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公司一名高管14日在《紐約時報》上刊登辭職信,持續攪動美國。在辭職信中,高盛執行董事史密斯抨擊公司“道德敗壞”、揭露同事把顧客稱為“傻瓜”,將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大利潤放在首位。德國《圖片報》15日說,這是來自華爾街內部的“起義”。《澳大利亞人報》認為,它預示著美國銀行體系“信任坍塌”。這封1277個英文單詞的辭職信可能創下“史上最貴信件”的記錄,高盛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4日收盤下跌4.17美元,21.5億美元市值蒸發。有160多年歷史的高盛現在是華爾街的象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高盛遭受諸多批評,美國《滾石》雜志的一名作者曾稱它是“吸血烏賊”。目前,高盛公司已經緊急發動公關反擊,但效果未明。這封辭職信對美國社會的刺激已經遠遠超出了華爾街和紐約,正引發一場金錢與道德、資本與權力的爭論。
辭職信風波席卷美國
“高盛離職高管的臨別回馬槍震動華爾街。”美國《洛杉磯時報》15日說,史密斯對高盛“失去道德羅盤”、“有毒和破壞性的”公司文化的公開譴責,就像“投下了一枚榴彈炮,炸掉了高盛公司”。《華爾街日報》說,因大膽逐利而常遭批評的高盛集團再次被推到灼目的聚光燈下。
俄羅斯《真理報》將史密斯的信件稱作一份對高盛的“嚴厲的控訴書”。史密斯在信中說,“人們談起欺騙客戶時是如此冷酷無情,令我反感。”他表示,曾見過5名董事總經理將客戶稱為“傻瓜”,而公司的大環境是把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大利潤放在首位。“如果你為公司賺夠了錢,又不是持斧殺人犯,你就會升到有實權的位子”,史密斯寫道,“我確信,高盛道德上的敗壞將對其長期生存構成最嚴重的威脅。”
高盛公司迅速發起公關反攻,貶低史密斯在該公司的角色,公司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說,史密斯是該公司3萬多員工當中“接近1.2萬副總裁”之一。備忘錄還說,史密斯的信“沒有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文化,以及高盛絕大多數人對公司、對它代表客戶所做工作的看法”。
俄《真理報》引述《紐約時報》的說法稱,僅到14日下午4時,史密斯的信已被閱讀300萬次,而排名第二的文章閱讀量只有50萬次。英國《衛報》說,史密斯“點燃”了互聯網。“沒有道德,沒有誠信,沒有未來。”英國《每日郵報》如此報道史密斯的辭職,強調史密斯有英國工作背景。南非“商業在線”則突出史密斯“生在南非”,以高調方式從美國最古老、最強大之一的投資銀行辭職。德國《世界報》15日評論稱,“高盛被釘在恥辱柱上。”德國《圖片報》則以“燃燒的告別信——頂級銀行家向高盛算賬”為題解讀道,這是“華爾街的起義”。自金融危機后,華爾街仍不改善形象,因而內部“引發雪崩”。英國《金錢》雜志15日說,去年以來,高盛一直試圖低調,18個月以前,高盛承認誤導投資者,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5.5億美元的罰款。即使現在,聯邦調查局還在盯著高盛。在這種情況下,高盛實在不想讓人們再提起它以前的事。有一種說法稱,奧巴馬一直不愿司法部取消對高盛的調查,是因為可以把高盛作為金融部門出錯的替罪羊,這對總統選舉有用。
美國《赫芬頓郵報》15日歡呼史密斯“展示了正派并不總是可以販賣的”。《達拉斯晨報》以“一個華爾街知情人吐露心事”為題寫道,“我不知道誰是史密斯,從沒聽說過這個人,不知道他在《紐約時報》上的辭職信是否出于酸葡萄心理,但為他的坦誠和勇氣而震撼”。同一天的《舊金山紀事報》刊文支持高盛:是的,史密斯先生,高盛就是全都為了錢。文章說,“我們對史密斯以及那些每年數以千計想去高盛工作的大學生有一些建議:如果你們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人道主義,就不要去高盛工作,那不是它的功能,永遠也不會是。如果你想努力工作賺更多錢改善生活,那就去高盛”。文章稱,“高盛等投資銀行在我們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盛的銀行家可以高高昂起自己的頭”。文章強調,高盛不是在做慈善。
