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主張維護中印關系穩定,積極推進中印經貿發展,但正當國際經濟形勢陰晴不定之際,國內外投資者和外經貿企業,你們認清了這個市場的真實穩定性和潛力了嗎?致力于探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而推崇印度者,你們看全了這個國家經濟模式的真實業績和前景了嗎?
2012年6月11日,“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 ,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編者注)警告將把印度評級進一步下調到垃圾級,使之淪為老金磚四國中第一個喪失投資級信用評級的國家。從《紐約時報》、德國《經濟周刊》到加拿大《環球郵報》,西方主流媒體紛紛批評印度經濟和社會問題,就連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發表了以《再見,不可思議的印度》為題的文章唱空印度。1990年代后期以來,西方輿論就開始炒熱中印比較話題,聲稱由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驅動而不是外需拉動,由于印度服務業比重較大的經濟結構優于中國制造業比重大的經濟結構,印度可持續發展能力遠超中國;較為年輕的人口結構更將令印度如虎添翼,加快超越日益面臨“人口紅利”枯竭壓力的中國;“印度龜終將超越中國兔”……前兩年有的西方大國官方報告甚至已將印度列為世界第三超級大國。
而如今,唱空印度的直接原因是印度從2011年下半年起已陷入經濟危機:經濟增長率急轉直下,盧比匯率連創新低,2012年6月25日盤中出現57.92盧比兌1美元的歷史新低,過去12個月里對美元貶值近30%,僅從2012年3月末至5月末對美元就貶值10%以上,資本外逃大潮涌起,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此情此景讓關于“印度是所有大國中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的言論成了笑柄。當此之時,重新審視此前10余年流行的關于印度經濟發展成就和增長潛力的神話,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印度經濟危機的根源,更準確地評估當下整個新興市場經濟的走勢。
印度經濟增長模式優于中國增長模式?
這個神話流傳廣泛,根深蒂固,以至于“標準普爾”向印度發出警告后,印度議員撒羅爾當天就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撰文,再度重申這個觀點,并聲稱中國經濟對外部沖擊更為敏感。
其實,中國經濟并不像有人所說的那么依賴出口拉動。2000~2011年間,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4年達到兩位數,在2001、2009、2011年甚至是負數。(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2012》)
同時,正是由于制造業和出口太弱,才使得印度不僅宏觀經濟穩定性較差,而且在面臨危機沖擊而意欲“保增長”時備受掣肘。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明顯降溫,“保增長”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主題。印度、越南、中國等熱門新興市場相繼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羅塞夫政府就任以來,至今已經連續7次降低基準利率。然而,由于不同國家“保增長”和“抑通脹”等其他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程度相差懸殊,在保增長時的政策選擇空間相應差距甚大,進而將導致熱門新興市場之間經濟發展形勢分化,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差異就是如此。
中國存在持續的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資本流入也以波動性較低的實體經濟部門直接投資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當宏觀經濟急轉直下時,如果國際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下跌,中國國內以人民幣計價的這些產品價格也相應趨向下跌,通貨膨脹壓力趨向減輕。此時央行若選擇放松貨幣政策,無需過多擔心輸入型通脹壓力大規模卷土重來。
印度則不然,該國央行不得不直面“保增長”與“抑通脹”之間的激烈沖突。獨立以來印度貿易赤字和經常項目收支赤字持續了數十年。更糟糕的是,為了避免陷入災難深重的國際收支危機,進而引爆全面的貨幣金融危機,印度不得不選擇維持高利率、高準備率,甚至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以吸引組合投資流入,而顧不得此舉將對實體經濟部門產生何等慘重的殺傷力。反正國際收支危機迫在眉睫,實體經濟部門危機則通常沒那么火燒眉毛。近年來印度之所以經歷了獨立以來最長加息周期,僅2010~2011財年就加息13次之多,原因就在于此。而超級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必然導致實體經濟部門進一步減速,盧比匯率更加疲軟,由此導致的資本外逃又給這一切火上澆油。正是基于上述機制,盧比匯率在大量資本流入支撐下走強數年,2011年急轉直下,兌美元匯率經歷了大幅貶值。
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均進一步損害了印度所謂“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的成色和后勁。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已經連續多年是印度的三倍左右,但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億萬富豪人數直到2009年才超過印度,2009年億萬富豪群體資產總值仍少于印度,中國首富資產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僅此一點,足見印度收入分配失衡何其嚴重。
