譯不好,這不是他的意思。他說,紙老虎并不是嚇唬烏鴉的死東西,它是用來嚇唬孩子的。它看起來像一只兇猛的野獸,但實際上是紙糊的,一受潮就會發軟,一陣大雨就會把它沖掉。于是,由“紙(paper)”和“老虎(tiger)”這兩個單詞組合,臨時造出的一個英語中沒有的復合詞“paper-tiger”就出現了,這實際上是直譯。毛澤東高興地笑了,用帶著濃重湖南腔的英語說了幾遍:“拍拍-太根兒!拍拍-太根兒!”“paper-tiger”后來便隨著毛澤東的著名論斷,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了,它也成了毛澤東最喜歡說的一個英語單詞。
“哈哈”,毛澤東說:斯諾,“三塊肉喂你馬吃!”;美國,“拍拍-太根兒!”
1975年10月21日晚6點半,毛澤東在書房接見了基辛格和布什。基辛格關心地詢問82歲高齡的毛澤東的身體狀況。
毛澤東說:“一句話,我的身體狀況不好。”然后又笑著補充說:“我是為來訪者準備的一件陳列品。”他繼續泰然自若地說:“我很快就要去見上帝了,我已經收到了上帝的請柬。”毛澤東說完,衰老而且有些浮腫的臉上遲緩地透出一些笑意來。
基辛格笑著答道:“不要急于接受。”由于不能連貫說話,毛澤東便在一張紙上費力地寫出幾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接受Doctor的命令。”Doctor在英語里有“博士”、“醫生”兩義,這是一個雙關語。
后來,布什在他的自傳中說,聽到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國家的領導人說出這樣的話,真令人震驚,讓他不得不佩服毛澤東那少有的氣度。
基辛格點了點頭,然后換了話題。談到中美關系,毛澤東說:“以前的對頭,現在我們的關系是叫什么,friendship(友誼)。所以就這樣(把兩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手握手)”毛澤東還說:“我非常重視我們之間的關系。”
基辛格后來說:“中國方面說軍事力量不能決定一切,中美雙方有著共同的對手。”
毛澤東用英語回答“Yes(是)”,并且寫在了紙上。
基辛格馬上說“我看主席學習英文大有進步”,并要求毛澤東把這個字條送給他,毛澤東馬上爽快地答應了。這張小小的紙條,應該是毛澤東流傳于世的唯一不在書上的英文手跡。
(七五)毛澤東的小國外交
詩曰:國小人非小,外交算一票。非洲小國家,友好又抬轎。
毛澤東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這件事,一直看得很重。他對身邊工作人員多次說過:“聯合國,我們總有一天可以進去。” “世界不能始終讓美、蘇兩國霸占下去,中國人在世界上說話也得算數。”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到研究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上。他廣泛收集國際上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反映,認真閱讀新華通訊社所編的每天兩本的《參考資料》,
或者要工作人員把有關消息讀給他聽,還要看大量文件、電報。那時,局勢仍不明朗,不少人對聯合國這次能否通過這項決議抱著懷疑的態度。毛澤東說:“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要看實質。”接近聯合國投票時,他說:“我們就算有十億人口,在聯合國也只是一張票,一個小國也是一張票,我奉勸你不要看不起小國。”當得知聯合國通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議時,毛澤東很高興,說:“是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七六)毛澤東與香港回歸
詩曰:白手起家才自豪,子承父業有何驕。若無九派源頭水,哪有香江今日潮。
香港回歸祖國已多年了,香港主權的回歸是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運動的必然結果,即使在香港回歸的議程上,毛主席所起的決定作用也是他人所不可替代的。
1974年8l歲高齡的毛主席在長沙會見英國前保守黨政府首相希思。據希恩回憶說:“……毛主席又對我說,‘我們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那就是1997年我們要收回香港了”,希思當即代表英國保證說:“1997年香港會有一個平穩的交接”。
毛主席說:“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到那時,我們(他指了一下周恩來)就不在了”,接著又指了一下70歲的鄧小平說,“具體事情由他們年青人去辦啦’。兩天后,根據毛的指示,周、鄧又同希思進行了具體的會談”。1974年,希思訪問中國時,毛澤東說:“97年到香港看回歸啊”。
周恩來說:“我們都要來!”
