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百年維新(日本)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今天,這個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的島國,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從渴望主宰自身的命運到渴望成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導這個島國如同海潮般激蕩起落的命運呢?
歷史的巨變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難以抹去的印記。
橫須賀,位于東京灣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2003年,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紀念活動,被紀念的是一個叫佩理的美國將軍。從這些輕松友好的笑臉上,人們很難想象,150年前,正是這位將軍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了自己的國門,讓這個島國走上了一段充斥著悲劇和奇跡、混雜著屈服和剛強的歷史。
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于強國之列的美國,派出東印度艦隊司令佩理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
為了開辟太平洋航線和搶占東方市場,佩理代表美國總統提出了開港通商的要求。這位不久前在美國和墨西哥的海戰中大獲全勝的將軍十分自負,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
面對冒著黑煙的蒸汽戰艦和盛氣凌人的美國將軍,日本人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
此時的日本,已經度過了兩百多年閉關鎖國的時光,但是,它對外面的世界并非一無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長崎,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富強的國家,中國與荷蘭被允許往來通商。17世紀的世界霸主荷蘭,讓這個兩千年來一直以中國為師的島國興起了“蘭學”。日本的士族階層紛紛用荷蘭語,來研討歐洲近代的天文、地理、醫學等新興學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發展。
而13年前在鴉片戰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信號。
采訪:日本文明史學家加藤周一
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么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沖擊。
因此,當美國黑船壓境時,盡管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后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日本人幾乎是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佩理將軍在展示武力之余,用電報機、鐘表、望遠鏡、蒸汽機車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成果。當一部小型蒸汽機車在專門搭建的軌道上開動起來的時候,圍觀的日本官員從飛轉的車輪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個世界的差距。
采訪: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依田熹家
當時幕府對于開國還是相當積極的,他們認為,按照當時的世界狀況,日本如果自閉鎖國是無法得到發展的,必須進入國際社會,并從中發展成為世界強國。
一天夜里,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么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
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
1867年,27歲的澀澤榮一作為日本代表團的成員到了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新奇的工業產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機械設備,西方的工業化程度讓澀澤榮一大為震驚。他決定留下來,仔細考察歐洲各國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制度。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周見
澀澤榮一先是到了法國,后來又到了比利時,比利時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接見他們的時候講,國家的強盛離不開工業,特別是鋼鐵的使用非常重要,歡迎日本到時能夠購買和使用比利時的鋼鐵,澀澤榮一大為感慨,他說一個國家的國王在會見外國客人時,都不忘記推銷本國的產品,可見工商業對西方國家是多么重要。
從小熟讀《四書》、《五經》的澀澤榮一,和當時所有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傳統日本人一樣,認為商人就是一幅惟利是圖的形象。
比利時國王的一番話,讓他固有的觀念慢慢開始轉變。
1868年11月,澀澤榮一帶著全新的思想回到日本。此時的日本,已不是他離開時的那個國家。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
這一年,日本歷史上第 124 位天皇——明治天皇,重新回到了國家的權力中心。
采訪:中國清華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劉曉峰
在日本神話中,據說是天照大神創造了日本,而天皇號稱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孫,所以天皇擁有統治日本的法統,但是在實際歷史上,從12世紀開始,大權一直旁落,旁落在擁有兵權的幕府將軍手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600年,直到1868年,也就是黑船敲開日本國門的第15年。
美國黑船壓境的傲慢和強勢,凸現出幕府的軟弱無能,來自外部的壓力終于演變為內部變革的動力。最終,武士們以王政復古的名義推翻了幕府,扶持剛剛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歲的明治天皇成為日本國的最高領袖。年輕的天皇所要領導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日本。
美國黑船叩開日本國門之后,迫使日本簽訂了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此后不久,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蜂擁而至,紛紛仿效,開始在這個島國上爭奪各自的利益。
和當時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為西方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供應地,開港僅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 100 萬兩,國內經濟蕭條,民怨四起。
年輕的新政府怎樣才能帶領日本走出瀕臨亡國的困境?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頒布了《五條誓文》,這是一個推動國家變革,開啟變法圖強大幕的總綱領。從此,日本進入了一個被稱為明治維新的時代。
采訪:日本早稻田大學 名譽教授 依田熹家
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出發點。
1868年11月回國的澀澤榮一,趕上了好時候。一年后,他進入明治政府的財政部門任職。在歐洲游歷積累的經驗和天生的理財能力,使澀澤榮一的仕途一路順風。他直接參與了新政府的貨幣制度改革、廢藩置縣、發行公債等幾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醞釀和制定。
