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 16日,濟南戰役打響。我華東野戰軍對濟南發起攻擊,同時又以8個縱隊部署在滕縣、鄒縣、金鄉、巨野一線,準備迎擊徐州北援之敵。就在這一天,莒南縣由科員莊宏春帶隊的支前大隊集結出發,直奔鄒縣,為我軍打援運送彈藥和糧食。是年,我18歲,黨齡 1年,名列其中。支前大隊兩人一輛小推車,一推一拉,每人帶一床褥子、一件蓑衣、一個飯瓢,輕裝上陣。
9月24日,我軍攻克濟南,殲敵 10.4萬人,俘獲王耀武。由于濟南戰役迅速結束,使徐州之敵未敢北援。此后,我們與膠東支前隊伍會合,隨華東野戰軍馬上轉入淮海戰役。在以后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里,隨著淮海戰役逐階段的推進,我們先后由山東到江蘇再到安徽、河南,歷經新安鎮、碾莊、曹八集、徐州、褚蘭、口子、陳官莊等重要戰地,日夜在血與火中穿行,將一車又一車彈藥和糧食送往前線。
晝伏夜奔
任務緊急,上路就小跑。為了保密和安全,走夜路,走小路,走隱秘之路。到達鄒縣后,因我軍不再打援,所以我們支前的任務是運送糧食到臨沂李家莊,往返兩趟。10月底的一天傍晚,我們趕到曲阜北的吳村火車站,夜間裝車,全部為手榴彈、炮彈、子彈等彈藥,每輛小推車裝四大箱。緊接著啟程,途經臨沂、郯城,直奔蘇北新安鎮方向。此時,我華東野戰軍千軍萬馬正向淮海戰場前進。我們支前車隊過郯城后,白天隱蔽,夜間行走,在車軸上抹上肥皂,不讓發出“吱吱”聲。
木制獨輪小推車行進最喜晴天硬道,最愁雨天路泥濘。在天高氣爽之夜,行走在平坦的小路上,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撒開雙腿一溜煙,無人言語,只聽見腳下沙沙作響。小車一輛跟著一輛,排成了蜿蜒前行的長蛇,一夜走100多里不覺累。如果碰到陰雨天,困難和麻煩就大了。在一個叫向村的地方,由于連天陰雨,路面被雨水泡得軟綿綿的,成了我們的攔路虎。踩下去,泥水沒到腳脖,抬腳時,腳拔出來了,鞋卻粘到泥里了。我同村的王守庭干脆脫了鞋,光著腳前進。由于車負輜重,天黑路滑,每前進一步,都要費很大的氣力。一遇到溝壑,就得七八個人合力將小車抬過去,一道溝就得誤一兩個小時,而過了溝就得飛跑,否則就會掉隊,直跑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再停下時,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像冰做的盔甲裹在身上,寒冷像一把利刃,直往骨縫里刺。我們就是在這種冷與熱、慢與快的交替中克服舊的困難,又去面對新的挑戰。
寢食難耐
4個半月的支前生活,我們以高粱為食。淮海戰役打響后,更是食用未脫殼的高粱磨糊蒸成的餅。這種餅,巴掌大小,黑乎乎的,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紅眼趴牯”,嚼在嘴里,干渣渣、苦澀澀的。有時高粱發霉了,做成的餅更難咽。每天夜間趕路,天一亮找地方住下,然后將未脫殼的高粱放在水里漂去浮皮,上磨推糊,再蒸成餅。在曹八集戰役階段,高粱吃光了,只好以黃豆充饑,結果吃得拉肚子,更難忍受的是連續七天未吃到鹽,吃飯如同嚼蠟。所以到了褚蘭,我買了一小根咸黃瓜,大家你咬一點我咬一點,放在嘴里不停地咂,都齊聲說:“真香啊!”