事實上,希思成為唯一親眼看到的人,就連鄧小平也未能坐上“輪椅”去看到。
(七七)新中國甲字第一號持槍證
詩曰:文房四寶打天下,征戰一生少帶槍。莫道書生無一用,“天翻地覆慨而慷。”
1950年12月1日,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張持槍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甲字第001號持槍證問世,部別:中央人民政府;職別:主席;姓名:毛澤東??蛇@張甲字第一號持槍證的槍證、槍號、子彈三欄都是空白,共和國最有持槍資格的人,根本就沒有領過應該屬于他的那支槍。而他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曾統率和指揮過千軍萬馬,但他一生很少摸過槍更談不上佩過槍。在井岡山時,林彪繳獲過一支很漂亮的手槍,他要送給毛澤東,毛澤東說:“當我要用上槍的時候,紅軍就完蛋了。”
(七八)毛澤東的大迂回大包圍
詩曰:一著險棋妙入神,千軍萬馬下宜賓。迅雷驚醒蔣公夢,坐失陪都望斷魂。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開國大典,在國歌《義勇君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此時,鄧小平正按照毛澤東為解決中南戰場和西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率領第二野戰軍進行大迂回、大進軍。毛澤東在九月十二日給鄧小平、張際春、李達的電報中指出:“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后,先完成包圍,然后再回打之方針。”
西南的重點是四川。毛澤東精心選澤了進軍西南的戰略方向。
自古以來,奪取四川不外兩條通路。一是由陜西越秦嶺入川;一是由鄂西溯長江入川。蔣介石判斷,毛澤東最大的可能是令彭德懷、賀龍率第一野戰軍主力經秦嶺入川。據此,他在8月召開的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事會上,親自部署西南防務,把川陜邊作為守備重點。將胡宗南集團主力沿秦嶺主脈組織第一道防線,又沿白龍江、米倉山、大巴山組織第二道防線。同時,也在川東和貴州布防,以備不測。
毛澤東經過審慎考慮,一反常規,決定令二野以大迂回動作,取道湘西、鄂西直出貴州,挺進四川的敘府(今宜賓)、瀘州、重慶一線,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國民黨軍西南防線的后側,切斷胡宗南集團及川境諸敵的退路,關起門來在四川境內殲敵主力。同時,以一野一部從陜西挺進秦嶺,故意作出由此大舉入川的姿態,吸引胡宗南集團把注意力放在北線,爾后也可南下攻占川北及成都。
十月一日,早已秘密集結在湘西的二野第五、第三兩個兵團的雄厚力量,在四野一部的配合下,以快速行動,一舉突破湘黔防線,十五日解放貴陽,二十一日占領遵義,切斷了四川境內之敵向貴州退逃的道路,并乘勝向川南兜擊。
至此,坐鎮重慶的蔣介石如夢初醒,急調胡宗南部隊回防四川,并命令川東守軍西撤。二野抓住敵軍調整部署的有利時機,實施迂回包圍,將川東之敵和胡宗南一部聚殲在南川以北山區,十一月三十日解放重慶。隨即二野和跨越秦嶺南下的一野第十八兵團共同發起成都戰役,十二月二十七日解放成都。蔣介石在大陸上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集團全軍覆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感召下,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分別通電起義,云南、西康兩省和平解放。
西南戰場上連續進行的幾個戰役,歷時兩個月,殲滅國民黨軍九十萬人,蔣介石割據西南,負隅頑抗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這一軍事行動,是以大兵團翻越川、鄂、湘、黔邊境的高山峽谷,行軍給養都十分困難,還隨時要同困獸猶斗之敵作戰,可謂一著險棋。同時又是一著高棋。這種大迂回的戰略追殲方式,成為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它是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新發展。
(七九)毛澤東一生中最艱難決策
詩曰:唇亡齒寒怎輕心,抗美援朝出國門。一著險棋誰敢下,中南海里有高人。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六月二十七日,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對朝鮮城市狂轟爛炸。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臺灣海峽出動,侵占中國領土臺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既定部署。三十日,又命令美國陸軍在朝鮮參戰。
面對這種局勢,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過三八線。他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然而,十月七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并將戰火從朝鮮燒到中國東北,派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楫安等地進行頻繁的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筑物、工廠及車輛,炸死炸傷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船。從十月起,美國還派飛機襲擾山東半島的青島、煙臺等地,大有將戰火從中朝邊境進一步擴大之勢。
