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雜志1958年第6期《從化四日——給廣東省委的一封信》13頁起
作者:“曾經有一個人”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
這封信是一封“匯報書”,開頭就寫到,“我們在從化工作了四天,昨天到達新豐,準備明天到南雄去。”
——————先摘取部分——————————
【一、對早造*生產的看法問題。
從化的工作總的說來是不錯的。去東今春以來,不論在水利、積肥、密植、果樹嫁接等工作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績,特別是在推廣密植規格和后來搶救三類禾苗方面,勁頭很足,成績很大,全縣干部和人民做了許多工作。早造產量,據縣委估計平均畝產能達到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從我們所了解的情況看,這是有可能達到的。即使再少一些,譬如平均每畝只收到三百斤,也是巨大的勝利,因為去年早造每畝只收到二百斤。而且早造能達到三百斤,再爭取晚造達到五百斤,實現全年畝產八百斤的指標,從根本上改變從化糧食生產的落后面貌,畝產量從四百多斤向前躍進一倍。這對從化來說,簡直是一件翻天復地的大事。】
【注:
我特意選取文中最保守穩妥的一段話。我們就先從這里分析。為了避免斷章取義的偏差,我堅持抄錄下完整的一段話。
從化,當時是一個縣,現在是一個縣級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廣州市的東北方向。
1957年制造出來的潮汕千斤縣,位于廣東的東部。大家可以google之。
據作者所引,“從化糧食生產的落后面貌”,從化地區糧食生產在廣東比較落后——1957年畝產量,早晚造相加,文中所言,是“四百多斤”,“去年早稻每畝只收到二百斤”。
1958年,即文中的今年,“早造產量,縣委估計平均畝產能達到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晚造一向是頗超早造的,所以作者說,就算保守一下,今年早造三百斤,晚稻五百斤,全年畝產八百斤,比去年躍進一倍是可見可行的。——以上都是作者自述。
我得再次強調一下:這篇發表于1958年6期的文章和陶鑄發表于1958年5期的文章綜合閱讀才更有回味。那篇文章寫得非常自信有氣魄,“今年廣東全省實現畝產糧食一千斤的指標,是完全有把握的。現在是要力爭實現畝產糧食一千二百斤。”而這篇文章落款日期是1958年6月8日,后面還有一個“編者按:本文作者是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陶的文章落款則是1958年7月15日,雖然發表早一期。兩篇文章客觀上完成了分工敘述和系統的完整性。因為這篇文章是從省內較落后的地區寫起,——如果比較落后的地區能實現畝產800斤,那么在先進地區的帶動下,平均下來,廣東畝產一千斤給人的感覺就是可行的。陶的文章表現了強烈的進取心,這篇文章很有技巧角度,顯得穩健而周到,為陶的敘述承諾大大增加了可信度。如果領導上司尚有疑慮的話,它就是極好的解疑劑。
那么從化情況如何呢?
據1994年出版的《從化縣志》250頁:
【50年代,全縣糧食生產有發展,但仍處較低水平,年平均糧食復種面積68.1萬畝,糧食總產87.43萬噸,年平均總產6.74萬噸,比1949年增加17.83%;糧食年畝產在185-217公斤之間。1955年全縣糧食復種面積75.91萬畝,為歷史最高紀錄。】
50年代從化種植面積最高的是1955年,種植面積創歷史最高紀錄,年畝產202公斤。(早晚稻總量,從化當時是早造+晚造)
據《從化縣志》252頁,50年代從化年畝產最高的是1956年,大興水利兼天公作美,年畝產230公斤。
1957年從化水稻的年畝產為234公斤,即458斤。
1958年從化水稻的年畝產是225公斤,即450斤。
廣東的衛星創意一是時間早,二是擬真性強。很多領導是下過田或了解農事的,彌天大謊的可信度并不高。陶鑄的“全省保守平均畝產千斤,力爭一千二”——從化這樣的落后地區都上量800斤,那么很多縣的畝產一定得超過千二才行。按王樹兄補充,“1958年,其他省份開始放衛星的時候,放的都是只有幾畝地“試驗田”的衛星。大面積平均畝產的衛星,一放就放到千斤,已經是駭人聽聞了,更不用說這是大面積平均畝產的第一個衛星。平均畝產可以作為征購糧食的依據,而“試驗田”的畝產則不能”。
