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在蘇聯興亡中的決定作用
作者:徐亦讓
《社會科學報》2007年8月2日
個別領導人在蘇聯興亡的過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在筆者看來,個別領導人也有決定性作用。
20世紀初,列寧用馬克思主義批判了考茨基的修正主義,俄國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可是,考茨基接連發表《無產階級專政》與《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兩本反動小冊子。列寧及時用《無產階級專政與叛徒考茨基》和《資產階級為何利用叛徒》兩篇文章,批判了考茨基,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才能得以堅持下去,在世界歷史上開辟了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在病重后,建議由斯大林擔任新設立的總書記,這保證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半途而廢。
斯大林被選為總書記后,在黨中央多數人的支持下,很快“掌握了無限權力”。隨即,迎接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大、托季聯盟和布哈林的挑戰,為建設社會主義掃清了障礙。到1928年,只用兩個五年計劃就完成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并使蘇聯在產量方面趕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僅次于美國。1936年,通過社會主義國家憲法,完成了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的任務,用事實否定了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神話。
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經受了二戰的考驗,又用事實證明,一國不僅能夠建成社會主義,還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同時,還影響中國、朝鮮、越南、古巴等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與資本主義相對的社會主義陣營。當時,蘇聯無愧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鋒隊。
斯大林在1953午去世了。赫魯曉夫上臺后,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拋出“秘密報告”,把斯大林說成“專制暴君”;接著,又把他的接班人馬林科夫打成反黨集團的首領。實際上,他完全站在“持不同政見者”的立場上,赫魯嘵夫用人道主義代替唯物史觀,黨綱改為“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幸福”,推行“三和二全”、“物質刺激”和“盧布教育”,從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到經濟基礎全面復辟資本主義。
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悄悄改變一點做法,就使蘇聯一時發展到“鼎盛時期”。但是他不學馬列,盡管改變了對“持不同政見者”的態度,卻把蘇聯變成了“社會帝國主義”,對外爭霸,對內腐敗,喪失民心,終于生產下降。他的后繼者早故,也無能為力。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人們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他繼承赫魯曉夫的路線,拋出“新思維”,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個性解放”上去,推行“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急忙將斯大林時期的“冤案”全部平反,實行三權分立、議會制和多黨制,總書記也改為總統,照搬美國的道路。結果,葉利欽退出蘇聯,宣告蘇聯解體。
顯然,列寧在俄國開創十月革命的道路上起了決定作用,斯大林在建成和保衛蘇聯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起了決定作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在搞垮蘇共和蘇聯的道路上也起了決定作用。這就造成了蘇聯興亡的歷史,使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共運的高潮,到下半葉就逐步跌入低谷。
但是,蘇聯人民始終為蘇聯創造物質財富,只因領導人的政治路線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當領導人政治路線反映人民利益時,人民的積極性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在蘇聯創造了人間奇跡;反之,人民的積極性就下降,生產萎縮,人心渙散,蘇聯只能滅亡。
可見,歸根到底,還是人民決定歷史。個人的決定作用,就在于他的政治路線是否反映了人民利益,不以個人愿望為轉移。這一點,戈爾巴喬夫表現得最為明顯。他以為斯大林搞“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不行了,只有西方的“人道民主”才能救蘇聯。但這樣一來,各加盟共和國為什么還要他這個總統呢?
既然歸根到底,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蘇聯雖然被后期這些個人搞垮了,但它的前期卻是欠發達國家早日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必將在國際共運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單位:中國杜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