形勢已經發展到這一步,盡管毛澤東對出兵已有思想準備。但是要使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臨血與火的考驗,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美國并糾集了十六個國家的“聯合軍”決一雌雄,下這個決心需要何等的氣魄和膽略!中美兩國的國力相差懸殊。一九五0年,美國鋼產量八877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而當年中國的鋼產量只有60萬噸,工農業總產值446億元(約合100億美元)。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而“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面對是一窮二白,極端落后的工業基礎, 當時,我國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千瓦時,水泥66萬噸。與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工業要落后100余年!”就連實力遠比中國雄厚的蘇聯,工農業總產值也只相當于美國的1/3斯大林不愿因為援助朝鮮而冒同美國直接沖突的危險。更沒有估計中國敢于出兵。于是通知中共中央:“金日成同志到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
面對這種情況,十月四日下午,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董必武、彭真、陳云、張聞天、彭德懷(會議中間趕到)、高崗、。列席會議的有: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李富春、胡喬木、楊尚昆。
會議一開始,毛澤東首先讓大家講講出兵不利的情況,。與會者各抒己見,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對出兵存在有種種疑慮。有人說:“美軍一個師擁有數百門炮,我軍的一個師才有十幾門炮,還沒有制空權。”
此時,中央派飛機去西安,接彭德懷同志回北京,下午4時左右。彭德懷到了中南海,毛澤東迎上說:“彭德懷同志,你來得正好哇!恐怕催得急了點,可有什么辦法?這是美帝國主義‘請’你來的呀!我們的恩來同志早就警告過這位杜魯門先生,說你不要過三八線,你要過了這條線,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人家硬是過來了,我們可怎么辦?究竟出兵參戰,還是聽之任之?請你發表個意見。”
會后,毛澤東又單獨對彭德懷說:“德懷同志,我這個決心可不容易下喲!一聲令下,三軍出動,那就關系到數十萬人的生命。打得好沒有可說的,打不好,危及國內政局,甚至丟了江山。那我毛澤東對歷史、對人民都沒法交待喲!”
彭德懷極其關注傾聽著毛澤東的每一句話。當晚在下榻的北京飯店里,怎么也睡不著。想到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東北;又控制臺灣,威脅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要吃人的,什么時候吃,決定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要來侵略,我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為本國建設前途著想,應當處兵;為了鼓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也要出兵;為了擴大社會主義陣營地威力,更要出兵。
“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里也難過。”彭德懷把毛澤東在會上說的這句話,反反復復叨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
十月五日,毛澤東找彭德懷談話,要他掛帥出兵。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決定。”下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仍有兩種意見。而彭德懷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邊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會議最后作出決定,由彭德懷率志愿軍入朝作戰。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但同時又是毛澤東軍事藝術、國際戰略乃至治國方略中絕妙之筆。楊尚昆在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的日記中寫道:“主席決定志愿軍入朝之舉,實是萬分英明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則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當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于‘茍安’!”