這樣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農民得多交糧,實在湊不出;于是1959年本文作者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說,農民瞞產私分糧食七千萬斤。毛開始相信了,1959年2月22日給中央批傳趙的報告寫了個批語:“公社大隊長小隊長瞞產私分糧食一事,情況嚴重,造成人心不安,……在全國范圍內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必須立即解決”。毛畢竟頗有疑慮,坐火車到河南調研,誕生了“鄭州會議”。(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
根據時間點,
趙1959年2月19日給中央寫信揭露廣東有瞞產私分
毛澤東1959年2月22日批示寫黨內通訊批示,準備三月份上海開會統籌解決瞞產私分問題
毛澤東1959年2月27日在河南開會,自己戴上富農路線的帽子,謝謝五億農民瞞產私分,堅決抵抗
不過據說廣東沒有馬上停止反對瞞產私分的腳步,在搶奪農民糧食的時候,手中拿的就是毛澤東在22日寫在趙紫陽報告上的批示。
回頭說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其后大力鼓吹密植。
【如果說,在春耕時縣委和全體干部對于密植能否增產、密植會不會帶來倒伏的危險、密植后出現什么最突出的問題等等,還把握不大的話,那么現在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密植一定能夠增產,密植不會帶來倒伏危險,密植后出現的突出問題是勞動力不足和肥料不足。這樣,晚造生產要抓什么也就很明顯了。密植一定能夠增產,每一個農業社都可以用自己的試驗田和豐產田來說明這個問題。今年從化密植規格普遍采用了寬窄行密植法(也叫復式插秧法),寬的行距是五寸或六寸,窄的行距是三寸,不論寬行、窄行、株距都是三寸。這樣就比去年密一倍以上,產量多數能增加百分之幾十,有的還達一倍多;如果肥料充足,肯定還不止此數。】
【目前大多數群眾對密植能夠增產已經有了信心,問題是到底能夠增產多少?從化的經驗也很清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增產多少,決定于肥料多少。因此,密植以后,影響作物生長的突出問題是肥料不足。從化有一部分禾苗長得很不好,就是因為密植之后,肥料沒有跟上去,沒有及時抓緊追肥,禾苗又黃又瘦、又不抽穗,難看得很。這種禾苗估計收成會很低。另一部分禾苗原來生產也不夠好,后來突擊搶救了一下,追了幾次肥,現在情況轉好。還有一部分禾苗,一開始就足肥足水,現在都生產得非常好。因此,在基本上過了水利關之后,過好肥料關是今后我省推廣密植,實現躍進的關鍵。從現在起全省就要下決心拼命搞肥料。在密植的基礎上大搞肥料,較過去在疏植的基礎上搞肥料有全新的意義,因為這是在新的基礎上要達到的新的平衡。我們認為各地除了要大力進行積肥、制肥之外,省、專區、縣乃至有條件的鄉、社,一定要用最大力量用土法制化肥。地方工業要以制造化肥和制作新農具為自己的突出任務,在最短時間內制造大量肥料和新式農具(要抓緊滾珠、傳送帶的制造),以滿足晚造農業生產的需要。此外,最近各地病蟲害較嚴重,迫切需要“賽力散”;防止稻熱病需用“福爾馬林消毒劑”;防止倒伏,需要大量“矽酸”。但這些東西現在都供應不上。廣東不自己設廠制造是不能滿足需要的。建議迅速由省工業廳主持,由農業廳協助,建立賽力散廠、矽酸廠和農藥廠專賣制造。】
注:這篇文章乍看是一篇扎實的技術貼;從文中可見,當時的“高產”是在肥料非常落后、農具也不充足的情況下實現的。我們當年化肥一是沒錢,二是處于“被封鎖”狀態,60年代后期才在進口上有了不小進展,可參見【一言以蔽之11】那時候,我們如何和先進國們談生意。大型化肥廠的建設多到了七十年代了,不過各地還是靠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膨脹興起的小化肥廠解決問題的。當然,這時的化肥技術水平和90年代及本世紀尚不能比,更不用說50年代。
————————————補充說明——————————
(我國從60年代初開始,建設成功一大批年產5萬噸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廠(現在稱中型化肥廠),試驗成功并推廣到全國,在各地建成了一千多個小型化肥廠。)
(1972年,在中美外交突破后,我們開始引進年產30萬噸的大型化肥廠。
