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產咋了
討論房地產的出路之前,先看看現在房地產怎么了。
下面列出的最新數據,很枯燥,讀者看著也煩躁。但是沒辦法,如果不知道房地產怎么了,又怎么討論房地產的出路?數據是必須的。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1-10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與銷售數據: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922億元,同比下降9.3%(按可比口徑計算);其中,住宅投資72799億元,下降8.8%。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9257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6.8%。商品房銷售額97161億元,下降4.9%,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7%。
11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數據顯示,10月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城市分別達到56個和67個,均比上月增加2個。
10月二手房市場環比上漲的城市僅有2個,分別為杭州上漲0.5%,三亞上漲0.1%;西安二手房均價與上月持平,其余城市均為下降趨勢,但降幅大都在1%左右。同比去年10月,盡管下降城市數量相較環比略少,但降價幅度普遍較大。
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同比分別下降0.2%、2.3%、3.9%和1.3%;二、三線城市同比平均降價幅度均超過3%,如沈陽、哈爾濱、吉林、廈門、鄭州、南寧、唐山、丹東、牡丹江、泉州、宜昌等多個城市的房價,下降幅度超過了5%。
一言以蔽之,數據不樂觀。
二、吃相很無奈
問:數據不樂觀說明了什么呢?
答:說明原有房地產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問:有那么嚴重么?
答:評估“不可持續”的經濟學道理比較燒腦,寫出來也沒幾個人愿意讀下去,鄙人會另在高大上的學術論文里去討論。在這里,我只講平頭百姓看能明白的故事。
在拙文《評林毅夫“消費拉動誤導中國”》 (載“昆侖策研究院”公眾號2023-07-19),針對如何“培植經濟內生動力”的號召,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最近我親眼所見,房地產銷售人員跑到地處偏僻的山區,居然組織農村70、80歲的大爺到樂山市區看房買房。這不是在培植內生動力,而是典型的黔驢技窮”。
農民爺爺成了房地產銷售人員重點培植的“內生動力”,這是不是有些喜劇?據這些老大爺說,“我們哪有錢來買房嘛,權當是免費旅游了一趟。”
其實,比這還要無奈的“培植內生動力”,還有很多很多。
想想不久前房地產睥睨天下的傲慢吧,真個是:曾經氣吞山河如虎,今日吃相如此可憐。
大家想一想,吃相如此無奈,原有房地產的發展模式還能持續下去嗎?至于有房地產企業開始暴雷,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我就不贅述了。
原有房地產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房價要靠生娃來維持?
可是有人不高興了,教訓我道:“房價飆升了20多年,憑啥不可持續?只要多生娃,房價就上去了。現在房價飆不上去,都是人口負增長惹的禍!”
還有人抱怨:“現在高價學區房跌跌不休,二手房價格一路下滑,罪魁禍首就是萬惡的人口負增長!你居然還說什么‘人口負增長未必是壞事’,你趙某人居心何在?”
言下之意,原有房地產模式之所以走不下去,根子就在于“人口負增長”。因此,解決房地產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多生娃。
我估計,說這話的人手里捏著N套學區房,正盤算著用20萬一平米的價格賣出去。
同志們想一想,如果生娃的功能就是用來推高房價的,如果天價學區房必須靠不斷生娃才能穩住,如果一個國家的房地產要靠不斷生娃下崽才能維持下去,那么請問生娃的以及沒生娃的年輕人,這樣的發展模式你們會看好它么?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在視頻中,北大教授海聞先生說:“應該不限生也不催生,人口十年零增長還是美國好幾倍,‘擔心勞動力不夠’是還停留在農耕時代的想法。”
海教授的話沒毛病。然而,視頻下面馬上有人跟帖訓斥說:“人口問題考慮的不是勞動力,而是消費力,教授還是應該專心于本專業”。
言外之意,老百姓如果不多生娃、快生娃,那么過剩產品又賣給誰去?難道你海聞教授讓資本家自己消費掉嗎?
同志們想一想,如果鼓勵中國老百姓多生娃、快生娃,就是為了把過剩產能和過剩產品都賣出去,那么中國人生娃的偉大意義是不是太那什么了吧?
更奇葩的是,在拙文《人口負增長未必是壞事》(紅歌會網2023-11-21)的下面,有位自稱“居士”的跟帖教訓我:“人口負增長未必是壞事,當然了,對洋大人是天大的好事!”
同志們吶,“人口負增長”對洋大人是不是“天大的好事”,我真的不知道。但有一點,我是真的知道滴:
——對于正愁著房子賣不出去的大老板來說,“人口負增長”肯定不是好事;對于正陷入產能嚴重過剩困境的資本來說,“人口負增長”肯定不是好事,而是天大天大的大壞事!
呵呵,我就不明白了,對于房地產大老板認為不是好事的“人口負增長”,為什么洋大人卻“當然”認為是“天大的好事”?難道,“洋大人”跟中國的房地產商有著天大的仇恨不成?
弱弱地問一下那位居士:你手里攥著多少房子在待售?要不要我給你分析分析?
