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產依賴”拐點初現
2013年12月09日 20:19:4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王立彬)2013年三季度CLI中國土地市場指數顯示,土地供應規模指數快速上升、地產景氣指數迅速下滑,“速升、速滑”已成大勢,中國城市經濟以土地供應規模帶動增長的“地產依賴”拐點初步出現。
中國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9日對外發布CLI中地指數顯示,三季度中地指數環比下滑4點,波動至307點,同比增長14.3%。分指數中,規模指數環比增長17.5%,同比增長23.4%;地產景氣指數下滑至496點,環比下降25.1%。經價格消除后,成分指標中新增人民幣信貸增長22.7%,地產股價指數增長21.4%;同時房地產業投資總額下降31.6%,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7.5%。規模指數繼續增長、景氣指數逆轉下降,顯示傳統依靠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面臨轉型。結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走勢,可以預判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將逐步降低,需要把握好土地市場調整窗口,加快重構經濟發展支點。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解釋說,三季度CLI中地指數令人關注的數據變化,是規模分指數上漲并亮起紅燈情況下,地產景氣分指數環比下滑25.1%,同比下滑10.4%,這說明當前地產市場在土地供應因素促動下,正經歷由量變向質變的累積過程。從土地用途來看,土地利用重心開始出現向實體經濟傾斜的現象。
孫英輝說,綜合分析,除出讓價格分指數主要由于政策因素保持平穩外,市場規模分指數顯示紅燈,表面原因是土地出讓、劃撥用地持續增加;深層原因是中國長期地產市場發展內在需求所引致。前一時期,國家在土地供應方面加大支持發展力度,市場規模分指數持續攀升。而地產景氣分指數由紅轉綠,表明經過房地產市場調控,2009年一季度以來不斷膨脹的地產市場逐步回歸正常。
孫英輝說,從數據看,部分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實體經濟“空心化”趨勢開始掉頭。首先從土地用途來看,土地利用重心出現向實體經濟傾斜趨勢。過去10年,中國M2增速多數時期高于同期經濟(GDP)與物價(CPI)漲幅之和,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實際需求,部分進入房地產、民間借貸等高回報行業,逐漸造成部分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實體經濟“空心化”。
同時,中國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部分城市過多依賴于房地產開發。新一屆政府決心調整經濟結構,促使資金逐步向實體經濟領域流動。未來壓縮影子銀行業務,放緩社會融資增速、壓縮行業資本投資逐漸成為新的金融政策調整方向,房地產行業將進入全新發展周期,為土地供應重心轉向實體經濟、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
我國地產業全面調整窗口已打開
——專訪國土資源部中地指數編制總負責人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王立彬)國土資源部CLI中地指數三季度數據顯示,我國部分城市實體經濟“空心化”趨勢開始扭轉,依靠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面臨轉型,地產市場出現有利于實體經濟的調整節點。就有關問題,CLI中國土地市場指數編制總負責人、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接受了記者專訪。
2009年開始膨脹的地產市場正回歸正常
記者:三季度土地市場大勢如何?
孫英輝:三季度CLI綜合指數顯示綠燈狀態,繼續在正常區間運行,市場規模分指數顯示紅燈,即進入偏熱發展區間,出讓價格分指數則繼續保持綠燈狀態,在合理區間內運行。
綜合分析,除出讓價格分指數主要由于政策因素保持平穩外,市場規模分指數顯示紅燈,表面原因是土地出讓、劃撥用地持續增加;深層原因是我國長期地產市場發展內在需求所引致。前一時期,國家在土地供應方面加大支持發展力度,市場規模分指數持續攀升。而地產景氣分指數由紅轉綠,表明經過房地產市場調控,2009年1季度以來不斷膨脹的地產市場逐步回歸正常。
總體來看,CLI綜合指數自2012年以來基本處于調整期。地產市場發展慣性使市場規模持續偏熱,出讓價格相對平穩,地產景氣反復波動。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土地政策改革與探索將持續推進,管理體制創新與改革將穩步發展,土地市場將全面進入深層次調整階段。
記者:2013全年土地市場運行如何?
孫英輝:預計全年土地市場將在小幅回落中趨穩。市場規模分指數四季度仍將持續攀升,使2013年市場規模達到歷史新高;出讓價格分指數繼續趨穩或小幅回落。考慮三季度各大城市土地銷售情況、各大房企商品房銷售情況和國家對房價的宏觀調控,預測價格分指數將會繼續趨穩甚至小幅回落;一線城市“地王”、三線城市“棄房斷供”現象將有所減少,房價將逐漸穩定。
考慮地方土地財政、城市債務問題、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三中全會后改革預期變化及區域性、結構性特點,預測全年地產景氣分指數繼續回落可能性較大,降幅會逐步縮小。
房地產為主的地產市場動力機制正在消減
記者:三季度地產景氣分指數包含了根本性變化嗎?
孫英輝:三季度CLI最令人關注的變化是在規模分指數上漲并亮紅燈情況下,地產景氣分指數環比下滑25.1%,同比下滑10.4%。這說明當前地產市場正經歷由量變向質變的累積過程,總體趨勢向好。
地產景氣分指數相對于規模分指數逆向變化強烈。規模分指數環比增長17.5%,同比增長23.4%;地產景氣分指數環比下降25.1%。從成分指標看,新增人民幣信貸規模環比增加22.7%、地產股價指數環比上漲21.4%,同時房地產業投資總額環比下降31.6%、商品房銷售面積環比下降27.5%。
記者:這變化不僅是季度性的?
孫英輝:地產景氣分指數下滑,一般發生在當年四季度到次年一季度之間。下滑幅度一般在6%左右。在三季度出現下滑20%以上,是近年來第一次。短期看這是由于地產投資總額下滑和銷售面積高位回調,長期看可能是中國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折信號,以房地產為主的地產市場動力機制正在消減,以實體經濟和產業用地為主的市場亟待發展。
地產景氣分指數是反映宏觀經濟動態的先行指標。特別是在信貸規模、地產股價“雙升”背景下房地產業投資總額、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雙降”,表明地產市場回落已成大勢。
我國實體經濟“空心化”趨勢有望扭轉
記者:這一變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什么意義?
孫英輝:首先從土地用途來看,土地利用重心出現向實體經濟傾斜趨勢。過去10年,我國M2增速多數時期高于同期經濟(GDP)與物價(CPI)漲幅之和,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實際需求,部分進入房地產、民間借貸等高回報行業,逐漸造成部分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實體經濟“空心化”。
同時,我國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部分城市過多依賴于房地產開發。新一屆政府決心調整經濟結構,促使資金逐步向實體經濟領域流動。未來壓縮影子銀行業務,放緩社會融資增速、壓縮行業資本投資逐漸成為新的金融政策調整方向,房地產行業將進入全新發展周期,為土地供應重心轉向實體經濟、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
記者:這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何啟示?
孫英輝:從土地來源來看,應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在謹慎試點基礎上,可以探索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農民宅基地置換從增減掛鉤試點納入城鄉建設用地統一市場大盤子;參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建立最低限價制度,引導市場規范起步和發展;允許土地使用者依法有償取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逐步加大土地政策法律與土地金融服務支持力度;允許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行抵押,用于除商品住宅開發外的工商業、旅游業、服務業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總的來說,應把握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契機,深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宏觀經濟實體化進程,促使土地市場回歸健康發展狀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