戰爭的結局證明,證明了美國政府完全打錯了算盤。盡管它動用了其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1/2投入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一切現代化武器,采取陸??哲妳f同的聯合作戰、特種混合支援作戰、絞殺戰、細菌戰等,花樣繁多,戰況慘烈,結果被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消滅39.7萬余人、它耗費830億美元和7300萬噸物資,而且由鴨綠江邊被趕回“三八線”以南,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慘重失敗。
美國前總統胡佛曾沮喪地說:“聯合國軍在朝鮮被共產黨中國打敗了,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美國任命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以后說:“我是美國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歇爾談到侵朝戰爭時說:“神話已經破滅,美國原來并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另跨樣一個強國。”美國軍方不得不承認:朝鮮戰爭是美國所進行的一次代價最大、流血最多,而又曠日持久,難以取勝的戰爭。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宣告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的破產,從此,美帝國主義一手遮天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入內間奇跡。如果說,中蘇有好同盟條約的簽定,為新中國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那末,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則大打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兩件事,都是和毛澤東的名字分不開的。
( 附:向守志上將的文章):
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定位及其深遠影響
向守志
20世紀50年代初,當美國點燃侵略朝鮮的戰火燒到中國東北邊境,并且派遣海軍艦隊侵占中國領土臺灣之時,我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師長、軍參謀長,參加了那場震驚全球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仡櫷拢瑲v歷在目;面對跨世紀的當今世界局勢,思緒萬千。我想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談談個人對這場戰爭的一些淺見。
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于國家危亡、新中國正在醫治戰爭創傷和百廢待興的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應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被迫地揮師東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同時也是為了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一道,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2年零9個月的浴血奮戰。
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定位,我個人認為,這場戰爭,對中朝兩國人民來說,它是被欺負、被侵略的國家和民族反擊侵略、反抗霸權、反對干涉主義的正義之戰;對以美國為首的侵略集團來說,它是憑借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妄圖趁朝鮮內戰一舉吞并朝鮮、進而扼殺搖籃中的新中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的不義之戰;對國際社會來說,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冷戰時期的一場帶有國際性的正義戰勝邪惡、主權戰勝霸權、民族獨立戰勝干涉主義的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是一場對世界格局和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安全產生極為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威風,宣告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的破產,鼓舞了世界人民反霸、反帝、反殖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
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之初,氣焰是何等的囂張。它根本不把中國和朝鮮放在眼里,對于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置若罔聞,認為中國出兵援朝“不足為患”,斷言其侵朝戰爭“是贏定了”,“能夠在圣誕節結束戰爭”。
但戰爭的結局證明,美國政府完全打錯了算盤。盡管它動用了其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1/2投入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一切現代化武器,采取陸??哲妳f同的聯合作戰、特種混合支援作戰、絞殺戰、細菌戰等,花樣繁多,戰況慘烈,結果被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消滅39.7萬余人、它耗費830億美元和7300萬噸物資,而且由鴨綠江邊被趕回“三八線”以南,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慘重失敗。
美國前總統胡佛曾沮喪地說:“聯合國軍在朝鮮被共產黨中國打敗了,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美國任命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以后說:“我是美國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歇爾談到侵朝戰爭時說:“神話已經破滅,美國原來并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另跨樣一個強國。”美國軍方不得不承認:朝鮮戰爭是美國所進行的一次代價最大、流血最多,而又曠日持久,難以取勝的戰爭。
朝鮮戰爭使美國在世界人民面前丟了臉。不再是世界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世界人民。“恐美癥”不治而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古巴的革命使美國的后院起火,數十年來在美國鼻子底下屹立不動;柬埔寨人民趕走了美國扶持的走狗;越南人民摧毀了美國的傀儡南方政權,成為美國繼朝鮮戰爭慘敗后的又一次重大慘敗。當年參加“聯合國軍”的國家,都認為與新中國敵對有害無益,并逐步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帝國主義一手遮天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世人不難想象,如果不是中、朝兩國軍隊把美國為首的侵略軍打敗了,而是相反,那么,50年來的世界格局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救助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危亡,并且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成為反帝、反霸、反軍國主義的堅強堡壘。
