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與價格的螺旋”與西方的工資薪酬理論
在這個體系中,因為資本的私人占有關系,一方面資本占有者全面控制勞動工具、條件和勞動對象,迫使勞動者不得不出賣勞動以獲得深存,資本占有者因此在整個雇傭關系的形成中居于主導地位,并且在此前提下向勞動者支付貨幣(工資或者薪酬);另一方面,因為勞動者聯合勞動的產品被資本所占有,勞動者在消費領域又不得不回過頭來用獲得的工資和薪酬向資本購買他的生活所需,已包含了資本所獲的利潤的價格購買自己參與的勞動成果。在資本對勞動進行投機的過程中,資本在投機起點和終點上兩次定價的差異,就是其利潤來源的真正奧秘,“工資與消費物價的螺旋上升”成為這種機制的現象形態。
出于改善自身生存的努力,勞動者會在雇傭關系形成及其調整上聯合起來,以現有的市場消費物價為基礎,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工資和薪酬。一旦個別企業中的勞動者組織與企業就提高自身的勞動待遇與工作環境條件的互動博弈獲得成功,不僅會吸引這個企業中的勞動者加入工會或者類似工會的組織,而且還會引起其他企業中的勞動者人群進行模仿,進而擴展到一個社會中所有的企業,由此引起社會工資總水平暫時上一個臺階。比如在集體談判中,工會進行工資的“相互攀比”,形成工資上漲在社會層面上擴大的局面,這種跳背游戲被稱作蛙跳。在短期之內,在社會產品分配中社會總工資和總利潤的比例會發生有利于勞動者們的變化。但是這種提高的工資總額會通過雇傭關系途徑進入資本預付,在產業鏈上的每一個資本循環階段被資本加入到產品或者服務價格之中,通過資本循環鏈條向最終消費品的價格中累加。同時在保證產業鏈各個節點上資本的利潤水平的情況下,最終消費品價格水平會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這種“成本和利潤的推進”過程有兩種具體情形,一種是某個資本循環環節的市場交易關系體系處于壟斷的情況下,壟斷企業會直接提高產品售價將提高的成本向產業鏈下游的企業轉嫁;另一種就是在某個資本循環環節的市場交易關系體系處于非壟斷的情況下,提高的工資成本在產品銷售價格暫時無法提高的情況下可能會壓縮企業的利潤,甚至企業出現虧損而被迫退出這個產業鏈節點,從而加速市場壟斷局面的形成。在“工資與消費物價的交替上漲螺旋”過程中,工資的上漲因為是勞動者群體根據消費物價的變動而觸發的,因此工資的社會性調整總是滯后于消費物價的總體調整。在市場經濟體系確立后,“工資與消費物價的交替上漲螺旋”也就成為消費物價的長期持續上漲的基本圖景。
在早期的工資理論諸如生存工資、保留工資理論、效率工資理論和分享工資理論中,西方經濟學者常常在既定的消費價格水平看待工資問題,其觀察視野都局限于資本對勞動進行投機的起點位置,視野的有限性也就造成了理論的靜態性和片面性。在實踐上以早期工資理論為基礎而產生的政府最低工資管制政策,也就成為“工資與消費物價的交替上漲螺旋”的重要推手。因為勞動者和資本的博弈發展到社會性的層面,那么調整這兩者之間的雇傭關系和他們行為規則的法律也就出臺了,這些法律涵括工會組織行為、最低工資的支付標準和社會保障的承擔等等。就社會產品的分配而言,單方面地管制雇傭關系領域,僅僅約束資本與勞動的投機過程的起點上的交易關系,而對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價格放任;政府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強制執行,雖然在短期之內對勞動者的生存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續后上漲的消費物價很快就會使這種管制流于形式,這一點可以從我國近幾年來的“工資與物價的螺旋上升”狀況得到證實,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臺階,而消費物價則上升得更快。政府工資管制是資本控制國家政權之后的產物,也是勞資關系在資本控制國家政權之后的現象形態。
就業與失業
在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中,勞動者因為與雇用他的企業形成雇傭關系,從而開始以出賣自身的勞動力而獲得自身的生存,進而加入資本主導的社會生產體系。就勞動者個體而言,他被組合進企業生產過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謂的“就業”,所謂“就業”,通俗的解釋是一個具有勞動技能或者物質條件的人在整個社會生產活動中找到適合與發揮它某些勞動技能或者運用他們的物質條件的職業或者行業,開始參與社會分工體系中的某種生產活動或者事業。與“就業”相反的就是“失業”,指的是具有某些勞動技能的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具有某些物質條件的人找不到他們可以獲得生存來源的行業,從而被隔絕于社會生產活動之外。勞動者就業與勞動者失業的區分,實際上只有一個標準,也就是勞動者與企業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是否確立和完成雇傭關系。如果是,勞動者就處于就業狀態,也就是勞動者與對他所必要的基本的勞動工具、條件和對象能夠結合起來,在一個社會分工體系中的某個行業種類和環節,開始創造勞動成果;反之則處于失業狀態。
