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六分之一個地球上當之無愧的主人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溘然長逝,這意味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說斯大林就是蘇聯也許并不妥當,真正貼切的說法恐怕應該是蘇聯就是斯大林。他為他的國家奉獻了他所能付出的一切,而結果,正如共產主義的死敵溫斯頓•丘吉爾的那句名言:“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有核武器的強國”。把貧弱的蘇聯改造成強大的俄國,這就是斯大林畢生的事業,代價高昂的勝利,這就是斯大林交給列寧的答案。
〔一〕沒有皇冠的大帝
列寧在1924年1月逝世,談不上突然,遭受槍擊之后,這位蘇維埃國家的締造者的身體已經是每況愈下,然而他沒有指定接班人,留下的只有一封未被宣讀的“政治遺囑”——《給代表大會的信》,無數反斯大林者斷章取義得聲稱列寧反對斯大林成為后繼者,假如該信被宣讀恐怕蘇聯歷史將被改寫。然而,事實上列寧在里面不過很客觀得評價了當時的幾個主要領導人――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等,而正因為客觀,所以就不好聽,而又因為列寧把他們說了個遍,所以無論交給誰這封信都是不可能被宣讀的,這恐怕是列寧始料未及的。
列寧在世的時候,“第二提琴手”毫無疑問是托洛茨基,他領導了偉大的十月革命,也是紅軍的主要創始人,他的畫像一直與列寧并排懸掛,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地位有點類似中國的朱德(相比較而言,朱德有著托洛茨基的地位卻做了加里寧)。然而,他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自負,另外,性格比斯大林也好不到哪里去,綜合起來說,那就是兩個字――驕橫。這引起了同樣野心勃勃的猶太兄弟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不滿,或者說嫉妒,或者說恐慌,于是他們在他們的斗爭中,捧出了斯大林(歷史總是驚人得相似,幾十年后,在柯西金和謝列平的斗爭中,同樣不起眼的勃列日涅夫成為了蘇維埃國家的主人)。之后,斯大林先是聯合季加反托洛茨基,然后聯合布哈林反季加,等三個猶太人全部被打倒后,布哈林這個“革命的金娃娃”也就成了斯大林的甕中之鱉。
在1925年的十四大召開時,他已經成為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一些代表甚至公開喊出了“斯大林萬歲”的口號。到了1936年,隨著新憲法的制訂,“斯大林體制”最終確立。盡管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一直是加里寧,然而,毫無疑問,斯大林的權力和威望甚至超過了最強勢的沙皇伊凡雷帝,而他為祖國所立下的功勛也遠遠超越了彼得和葉卡捷琳娜兩位大帝。用英國作家多伊徹的話說,他“從正面看是列寧的子孫,從側面看是伊凡雷帝的子孫”。他正式的頭銜是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然而,“約瑟夫大帝”也許是更加貼切的稱謂。
〔二〕石破天驚――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
斯大林的路線一開始似乎是搖擺不定的,都是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而不斷改變著。然而,當他取得絕對權力后,他開始真正思索蘇維埃國家將往何處去。相比較極左的托洛茨基“超級工業化”和相對右傾布哈林“長入社會主義”,斯大林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可謂中性。從后世的眼光來看,斯大林相對中性的路線已經讓農民不堪重負,托洛茨基近乎掠奪的“超級工業化”更非小農經濟的蘇聯所能承受;而布哈林的路線對于農民來說或許更加溫和,然而,正如同斯大林在1931年說的那樣:“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趕上這段距離。要么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要么就是我們被擊垮。”可以說,斯大林的整個體系都是出于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度戒備,而1941年發生的一切證明了他的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
蘇聯從1928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該計劃過分偏向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打下了蘇聯乃至整個社會主義世界經濟比例失調的基調。同時,由于攤子鋪得過大,結果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工程由于撥款中斷而停止,建成的項目也由于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匱乏而達不到預定產量。于是,到了1933年,計劃實際上已經進行不下去了,要終止計劃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宣布完成,于是,斯大林興高采烈得宣布計劃提前九個月完成,這又造成了另外一個不正常的后果,那就是之后的五年計劃也被要求提前九個月完成,使得“五年計劃”事實上變成了“四年三個月計劃”。
