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關于人民幣匯率有以下幾種觀點:
1. 中國政府操縱匯率,匯率嚴重低估,導致美國國內失業,導致全球經濟失衡。持這種觀點的包括美國政府、國會、IMF等國際機構、Krugman等經濟學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其論據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中國的一攬子商品的相對價格提高了,中國吸引了大量FDI,中國對美國及全世界有大量貿易剩余,中國有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
2. 中國政府沒有操縱匯率。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中國政府及央行經濟學家。其論據是:中國的匯率政策穩定而有彈性,中國不尋求貿易剩余,美國的貿易逆差與中國的匯率政策無關,美國的失業是結構性的,人民幣升值不能解決美國失業問題。所以,中國政府的匯率政策是,在時機恰當的時候小幅度使人民幣升值,不僅在匯率問題上做出積極姿態,而且為其他政治問題增加籌碼。
3. 在國內,左派認為依附性政策既使美國掠奪中國人民的勞動果實,又使中國承受資產縮水的風險,所以中國應在匯率問題上打一場貨幣戰爭。右派認為中央集權的匯率政策導致了外匯儲備貶值的風險,所以應該把外匯儲備平均分配,依靠個人選擇來使匯率恢復均衡,并決定持有外匯的最優數量。
什么是操縱匯率的標準?Krugman認為,長期存在大量貿易剩余就是操縱匯率,同時中國政府對外匯流入和流出的剛性限制也證明他們在操縱匯率。中國政府認為,適時適度地調整匯率就表明沒有操縱匯率;美國也在通過調息使美元貶值,只是手段不同罷了。但是這個標準遠沒有進入美國人的想象: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幅度太小、速度太慢,而美國失業問題沒有任何起色;并且,如果中國政府沒有操縱匯率,他們又怎么有能力調整匯率?
美國既不是想要中國實行固定匯率,也不是想要中國實行浮動匯率,而只是想要為金融資本爭取利益。
1. 經濟學家普遍假設匯率應自然地趨于均衡水平,以使貿易自動平衡,分工只反映生產率差異。但是,這一假設成立的前提是存在一個輔助性的、有效的金融市場,使貨幣交易準確反映國際商品需求變動。當世界資本主義(周期性地)進入金融資本主義階段,當金融市場不是輔助、而是主宰實體經濟,當金融資本不是消除、而是創造出風險來追逐利益,這時,任何貿易平衡只能是偶然的、而絕不是自然的。除非,金融資本對這塊熱土已經喪失了興趣。調整匯率的確能夠使貿易平衡,但受益的是金融資本,犧牲的是實體經濟。
2.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出口為一國創造GDP,而為另一國減少GDP。讓我們來看看中美兩國各自統計的雙邊貿易數據的巨大差異吧。這一差異在2002達到了79%,此后逐年下降,但到了2008年仍高達34%。差異從何而來?中美兩國商務部的調查認為,美國將轉口貿易加到中國名下可以解釋52%的差異,其他48%的差異是由于在兩國的直接貿易中,中國的出口商向中國海關報告的出口額遠小于美國的進口商向美國海關報告的進口額。這意味著,2002年有266億美元,2005年有391億美元,2008年有415億美元是在美國人收到商品的一剎那增值的!
如果中國的增長依賴于出口,恐怕美國的增長依賴于中國的出口!
單位:百萬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國報告向美國出口 69946 92467 124942 162891 203448 232677 252384
美國報告從中國進口 125399 152811 197204 244293 288718 322329 338843
美國多報 55453 60344 72262 81402 85270 89652 86459
3. 經濟學家普遍以為中國的出口以堅實的商品換來堅實的美元,由于資本賬戶受到管制,金融資本很難從人民幣匯率中獲益。但是,金融資本是熱愛這片熱土的,各種資產市場存在著大量獲利機會。金融資本可以在出口貿易中與國內生產商達成協議,用多支付的美元在銀行換取人民幣。以此,看似堅實的出口其實包含了一部分流入中國的金融資本。這些資本在股市、房地產市場泡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同樣想在人民幣升值中獲益。所以,中國很少受到國際金融資本的影響,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基本情況與90年代中期的東南亞一樣,只是經受危機打擊之后的金融資本更有耐心了。
一旦人民幣大幅升值或是實行了浮動匯率,金融資本必然找尋時機逃離中國,其征兆很可能是進口貿易的異常變化,其結果很可能是國內資產市場泡沫的破裂。
所以,中國政府在匯率政策上時常做做姿態未嘗不可,但一定養虎為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