勞動者的就業與失業,是以資本的就業與失業為前提的。無論如何,資本進行循環和投機牟利的動機同樣在于優先改善其占有者的個體生存基礎和條件。資本的范疇,通常意義上是指在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中活動的人的主體及其占有的物的客體的結合體。某個人占有的某些物質條件——勞動產品或者貨幣,能否成為資本,是以它們被占有它們的人找到運用領域、渠道或者行業為前提的;換言之,它們的占有者必須在市場的交易關系體系和網絡中參與建立有關于它們的資本循環模式或者因為它們的占有者為主體的盈利模式——由此構成的企業通過市場交易關系簇進行資本預付與資本回流,并且獲得利潤這個過程亦即資本就業。對勞動者進行剝奪和控制,是產業資本控制社會生產過程最為關鍵和核心的步驟;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勞動條件等等物質條件如果僅僅被某個人占有,而且這個占有者不運用他的占有物與其他人發生關系,進而加入資本循環過程或者社會生產過程,那么他的占有物也就不會變身為會下金蛋的雞。資本失業是相對于在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中活動的資本而言的,一旦資本退出市場,其構成的主體人或相應的物的要素,都會喪失市場所賦予他們的社會屬性,而回歸他們的自然屬性,也就不成其為資本。處于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之外的占有這些物的要素的人和潛在的使用這些物的要素的勞動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資本失業過程即其社會性死亡過程。
在西方的經濟觀念體系之中,對就業的研究視野仍然集中于資本對勞動進行社會性投機的的起點位置。而且因為拋開了人的主體性和交易關系維度,對勞動的研究也就陷入一些臆想的邏輯構造,其中最著名和最具誤導性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線理論。這是有關于工資與就業人數的逆向性或者反比例變動的邏輯。在社會中的極少數人私人占有全部的勞動工具、條件和對象等等物質基礎的前提下,勞動者除了出賣自身的勞動力、從資本主導的市場體系獲得生存之外,別無他路。因此勞動者對高工資或者低工資的選擇,只是在更好地生存條件與更差的生存條件之間的選擇,而不是在勞動生存與不勞動不生存之間的選擇!在資本已然就業的情況下,資本在雇傭關系生成時對勞動者的價格選擇,傾向于低工資報價優先、從低工資報價到高工資報價次第進行;這種選擇方式在實踐中兌現,存在極為苛刻的限制條件,首先必須前來應聘某個崗位的多個勞動者在除價格之外的其他個體特征接近同質、并且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到達競聘地點,所以這種情形因為不同勞動者之間的個體特征的差異性在市場中幾乎不會存在;而企業在雇傭關系的現實考慮中,往往是綜合多種因素統籌考慮。而反過來,在單個勞動者面對多個招聘企業時情形正好相反。換言之,工資的高低常常與就業關聯,而與失業無關。
在市場的交易關系體系中,資本和勞動者是相互依存并且相互博弈的。因為新的革命性科學技術的出現與應用,不僅擴充和改造社會生產體系,而且同時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在資本循環的社會性體系中,新的革命性科學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成為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肇因;因為新的資本運用領域或者行業出現,引起社會資本向新產業流入和配置,并且帶動相關的社會既有產業的生產恢復;同時這些企業開始面向社會越來越多地雇傭勞動者,勞動者的就業人數隨著社會產業資本規模的膨脹而逐步增加,就業增加又為資本循環規模的擴張提供消費牽引力,螺旋上升直到經濟周期的頂點;而在經濟收縮期資本就業和勞動者就業的情形則反之。對在一個社會中總的勞動人口而言,勞動者就業的人數多少取決于產業資本循環的實際規模的大小,就業人數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同方向變化,失業人數則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反方向變化。
人的異化過程
為了人的生存是社會生產與組織的根本目的,這是是經濟的實質或者本質。因為資本的私人占有,因為勞動者與他的勞動工具與生產條件被社會性分離,勞動者是被資本作為生產過程的要素之一或者工具,組合進企業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生產與活動過程的。勞動者因為勞動力的商品化和資本化,從而異化于社會生產過程的目的本身。這種異化過程,起因于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私有財產者為了自身的私欲和個體及家庭提高生存的改善,從而對社會中的其他人的生存藐視或者無視,并且刻意地進行剝奪;越來越多的人的生存反而要以資本循環與增殖為前提和條件。當這種異化發展到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的生存被剝奪和毀滅、他們的人的性質向生產工具的性質轉變的時候,那么資本主導的社會生產過程或者體系也就越來越具有反人類的特征。
在資本主導的市場體系中,人的異化過程不斷遭到日益覺醒的人的主體意識的反抗,從而在科學技術發展、市場體系逐步擴展和深化的歷史趨勢下推動人,特別是勞動者的生存狀況的社會調整。在工場手工業和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使用是以超長的勞動時間和機器排擠人作為其基本特點的。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早在1676年,就把作戰中軍人、武器和其他軍械的損失與人的生命損失做了比較,他的后來人也相習成例。因此勞動者為了自身生存的聯合與抗爭自那時開始從單個的企業走向區域社會、國家和國際的范圍,爭取和逐步改善他們的生存基礎和條件。