住宿,最嚴格的條件是隱蔽和安全,這絲毫不能大意,除此外,哪兒都能躺。在徐州,我們睡在地瓜窖內,霉氣熏人,憋得大口喘氣,醒來頭昏沉沉得大半天;在葫蘆村,睡在野外高粱秸堆里,幾乎凍成了冰棍;在褚蘭,睡在驢棚里,與驢為伴,腥臊臭氣刺鼻。還有樹林里,破廟里……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在曹八集,與我軍士兵住在一起。士兵們連續作戰多日,個個眼睛布滿血絲,睫毛上沾滿眼屎。有的負傷掛彩,有的滿身泥土,但人人臉上充滿堅毅。有個膠東籍的戰士,清瘦細長,我問他成家沒成家,他說:“定親了,可沒敢娶。”我好奇地問怎么回事,他若有所思地說:“參軍前媳婦要過門,我沒同意。你想,自己死活打完仗才知道,咱可不能坑人家呀!”那聲音,悲愴里透著憐愛,那神情,善良里滲著惋惜。我安慰他說:“老天會保佑你的。”他話鋒一轉說:“謝謝你們了,你們及時把彈藥送到我們手里,保證了我們的勝利。”看看他們入槍林,頂彈雨,把生命置之度外,我們更堅定了堅持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一枚銀元
在家出發時,父親遞給我一枚銀元,深情地說:“你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這是你奶奶傳下來的,帶上它,到最急需的時候用。”接著銀元,看著父親蒼老而擔憂的臉,我的心也沉甸甸的。我是家里的獨子,雖說是支前,但也要出入戰場,吉兇難測。這枚銀元,寄托著父輩的希冀,那就是保平安,求勝利。我寬慰父親說:“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完成任務平安回來。”我小心地包好銀元,揣在懷里上了路。
一路上,困難重重,危險四起。饑渴、寒冷、疾病、傷亡隨時可能發生,但是我沒動過使用銀元的念頭。11月底,我們到達褚蘭。剛停腳,我彎腰放車,懷中的銀元竟然掉了出來,正巧砸在腳上。這時我低頭細看,鞋已經磨得前露腳趾,后露腳跟,無法再穿。我想,支前推車走路靠的是一雙腳,必須好好保護,才能走得穩,行得快。仗不知還要打多久,路也不知還要走多遠,沒有鞋是不行的。也許銀元有靈,催我買鞋。于是我用這枚銀元買了一雙“萬里”牌膠鞋。穿著這雙鞋,翻山越嶺,淌河過溝,圓滿完成了支前任務,又平安地回到了家。
舍生忘死
11月14日,我軍向被包圍在碾莊地區的黃伯韜兵團展開猛攻,前線急需彈藥和糧食,傷員也急需運下來。我們支前車隊當夜推著彈藥飛速過運河鐵路大橋,向著我軍前沿陣地急奔。照明彈不時在空中閃亮,被消滅的敵兵尸體橫七豎八地倒在路邊。到達駐地后,馬上向前方運送彈藥,送到后立刻返回裝車再送上去。 此時,黃伯韜兵團困獸猶斗,作垂死掙扎,炮彈雨點般傾泄下來,敵機瘋狂地投彈轟炸,戰場上硝煙彌漫,炮聲隆隆,戰斗異常慘烈。我們推著車,冒著不時炸響的炮彈,躲避著,飛跑著,驚恐膽怯一掃而光,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讓車輪向著炮火飛轉,決不讓我軍戰士缺一粒子彈。至11月22日,敵12萬人被我軍殲滅,黃伯韜也被擊斃,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我們也經受了戰火的洗禮。
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后,我們到達安徽的褚蘭鎮。11月29日下午,不知何故,我的肚子劇痛起來,豆大汗珠往下滴。部隊的衛生員給我針灸,在肚子上下了七八根針。剛下完針,接到緊急通知,說徐州方向的敵人突圍可能經此地,要我們迅速轉移。我只好躺在小車上,用瓢扣著針,由同伴推著走。第二天疼痛總算減輕了。幾天后,我們到達口子鎮,住在鎮外的一個小村里,當晚,我軍包圍杜聿明集團的部隊在口子鎮吃了一頓晚飯,結果第二天一早,敵重型轟炸機輪番轟炸口子鎮,一直持續到傍晚,口子鎮硝煙四起,火光沖天,被夷為平地,連石牌坊也被炸得只剩一截殘座。其實,我軍并未在口子鎮宿營休整,我們自己也慶幸未投宿口子鎮,躲過了一劫。
1948年12月15日,我軍殲滅黃維兵團,活捉黃維。1949年1月10日,全殲杜聿明集團,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支前任務完成,我們就地卸了彈藥箱,啟程返家。1月26日,即農歷臘月28日那天,我們平安到家。
淮海戰役過去了60年,我由當年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走到了垂垂暮年,但那充滿血與火的支前日夜,卻銘心刻骨,時時撞擊著心靈。
淮海戰役的支前運動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在 1948年 9月進行的濟南戰役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 17萬余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于9月 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于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淮海戰役中,我中原、華野兩大野戰軍經過66天的激烈作戰,以劣勢裝備和60萬兵力殲滅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創造了我軍乃至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戰爭奇跡。然而,在這場戰役中,規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沒,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結束后就有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發起之初,就兵力而言,敵強我弱。