盡管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但縱觀全球,從1929年開始,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與一片蕭條的資本主義相比,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用事實無比雄辯得證明了自己的優越性,一時間蘇聯稱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向往的精神祖國。同時,這次經濟危機也讓蘇聯撿了大便宜,由于經濟蕭條,一時間西方的機器設備無人問津,蘇聯人趁機低價購進了大量急需的先進設備,還聘請了一些西方技術人員,這對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帶領蘇聯無產階級走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歷史上沒有先例,實行的計劃經濟制度更是另辟蹊徑,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惟一可資參考的只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濟論著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并不成功的公社經濟試驗。更為嚴重的是蘇聯又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嚴重封鎖和孤立,然而,斯大林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就是蘇聯寬廣遼闊的疆域和這片土地上豐富的物產。正是“俄羅斯母親”使得蘇聯打破了列強的經濟政治封鎖。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萬分慶幸社會主義革命最初是在俄國取得勝利,假如面對封鎖的是德國、法國甚至于英國,社會主義都不可能建成。然而,俄國人的這種自豪逐漸演變成為了閉關鎖國的自負,這將使他們受到致命的懲罰。
到了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這意味著,當資本家們還在為經濟蕭條愁眉苦臉的時候,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已經出現在了六分之一地球上。在國家工業化進行的同時,農業集體化也于1933年完成。農業集體化由于進行得過快過急,歷來為人詬病。然而,農業集體化這個大方向本身并沒有問題。通過農業集體化,逐步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不斷從農村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成為了今后蘇聯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三〕腥風血雨――大清洗與政治制度
1934年年底,基洛夫被刺客尼古拉耶夫暗殺,這起暗殺事件有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斯大林宣布這是由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指使的,而另一方則認定是斯大林排除異己。后來,由于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暗示這是斯大林所為,至今竟幾成鐵案。然而,事實上這首先是一起仇殺,刺客由于被開除出黨而對基洛夫懷恨在心,而究竟是誰為他的行動大開方便之門已經成了歷史懸案。就這樣,正如同普林西波在薩拉熱窩的槍聲引爆了整個歐洲,尼古拉耶夫在斯莫爾尼宮的瘋狂行動也打開了“大清洗”這個潘多拉魔盒。
清洗的正式開始一般是以1936年7月下發反托季的密信為標志,而另一個反映則是葉若夫被任命為內務部長,這是個魔鬼般的人物,但結局是悲劇性的,他為斯大林不遺余力得鏟除政敵,而當上下都感到不滿時,斯大林正好通過對他的處決來平息上上下下的怒火――一般秘密警察頭子的命運都不過如此。大清洗中遭受迫害的大概有250萬人,其中被處決的有近70萬,牽扯進去的家庭不計其數。被殺害的基本上都是黨和國家的干部以及高級軍官,這都蘇維埃國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由于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進行得過快過左,這就使得黨內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右傾集團威望和地位都有所上升。權力斗爭加上路線之爭再加上對帝國主義入侵一貫的恐懼,斯大林干脆就選擇了最簡單也是最野蠻的方法――肉體消滅――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鞏固自己的路線和體制。