而在現代和當代,科學技術和管理被視為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兩個車輪,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樣一個前提:這兩個車輪的高速運轉同樣是以資本循環與運動為前提的,在社會中資本活動本身的擴張和收縮也就構成經濟擴張與收縮的體量本身。有關科學技術的資本化問題不是這里討論的問題,我們將關注的對象還是集中于管理。在西方的企業管理理論中,企業僅僅被當做一個社會組織看待,企業行為也就是組織行為,由此產生的廣泛的對企業組織問題的討論的文獻可謂浩如煙海,幾乎集中于企業這個組織的社會屬性;而刻意避開了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性以及企業的資本屬性,對企業組織存在的基礎及其運行結果的資本特點的討論諱莫如深。比如,波特和勞勒于1968年提出了綜合型激勵模式,將行為主義的外在激勵和認知派的內在激勵綜合起來。在這個模式中含有努力、績效、個體品質和能力、個體知覺、內部激勵、外部激勵和滿足等變量。在這個模式中,波特與勞勒把激勵過程看成外部刺激、個體內部條件、行為表現、行為結果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當然,西方的管理理論遠不止這一種,其他諸如行為主義激勵理論、企業文化理論、委托代理關系理論、總報酬理論……這些管理與激勵理論無疑暗含一個基本的前提:如何使企業組織體系中的勞動者的技能和潛力這個最具活力的資本要素在工作時間里發揮得更充分,使企業的資本循環更有效和有力!理論和學說眾多,萬變不離其宗。
還有必要提及的是當今西方最負盛名的人力資本理論,他們似乎在勞動力的資本化問題上有所前進,但是步伐有限。該理論的一個基本論點認為,資本可以被劃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指現有物質產品上的資本,包括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土地、貨幣和其他有價證券等,而人力資本則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即對生產者進行普通教育、職業培訓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等價值在生產者身上的凝結,它表現在蘊含于人身中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體力以及其他精神狀態等人力資本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現代企業是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簽訂的特別契約。人力資本管理不是一個全新的系統,而是建立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之上,綜合了“人”的管理與經濟學的“資本投資回報”兩大分析維度,將企業中的人作為資本來進行投資與管理。公司高管成為企業風險的真正承擔者,因此讓企業高管擁有部分企業產權并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是一種趨勢,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經營者持股、股票期權、虛擬股票等一系列高管薪酬制度方面的創新,特別是表現在高管薪酬結構中的長期激勵部分。人力資本理論仍然局限于客體論,將雇傭關系這種情況人與人的關系歪曲為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簽訂的特別契約或者物與物的關系;這無疑也將人的異化過程在理論表述上看起來正常和正當。人力資本理論提到了人力資本的產權問題,但是這種產權形成或者構成背后的經濟關系卻未被提及;因為勞動力被作為一個資本的要素組合進企業生產過程,是由企業與勞動者協商定價的,而且所謂的股權激勵不過是雙方交易關系的具體展開形式;人力資本的收益權的實現,不過是企業對勞動者(所謂管理者)按照約定進行支付。因此所謂的產權也就是無源之水。
誠然,當代西方的管理理論都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和主張客觀上會促進勞動者生存的改善和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個體發展。在與勞動工具和條件相結合的前提下,隨著在某個地域上或者市場范圍內的人群的勞動能力的增長,這個區域內所有人生存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將會大幅增加。據有心的人調查研究,按時計酬的員工每天只需發揮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個人的飯碗。但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其潛力可發揮出80%-90%。人的個體發展因為科學技術的推廣和勞動者的經驗積累而有所進步,但是僅限于勞動者在工具意義上應資本循環的需要而不斷改進。(續完)
參考閱讀:
參考文獻:
《企業與產業資本循環》,清湖漁夫;
《市場價值與貨幣》,清湖漁夫;
《資本循環與運動的社會體系》,清湖漁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