“高盛的告密者也告訴了我們一些關于華盛頓的東西。”美國“公共競選活動基金”執行主任唐納利試圖從高盛事件解讀美國。他在《赫芬頓郵報》上撰文說,“金錢滲透我們的政治體系”。史密斯說他所屬的公司將自己置于客戶之前,我們的政治體系也在以這樣的方式運轉。最近兩次選舉,高盛捐了580萬美元給聯邦候選人。《國家雜志》13日報道說,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每天夜里花幾個小時打電話向捐助人要錢為自己再次選舉做準備,而他下次選舉距今天還有3年。《赫芬頓郵報》呼吁,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像史密斯這樣講真相的人,這將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美國《市場觀察》也提醒:小心美國的“財政部-銀行復合體”。報道稱,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離職后曾發表不同尋常的演講,警告軍工復合體獲得了對政策過大的影響力。文章說,不幸的是,我們現在讓財政部-銀行復合體嵌入了我們的體系。事實上,在高盛、花旗或美國銀行與美國財政部及其他政府機構之間存在一道“旋轉門”,“保爾森和魯賓在華爾街任職后都曾執掌美國財政部”。
“高盛的政治權力太大了”
美國《夏威夷新聞日報》15日評論稱,“沒有高盛,美國會變得更好”,因為華爾街的“吸血烏賊”根本不關心美國的未來。它列出了一長串理由:金融衍生品泡沫威脅將全球金融體系推入混亂,而高盛是金融衍生品的心臟;希臘、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欠下龐大債務,高盛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盛施加影響將美國的機場、高速公路等項目給了外國競標者……
美國《福布斯》說,高盛CEO布蘭科費恩必須走人。對任何公司來說,史密斯的公開信都是一份毀滅性的起訴書,對于銀行而言尤其如此,因為銀行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赫芬頓郵報》則引述一些專家的評論說,高盛名聲越來越壞,但仍是世界金融的看門人。報道引述一名投資者的話說,“當喧囂平息,高盛將依舊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
過去兩天,世界多家媒體都提到美國《滾石》雜志作家泰比2009年對高盛的一個著名描寫:“一只巨大的吸血烏賊”。去年,“占領華爾街”運動抗議者打扮成大烏賊的樣子,在高盛公司紐約總部游行,標語口號是“高盛吸血”。2011年4月,美國參議員列文公布為期兩年的金融危機調查報告時,將高盛描述為“充斥著貪婪、利益沖突、公司犯罪的金融蛇窟”。
俄羅斯“索里特”咨詢公司分析師科拉留克15日對媒體稱,高盛通常被稱為“世界影子政府”,美國及世界組織許多高級領導人都來自這一公司,可以說是一個帝國。
彭博社曾以“高盛的政治權力太大了”為題寫道,別提“達芬奇密碼”了。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陰謀,不妨看一看高盛員工是如何控制世界各地重要經濟職位的。美國財政部、意大利銀行和英格蘭銀行,最近都從世界上最賺錢的投資公司挖取重要的政策決策者。位于紐約的高盛公司是一個充滿頂級人才的賺錢機器。這一點無人懷疑。不過,這么多決策者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這就不正常了。高盛雇員總是被任命為政治高官。這一現象很難忽視。英國《獨立報》去年刊文為“高盛攻克歐洲”憂心忡忡。文章說,隨著歐債危機深入,高盛這只“吸血烏賊”的觸角伸到了歐元區的最高層,報道引述專家的話說,高盛在推動“高盛公司項目”,緊緊擁抱政府,讓創造人、觀念和錢之間的深深交流,這樣一來,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公共利益,哪里是高盛利益。
中國國際投資圈一名知情人士說,金融危機后美國社會對華爾街模式的批判以及華爾街內部的江湖恩怨讓高盛處于“羨慕嫉妒恨”的漩渦之中,但幾篇文章、報告或解密還傷害不了高盛的筋骨。日本學者村田章裕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盛可以說是華爾街的象征,而華爾街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怪物,華爾街的精英掠奪著世界的財富,但已經尾大不掉,美國政府似乎也沒有辦法。英國企業文化研究機構“公司推動”總裁赫斯特說,這些年高盛一直被視為業內成功的表率,歐洲同行紛紛仿效。但許多問題顯示,新生代金融工作者跟前輩們學錯了,正在讓整個金融業走向歧途,甚至毀滅。
抱怨工作,一種全民娛樂?