1972年,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從最初4套化纖和2套化肥約合4億美元的方案,到最終確定為26個大項目約合43億美元方案的出臺,前后經歷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國家計委有4個重要報告。這功勞,有人是放在鄧公名下的,有人是放在毛周名下的。可見新華網的論述)
———————補充完畢,繼續摘抄《從化四日》——————
【密植不會造成倒伏的危險,相反,在目前條件下,密植還可以避免倒伏的危險。這也是根據從化各地禾苗生長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我們所走過的七個鄉十幾個農業社差不多都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他們村邊的肥田往年疏植,幾乎年年倒伏,今年密植卻沒有這種現象。】
【密植之后,一個普遍現象是分蘗減少,采用寬窄行密植發,每科插六、七條秧以上,除靠田邊或靠工作行的以外,中間的幾乎完全沒有分蘗,都是插幾條,最后還是幾條。這就解決了那種怕密植后大量發生分蘗的顧慮。用密植來抑制分蘗,比用其他人工方法要有效得多。】
————————————補敘——————————————
大躍進的拔尖干部多在文革時被批判;后在改開后平反。如吳芝圃、李井泉、陶鑄……。
查陶鑄(百度百科),你只能看到一筆概括:“1951年至1966年,陶鑄主政廣東15年期間,廣東省的工農業生產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南粵大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般介紹陶鑄的多從60年代初重點勾描,因為“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陶鑄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自1960-年擔任中南局第一書記后,陶鑄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領導中南五省區的工作上。在他的支持下,廣東一些地方較早地推行過農村生產責任制。”
據鳳凰網摘引的《黨史博覽》:“1951年后,陶鑄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代理第一書記、華南軍區第二政委,同時兼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廣東省省長兼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57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1965年陶鑄調到中央,任國務院副總理,但仍兼任中南局第一書記。他的中南局第一書記一職直到1966年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之后才卸任。”
——陶鑄1957年成為中南局第一書記,而這件事,——人民網陶鑄大事記居然沒有提及。而這和1957年的躍進手筆也許有些關系。
還有一段有趣的論述:“中共華南分局和廣東省政府在陶鑄的主持下,從廣東剛剛完成大規模的土改運動的實際出發,強調保護私有制,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針對有些地區出現農民退社的現象,陶鑄并不是簡單地阻止。他認為要提高合作社的吸引力,就要做好分配工作,保證絕大部分的社員能增加收入。為此,廣東省委推行定額管理和“大包工”(包工、包成本、包產量)管理,并使之成為全省農業社基本的管理制度。至1957年4月初,全省已有80%以上的農業社制訂了“三包”方案,超過60%的社已把方案貫徹到田間生產隊,社和隊已簽訂了合同,中山、順德等地還出現了“三包到戶”。廣東因而成為全國較早提出生產責任制并出現包產到戶的省份。這些思想和實踐在當時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甚至要冒一定的政治風險,但陶鑄認準的事情就敢于去實踐。”
——可是根據1958年陶鑄的《駁“糧食增產有限”論》,轟轟烈烈的合作社可是駁“糧食增產有限”論的有力論據。那時“右傾保守”可是陶鑄的打擊靶子。此外,1958年秋,陶鑄在全省干部大會上首創“三餐干飯不要錢”的口號,后經《人民日報》頭條發表,聞名全國。實在不像不合時宜的保守派。