就在政績顯著的澀澤榮一接連高升的時候,明治政府的一個重要舉措,改變了日本,也改變了澀澤榮一的個人命運。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前往歐美各國。使節團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政府官員總數的一半。為了支撐這次龐大的出行,成立剛剛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當年財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政府投入之大,官員級別之高,出訪時間之長,在日本乃至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交往的歷史上,巖倉使節團的出訪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動。
采訪:中國日本史學會 會長 湯重南
日本的最高領導階層,以巖倉為首的,訪問歐美的這樣一個代表團,最后用的是始驚、次醉、終狂三個詞來概括,我覺得是非常準確的。始驚就是他們到了歐美,看到了西方發達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種吃驚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這種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終狂就是下決心發瘋似地學習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樣。
正是在德國,日本使節團似乎尋找到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模式。剛剛完成國家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招待宴會上對他們說: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這番話讓日本人感同身受,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于德國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德國是當時歐洲發展最快的后發國家。幾千年來,一直向強者學習的日本人,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老師。
回國后主導日本工業化進程的,正是巖倉使節團的副團長、自稱為“東洋俾斯麥”的大久保利通。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久保家族依然珍藏著大久保利通當年出訪時從巴黎帶回來的西式紅皮椅子,還有他使用過的硯臺和珍愛的中國紫砂茶壺。
這枚小小的印章,當年曾是大久保利通隨身攜帶之物,諸多影響日本歷史的政令都是用它來簽發的。
回國后,大久保利通升任參議兼內務卿。這位掌握了明治政府實際大權的鐵腕人物,帶領日本開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現代化急行軍。
繅絲場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辦工廠之一,政府從法國購置了繅絲設備,還重金聘請了法國技師。工廠就要開工了,卻招不來工人。因為當時的很多日本人都認為,那些轟轟作響的機器會吸走人的精髓。
為了打消百姓的恐懼,明治政府想了一個辦法:首先勸說士族高官的女兒進廠當女工。這些技術成熟的女工后來被派往全國各地,繅絲也成為日本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
采訪:日本文明史學家 加藤周一
我認為穆斯林國家和中國都有一個特點,對引進外國技術抵觸很強,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帝國大學國立大學的許多學科和諸多領域,短時間內全部實行了西化。這里積極的一面是效率很高,為了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切從零開始完全實行西化。實際上也證明了這樣做效率確實很高。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產興業計劃,政府直接從西方拿來了法國式的繅絲場、德國式的礦山冶煉廠,英國式的軍工廠。除了購買機械,政府還聘請了大量國外技師。當時,一個外籍專家的月薪最高可以達到兩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據估算,當時明治政府財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興辦企業當中。
在開辦國營工廠的同時,大久保利通還大力扶持民間企業。
三菱是日本最著名的商標之一。今天的日本國內有一百多家三菱企業,海外還有數百家三菱的分支機構。
而在1870年,三菱還只是一個擁有三艘小船的默默無名的小公司。但是,它很快獲得了明治政府委托經營的13艘輪船和海上軍事運輸業務;一年后,政府干脆將這13艘輪船送給了三菱,每年還撥給經營補償費;此后,政府又購買了郵政輪船公司的18條輪船,無償交給三菱經營。
采訪:日本三菱經濟研究所 常務理事 成田誠一
日本政府把這些事業交給民間企業去發展,就是說最初由政府實施,然后賣給逐漸培育成熟的民營企業來繼續發展。日本一直是采取這種方式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繼從政府買下官營企業來發展的。
在政府的扶植下,三菱很快羽翼豐滿,1875 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剛剛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開辟日本到上海的航線。結果,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英國的半島和東方航海公司就被逐出了這條航線,三菱公司獨家壟斷了日本到上海的航運業務。
1873年,33歲的澀澤榮一已經成為主管國家預算的大藏少輔,在眾人眼里,他的仕途可謂前程似錦。但是,澀澤榮一卻做出了一件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遞交了辭呈,要棄官從商。
采訪:中國清華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劉曉峰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商人的地位實際上并不是很高,澀澤榮一他棄官從商,等于說開了一代風氣之先,就說叫大家一下子認識到,其實,經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經商。
辭官后的澀澤榮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銀行,并由此開始了自己極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生涯。他的企業組織活動逐漸向海運、造船、鐵路、紡織、啤酒、化學肥料、礦山等產業部門全面展開。到19世紀80年代,澀澤榮一成為日本工商業界最為引人注目的人物。
迅速向工業化邁進的日本,在學習先進技術的同時,也開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歷取代了農歷,元旦取代了春節;天皇帶頭吃起了牛肉,官員們穿上了燕尾服;理發館的生意開始忙碌起來,男人們剪掉發髻,修剪成西式短發。有一首打油詩這樣形容:“敲敲短發蓬松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
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一樣,如今的日本人又在東京的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里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燃。
日本看上去面目一新,明治維新似乎進行得十分順利。就在這個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東京清水谷,幽靜中顯出幾分荒涼。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8點,掌握著明治政府實際權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樣早早地出門,準備入宮開會。
幾分鐘后,一條消息傳到宮中:49歲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殺。
就在遇刺當天的凌晨,大久保利通還在和一位前來拜訪的地方縣令談起他對日本未來改革的設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結束了大久保利通對這場變革的主導權,為什么明治維新在推進到第11個年頭的時候,會突然給整個社會甩出這個巨大的驚嘆號?
