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克思主義定位“新常態”(之一):檢驗
趙 磊
進入“新常態”后,中國經濟在表面上似乎波瀾不驚,甚至有趨于下行的壓力。然而,“靜如止水”的下面有如“新常態”這個詞所暗含的那樣:中國經濟的時空結構正在孕育著某種重大改變。比如:“一冷一熱,樓市股市”;“產能輸出,一帶一路”;“小微紅利,大眾創業”;“互聯網加,萬眾創新”——在這些關鍵詞的背后,既有“空間”變化的含義,也有“時間”變化的含義。如何把握經濟時空的結構變化?這不僅挑戰著“現代經濟學”的主流地位,也檢驗著馬克思主義的洞察力。為此,我將分季加以討論。
一、檢 驗
若干年前,我曾經陸續對中國經濟做過一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判。習總書記強調“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這是有著針對性的。既然中國經濟已經正式進入“新常態”,那么,現在也是到了“回頭看看”馬克思主義解釋力的時候了。這倒不是想顯擺一下誰誰有先見之明,而是要檢驗一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到底有沒有前瞻性。
2014年7月,在“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上,我對官方鼓勵創業的“供給學派”政策做出了如下判斷(注1):
——“現在政府鼓勵創業,著眼點在小微企業。這說明什么?從生產力的角度看,這說明,既定的存量資本已經越來越缺乏活力,需要注入增量資本來增加新的活力。但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這說明,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食肉動物(大資本)已經缺乏充足的下端食物鏈的保障了,需要從供給方面增加中小資本來補充下端食物鏈,為大資本的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養料。”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看來,新增小微資本的進入雖然有助于維系整個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暫時穩定,但是,其代價是經濟的時空結構進一步加劇失衡:
——“嚴重過剩的市場就是一架張開大口的絞肉機,鼓勵小微企業這種做法,不論主觀動機如何美好,客觀上其實是讓進入市場的新增小微資本大多數變成小魚小蝦,在絞肉機中被喂料進去,最終被大資本吞噬掉。通過新增小微資本的不斷進入和競爭,絞碎后形成新的GDP,來制造供給繁榮和經濟繁榮,這就是當下供給學派的基本思路。”
對于官方偏好“供給學派”的政策選擇,我的預測是:經濟形勢的變化會迫使政府不得不轉向“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
—— “為什么我說政府一定會出手救市,會走向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說是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可是一旦危機來臨,你看最后,那只‘看得見的手’還是會伸出來。沒辦法,說是要讓‘市場自動出清’,可你總不能讓‘市場自動出清’把自己給搞崩潰了吧?你不讓政府作為,那么這個市場經濟就要完蛋。他非這樣干不可。所以,這個東西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凱恩斯主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經濟“產能過剩”的頑疾。但是,問題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能做什么”。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提供給“看得見的手”的宏觀政策的選擇“多乎哉”?不多也:
——“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當然不可能從根子上搞定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最終還會導致滯漲并發,但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下,對不起,你沒有別的選擇。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不論‘調結構’的政策含義多么具有‘政治正確性’,若離開消費的支撐,無視分配政策的調整,眼睛只盯著資本的‘調結構’就只能是研究報告里的空談,茶杯里的風暴。”
所以我預計,在“穩增長”的巨大壓力下,宏觀經濟政策逐步走向“凱恩斯主義”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 “如果調結構落入‘空轉’將會怎樣?其結果,本屆政府不得不重復上屆政府的做法來‘保增長’:采取制造公共需求的宏觀政策,來維系越來越狹小的市場需求。可以預測,如果經濟指標進一步惡化,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必然趨向于擴張性的寬松。這種概率或越來越大。”
一年時間過去了,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不贅述。
注1:參見:《成都學者對話李民琪:中國問題不在供給,而在需求》,載《趙磊的新浪博客》2014年7月28日;另參拙文:《我對當前局勢的看法》,載《趙磊的新浪博客》2014年7月16日。
(未完待續)
更多文章請進入趙磊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