根據鳳凰網所引《黨史博覽》,承認【這門“大炮”敢說敢當,敢作敢為。“大躍進”時期,各地爭放糧食高產“衛星”,一時“捷報”頻傳。廣東連縣星子鄉北莊也不甘人后,放了一顆畝產30218公斤的特大“衛星”。有段時間,陶鑄也頭腦發熱。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召開的一次全省干部大會上,陶鑄提出:“放開肚皮吃三頓干飯,不要錢!”】
【報上來的糧食產量很高,但收上來的糧食卻不多。1959年1月27日,廣東省委書記處報告說:雷南縣1958年晚稻生產有很大躍進,年底卻出現了糧食緊張的不正常現象。為此,全縣召開了一系列干部會議,結果查出瞞產私分的糧食達7000萬斤。雷南縣的經驗證明,目前農村有大量糧食,糧食緊張完全是假象,是生產隊和分隊進行瞞產私分造成的。陶鑄負責的廣東省委肯定了這個報告,表示:必須堅決領導和進行反“瞞產”、反本位主義的斗爭,才能保證完成糧食外調的任務和安排好群眾生活。
陶鑄帶隊到“千斤縣”東莞開展反“瞞產”運動。在反“瞞產”大會上,干部們說東莞確實豐收了,所謂沒糧食是假象。只有袁溥之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反“瞞產”反不出糧食。袁溥之曾經作為中共代表出席過國民黨二大,蹲過國民黨的監獄,是一位敢講真話的老黨員。陶鑄當場批評袁溥之右傾。】
袁是廣東省長陳郁的夫人。
在1959年2月中央降調的鄭州會議召開之后,廣東的慣性還是持續了一些時間的。1959年3-4月,在中央的壓力下,廣東省委轉向了。
1959年3至4月,廣東省委召開專門會議,根據匯報得出結論:1958年的糧食產量,沒有原來報告的那樣多。分析原因:
一是頭腦發熱,報產量抱高了,由此制定征購糧食的計劃不符合實際,購了過頭糧;
其次,農民集中到食堂吃飯,浪費了不少口糧;第三,提倡一日三餐干飯,敞開肚皮吃飽,造成大量浪費。
1959年4月27日,毛澤東寫了“假話一定不可講”的黨內通信,“反瞞產”運動就此停止。
1959年5月的一次會議上,陶鑄向袁溥之道歉。同年秋,向在潮安縣群眾大會上向群眾檢討“反瞞產”,“我搞‘反瞞產’,使群眾餓了肚子,干部受了委屈,今后再也不能搞浮夸,要靠實事求是過日子。”
陶鑄向中央作檢討的態度比較積極,次數很多。以致在中央政治局一次會議上,陶鑄要求發言,毛澤東立刻制止說:“陶鑄呀!你是不是又要作檢討,你檢討得已經夠多了呀!不要再檢討了。”——這段話也成了鳳凰網所引《黨史博覽》的重點話。
【1962年6月上旬,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和第二書記王任重到廣西桂林專區龍勝縣進行調查研究。從1961年春開始,龍勝農民自發地搞起了三包到組(作業組)和三包到戶。到1961年6月,龍勝全縣18個公社189個生產隊中三包到組到戶的情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陶鑄搞“包產”和“單干”是在60年代初了,這也和諸家主流媒介鋪陳陶鑄60年代初作為是一致的,陶鑄蓋棺定論為改革先驅,含冤去世。——鳳凰網所引的《黨史博覽》這篇就比較新鮮,把時間說成50年代。
鳳凰所引文章以陶斯亮(陶鑄之女)的話作結:【“當時政策非常‘左’,他還極力想糾正過來。所以每一次都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運動來的時候,他不得不執行,但稍微有點放松,他馬上就轉向,馬上就改,比誰轉得都快。我覺得父親在廣東15年的工作應該是三七開——七分功,三分過。】
基本上,陶鑄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的作為可總結為:躍進猛;反省姿態積極,掉頭也快;分田也快。一直很猛烈,總有“過頭”感。這條總結不僅僅包括陶鑄,這也是符合一種官員類型的。歷史復雜就復雜在這里。
ps:我對陶鑄的革命者經歷頗有敬意。他意志堅定,個性突出,是一個優點缺點都非常鮮明的人。N年前,我被他那首《贈曾志》的詩深深打動過,那是一首有感慨有閱歷的詩。“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補記于此。算是表達我的五味雜陳。人性歷來多面豐富,這也造成了歷史的復雜多岐。我既然未為斯人諱言;也將我的個人情感補足于此,聊表彌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