史密斯公布辭職信之初,多數人為他的道德勇氣和誠實歡呼。法國《費加羅報》說,這是投向世界投行黑幕的第一縷陽光。但稍后來自高盛的消息說,史密斯因為沒有得到晉升而在鬧情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上,有人質疑,為何史密斯能在高盛工作達12年之久?澳大利亞《世紀報》15日的在線調查顯示,認為史密斯應該安靜離開的為11%,認為他“砰然離職”做得對的為86%。
《華盛頓郵報》15日刊文說,史密斯的辭職信刊登于《紐約時報》的評論版,引起了華爾街的沖擊波,給無聊的辦公室職員樹立了一位新英雄。坦率說:誰不想沖進他們老板的辦公室?文章引述一名學者的話說,“抱怨自己的工作,跟觀看棒球一樣,是全民娛樂。”文章稱,有時候,雇員的不滿會變得過于強烈,他們會覺得有創意的告別是獲得一些期待已久的關注和獲得一些權力的唯一辦法,不管有多么稍縱即逝。這種告發式的告別通常會提到以前怎么樣,帶有一絲懷舊的自豪,可能提到以前絕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做某種更偉大的事。
美國《堪薩斯城星報》說,想象不出還有比史密斯在《紐約時報》發辭職信更能表達自己怨氣的方式。不過,文章認為,對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一個員工來說,更聰明的選擇都不是做出破釜沉舟式的舉動。即使抱怨完全屬實,你的名聲和生活受到的損害都可能遠大于你的前任雇主。該報稱,一旦你被視為一個不忠誠的告密者,你的再度就職之路將變得更加艱難。這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這就是勞動力市場的現實。尤其是競爭性的就業市場給了雇主挑選雇員的優勢。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3月17日《環球時報》)
鏈接:
高盛被指“金融吸血鬼”(竇紅梅)
“迪拜泡沫、希臘混亂、歐元危機……誰是這一連串事件的真正操控者?高盛!”近期,不斷有學者、經濟專家拋出“高盛陰謀論”,指責這一全世界歷史最悠久、最有權勢的投資銀行,是真正的“影子帝國”,稱其在每一次經濟大蕭條中對美國之外的國家進行狙擊,“就像在全球整個經濟版圖上的一只餓鷹,不放過任何一個捕捉利潤的機會。”
但所有這些推測,似乎沒有什么佐證。直到3月14日,高盛前執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GregSmith)一篇“我為什么離開高盛”的公開信,直入主題,命中目標。
前高管痛斥高盛道德淪喪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我想我在這里工作了足夠長時間,能夠理解其文化發展軌跡,理解其員工和身份。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破壞性的。”
說這話的是高盛前執行董事史密斯,曾為全球兩大對沖基金、美國五大資產經理以及中東和亞洲的三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權財富基金擔任過咨詢顧問。他的客戶擁有的總資產基礎超過了1萬億美元。
通過《紐約時報》,史密斯把“客戶利益”和“高盛利益”這一難以調和的永恒矛盾擺上了臺面。
“高盛原來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時間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史密斯表示。
“現在,如果你能為高盛賺到足夠的錢,你就能夠得到升職,更具影響力。”而能夠迅速在高盛當上領導的法門之一,就是揮動公司的“斧子”,這是高盛內部的說法,“指的是勸說自己的顧客投資股票或者其他我們自己極力避免購買的產品,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
而對高盛的客戶們具有殺傷力的說法還有,史密斯曝料:高盛明知投資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戶需求,卻依然將它推薦給客戶,“在過去十二個月里,我見過5名主管將他們的客戶稱作‘提線木偶,有時也會在內部郵件中這么說。吸血鬼?不人道?就是這樣。誠信?早就腐爛了。”