朝鮮人民軍在其內戰初期,從1950年6月25日至9月14日,曾勢如破竹地向南方推進250~350公里,但被美軍鉆了空隙。美韓軍隊乘人民軍后方空虛,以7萬余人在仁川登陸,正面戰線的“聯合國軍”18萬余人,對朝鮮人民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使南進的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遭受重大損失。“聯合國軍”9月28日攻占漢城,10月1日越過“三八線”,向朝鮮人民軍部隊發出“勸降書”。10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英國等8國提案,其實質內容就是授權美國占領整個朝鮮。“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向朝鮮人民軍發出“最后通牒”,要人民軍“放下武器,停止戰斗”——投降!美國總統杜魯門還專程飛到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島,與麥克阿瑟共商滅亡朝鮮的方案。10月19日,“聯合國軍”占領了朝鮮首都平壤,朝鮮勞動黨和人民政府被迫向北轉移。
當時“聯合國軍”與朝鮮人民軍的力量對比極端懸殊。“聯合國軍”及韓國軍兵力已達42萬余人,擁有飛機1100余架,軍艦300余艘,其中直接用于“三八線”以北的兵力就有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空降團。而人民軍原有的10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1個摩步團及炮兵等15萬人,大部在南進中受到重創和攔截,“三八線”以北已失去堅強有力的抵抗。因此,麥克阿瑟趾高氣揚地于10月17~20日連續下令:兵分多路,疾速向中朝邊境推進,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至10月24日,“聯合國軍”主力距中朝邊境已不足100公里,有些部隊已抵達中朝邊境。麥克阿瑟放棄了原定中朝邊境以南40公里劃定的“麥克阿瑟線”,繼續令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指揮所屬部隊以最快的速度向中朝邊境推進,控制要點,堵截和消滅北撤的人民軍,妄圖一舉摧毀朝鮮人民政權,實現其侵占整個朝鮮的罪惡計劃。
正當友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危在旦夕之時,中國人民深深懂得“唇亡齒寒”的古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果斷地派出了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率領下,隱蔽而突然地出現在朝鮮戰場,朝鮮人民說“救星”來了。志愿軍適時地舉行了第一次戰役,旗開得勝,殲滅韓軍第六師大部,美騎兵第一師,將敵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青川江以南。接著,志愿軍舉行第二次戰役,殲滅韓軍第七、第八師大部,并給美第二師、美陸戰第一師、美步兵第七師以沉重打擊,迫使敵軍退守“三八線”。第三次戰役,中朝軍隊突破“聯合國軍”的防線,并攻占韓國首都漢城。第四、第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得以從危亡線上挽救過來,轉危為安。此后,志愿軍與人民軍粉碎了“聯合國軍”的夏季、秋季攻勢、“絞殺戰”、“細菌戰”、“金城攻勢”等等一系列罪惡活動,美方被迫與朝中方面簽訂了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朝鮮人民一面維護停戰協定的實施,一面重建家園,經過47年多艱苦卓絕的建設和斗爭,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成為霸權主義和軍國主義不可逾越的堅固屏障,為維護東北亞的和平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兩國人民的歷史傳統友誼,進而演變成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斗友誼,唇齒相依,成為當今世界抗擊霸權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堅強力量。
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出了軍威、國威,中國軍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煉,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
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鍛煉和提高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戰斗力和國際威望。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劣勢的武器裝備,面對的是高度現代化的、以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及其支持的韓軍;所處的形勢是強大敵軍氣勢洶洶的猛烈推進和朝鮮人民軍的節節敗退;作戰的戰場是異國他鄉,敵情不明、地形不熟、語言不通。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不信邪,不信鬼,天不怕,地不怕,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吃大苦,耐大勞,憑借強大的政治優勢和戰法優勢,以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英勇、機智、果斷、頑強地投入了歷時2年零9個月的艱苦作戰,打出了軍威、國威。志愿軍涌現了30.02萬英雄模范人物,有5900個單位榮立集體功,彭德懷及楊根思、黃繼光等12人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以傷亡36萬余人的巨大代價,斃傷俘“聯合國軍”71萬余人(含美軍39.7萬余人),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和文明之師的光輝形象,成為敵軍聞風喪膽的無敵軍隊,被中、朝人民譽為“最可愛的人”。美國被俘將軍迪安說:“跟中國軍隊打仗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他道出了這場戰爭美國失敗的真諦。
抗美援朝戰爭,深深地教育了中國人民:落后就要挨打,“小米加步槍”的軍隊面對高度現代化的敵軍,若不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必然要吃大虧,受大損失。沒有必需的飛機、大炮、導彈、火箭,便不能摧毀敵軍的堅固陣地和大量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不能掩護自己的戰場,不能取得戰爭主動權和行動的自由;沒有必需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有效地對付敵人的坦克集群進攻和實施猛烈反擊;沒有必需的艦艇,便不能有效地進行海上作戰。
血與火的戰爭實踐,加速了我軍特種兵的建設。1950年10月,我志愿軍參戰的特種兵只有3個炮兵師、1個高炮團、2個工兵團;而到了第二年11月份,志愿軍除了特種兵有很多加強之外,還有5個空軍殲擊師、250架戰機參戰;而到了1953年4月反登陸準備就緒時,志愿軍參戰的空軍和特種兵有:9個空軍殲擊師、1個轟炸航空兵師、11個鐵道兵師、15個工兵團,極大地改善了我軍的裝備,提高了合同戰斗力,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得不放棄再次登陸進攻的企圖。
抗美援朝戰爭以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更加重視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1952年7月10日,毛主席在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第一期結業時的訓詞中指出,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掌握現代技術的高級階段。我人民空軍、海軍及特種兵飛速發展,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7月1日,建立了第二炮兵,同年10月,我國發射地對地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等等,足以說明,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是同抗美援朝戰爭的極大促進作用密不可分的。