與此同時,斯大林本身并非出身行伍,在軍隊中的影響遠不如“紅軍之父”托洛茨基,也不如曾經擔任總司令的加米涅夫,他所能控制的僅有的武裝是布瓊尼的騎兵軍(這大概是因為哥薩克與猶太人天生不容),因而他對軍隊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高級軍事將領中的大多數都被處決。這極大得削弱了紅軍的戰斗力,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紅軍真正成為效忠斯大林的軍隊,也避免了今后的戰爭中產生更多的“弗拉索夫”,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那個國內戰爭中傳奇的騎兵軍涌現出了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等杰出的統帥,這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與肉體上的迫害相比,精神上的創傷顯然更加持久。清洗之后,列寧之后僅存的民主氛圍也一掃而空,政治空氣變得異常緊張,人們都噤若寒蟬。也許這就是斯大林體制對令人反感之處。與其說這是“社會主義”倒不如套用前南經濟學家霍爾瓦特的概念,稱之為“國家主義”。在這個新的帝國里,領袖成為了沙皇,干部成為了官僚,秘密警察依然是維護統治的基石,人民的主權僅僅停留在1936年通過的憲法上。而當所謂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僅僅建立在嚴格的新聞檢查和對領袖無原則的崇拜之上,1991年圣誕節發生的一幕也許就已注定。
〔四〕山雨欲來――戰爭前夕的日子
1936年,希特勒的軍隊重新開進了萊茵蘭,這是德國開始重整軍備的信號。英法對此并沒有太大反映,而這只是這兩個外強中干的老牌帝國綏靖的開始。1938年3月,德軍開進維也納,英法毫無反應,而在半年之后的慕尼黑,他們更是公然將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德國。他們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驅使德國去進攻蘇聯。用中國的老話說就叫做“驅虎吞狼”。然而,這么兩個貌似水火不容的帝國卻在1939年的8月23日做出了智慧和勇氣的一擊,布爾什維克莫洛托夫和納粹黨徒里賓特洛甫的雙手跨過了最遙遠的意識形態握到了一起。
一時間,世界輿論嘩然,對蘇聯寄予厚望的西方左派也失望至極,再加上和約產生的錯覺極大得干擾了對德備戰,歷來為人們所詬病。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斯大林確實別無選擇。大清洗使蘇軍的精英損失殆盡,當時的紅軍可謂弱不禁風,以這么一支武裝力量直面德國,斯大林沒有這個信心。而在英法一次又一次讓他失望之后,作為列寧的學生,他顯然認定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實用主義在這一刻占了上風。當然,這僅僅是斯大林以建國理想交換國家利益的一個小小的方面。
根據條約的秘密協定書,蘇聯與德國瓜分了在東歐的勢力范圍,而斯大林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紙上的勢力范圍變成實實在在的紅色領土。首先就是波蘭,德波戰爭開始兩個多星期后,波蘭政府便流亡到了英國,這讓斯大林興高采烈得找到了口實,紅軍幾乎毫無阻擋得開進了東波蘭的故土――1920年的俄波戰爭之前這里還是俄國領土――波蘭軍隊當時已經一敗涂地。被紅軍俘虜的波軍官兵有20余萬,士兵全部被釋放,而2萬對軍官都被蘇聯處決,這就是著名的“卡廷森林”事件。從國家利益角度,這次處決毫無必要,然而,斯大林顯然是在為20年前的戰敗復仇。接下來就是芬蘭了,輕敵的紅軍在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防線面前一籌莫展,當然,最終蘇聯還是以龐大的軍力慘勝。這次戰爭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方面使希特勒過低得估計了紅軍的實力,從而做出了1941年的冒險,另一方面,紅軍卻通過在北歐的冬季戰爭積累了經驗,這在兩年后的雪季將舉足輕重。另外,蘇聯還兵不血刃得獲取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這些新獲得的領土在革命前基本上都是沙俄領土,它們被合稱為“東方戰線”,蘇聯的領土因此被向東推進了幾百公里。如果是在一戰時期,這也許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德軍突進的裝甲集群面前,這段距離用國家形象換來的距離顯得毫無意義,總體來看,這些行動是得不償失的。
與此同時,遠東方向也并不安寧。日本和中國的戰爭已經于1937年全面爆發,欲壑難填的日本皇軍極想重現1905年的輝煌。先是進攻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張鼓峰地區,被蘇軍擊退,蘇聯方面稱為“哈桑湖事件”。然而在1939年5月,日本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這顯然是帶有試探性的,戰至8月,日軍已被蘇軍圍殲,損失大概在5萬人以上,這就是哈勒欣河事件。這次大捷使得日本放棄了北進的計劃,也使蘇聯避免了日后的兩線作戰。但當時人們還沒有看到另外兩個重大的意義。這次戰役是蘇聯機械化軍隊對日本舊軍隊的勝利,加上幾乎與此同時的德波戰爭,斯大林開始下決心重編之前解散的機械化軍,這個計劃后來由于德國入侵而中斷,但卻扭轉了紅軍的建軍思想。而更重大的意義還在于,指揮這場戰役的蘇軍將領叫朱可夫,在未來的戰爭中他將成為紅軍當之無愧的戰神。