采訪:日本東京都立大學 名譽教授 升味準之輔
大久保利通是一個意志非常堅決的人,總是擁有毅然決然的態度,是個不妥協的人物。
采訪:中國日本史學會 會長 湯重南
全國對大久保利通的反對還是相當有實力的,特別是在最后把大久保,士族把他刺殺以后,他的政權很快就過去了。
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維新目標,強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簡單的拿來主義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發展工業方面既缺乏經驗又急欲求成,導致政府財政難以為繼。而文明開化過程中的過火行為,使得日本的傳統文化面臨崩潰,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應該改說英語,與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種。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現代文明與本土傳統的激烈沖突。
與此同時,改革帶來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1881年,政府以不到投資額三十分之一的低價,將北海道官產出售給個人。這一事件使民眾對官商勾結的腐敗行為極度不滿,幾乎釀成暴動。直到天皇出面罷免一批高官,才制止了事態的惡化。
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難題留給了繼任者伊藤博文。
作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來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將如何面對眼前的社會矛盾?他將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繼續明治維新的事業呢?
采訪:日本東京都立大學 名譽教授 升味準之輔
伊藤博文,大概在眾多的(日本)領導人當中,可以說是思想最宏偉的吧,視野寬廣,性格開放。
伊藤博文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明治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撲這一日本的傳統運動,理由是:近乎裸體的相撲手丑陋而愚昧。但是,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撲高手開始挑戰政府禁令,要在東京舉辦公開的相撲表演。
支持高砂的民眾和前來干涉的警察相持不下。為了避免對抗升級,天皇不得不親自舉辦并出席了一個相撲表演會,恢復了這項運動。
相撲手的挑戰和民眾的不滿,讓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細思考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改革的方式。伊藤博文執政時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經突現在社會的政治生活當中。在西風東進中睜眼看世界的日本民眾開始主張自己的權利。一場大規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權運動正在日本社會各階層展開。
采訪:日本早稻田大學 名譽教授 依田熹家
首先是以自由民權運動為中心,對政府提出了制定憲法的要求。正是由于自由民權運動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識到必須制定憲法設立國會,否則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
慣于順應大勢的伊藤博文也意識到,日本國立憲,已是大勢所趨。他開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憲法。
十多年來的改革經驗告訴他:簡單的拿來主義已經不能推動日本社會的進一步變革。
此時,伊藤博文的朋友澀澤榮一已經在自己的商業王國里,對本國傳統和現代文明的融合進行了有效的實踐。
一生創辦了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被稱為“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從投身實業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國儒家經典《論語》當作自己的行動指南。他到處演講,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澀澤榮一提出了義利合一的經商理念;伊藤博文則在《憲法》中結合進了本國的傳統。
于是,一個看上去令人費解的現象出現了:在本意是為了保護民權事實上也確實寫上了民權的《憲法》中,伊藤博文卻加入了確立天皇絕對權力的條款。這是為什么呢?