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淮海前線將領們敢于在此與強敵決戰,所依賴的遠不止這60余萬部隊,還有威力雄厚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的解放區人民,80萬敵軍所面臨的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戰役期間,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原局和冀魯豫分局全力組織支前工作,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日夜活躍在戰場上。支前民工(包括隨軍民工、二線轉運民工和后方臨時民工)共543萬人,擔架 20.6 萬副,大小車輛 88.1萬輛,挑子 30.5 萬副,牲畜 76.7萬頭,船 8539只,汽車 257輛,向前線運送彈藥1460萬斤、籌運糧食 9.6 億斤,向后方轉運傷員11萬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規模作戰的需要。據史料記載,淮海戰役前后,山東膠東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支前運動,共動員了260余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隊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在氣勢恢宏的淮海決戰前線和廣大后方,各解放區人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淮海戰役支前工作最動人的場面,是幾百萬推著小車運送糧食的民工大軍。 當人民解放軍在陳官莊地區圍困杜聿明集團時,前方戰事一度平靜,后方運輸線上卻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各解放區通往前線的十幾條運輸線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戰爭奇觀。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為解放軍奪取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強的后盾。
附文 解放軍報:543萬人在淮海戰役中支前 65晝夜決定中國命運
淮海戰役紀念館內用聲光電形式展現的淮海戰役全景圖的局部。 本報記者 孫學寶攝
本報記者 鄭蜀炎 朱 達 特約記者 周 林
即便是在60多年前最慘烈的戰場探尋,滿目亦是“細雨鄉關路,桃花淺淡中”。
徐州、蚌埠、碾莊……當一個個重疊著現實與歷史的地名從車窗外掠過時,記者不由地想起導游們常說的一句詞: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區別在于,追尋紅色足跡之旅的導游是歷史。
關于此役,交手的敵我雙方有著不同的稱呼——由于戰場是東起海州西至淮河,因此我軍稱之為“淮海戰役”;而國民黨軍則依據其占領的城市要地,稱之為“徐蚌會戰”。無論叫法如何,戰役的結局對壘雙方都一致認可——這65個晝夜的決戰,決定并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但是,記者披覽的史料表明,我們的對手似乎始終對這樣一些數字對比感到困惑:兵力80萬-60萬;火炮4215門-1364門;坦克215輛-22輛;飛機158架-0架……實力對比之懸殊不言而喻,可為什么仗偏偏輸得這樣慘呢?
毫無疑問,這些數字當然是戰場上的砝碼。但是,在歷史的投影中,他們沒有看到,也理解不了另外一些更宏大的數字,而正是它們,在戰爭的開端已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淮海戰役——數字的戰場
白刃喋血、烽火鐵騎、群雄爭鋒、風云際會……關于這場戰役的許多故事我們并不陌生,然而,在數字面前,一切驚險的傳奇和瑰麗的詩歌都失去了分量。
事實上,偉大的戰爭圖景是用壯闊的數字勾畫出來的。
有這樣一份電報讓記者久久思考——1948年12月初,中央軍委發出如下指示:“參戰部隊每人慰問一斤豬肉、5包香煙,不抽煙的慰問同等價格物資。”
大戰在即,千軍萬馬的生死博弈,瞬息萬變的運籌帷幄……最高統帥部有多少事要做啊,但這一斤豬肉、數包香煙的區區之事,卻作為軍委指示下發,足見戰場保障、后勤供給之重要、之緊迫。
無論是老話講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是現代戰爭就是打后勤的觀念,說的都是一個道理——戰爭需要強有力的后勤物資保障。那么,60萬大軍需要什么——
糧食:每天必須保證500萬斤,戰役期間需要籌備9.6億斤;
彈藥:除了部隊攜帶量外,至少還得補充300萬噸;
擔架:作戰就有傷亡,需備20多萬副;
被裝:漸入冬季,每個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雙棉鞋……
而且,需要保障的作戰地域,分布于今天的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河北5省,縱橫3000公里;
而且,我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后方,沒有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
