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秋:先問三秦先生一個問題:您說:“現(xiàn)在想來,我當初看到的工人,在小說里是沒有的。不是喬廠長、不是改革者、不是沉重的翅膀里描述的,是另外的活的工人形象,我沒在小說里看到過?!蔽蚁雴柕氖牵俏覀冊撊绾谓忉尡热缯f《喬廠長上任記》發(fā)表之后所引起的社會轟動呢(小說發(fā)表之后有相當多的“讀者來信”,有人直接說要“請喬廠長明天去他們工廠上任”;它被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在全國范圍內(nèi)引起反響……)?我的意思是,這些作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當時人們對“求變”的渴求?它所不能代表的那些人們(比如您的記憶中的工人們)與它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文革時期小平同志在工人中享有極高的威信。那時候姚文元等人總在宣傳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可是,說實話,工人同志們真沒把這話當回事。在單位中,碰不到什么資本主義的,讓工人同志們不滿的“對立面”大概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官僚特權(quán),一個是自私自利、工作不出力而照拿工資的人。另外,在文革中,官僚階級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太敢管事。說實話,就是怕得罪老百姓,怕大字報。所以除了暗暗為自己撈點小小的好處之外(比方說,私吞一件可購買緊俏商品的票證),不太對懶惰的工人有所作為,最多是做點思想工作,可成效不大,沒有多少懲罰措施可下。
80年代初出現(xiàn)了這樣一批青工,喜歡城市生活,穿喇叭褲,跳迪斯科,泡病假。有點像舊上海的白相人。老工人稱他們?yōu)樾,假如是女青工,可能會背上“拉三”的惡名。這類青工形象在文革中也存在,喜歡白相,不上班。小平同志70年代中期接替總理抓經(jīng)濟建設,強化的是行政措施,力求改變單位里普遍存在的工人不上班,上班不干活,干活不出力的局面,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搞所謂“物質(zhì)刺激”,但這在文革時期的革命文化中是通不過的,姚文元等人立馬就組織宣傳輿論批判這類“復辟資本主義”的行為。
革命文化在輿論上干擾了小平同志的措施,給小平同志帶來了刺激,引發(fā)了他對大鍋飯的憎恨,他更強調(diào)要強化領導的權(quán)力,以行政措施,獎懲分明,來改變局面。以我的觀察,工人階級在那時候更認同鄧大人。直到80年代初都是如此。所謂改革文學中出現(xiàn)了一批“強人”似的領導干部形象,和這個背景有關。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發(fā)表后在天津受到批評,這批評其實延續(xù)著“革命文化”對小平同志在文革措施的否定。我相信,工人在那時候是歡迎喬廠長的。當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小說是被新的當政者選擇出來為新的思路服務的。但當時的狀況也還是為這小說的走紅提供了基礎。
但這不意味著上層和工人階級就這樣產(chǎn)生了蜜月期了。文革結(jié)束后,強人領導和工人的反應并不完全一致。文革后獎金制剛開始的時候,工人挺不適應的拉開差距的分配方案,那時候獎金額度小,小組長通常的方式是平均分配。假如有人當了先進而得到一筆獎勵,他通常會買點糖果分給同事。這里面有共同體生活的習慣。也有當時的工人文化中的觀念的作用,也許我有點美化?在我看來,那時候工人文化中有這樣的觀念的:榮譽不能被兌換為金錢。不過這樣的觀念越來越喪失可實踐的空間了,要打破也真的很容易。廠長們更喜歡拉開差距的分配,上層不斷發(fā)文件要改變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隨著獎金額度增加,工人們開始“老實”了。廠長負責制、工人合同制以后,工人更加老實了。而廠長們的權(quán)力越來越大了?! ?BR>
這帶來了一個弊害,對中國以后的發(fā)展簡直是致命的,那就是,單位的民主空間極度萎縮。
一個青年工人為了住房分配問題而一腳揣開廠長辦公室的門,大鬧一場,還揚言要帶著鋪蓋住廠長家了。我們對這樣的情況怎么判斷呢?站在領導者角度是刁民鬧事吧。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的單位里,還有工人的言論和行動的空間,而不必恐懼受什么懲罰,不必遭受辭退、開除之類的威脅。
馬三立有一相聲,說領導開會,有一個人坐在旁邊一聲不吭聽著,領導們安奈不住問你來干什么的,那人說我是來聽你們?nèi)绾尉幭乖挼摹_@相聲挺好玩的,朋友們可以找來聽聽。當然,在廠長負責制之后,沒人敢去旁聽,沒人敢這樣對領導說的吧。