采訪:日本東京大學 名譽教授 奧平康弘
不知什么原因,以天皇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如果這個宗教沒有了的話,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當時推動日本現代化進程的人也都這樣認為,伊藤博文也當然會利用這種思想潮流。
1889年2 月 11 日,東京都降下漫天大雪,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實施。《帝國憲法》在鞏固明治維新成果的同時,借助日本傳統中對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擁有統帥軍隊以及對外宣戰等一切大權。
《帝國憲法》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實行的是表面上的多黨制,實際上的天皇制,由此決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對外擴張、對內高壓的軍國主義走向。有歷史學家認為,伊藤博文執政時期,在相撲這樣的民族傳統得到恢復的同時,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尤其是軍國主義也隨之被召回和強化了。
但在當時,伊藤博文卻借此化解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憲法》頒布之后,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極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于是,日本的社會生活中出現了這樣一些場景:
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保留下來;酒吧多起來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
采訪:中國日本史學會 會長 湯重南
日本文化像洋蔥頭文化,這種形象,可以讓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種狀況,它像洋蔥頭一樣,剝開一片,剝開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沒有,因為什么,因為它每一片里頭都含有外來文化影響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種結合、融合。
與此同時,日本也像德國那樣,采用了一種有別于自由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歷史學家們稱之為“統制主義經濟模式”,就是在保留資本主義基本性質的前提下,改變經濟運行的方法,使國家成為主導力量,從而讓工業化以超出常規的速度騰飛起來。
到1910年的時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過教育。日本和英國的鐵路里程差距從明治維新初期的1000倍縮小為不到4倍。
日本看上去已經是一個工業國了,但是和西方工業強國相比,它顯然還有相當的差距。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實現趕超的目標?日本一直在尋找這樣一條捷徑。
早在明治政府剛剛成立五年的時候,日本就用武力逼迫鄰國朝鮮開國并從中獲利,這距離它被美國打開國門還不到20年。
采訪:日本文明史學家 加藤周一
明治的口號是“富國強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現代軍隊,那是(明治維新的)目標。
19世紀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直截了當地為日本指出了這樣一條便捷之路,“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待鄰國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
所謂的西洋各“文明國”,當時正在全球爭奪勢力范圍。歷史上一直選擇與強者為伍的日本,這一次選擇了與西洋列強共進退,加入到武力掠奪的行列。當明治維新帶來了國力的增長時,日本軍國主義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所長 蔣立峰
明治維新應該說到1889年,1890年前后維新階段就已經結束了,后來它整個的國家戰略就發生了改變,怎么改變呢,原來是通過改革來促發展,從1890年以后就變成了通過戰爭來促發展。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
1904年 日俄戰爭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連年的對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鮮和中國的臺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后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于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擴充海陸軍軍備。
幾番得手之后,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更加膨脹起來,終于發展到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日本擴張勢力的戰爭一個接著一個。
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軍侵占中國東北
七·七事變 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5年8月 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在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武力稱雄世界的迷夢破滅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八十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
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國民宣布日本戰敗(原聲)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
在戰后的最初幾年里,占領國美國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萬美元的資助,每天要運來6000噸大米才能保證盡可能地少餓死人。
然而,沒有人會預料到,在這樣一片看似一無所有的廢墟上,日本僅僅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經濟的崛起。從1955年至1964年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9%以上。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增長率更是超過了10%。對于這個奇跡般的速度,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人們都無法忽視其中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員 金熙德
(日本)戰敗以后被炸為廢墟,但是呢,它還是留下了明治維新以來百年發展的底子,像科學技術人才,還有一些學習西方的,搞工業化的一套東西,所以,它雖然物質上像樓房炸塌了,但是它這些,用現在的話就是軟實力,還是保留下來了,所以,這是日本戰后盡快經濟騰飛的一個基礎。
與此同時,戰后的日本得到了《和平憲法》的護航。這部從1947年5月開始實施的新憲法規定:日本的主權屬于國民,天皇只作為日本國的象征存在;日本永久放棄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在《和平憲法》的框架下,明治維新打下的基礎開始發揮作用。
這里曾經是日本的第一個火車站。1872年,日本的第一條鐵路由英國人建成,明治天皇親自前來參加通車典禮。七年之后,日本人開始自己設計和修建鐵路。1964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出現在日本東京和大阪之間,它的行車時速是普通鐵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線”。與新干線一起延伸的,還有一大批在戰后借鑒了歐美企業制度成長起來的將觸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國公司。正是它們,將日本帶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新干線誕生四年后的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就在這一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這一年,正是明治維新一百周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充滿自信的日本民眾都有理由認為,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義的一個時間。
日本一百年的大國之路,的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總結。但無論怎樣去總結,有一點是確切無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可以稱道的意義只是在于:對內,給它自己的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在亞歐大陸北部的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聯邦。幾個世紀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為了追趕歐洲強國的現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學生身份四處尋師問道;另一方面,它又憑借傳統的君主統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擴張成為地跨歐亞美三大洲的大帝國,并以歐洲事務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時。
從18世紀初開始,由沙皇主導的改革,使俄羅斯的大國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災難之后變得強大,隨后又在強盛的巔峰遭遇挫折。
在尋找自己發展道路的兩個世紀里,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