〔五〕氣吞山河――偉大的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納粹德國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突然襲擊蘇聯,這就是蘇德戰爭的開端,這場戰爭進行了整整1418個日日夜夜,整整奪走了兩國三千多萬條生命,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
戰爭初期,已經征服了16個國家的納粹德軍似乎不可阻擋。利沃夫、里加、明斯克、斯模棱斯克、敖德薩、基輔接連失守,倉促應戰的紅軍損失慘重,僅在基輔就被德國俘虜了60多萬。然而,蘇聯人決死的抵抗并非毫無意義,雖然德軍取得了空前的戰果,但距離巴巴羅薩的要求還有很多差距,當他們攻到莫斯科城下時,已經成了強弩之末,而斯大林則根據紅色諜王左爾格的情報從遙遠的遠東調來了大批西伯利亞軍隊。11月7日,十月革命節,斯大林在紅場檢閱了開赴前線的軍隊,這意味著當一切膽怯和恐懼都褪去之后,蘇聯開始了真正的反擊,而在60年后,斯大林的后繼者卻沒有了這樣的勇氣,于是,蘇聯解體了。
莫斯科戰役的結果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德國人第一次遭受了失敗。盡管離最終的勝利還很遙遠,但莫斯科已經是德國人突破的極限。平心而論,蘇聯的氣候條件并不適合大規模作戰行動的開展,冬季的威力已經眾所周知,春季則由于凍土消融而泥濘不堪,秋季因為降雨而同樣泥濘不利行軍。因而,真正的戰役不過是在夏季,1941年的“巴巴羅薩”德軍突然襲擊,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蘇聯扭轉乾坤,1943年的庫爾斯克主動權徹底易手,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蘇軍全面反擊,當然還有1945年柏林最后的戰役,這差不多就是這場大戰的全景。戰術甚至戰略在戰爭潛力面前從來沒有像蘇德戰爭一樣微不足道。烏拉爾后方蘇聯婦女兒童的制造力超過了前線德國軍人的破壞力,于是蘇聯撐到了最后。關于衛國戰爭的論述有很多,這里也就不再贅述了。
〔六〕陰云密布――冷戰的開始
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鋼鐵與意志的勝利,也是蘇聯和斯大林光輝的頂點。戰后,蘇聯獲得了相當的威望和實實在在的利益。紅軍從伏爾加河打到易北河,解放了整個東歐,這也是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之后,俄國的軍事力量再一次深入到了歐洲的腹心,這一次顯然更加持久。這些蘇聯幫助解放的國家或早或晚,或直接或間接得建立了純粹的社會主義政權,或者說建立了斯大林體制。
隨著德國的滅亡,歐洲也成為了美蘇兩大強國爭奪的焦點。美國的優勢在經濟方面,他拋出了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蘇聯針鋒相對得推出了“莫洛托夫計劃”,兩個平行市場在這之后形成,社會主義國家也由此走上閉關鎖國之路。世界的焦點在歐洲,歐洲的焦點無疑就在德國,至于德國的首都柏林,那更是焦點中的焦點。這個蘇占區包圍中的城市被四國分區占領,斯大林在1948年挑起了第一次柏林危機,最終卻在美國的運輸機面前以失敗告終。到了49年5月,西方占領區宣布建立聯邦德國,東方的民主德國在五個月后被迫建立,這表明斯大林統一德國為一大緩沖國的設想徹底破產。
但是在東方卻有了始料不及的發展。貌似弱不禁風的中國共產黨在3年內迅速解放全中國并全面倒向蘇聯,這可以說是一次大逆轉。之后,在朝鮮半島上兩大陣營有了第一次真正的較量,仗打了3年最終沒有分出勝負,隨著斯大林的逝世戰爭也就終止了。總得來看,中國革命的勝利使蘇聯漫長的東部邊界得到強有力的保護,蘇聯因而得以全力西向,歐洲的冷戰中心地位更加鞏固。與此同時,蘇聯及其東歐盟國的經濟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到了1948年,蘇聯的工業指數就超過了戰前水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再一次得到了證明。
后 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和列寧一樣,他同樣沒有指定接班人。庫茲涅佐夫已經被處決,而日丹諾夫更是早逝,馬林科夫、貝利亞、赫魯曉夫躍躍欲試,誰能成為蘇聯新的領袖當時還不得而知,人們更加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意識形態帝國真正的幕后統治者將會是蘇斯洛夫這個“灰衣主教”。
當時的社會主義世界覆蓋了地球的四分之一,統治著人類的三分之一。然而,鐵托 已經對斯大林說不,斯大林之后還有誰能駕馭桀驁不馴的毛澤東更是一個未知數。沒有斯大林的蘇聯將要面對的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進攻,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將會持續半個世紀,和偉大的衛國戰爭相比,對蘇維埃國家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