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政府以4萬億“救市”以來,關于“國進民退”的爭論就不絕于耳。由于近一段時間以來熱點繁多,這個話題顯得沉寂了,但是新近出臺的又一輪1萬億投資,很可能再將這個議題帶回輿論的中心。
批評“國進民退”的人很多,而國有企業一方的反擊很少聽到。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這么說過:“我現在清華講課,一半學生來自非公企業,可以說,我還沒聽到哪家民營企業罵國有企業,真正罵的是個別學者。”
李榮融此言說明一個問題:國資與民資誰進誰退的問題有被學界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并非都是理性分析。國企一度被描述為效率低下的快化了的“冰棍”,如今盈利能力強了又被認為靠的是壟斷,這些大部分也是意識形態優先的塑造。沒有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表現的好與壞取決于所有制,現實中也有大量的反例說明國企并非都有壟斷優勢,處于充分競爭狀態的國企也有不少在效率上不輸給民企。比如三一重工是民企,徐工是國企,但二者都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表現不俗。
對問題的討論需要基于現實展開。國有企業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在改革開放前的時代,國企主要擔負社會功能,目的是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安置員工生活。如今,國企作為國家掌握的資本,成了純粹的利益實體,在逐利和追求資本增值方面與民企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差別了,國資委對國企領導人的考察標準也跟民營企業的標準差不多。
現實中,國資民資之爭其實是一種利益驅動的結果,而不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如果考慮民資的訴求,那么出發點也不是意識形態化的“自由競爭”法則,而是民資的不滿程度有多深。從2010初開始的房地產行業調控,說明政府對民營資本的忌憚不深,對民生和宏觀經濟健康的關注壓倒了對民資利益訴求的關照。另外,從李榮融的話里面也可以看出,民資對政府和國資的不滿程度并沒有輿論表現出來的那么嚴重。
對國資進行批評還有另一個視角,那就是回歸到國有資本的本質屬性。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所以最根本的問題不是是否占有壟斷利潤,而是利潤的歸屬和去向。國資的問題在于模糊了企業所有權的概念,只強調稅,而不提租的概念,沒有把所獲利潤以適當的比例上繳國庫,而是被截留在企業或直接被利益集團侵占。如果國企上繳紅利,且國家把紅利用于全民的公共事業,那么國企的壟斷完全不足以成為討論的話題。
而把市場空間留給民資,并非像李榮融所批評的一些學者所說的等同于“藏富于民”。民企的利潤不歸屬民企的所有成員,而是歸了老板,民企員工的收入提高和福利改善最終還要靠國家的調控。而把資源型行業拱手交給民資,讓老板大發其財,更是鼓勵一小部分人侵占全民的利益。
國資民資之爭熱熱鬧鬧地爭吵了那么久,其實還是一筆糊涂賬。這告訴我們,如果總執迷于利益算計,真正的問題反而會被淡忘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