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我軍的戰略戰術。裝備低劣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著裝備高度現代化的作戰對象,面對著新的戰場,為什么能夠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呢?這里的關鍵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以彭德懷為首的志愿軍統帥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戰爭指導路線,堅定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把毛澤東軍事思想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毛澤東強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最后打敗你。他又強調:志愿軍作戰,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志愿軍廣大指戰員揚我之長、補我之短,避敵之長,擊敵之短,對付強敵的進攻,充分利用出兵的突然性,發揮我之夜戰、近戰和運動戰的擅長,并配以部分的游擊戰和陣地戰,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當戰爭轉入相持局面時,我適時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指導方針,創造了許多有效戰法。例如坑道作戰和不遠離陣地的進攻戰、陣前潛伏作戰,以及“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的原則,積小勝為大勝,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中等規模的殲滅戰;為了休整部隊,充分發揮我兵力雄厚的優勢,適時組織部隊赴朝輪番作戰,始終保持一線部隊的堅強戰斗力;把后勤工作作為全部軍事指揮的重要環節予以加強,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這一切皆符合現代戰爭實際情況的辦法,極大地削弱了敵人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優勢,彌補了我技術裝備的劣勢。其中,我志愿軍發明創造的以坑道和永備工事為骨干的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后來為我國的國防工程建設和人民防空工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通過抗美援朝戰爭,世界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看到了中國人民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從而把新中國作為他們最可靠、最信賴的朋友,他們開始認識到,一切國際重大事務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戰爭結束20年后,聯合國中的大多數國家趕走了蔣介石的代表,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
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的第一次大規模預演及其失敗,讓世人逐步看清了美國妄圖稱霸全球的歷史軌跡和發展趨勢。
美國從1776年獨立建國后,隨著實力的增強,即不斷向外擴張,逐步由立國時的13塊殖民地很快膨脹為50個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成為最大受益國,并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發動侵朝戰爭,正是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惡性膨脹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美國大肆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讓世人從其侵朝戰爭中找到了源頭。1945年12月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上臺不久,在其國情咨文中宣稱:美國“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1947年3月12日,拋出了“杜魯門主義”,宣稱:要把美國的利益擴展到整個世界,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其實質就是推行霸權主義、干涉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和民族獨立運動,在全世界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于是,它在1950年7月7日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拼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把本來是朝鮮北南雙方之間的一場內戰,轉變成一場國際性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美國入侵朝鮮的戰爭是它的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在第二次大戰后國際關系中的第一次大規模預演。據初步統計,在冷戰時期,美國對外大規模軍事行動約有40多次,平均每年對外用兵5次以上。翻看50多年來的世界軍事史,美國大肆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歷史軌跡和發展趨勢早已暴露無遺。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總是利用國際組織的名義,以求“師出有名”,虛張聲勢。朝鮮戰爭,是美國利用了蘇聯代表缺席的機會,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入侵朝鮮。但到了1999年科索沃戰爭時,中、俄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堅決反對美國武裝入侵南聯盟,由此,美國打“聯合國”旗號的圖謀破產,于是便拋開“聯合國”,以“北約”的名義發動了武裝侵略主權國家南聯盟的戰爭??梢姡?ldquo;聯合國”的旗號對美國來說,能打則打,不能打時就拋棄,而另打其它的旗號。這是美國的邏輯。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始終是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目標和對象。50年來,我國的安全之所以成為問題,除了一度來自蘇聯威脅之外,絕大部分時間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威脅。美國發動侵朝戰爭的目標是占領朝鮮,為爾后進犯中國建立軍事基地和跳板。在臺灣問題上,美國近幾年來口頭上允諾實行“三不”政策,而行動上卻明里暗里?;ㄕ?,干涉中國內政,大肆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提升與臺關系,利用各種手段支持“臺獨”勢力。臺灣地區一有風吹草動,美國就擺出干涉的架式,它的第七艦隊經常蠢蠢欲動,不惜冒導致中美戰爭之危險。臺灣問題純粹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中國內政問題,今后美國會不會重走干涉朝鮮內戰的老路,以武裝干涉中國解決臺灣問題,還是一個未知數。
重溫抗美援朝戰爭史,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感,時刻注意面臨的危險。“居安思危”,對亡我之心不死的國際反動勢力,決不可掉以輕心。我軍在不斷改善武器裝備的同時,不畏強敵,既要研究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新經驗,又要研究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的新戰法,保持打得贏,不變質,使中用人民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八0)毛澤東與彭德懷趣喻抗美援朝戰爭
詩曰:石頭塊子石頭王,沖破西方大水缸。十六國軍望北嘆,上甘嶺上凱歌揚。
1951年,彭德懷從朝鮮戰場上回國,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向毛澤東匯報朝鮮前線的情況時,毛澤東開玩笑地說:
“德懷呀,你我都是同石頭有緣分的。你的字號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兩個同是石頭。”
彭德懷謙虛道:
“我豈敢與主席相比。主席是塊稀世寶石,我彭某只不過是一塊冥頑不靈的頑石。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
毛澤東擺擺手說:
“不,同樣都是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給了杜魯門,一塊扔給了麥克阿瑟!”