而且,恰如聶鳳智將軍所說:戰役打的就是時間差,為了贏得時間,部隊每天以70公里速度開進,利用夜間、風雪天出擊……都是家常便飯……
這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是怎樣完成的呢?一位老戰士說得好——我軍的后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小推車上。
這決不是形容。且看下面的數字——上述所有的這些輜重裝備、彈藥糧秣,80%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車推等方式實施完成的。為此,一共出動小推車88萬多輛,挑擔31萬副,而上陣的民工達543萬人。或者換一個說法,那就是每一個戰士身后,都有9個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戰。
與此同時,在縱橫5省的戰場上,還有上百條水陸運輸干線,數百處兵站、民站、糧站、傷員轉運站……星羅棋布,組成一張龐大的支前保障網……
有一個數字震撼著記者:戰役勝利后,人民籌集的軍糧還剩余約5億斤。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的解放區的人民剛剛翻身解放,家里并無存糧。加之連年天災、土地歉收,人民依舊缺衣少食。但他們卻勒緊褲帶,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糧食,毫無保留地送到前線。老百姓知道糧食的分量,如一首歌謠唱的:糧食就是命根子,打贏敵人的老本錢。
采訪中,記者看到敗軍之將邱清泉戰前寫給團以上軍官的《和劉伯承作戰的秘訣》,擺兵布陣說的倒也是頭頭是道,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坦克卡車,竟敗于小推車。小推車者,木制獨輪車也,中國老百姓當時最常用的古老運輸工具……
人民支前“本紀”
“本紀”原來是指王者的傳記,出自《史記》。然而,當采訪完淮海戰役人民群眾的支前事跡后,記者卻毫不猶豫地將本章冠以“本紀”。
有一部描寫淮海戰役的電影,內容早忘了,影名卻陡然涌入腦海——《今夜星光燦爛》。是的,那543萬人民群眾,就像歷史天空的滿天繁星,我們不一定都能叫出名字,但那蒼穹星光卻永遠燦爛。
浩瀚江海,只能掬水一瓢。讓我們從淮海戰場的幾個順口溜說起吧:
紅高粱、紅辣椒和紅蘿卜咸菜,這就是著名的“三紅”——支前民工們車上裝的是大米、白面,自己吃的卻是自己帶的這“三紅”。一首歌謠至今聽來依然讓人心涌熱流:“一條扁擔兩頭彎,千里遙遠來支前。一頭挑的是白面,一頭挑的是炮彈。白面送給同志吃,送上炮彈打壞蛋。”
蓑衣、竹竿、葫蘆瓢則為支前“三件寶”——運輸征途漫漫,蓑衣抗風雪,竹竿趟河流,葫蘆瓢盛飯舀水當臉盆。山東泗水縣“模范運輸團”由907輛小車組成,“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的小推車隊伍僅用3天就輾冰踏雪200多公里,運糧5.6萬公斤。不要忘記,帶隊的是年僅18歲的姑娘朱永蘭;山東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帶領支前小車隊,從家鄉山東省萊陽縣出發,隨軍轉戰整個淮海戰場。
擔架、擔架車、擔架篷被稱為支前擔架隊的“3大發明”——根據戰場實際,擔架有抬著走的、拉著行的,更有可防風擋雨的。戰役中,戰場上擔架隊完成了9.8萬傷員的轉運任務。為了保護好這近10萬個生命,他們用身體掩護傷員、用喝水的瓢給傷員接大小便,甚至在自己受傷后,依然以鋼鐵的意志堅持完成轉運任務……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元帥的這句名言人人皆知,元帥專門為擔架隊寫下的一首溫情小詩同樣令人難忘:“擔架隊,幾夜不曾睡。穩步輕行問傷病:同志帶花最高貴,疼痛可減退?”
不需去問人民群眾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能這樣做,淮海戰役勝利后,頒發給支前民工的一面錦旗上已經把答案寫的明明白白——支前,人民自己的事業。
今天新聞里的數字
采訪結束時,又一件新鮮事抓住記者的眼球——5月9日,我人民海軍第七批赴亞丁灣護航編隊順利歸航。軍艦在舟山軍港剛剛靠岸,專程趕去的徐州市領導和許多市民就捧著鮮花擁簇而上。這個似乎很遙遠的新聞,一夜間成為了徐州的熱點消息……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每個徐州老百姓都會充滿自豪的告訴你——參加護航行動的,有咱們的“徐州”艦。
作為淮海戰役的中心戰場——徐州,就是這樣與我們的軍隊融為一體。
——淮海戰役紀念館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雙擁模范街”,近千名個體工商戶共同簽訂了《擁軍優屬公約》;
——徐州群眾建立起“擁軍培訓服務中心”“擁軍法律援助中心”等1457個擁軍實體專業組織,專業涵蓋70多個領域;
——徐州駐軍與街道社區、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共結成軍民共建對子224個,至今徐州市已經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
新聞里還是一個個的數字,盡管和戰爭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它們同樣在勾畫著另一番壯美的圖景。
多年后,鄧小平同志用他那特有的簡潔語言,對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評價道:“還是那句老話,是合格的。”
這評價當然也屬于淮海大地上的人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