史密斯的這封辭職信重創了高盛銀行。僅一天時間,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總裁救場未止股價大跌
史密斯的公開叫板在《紐約時報》第27版亮相的幾個小時之后,高盛就在網站做出了強硬的回應。
“在高盛這種規模的公司,難免會有某些人心存不滿。”高盛現任執行總裁貝蘭克凡和總裁柯恩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反駁稱,史密斯的一己之見并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如何對待客戶的。高盛稱,史密斯的職務是副總裁,而高盛有近12000名副總裁。
高盛在公開信中表示,89%的員工認為高盛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無論在過去、金融危機時期還是現在,高盛對客戶長期利益的承諾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讓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
再度引發市場道德憂慮
史密斯不是第一個批評高盛為自身利益而犧牲客戶利益的人,但他是第一位從高盛內部發難的批評者。
內部人站出來批評高盛“唯利是圖”,一時間成為關注焦點,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西方金融體系道德的批評。
一時間,對于事件真相的各種揣測流傳開來。
華爾街日報表示,獎金收入可能是史密斯與高盛產生摩擦的一個因素。高盛目前已削減大量副總的薪水,減薪主要針對公司派發大量獎金的那些人,史密斯必然受到影響。
有投行人士力挺高盛:“史密斯叫板高盛的背后,不排除籠絡市場投資人的動機,對他來說,只要拿到資金,甚至可以馬上做自己的私募基金。”
也有投資人站在史密斯這一方,“感謝格雷格能說出這些。從2006年開始,我就成為高盛的客戶,但近年來一直想把錢拿回來未果。”一名來自英國伯明翰的投資人在史密斯專欄文章(點擊觀看文章影視作品《黑狐》、《白蛇傳說》)的評論中發言支持他,受到了超過1000名網友的推薦。
“我的資金被配置在權益基金,收益一直落后于市場上同類投資,但高盛一直在賺我的管理費,因為這些投資存在8年至10年的期限,所以現在我還不能拿回錢,除非我愿意承擔巨大的‘割肉損失。”這名投資者說。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46期,摘自2012年3月17日《北京日報》)
辭職信風波席卷美國
“高盛離職高管的臨別回馬槍震動華爾街。”美國《洛杉磯時報》15日說,史密斯對高盛“失去道德羅盤”、“有毒和破壞性的”公司文化的公開譴責,就像“投下了一枚榴彈炮,炸掉了高盛公司”。《華爾街日報》說,因大膽逐利而常遭批評的高盛集團再次被推到灼目的聚光燈下。
俄羅斯《真理報》將史密斯的信件稱作一份對高盛的“嚴厲的控訴書”。史密斯在信中說,“人們談起欺騙客戶時是如此冷酷無情,令我反感。”他表示,曾見過5名董事總經理將客戶稱為“傻瓜”,而公司的大環境是把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大利潤放在首位。“如果你為公司賺夠了錢,又不是持斧殺人犯,你就會升到有實權的位子”,史密斯寫道,“我確信,高盛道德上的敗壞將對其長期生存構成最嚴重的威脅。”
高盛公司迅速發起公關反攻,貶低史密斯在該公司的角色,公司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說,史密斯是該公司3萬多員工當中“接近1.2萬副總裁”之一。備忘錄還說,史密斯的信“沒有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文化,以及高盛絕大多數人對公司、對它代表客戶所做工作的看法”。
俄《真理報》引述《紐約時報》的說法稱,僅到14日下午4時,史密斯的信已被閱讀300萬次,而排名第二的文章閱讀量只有50萬次。英國《衛報》說,史密斯“點燃”了互聯網。“沒有道德,沒有誠信,沒有未來。”英國《每日郵報》如此報道史密斯的辭職,強調史密斯有英國工作背景。南非“商業在線”則突出史密斯“生在南非”,以高調方式從美國最古老、最強大之一的投資銀行辭職。德國《世界報》15日評論稱,“高盛被釘在恥辱柱上。”德國《圖片報》則以“燃燒的告別信——頂級銀行家向高盛算賬”為題解讀道,這是“華爾街的起義”。自金融危機后,華爾街仍不改善形象,因而內部“引發雪崩”。英國《金錢》雜志15日說,去年以來,高盛一直試圖低調,18個月以前,高盛承認誤導投資者,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5.5億美元的罰款。即使現在,聯邦調查局還在盯著高盛。在這種情況下,高盛實在不想讓人們再提起它以前的事。有一種說法稱,奧巴馬一直不愿司法部取消對高盛的調查,是因為可以把高盛作為金融部門出錯的替罪羊,這對總統選舉有用。