事實上,由于工人的言論和行為獲罪,乃至被送去勞教,也是有的。這是社會主義時期單位的官僚體制有關。如何在單位這一層面開出民主的空間,曾經(jīng)是60年代后繼續(xù)革命的一個方向,所謂鞍鋼憲法,所謂兩參一改三結(jié)合,乃至70年代組成新的帶有分權(quán)意味的三結(jié)合領導班子,都有這個企圖。這樣一個艱難的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被廠長負責制徹底打破了。在我看來,如何在堅持民主化的前提下解決所謂效率的問題,和如何以效率為優(yōu)先“厲行”(當初經(jīng)常用這個詞,多厲害的詞?。案母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案,前者肯定更艱難,后者倒是比較有效的,但惡果嚴重。
《喬廠長上任記》,有一個細節(jié)說喬廠長下車間,見一青工在唱啊呀媽媽你不要對我生氣,喬廠長問工作的時候為什么唱歌,青工唱著回答“年青人就是這樣沒出息”,喬廠長大怒,馬上厲行改革了?,F(xiàn)在回頭想想,邊工作邊唱歌,是什么樣的境界啊?,F(xiàn)在可以告慰喬廠長的是,我們再也不可能聽到工作時候的歌聲了。
蔡翔在《底層》里說:“我一直非常喜歡那個時代的工人,也許,在那一代的工人身上,還保留著鄉(xiāng)村的純樸和厚道。”這話很平常,我喜歡這話。我也喜歡那個時代的工人。穿著藍布工作服,戴著手套,臉上胡子肯定沒括干凈,頭發(fā)也有點亂,聲音宏亮,看上去挺俠氣的,又很文明。這樣的工人往往有很高的威信,能團聚一批人,青工比較服他管,他能在關鍵時候說公道話。這樣的工人身上,凝聚著一種工人文化中的“公共意識”。
順便說點私家話,我舅舅就是這樣的工人。在廠里怎樣我不知道,只記得他回家后還會忙東忙西,替鄰居拉煤,幫隔壁夫妻或婆媳調(diào)節(jié)關系,還會拉起一幫小孩在新村里練習拳操,還經(jīng)常跑到馬路上主持正義。
我經(jīng)常從他家里拿書,他什么書都有,我什么書都拿,畫冊,小說,拳操圖解,我還拿過一本叫做《新基本粒子觀的對話》(誰說工人沒文化呢?),又被他拿回去了,說我看不懂的。他也拿過我的書,我啥都不懂的時候買了盧梭的《懺悔錄》,他硬說我不易看這書,拿走了,不過后來又被我要回來了。我從他那里學拉二胡,很喜歡看他拉二胡的樣子,尤其是手一抖動,琴音活泛起來了,搞得我一上手就想學這一招。
當然,這樣的工人隨著“改革”的深入,也伴隨著歌聲的消失而消失了。
這里面存在的歷史性錯誤是,把所謂的懶惰和平均主義帶來的效率低下的問題,看成頭等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民主化進程相比,這絕對是第二位的問題。在70年代末單位搞改革的時候,宣傳輿論說,單位的弊端第一是大鍋飯,第二是人浮于事。為解決這兩個弊端,第一要拉開收入差距,第二是辭退一部分人??墒?,既然人比事多,那就不存在突出的效率問題了。(真正的問題是,怎么計算效率?)也就是說,懶惰的工人并沒有對單位造成什么影響,因為工廠里的事,靠勤快的工人干就解決了。更何況雖然懶惰的工人隨處可見,但工人的懶惰并不普遍。我曾詢問過一位當過工人的老師,他說當時干活很賣力的工人占四分之一,能正常工作的占一半多,懶惰的不好好干活的不到四分之一。我要補充的是,這不到四分之一的懶惰工人,往往是被大部分人瞧不起的,用學術(shù)語言來說,是所謂“他者”。也就是說,干好干壞在收入上也許是一樣的,但在文化上是不一樣的。換言之,改革了,干好干壞在收入上有了差別,但文化上的差別卻沒有了。
以我在學校里的所見為例子吧。原本,教書教得好或不好,在收入上是沒有差別的。教書好,在學生中會有很好的口碑,在同行中也被贊許。不過沒有更多的收入。好玩的是,我發(fā)現(xiàn)那時候不少教師勤于教學,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都很認真。后來,要搞收入差別了。不過在學校里,教書的好壞很難用量化的手段來鑒定,所以只能用職稱來區(qū)別了,教授上課的收入和講師完全不同。結(jié)果呢,結(jié)果大家都看到了,既然教書和錢直接相關,而別的文化意味得不到肯定和發(fā)揚,那教書只是手段,既然是手段,而且教書好壞無法量化,那么,只要稍微討一點學生的好(這很容易,比如考試的時候人道一點,上課的時候多說點笑話),認真而負責地備課上課就不再必要了。
但是在單位里,工作好壞還是可以測定的。所以,把工作好壞和工資多少直接掛鉤也是能做到的。既然如此,工作好壞就可以直接體現(xiàn)為工資多少,而沒必要用文化、用公共輿論來引導了。這樣,單位被改造為企業(yè)。隨著這樣改革的進程,廠長、經(jīng)理的權(quán)力無限膨脹,而工人再也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了,只有老老實實干活,最終的結(jié)果是,老老實實干活也得不到多少錢了。
單位變成企業(yè)。這個過程很值得研究。在網(wǎng)絡上這樣談是不行的,確實需要有人去研究。也許我上述的看法會被看成是在美化單位吧,說心里話,我也確實認為,單位比企業(yè)要好得多,要人道得多,它不僅僅是以物質(zhì)利益關系而組成的。單位不是沒有弊端,要不然也不會就這樣被沖垮了,我的意思是,即便單位存在最大的弊端:官僚制和養(yǎng)懶人(在工人眼里,弊端有兩個,在當初改革者那里,強調(diào)的只是后者),從而把單位變?yōu)橹挥梦镔|(zhì)利益支配和調(diào)節(jié)人和人的關系的企業(yè),從而摧毀單位中存在的工人文化和在單位中艱難嘗試的民主化革新,也是得不償失的?;蛘吒纱嗾f,沒有什么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