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地放松限購、甚至放出松綁限貸信號后,中國房地產市場依然沒能止住冷卻的步伐。
數據顯示,前7個月,中國房地產部分指標明顯惡化:除房屋新開工面積降幅收窄之外,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較前6個月降幅明顯擴大,且商品房待售面積有所增加。
在房價方面,7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從上月的55個增至64個,為2011年1月以來最多。一線城市則全線下挫:北京和上海環比跌幅分別為1.3%和1.4%。
光大證券分析師徐高在報告中提到,在地產開發投資本就疲弱的情況下,房價加速下跌對地產行業、尤其是地產投資的穩定構成了威脅,給經濟增長帶來沉重壓力。
渣打銀行經濟學家Stephen Gree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時稱,未來6個月將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生死時刻”,導致信托公司和中小房企違約的壓力正在累積。
除非房地產轉向,否則很難在下半年看到經濟好轉。
徐高認為,政府的托底措施勢在必行。
從7 月數據的表現看,目前的限購放松力度尚未帶來居民對未來房價預期的根本改變。鑒于房地產投資占比較大,并且能夠帶動上下游相關多個產業鏈發展,要穩增長,必須要穩地產。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相信更多的地產放松措施,以及貨幣政策對地產銷售的支持措施將會出臺。
實際上,銀行已經開始行動。中國商業銀行近月開始加大給開發商貸款的力度。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今年上半年銀行對開放商的貸款增長26.9%,至3.1萬億人民幣。整體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包括個人抵押貸款,在6月底達到16.2萬億元人民幣,占到本幣貸款的20.8%,高于在3月底的20.6%。
銀行加大貸款很大程度上是面臨著來自政府支撐房地產的壓力。
但新華社強調,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窗口已然開啟的情況下,要尋求長效機制,而不是短期救市。
在定向降息的貨幣環境和樓市下行預期將抵消各地取消限購可能出現的地產再度瘋狂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要把握住調整窗口,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尋找樓市“治本之策”,通過包括財稅、土地、金融在內的一系列改革而非行政和價格干預,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促進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表示,樓市遇冷,不該成為地方政府“松綁”的借口。限購政策作為行政手段,本身就無法改變供求關系,解除限購更不是樓市的“救命稻草”。
他強調,中國政府的著眼點不該是“救市”而是“借勢”,在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的同時改進調控方式和切入角度,建立長效機制,提高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指數”。
今年初,發展和改革委官員表示,2014年擬研究推進房產稅法。四天前,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這令房產稅的推出進程加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