美國《赫芬頓郵報》15日歡呼史密斯“展示了正派并不總是可以販賣的”。《達拉斯晨報》以“一個華爾街知情人吐露心事”為題寫道,“我不知道誰是史密斯,從沒聽說過這個人,不知道他在《紐約時報》上的辭職信是否出于酸葡萄心理,但為他的坦誠和勇氣而震撼”。同一天的《舊金山紀事報》刊文支持高盛:是的,史密斯先生,高盛就是全都為了錢。文章說,“我們對史密斯以及那些每年數以千計想去高盛工作的大學生有一些建議:如果你們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人道主義,就不要去高盛工作,那不是它的功能,永遠也不會是。如果你想努力工作賺更多錢改善生活,那就去高盛”。文章稱,“高盛等投資銀行在我們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盛的銀行家可以高高昂起自己的頭”。文章強調,高盛不是在做慈善。
“高盛的告密者也告訴了我們一些關于華盛頓的東西。”美國“公共競選活動基金”執行主任唐納利試圖從高盛事件解讀美國。他在《赫芬頓郵報》上撰文說,“金錢滲透我們的政治體系”。史密斯說他所屬的公司將自己置于客戶之前,我們的政治體系也在以這樣的方式運轉。最近兩次選舉,高盛捐了580萬美元給聯邦候選人。《國家雜志》13日報道說,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每天夜里花幾個小時打電話向捐助人要錢為自己再次選舉做準備,而他下次選舉距今天還有3年。《赫芬頓郵報》呼吁,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像史密斯這樣講真相的人,這將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美國《市場觀察》也提醒:小心美國的“財政部-銀行復合體”。報道稱,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離職后曾發表不同尋常的演講,警告軍工復合體獲得了對政策過大的影響力。文章說,不幸的是,我們現在讓財政部-銀行復合體嵌入了我們的體系。事實上,在高盛、花旗或美國銀行與美國財政部及其他政府機構之間存在一道“旋轉門”,“保爾森和魯賓在華爾街任職后都曾執掌美國財政部”。
“高盛的政治權力太大了”
美國《夏威夷新聞日報》15日評論稱,“沒有高盛,美國會變得更好”,因為華爾街的“吸血烏賊”根本不關心美國的未來。它列出了一長串理由:金融衍生品泡沫威脅將全球金融體系推入混亂,而高盛是金融衍生品的心臟;希臘、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欠下龐大債務,高盛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盛施加影響將美國的機場、高速公路等項目給了外國競標者……
美國《福布斯》說,高盛CEO布蘭科費恩必須走人。對任何公司來說,史密斯的公開信都是一份毀滅性的起訴書,對于銀行而言尤其如此,因為銀行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赫芬頓郵報》則引述一些專家的評論說,高盛名聲越來越壞,但仍是世界金融的看門人。報道引述一名投資者的話說,“當喧囂平息,高盛將依舊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
過去兩天,世界多家媒體都提到美國《滾石》雜志作家泰比2009年對高盛的一個著名描寫:“一只巨大的吸血烏賊”。去年,“占領華爾街”運動抗議者打扮成大烏賊的樣子,在高盛公司紐約總部游行,標語口號是“高盛吸血”。2011年4月,美國參議員列文公布為期兩年的金融危機調查報告時,將高盛描述為“充斥著貪婪、利益沖突、公司犯罪的金融蛇窟”。
俄羅斯“索里特”咨詢公司分析師科拉留克15日對媒體稱,高盛通常被稱為“世界影子政府”,美國及世界組織許多高級領導人都來自這一公司,可以說是一個帝國。