兩人相顧,發出會心的笑聲。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智慧機智的語言,不僅顯示出一個滿腹經綸的智者的才華和幽默,更顯示出一個具有高度洞察力的領袖的人格魅力和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必勝信念。
抗美援朝勝利了。毛澤東曾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運籌帷幄,如何將石頭扔給了杜魯門的。
1950年10月15日黃昏,第一批志愿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
為了打好出國第一仗,毛澤東真是每事親躬,心系朝鮮。僅以1950年10月為例:
10月21日:2時半,三時半,四時,20時,他一天給彭德懷和鄧華發了四封電報;
22日:7時,9時,兩封電報;
23日:7時前;7時,14時,17時,四封電報;
24日:8時,17時,兩封電報;
25日:6時前,6時,6時,6時半,17時,五封電報;
26日:2時,4時,5時,14時,16時,23時,六封電報;
27日:10時,22時,22時后,三封電報;
28日:11時,下午4時半,20時,三封電報。
這八天,共有192小時,毛澤東他睡了嗎?他吃飯了嗎?他這種拼命精神和無限精力,令他身邊的人員望塵莫及。所有這些電報都是他親自起草的,他從來不要秘書起草文稿。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朝鮮戰爭,大到整個戰略戰術,小到具體戰斗,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甚至連朝鮮的一條鄉村土路,隘口,他都了如指掌,精心點到。“請注意使用三十八軍控制安州………置重點于軍隅里”。
10月25日,志愿軍首戰告捷。毛澤東十分高興,決定公開宣布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消息,并決定將10月25日作為志愿軍出國紀念日。
這八天中,毛澤東除了給彭德懷、鄧華等人的電報外,他還要處理別的事情:給胡喬木寫了兩封信(10月21日);給張宗遜一封電報(22日);在中央關于西藏問題的談話記錄上批語(22日);在章漢夫同印度大使關于西藏問題的談話記錄上批語(22日);在中央關于目前時事宣傳指示稿上加寫一段話(10月);對天安門前建立毛澤東大銅像的建議上,毛澤東批示:“周總理:不要這樣做。”(27日);另外還有三份電報(28日)。
八天之中,一共是38份電文、批示。
毛澤東真是日理萬機,辛勞致極了。
朝鮮戰爭的勝利,使麥克阿瑟認識了大智大勇的毛澤東,杜魯門認識了雄才大略的毛澤東。就連二戰名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都曾發自內心地告訴世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戰略家是毛澤東。”“毛澤東是中國兩千年來戰略戰術的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毛澤東極少親臨前線,只呆在延安的窯洞內和西柏坡的平房里,用一封又一封電報指揮千里之外的部隊作戰,總是每戰必克。韓戰發生以后,他也是這樣呆在中南海指揮著異國他鄉的戰爭。我發現,每當那位不太聽話的彭德懷遵照他的電令去排兵布陣、去穿插包圍,盟軍必吃大虧;每當彭德懷將他的電令扔在一旁,照自己的意圖干,盟軍最后就笑逐顏開。”“毛澤東麾下名將如云,天才云集,我奉勸自由世界千萬不要跟他們打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