正因為收入分配嚴重不均,在號稱“印度大放光芒”的21世紀初,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不增反減,由1997~1998年度的174公斤減少到2003~2004年度的151公斤,為二戰以來最低水平。2006年,印度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0%,比世界平均水平(14%)高近一半;嬰兒死亡率57.4‰,而世界平均水平為49.5‰。越南、尼日利亞等國雖然貧困人口比重高于印度,但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低于印度,嬰兒死亡率、出生時預期壽命等指標也往往好于印度,這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方面的嚴重缺陷。而且,從1990~1992年間到2004~2006年間兩個時間段,中國、越南、老撾三國營養不良發生率均大幅下降,中國從15%降到10%,越南從28%降到13%,老撾從27%降到19%,印度則僅僅從24%降到2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人類發展報告》)
即使在印度大資產階級內部,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的程度及其潛藏危機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深重憂慮。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斥資10億美元在孟買地價昂貴的阿爾塔芒特路為自己建造173米高、27層的私宅“安蒂拉”大廈,成為全球最昂貴私宅。對如此奢靡炫富作風,連另外一些印度富豪也頗有非議。2011年5月21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印度老牌民族資本龍頭企業塔塔集團董事長、同樣居住孟買的拉坦•塔塔(Ratan Tata)專訪,塔塔批評穆克什•安巴尼此舉:“我不懂為何有人這么做,革命就是這樣造成的”;“能住在豪宅的人,應關心身旁的人,反問自己,是否能做點不一樣的事來幫助他人,假如他做不到,那真的很悲哀”;并針對印度貧富差距表示:“印度現在需要有人來分配部分財富,并尋找方法來減輕他人困境。”
印度“人口紅利”的真相
其實,在主要人口和經濟大國、主要新興市場中,印度之所以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這很大程度上并非印度人口結構優化的表現,而是印度社會醫療保健水平較低、人民健康程度較差的結果。2006年,論出生時預期壽命,世界平均水平為68.2歲,中國為72歲,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斯里蘭卡分別為70.8歲、70.2歲、71.4歲、68.2歲、75歲,而印度只有64.5歲。(世界銀行數據庫,轉引自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9》)許多人把這么個結果稱為“印度人口紅利”,是十足的誤讀。
基礎教育極端落后的缺陷更令印度所謂“人口紅利”只能是鏡花水月。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7/2008年度《人文發展報告》,1995~2005年間印度成人識字率僅61%,剛剛達到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尚未達到中國1964年的水平,在“金磚四國”中比另外三國都低20個百分點以上,比中國低近30個百分點。同時,印度基礎教育質量低下,入學率賬面數據提高與實際教育成果完全是兩碼事。印度2012年度《基礎教育公開報告》(Public Report on Basic Education Revisited)顯示,在印度北部說印地語的地區,一些兒童在接受3年學校教育后仍不具備閱讀能力,在報名入學的小學生中,只有66%上課,教學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動大腦的死記硬背。有鑒于此,我們更不能對印度基礎教育成果改善給予過高期望。2011年中國財政教育支出16116.1億元,占GDP的3.4%;這篇文章聲稱印度政府教育支出已占GDP的6%以上,但基礎教育極端落后而少數精英高等教育發達,只能進一步固化這個社會的兩極分化和階層鴻溝。而且,印度政府的教育支出中浪費極端嚴重,表現之一就是該國教師的普遍曠工之風。1990年代,印度教師缺勤率高達48%;10年過去了,印度該項比例依舊居高不下,各地公立小學平均每天有24.5%的教師曠工。
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2012年2月21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印度本年度工資預計將上漲12%,連續10年位居亞洲國家之首。怡安翰威特認為,這說明印度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有能力抵擋世界經濟下行的逆風;有些人更聲稱這表明印度個人收入增長強勁,有助于鞏固印度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的根基。其實,這恰恰暴露了印度的缺陷而并非優點。因為那些國際調查機構調查的工資增長情況僅限于現代產業部門就業者,甚至僅限于西方化跨國公司就業者,而無論前者還是后者,在印度勞動者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不可同日而語。在整個教育情況糟糕的情況下,一個小小現代產業部門從業者工資高增長,并不表明印度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而是表明印度適合現代產業部門需求的合格勞動力太少,以至于其薪酬增長大大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既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
印度是中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之一,也是中國許多投資者躍躍欲試的地方。筆者主張維護中印關系穩定,積極推進中印經貿發展,但正當國際經濟形勢陰晴不定之際,國內外投資者和外經貿企業,你們認清了這個市場的真實穩定性和潛力了嗎?致力于探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而推崇印度者,你們看全了這個國家經濟模式的真實業績和前景了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