彭博社曾以“高盛的政治權力太大了”為題寫道,別提“達芬奇密碼”了。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陰謀,不妨看一看高盛員工是如何控制世界各地重要經濟職位的。美國財政部、意大利銀行和英格蘭銀行,最近都從世界上最賺錢的投資公司挖取重要的政策決策者。位于紐約的高盛公司是一個充滿頂級人才的賺錢機器。這一點無人懷疑。不過,這么多決策者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這就不正常了。高盛雇員總是被任命為政治高官。這一現象很難忽視。英國《獨立報》去年刊文為“高盛攻克歐洲”憂心忡忡。文章說,隨著歐債危機深入,高盛這只“吸血烏賊”的觸角伸到了歐元區的最高層,報道引述專家的話說,高盛在推動“高盛公司項目”,緊緊擁抱政府,讓創造人、觀念和錢之間的深深交流,這樣一來,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公共利益,哪里是高盛利益。
中國國際投資圈一名知情人士說,金融危機后美國社會對華爾街模式的批判以及華爾街內部的江湖恩怨讓高盛處于“羨慕嫉妒恨”的漩渦之中,但幾篇文章、報告或解密還傷害不了高盛的筋骨。日本學者村田章裕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盛可以說是華爾街的象征,而華爾街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怪物,華爾街的精英掠奪著世界的財富,但已經尾大不掉,美國政府似乎也沒有辦法。英國企業文化研究機構“公司推動”總裁赫斯特說,這些年高盛一直被視為業內成功的表率,歐洲同行紛紛仿效。但許多問題顯示,新生代金融工作者跟前輩們學錯了,正在讓整個金融業走向歧途,甚至毀滅。
抱怨工作,一種全民娛樂?
史密斯公布辭職信之初,多數人為他的道德勇氣和誠實歡呼。法國《費加羅報》說,這是投向世界投行黑幕的第一縷陽光。但稍后來自高盛的消息說,史密斯因為沒有得到晉升而在鬧情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上,有人質疑,為何史密斯能在高盛工作達12年之久?澳大利亞《世紀報》15日的在線調查顯示,認為史密斯應該安靜離開的為11%,認為他“砰然離職”做得對的為86%。
《華盛頓郵報》15日刊文說,史密斯的辭職信刊登于《紐約時報》的評論版,引起了華爾街的沖擊波,給無聊的辦公室職員樹立了一位新英雄。坦率說:誰不想沖進他們老板的辦公室?文章引述一名學者的話說,“抱怨自己的工作,跟觀看棒球一樣,是全民娛樂。”文章稱,有時候,雇員的不滿會變得過于強烈,他們會覺得有創意的告別是獲得一些期待已久的關注和獲得一些權力的唯一辦法,不管有多么稍縱即逝。這種告發式的告別通常會提到以前怎么樣,帶有一絲懷舊的自豪,可能提到以前絕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做某種更偉大的事。
美國《堪薩斯城星報》說,想象不出還有比史密斯在《紐約時報》發辭職信更能表達自己怨氣的方式。不過,文章認為,對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一個員工來說,更聰明的選擇都不是做出破釜沉舟式的舉動。即使抱怨完全屬實,你的名聲和生活受到的損害都可能遠大于你的前任雇主。該報稱,一旦你被視為一個不忠誠的告密者,你的再度就職之路將變得更加艱難。這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這就是勞動力市場的現實。尤其是競爭性的就業市場給了雇主挑選雇員的優勢。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3月17日《環球時報》)
鏈接:
高盛被指“金融吸血鬼”(竇紅梅)
“迪拜泡沫、希臘混亂、歐元危機……誰是這一連串事件的真正操控者?高盛!”近期,不斷有學者、經濟專家拋出“高盛陰謀論”,指責這一全世界歷史最悠久、最有權勢的投資銀行,是真正的“影子帝國”,稱其在每一次經濟大蕭條中對美國之外的國家進行狙擊,“就像在全球整個經濟版圖上的一只餓鷹,不放過任何一個捕捉利潤的機會。”
但所有這些推測,似乎沒有什么佐證。直到3月14日,高盛前執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GregSmith)一篇“我為什么離開高盛”的公開信,直入主題,命中目標。
