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出現嚴重通貨膨脹
上周在烏有之鄉呱呱視頻做講座,題目是關于通脹預期問題。貧道說了個觀點,認為中國不會出現嚴重、持續的通貨膨脹。今天看到胡星斗先生的一篇文章,說“中國進入了長期的高通脹時期”。理由是中國超發了數十億人民幣,M2超出GDP數倍,因此將出現嚴重通脹。
當然,胡星斗先生引用的中國貨幣總量80萬億的數字沒有出處,是自己想出來的。但是,中國很長一個時期貨幣發行總量遠超過GDP卻是存在的。下面是這20年中國貨幣供應量與GDP關系(年鑒沒有1990年數字):
//////貨幣供應///GDP///////貨比G
1990:15293// 18668///// 0.819
1992:25402// 26924///// 0.933
1994:46924// 48198///// 0.974
1996:76095// 71177//// 1.069
1998:104499/ 84402/// 1.238
2000:134610/ 99215/// 1.357
2005:298756/ 183217/ 1.631
2008:475167/ 300670/ 1.580
2009:606000/ 335353/ 1.807
以上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確實在九十年代初進入了一個貨幣發行量增長比經濟總量增長要快的情況。
如果嚴格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貨幣超量供應必然引起通貨膨脹。道理也很簡單,貨幣多了,貨物(包括服務)少了,每單位貨物的價格就高了。反之也是如此,貨幣發行少了,貨物多了,單位貨物的價格就要降低。于是,關于通脹的經濟邏輯很嚴密。
但是我們會發現,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這些年都出現了奇怪現象,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理論無法描述現在的情況。
1996-2005年,中國GDP增長257.4%,年均增長11.1%,但貨幣發行量增長392.6%,年均增長16.4%,速度幾乎比前者高出50%!貨幣發行量從站GDP的106.9%提高到163.1%。
但是,這幾年的CPI卻一點沒上漲,很多年份甚至是負數。一般認為,CPI高于4%是通脹,低于2%是通縮。下面是這個時期的CPI:
1997:2.8
1998:-0.8
1999:-1.4
2000:0.4
2001:0.7
2002:-0.8
2003:1.2
2004:3.9
2005:1.8
也就是說,這8年出現了明顯而嚴重的通縮情況,或者說總體上是通縮狀態。
這種情況現有西方經濟學是不能解釋的,而且他們確實也沒有解釋。
不僅中國情況如此,西方也是這樣情況。自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進入一個“金融創新”的高潮期,貨幣發行,尤其是各種金融衍生品的發行急劇膨脹。但是,美國自80年代中期以來,CPI基本在2-4%之間徘徊,從來沒出現通脹情況。
從這個情況看,胡星斗先生咬牙切此的話基本是空話。因為2005年到2009年4年的貨幣發行量年均增長19.3%,是高了點,但無非比2000-2005年的17.3%高9.8%,并沒本質變化。貧道納悶的是,這些專家這十幾年不就此問題說什么,今天倒是能搬出教科書來教訓大家了。
貧道不是學經濟的,經濟學的書讀過,但也是只了解個大概就心滿意足了。因此說這些問題時,經濟學名詞用的很不順。這大概是一些網友說貧道是“山寨學者”的道理。不過,經濟學本身就無所謂科學,經濟學本身就是經驗理論,貧道好在多吃很多年飯,因此想對此繼續解釋解釋。
貨幣發行量增長比實體經濟增長快,也就是貨幣超量發行了,每單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就會趨高。比如一個社會每年生產100噸糧食,每年賣一次(不做多次流通),1噸糧食1000元,因此10萬元貨幣就夠了。第二年生產110噸糧食,如果增發1萬元貨幣,總量11萬元,照樣1噸糧食1000元。如果發行了2萬元貨幣,那么12萬元錢去買110噸糧食,就可能使糧食價格上漲到1100元1噸。理論上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卻難以描述真實情況。
比如,銀行超發了1萬元貨幣,但是這1萬元貨幣恰好沒去買糧食。市場上買糧食的貨幣依然是11萬元,那么糧價就不會漲了。有人會說這1萬元如果存銀行里了,那依然會對糧食形成購買壓力,因此糧價還會漲。可是假如這1萬元既沒去買糧食,也沒存銀行形成潛在購買力,而是去到不打算出來的地方了,會怎么樣了呢?就不會造成糧食漲價。那么這1萬元去哪里就不會出來了呢?有個地方。比如今年流行用現金作籌碼打麻將,籌碼總值恰好1萬元,那么這1萬元就成了賭場的籌碼,不會再進糧食市場了。除了取消賭場。