四、日常消費并不疲軟
中國的房價與生不生娃的關系究竟有多鐵?我建議對“人口負增長”痛心疾首的有識之士,趕緊用數學模型做一個相關性分析。
然而即便不用數學模型,普通老百姓也都看明白了,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端的不可小視。
可是不知為什么,一旦經濟形勢出現困難,有識之士們就選擇性地把房地產摘出來,把原因要么歸咎于“不生娃”,要么歸咎于“不消費”,好像一切問題都跟兢兢業業的房地產無關。
比如,之前有不少人抱怨,現在依然有不少人繼續抱怨:“疫情之后為什么經濟不振?不是房地產模式有什么不對,而是很多人惡意不消費,導致老百姓消費的恢復力度很疲軟,遠不及幾年前……”
事實上,疫情之后,民眾購物、旅游等日常生活消費恢復的反彈力度,相當強勁。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保持較快增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于去年。
據國家統計局11月15日消息,今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33億元,同比增長7.6%。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來看:10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479億元,同比增長7.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854億元,增長8.9%。1到10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33889億元,同比增長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1551億元,增長7.6%。
按消費類型來看:10月份,商品零售38533億元,同比增長6.5%;餐飲收入4800億元,增長17.1%。1—10月份,商品零售343535億元,同比增長5.6%;餐飲收入41905億元,增長18.5%。
值得注意,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22915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3010億元,增長8.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7%;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1.3%、7.6%、8.2%。
這些數據表明,所謂“經濟不振的根源,在于民眾消費疲軟”,這樣的歸因并不符合事實。
五、房價確實很疲軟
既然疫情之后,民眾日常消費的反彈力度相當強勁,那么,為什么很多人會有“消費疲軟”的感覺呢?
我現在劃重點:人們感覺到的所謂“消費疲軟”,并不是民眾日常生活消費不振,而是高房價疲軟,是房地產業疲軟!
高房價的疲軟在疫情后已經是大勢所趨。由于房地產在中國經濟活動中的占比高達四分之一,因而導致疫情后經濟恢復力度似不如人意。
所謂“不如人意”,嚴格說是不如一部分人之意——比如,不如房地產商之意,不如手里攥著N多套房的炒房客之意,不如高呼“人口負增長是阻礙房價飆升的罪魁禍首”的人之意。
至于經濟學家把疲軟的根源歸咎于“國進民退”,這純粹是指鹿為馬,誤導輿論。
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所謂消費疲軟,實質上是房地產疲軟,而并非日常生活消費疲軟。
倘若要提振經濟彌補房地產疲軟導致的茫然,那就要順應民心,突破房地產發展原有模式的束縛,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真心實意地貫徹“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則。
“房住不炒”原則深得老百姓擁護。然而提出了好多年,貫徹起來卻阻力重重?我以為,其中的癥結就在于,要貫徹落實“房住不炒”,首先就必須大力發展保障房。
六、香港的廉租房
說到保障房,下面我談談我國香港的經驗教訓。
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處于殖民地時期的我國香港的房地產模式,用“貧者無立錐之地”是再貼切不過了。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后,首任行政特首董建華先生在1997年施政報告中,推出了“八萬五建屋計劃”。
董特首為啥要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呢?因為當時的香港整體樓價在三年內飆升了68%,平均算起來,香港市民必須把月薪的74%用來供樓。很多人別說買房了,有兩平米的“籠屋”居住就不錯了。
董建華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要改變香港的房屋政策,改變這種現象,不能再讓這種不人道的現象在香港存在下去!
為了解決香港大多數民眾的住房困難,董特首在施政報告的“安居”一項中,提出了三大目標:(1)每年興建的公營及私營房屋單位不少于85000個;(2)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3)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2000年后,香港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住宅單位推出市面。2000年一年內有85710個住宅單位建成,2001年共有10萬個住宅單位建成。
這個時期香港的住房政策,實際上類似于新加坡推行的政府主導方式——即眾所周知的“公共組屋”,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和支持。
七、別有用心的甩鍋
董特首在香港推行廉租房,給廣大民眾帶來了好處和實惠,卻得罪了房地產商。
由于“八萬五計劃”恰逢亞洲金融風暴和非典爆發,香港房價從1997年10月19日最高峰,跌到2003年8月24日谷底,共下跌70%。
于是,房地產商以及他們的代言人把香港地產經濟受挫的根源,完全甩鍋給董特首的廉租房政策。
令人唏噓的是,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無限期擱置興建新的居屋,“八萬五計劃”就此中止。
據說,當年在上海的陳某宇,把董特首在香港建設廉租房的經驗當做負面教訓,公然對抗中央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至于后來陳因社保腐敗案而被拿下,也算是罪有應得吧。
總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教訓,現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人將香港房價的暴跌歸咎于“八萬五計劃”,其實是別有用心的誤導。
根據香港房委會的統計,2017年全港僅居住在公營廉租房的人口達29.2%,以家庭為單位計算居住在廉租房的家庭占30.7%。
即便是現在,香港許多普通市民的居住條件仍然乏善可陳。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董特首推動的廉租房,香港老百姓將更是“貧者無立錐之地”了。
八、出路在于保障房建設
回到本文的主題:房地產的出路何在?
降息和增發貸款都是必要的。但是,降息也好,增發貸款也罷,治本之策還在于必須改變原有模式,推動我國房地產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業內人士把房地產原有模式歸結為“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的經營模式。在我看來,這樣的經營模式也可以歸結為“三高一低”的發展模式,即:高房價,高房租,高風險,低保障。
2023年8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我國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何謂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從國務院最近下發14號文件的導向看,新模式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結為“雙軌制”:保障房加商品房。
無論怎么解讀新模式,我認為,我國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保障房建設,其中的關鍵有兩個:一是堅守“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則;二是明確保障房的“非商品”屬性。
如何推進我國房地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我將另文進行相關的學術分析,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