前高管痛斥高盛道德淪喪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我想我在這里工作了足夠長時間,能夠理解其文化發展軌跡,理解其員工和身份。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破壞性的。”
說這話的是高盛前執行董事史密斯,曾為全球兩大對沖基金、美國五大資產經理以及中東和亞洲的三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權財富基金擔任過咨詢顧問。他的客戶擁有的總資產基礎超過了1萬億美元。
通過《紐約時報》,史密斯把“客戶利益”和“高盛利益”這一難以調和的永恒矛盾擺上了臺面。
“高盛原來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時間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史密斯表示。
“現在,如果你能為高盛賺到足夠的錢,你就能夠得到升職,更具影響力。”而能夠迅速在高盛當上領導的法門之一,就是揮動公司的“斧子”,這是高盛內部的說法,“指的是勸說自己的顧客投資股票或者其他我們自己極力避免購買的產品,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
而對高盛的客戶們具有殺傷力的說法還有,史密斯曝料:高盛明知投資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戶需求,卻依然將它推薦給客戶,“在過去十二個月里,我見過5名主管將他們的客戶稱作‘提線木偶,有時也會在內部郵件中這么說。吸血鬼?不人道?就是這樣。誠信?早就腐爛了。”
史密斯的這封辭職信重創了高盛銀行。僅一天時間,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總裁救場未止股價大跌
史密斯的公開叫板在《紐約時報》第27版亮相的幾個小時之后,高盛就在網站做出了強硬的回應。
“在高盛這種規模的公司,難免會有某些人心存不滿。”高盛現任執行總裁貝蘭克凡和總裁柯恩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反駁稱,史密斯的一己之見并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如何對待客戶的。高盛稱,史密斯的職務是副總裁,而高盛有近12000名副總裁。
高盛在公開信中表示,89%的員工認為高盛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無論在過去、金融危機時期還是現在,高盛對客戶長期利益的承諾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讓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
再度引發市場道德憂慮
史密斯不是第一個批評高盛為自身利益而犧牲客戶利益的人,但他是第一位從高盛內部發難的批評者。
內部人站出來批評高盛“唯利是圖”,一時間成為關注焦點,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西方金融體系道德的批評。
一時間,對于事件真相的各種揣測流傳開來。
華爾街日報表示,獎金收入可能是史密斯與高盛產生摩擦的一個因素。高盛目前已削減大量副總的薪水,減薪主要針對公司派發大量獎金的那些人,史密斯必然受到影響。
有投行人士力挺高盛:“史密斯叫板高盛的背后,不排除籠絡市場投資人的動機,對他來說,只要拿到資金,甚至可以馬上做自己的私募基金。”
也有投資人站在史密斯這一方,“感謝格雷格能說出這些。從2006年開始,我就成為高盛的客戶,但近年來一直想把錢拿回來未果。”一名來自英國伯明翰的投資人在史密斯專欄文章(點擊觀看文章影視作品《黑狐》、《白蛇傳說》)的評論中發言支持他,受到了超過1000名網友的推薦。
“我的資金被配置在權益基金,收益一直落后于市場上同類投資,但高盛一直在賺我的管理費,因為這些投資存在8年至10年的期限,所以現在我還不能拿回錢,除非我愿意承擔巨大的‘割肉損失。”這名投資者說。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46期,摘自2012年3月17日《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