股票、期貨、匯市就是近似賭場那樣以錢生錢的生意。這里面不存在通脹,錢進來的越多,賭場越興旺。西方自八十年代以來,賭場生意都好得很。1900年到1985年,道瓊斯指數年均增長3-4%,1985年到2007年,年均增長14%。從19世紀到20世紀80年代,股票紅利及現值始終圍繞實體經濟上下擺動,80年代以后一飛沖天,是實體經濟的十幾倍。外匯交易額與世界進出口額相比,外匯交易額一直是進出口額的兩三倍,到90年接近30倍,2000年接近70倍,2004年接近100倍。期貨,尤其是金融期貨更是紅火,交易量從此前每年增加幾個頂多十幾個點,一下子變成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到現在,世界每100美元的交易中,1-2元是實體經濟,也就是物質生產和服務的交易,剩下的都是玩以錢生錢的生意的交易。就算金融交易換手快,但這么大倍數的交易總是需要不少錢的。
賭博還有一個重要特性——進去了就出不來,賭癮和賭癮差不多少的。
中國自九十年代開辟了股票和期貨市場,自然需要大量貨幣。到現在,中國大約每天產生1000億人民幣的GDP,2500億人民幣的股票交易,3400億人民幣的期貨交易,加上外匯和炒房為目的的樓市,恐怕比實體經濟要大個7、8倍的。
因此,雖然中國貨幣超量發行了,但是有個黑洞可以吸收人民幣。這就是為什么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雖然貨幣發行量年年大幅超出GDP增長,但是并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任何壓力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虛擬經濟,或者叫賭博經濟時期的貨幣與物價之間必須考慮的關系。
其實反過來也應該這樣考慮,根本不需要學過什么經濟學。比如,貨幣發多了,但物價沒有漲。原因是什么?一定是超發的貨幣沒有對購買形成壓力。下面的問題就只有這些貨幣去哪里了。一找,就在賭場上找到了。
有人會覺得這里有漏洞,比如,九十年代初深圳上海股票就開張了,而且玩兒的已經很火,但是,九十年代初和中期的物價指數也是暴漲,甚至達到兩位數。那怎么解釋呢?
遇見這樣情況,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說法是不是周延,是不是還有別的可能性。仔細一觀察就會發現,凡是物價上漲,或者高通脹,一定伴隨著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大幅增加。也就是說,通脹的前提是普通群眾,或者較大群體的收入增長很快。我們繼續打比方。
本來,年產100噸糧食的這個社會有1000個人,每人一年收入100元,吃100公斤糧食。第二年生產110噸糧食,發行12萬元貨幣,平均分給了這1000人。這時,每個人都用這120元錢去買其實只能供給他110斤的糧食,糧價就只能漲成1.1元左右1公斤。這時就有了通脹。
但是,假如這12萬元錢里,超發的1萬元給了其中100個人,這些人每人實際得到210元,其余的人每人得到110元。那么是什么結果呢?假如這100個人每人吃210公斤糧食,情況與前面一樣。但是,這些人不可能因為有錢了就吃撐死,頂多吃120公斤糧食。這時,市場糧食總需求就只有120公斤*100 +110公斤*900=111噸糧食,于是糧食價格就沒有上漲壓力或者很小。
如果糧食新增10噸,貨幣發行2萬元。但是其中900人每人只得到5元,其余都被100人得到了。也就是100人得到15500元,900人得到4500元,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這100人依然“只能吃得下”120公斤,其余900人“只能吃得起”105公斤,于是糧食總需求就是120公斤*100+105公斤*900=106.5噸,但糧食供應量是110噸,于是糧價就趨于下降了。也就是出現通縮。
八十年代后期的物價上漲,九十年代中期的物價上漲,前者與農民收入大幅增長有關,后者與九十年代初期城鎮工資大幅增長有關。1997年以及以后的通縮,與九十年代后期五六千萬城鎮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下崗,以及農民收入增長突然放慢有關。
于是,關于貨幣與價格的關系就添了一個因素,就是收入分配情況與物價是高相關的。超發的貨幣如果平均分了,一定通脹。如果少數人拿走了,不一定通脹,甚至會通縮。
這樣看,只有中國出現兩種情況下才可能出現所謂“長期高通脹”。一個是十二五期間關閉了上交所和深交所,關閉了各種期貨市場。一個是確實實現了普通勞動者大幅增加收入。八十年代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主要因素是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每年增長兩位數。九十年代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當時主體是國有和集體單位,一個文件就漲了工資。現在,大幅和持續抬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已經收到國際市場約束,還有WTO。大幅提高市民收入,除了國企和行政事業單位,剩下那大部分根本沒有著力點。
因此,物價靠什么漲呢?貧道看不出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