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國內面市的《孤獨相伴——戈爾巴喬夫回憶錄》中文版,2012年底就已在俄羅斯出版。中方出版社稱這是一本沒有刪節的回憶錄。
在這本耗時五年創作的回憶錄中,戈爾巴喬夫用平實的文字講述了自己由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詳盡歷程,他自稱,“獻給對賴莎的思念”是本書的創作動力和初衷。而更重要的是,戈爾巴喬夫在書中對一生各個階段的工作事無巨細一一道來,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好惡評價也并不遮掩,對于蘇聯史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更吸引人的恐怕是對蘇聯如何解體、為何解體和戈爾巴喬夫本人起到何種作用的有趣探究。
“被扼殺”的改革
蘇聯解體二十多年后,評論界普遍認為,僵化的制度是蘇聯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具體來說,是斯大林長期執政中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和社會主義體制問題。而斯大林之后,蘇聯經歷了赫魯曉夫的“解凍”、勃列日涅夫的“停滯”等階段,問題長期積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已形成阻礙機制,改革阻力越來越大,積重難返。俄羅斯學者認為:“阻礙機制是僵化的經濟形式、陳腐的政治組織體制、無效的領導方法和管理杠桿的總和,它阻礙著已成熟的矛盾的解決。”最終導致蘇聯土崩瓦解。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赫魯曉夫是蘇聯改革第一人,其經驗在改革年代里值得重視,正是他在摧毀極權政體方面走出了第一步,將蘇聯社會稍稍引向了民主方向。但他同時認識到,赫魯曉夫在歷史上扮演著充滿矛盾的角色,這是由于一方面他具有膽略、勇氣、決心以及逆流而上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他無法擺脫舊制度束縛,對極權主義并無深刻認識,不能且不愿解釋這個現象背后真正的原因。
而勃列日涅夫當政的停滯時期根本無法應對當時已始具規模的新文明時代發展的挑戰,勃列日涅夫主義是對赫魯曉夫改革努力的保守反應。“我們在歷史層面上錯失了時機,遭受了失敗”,蘇聯陷入深刻的社會危機。
在戈爾巴喬夫筆下,當時的蘇聯制度幾乎沒有給創新留下空間:計劃由上面下達、資金依靠劃撥、企業缺乏自主權等。由此他推動了以公開性、民主和自治為三大支柱的一系列改革,意圖力挽狂瀾,以大刀闊斧的改革換蘇聯新生。
本書的第三部分,戈爾巴喬夫用來集中論述了自己當年推動的改革。其主旨是要克服極權主義并向自由民主邁進,他對改革的歷史正確性深信不疑,同時也承認自己犯了許多錯誤:本應該更早、更快和更強硬地做很多事情,改革低估了國家陷入財政和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應當更早和更強有力地開始實施社會導向的、基于市場的經濟體系等。
他痛惜地寫道,改革破滅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扼殺了。改革戰略被旨在摧毀蘇聯政府、經濟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戰略所取代。“這是在瞬間發生的變故,讓國家發展倒退至少十年。”
自我批評與揭批他人
在自我批評和反思的同時,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把大量篇幅用來揭批當年的“政變者”(葉利欽)和其背后民主“導師”(美國)。無疑,時隔二十多年,這位蘇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總統曾被背叛的心結并未解開。
“1991年,改革和整個蘇聯淪為兩大陰謀的犧牲品:8月的政變和12月的別洛韋日密謀。”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政變,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軟禁了當時正在克里米亞度假的戈爾巴喬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1991年12月,俄羅斯、烏克蘭總統和白俄羅斯議會主席在明斯克以西400多公里處的別洛韋日密林中簽署了《別洛韋日協議》,宣告三國退出蘇聯,成立獨聯體。從此蘇聯名存實亡。
戈爾巴喬夫在書中透露,美國情報界的高級官員和國防部長要求美國總統轉而投注葉利欽,因為葉利欽的政治計劃是肢解和終結蘇聯,這比戈爾巴喬夫的改良計劃更為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黯然離開政壇后,戈爾巴喬夫退而不休,經歷了葉利欽時代的封鎖和重回政壇嘗試的失敗,如今這位前總統保持了很高的媒體曝光率,在俄西對壘、烏克蘭危機等焦點問題上踴躍發言,民主、美國、陰謀等詞匯依舊時常使用。但本報記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多次與戈爾巴喬夫基金會聯系專訪,對方卻一直以忙為理由含糊其辭,遲遲不給答復,或許心有疑慮,或許對一些過往不愿多談。畢竟,二十多年已過,世界已是天翻地覆,往昔那個超級大國終將淡出記憶。
相關閱讀: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
戈爾巴喬夫在這本最新回憶錄中,曝光權力角逐真相,揭秘蘇聯解體全過程,破解歷史謎團,披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在蘇聯解體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再次對新思維、公開化、戈式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等政治事件進行了思考。
書中,戈爾巴喬夫詳細敘述了他與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葉利欽等風云人物之間的交往和恩怨。作者對一生的總結性回顧以及大量首次曝光的珍貴圖片,使本書成為研究蘇聯政治較可靠的一手資料。
維爾紐斯事件
進入1991年,國家沒有得到預算的批準。俄羅斯行政當局阻止了預算的通過。制造業的下降速度加快了(與1990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新成立的蘇聯政府也犯了錯誤。蘇聯企業進行的零售價格改革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被中央政府將財政杠桿交給加盟共和國的做法所抵消。由于不平衡的工資上漲,加盟共和國的通貨膨脹迅速加劇。不過,當時蘇聯層面的貨幣和財政改革并沒有采取“休克療法”,并沒有取消對于大部分民眾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左右翼激進派繼續爭權奪利。
1月12日夜里發生在維爾紐斯的事件,對于國家的政治和情感都是極大的考驗。軍隊拒不執行蘇聯總統下達的命令,而是聽從了據稱是駐地指揮官的命令,攻占了由支持獨立的民眾守衛的電視臺。而蘇聯總統的命令是要用政治方式而非武力來解決立陶宛首都日益加劇的沖突。十四人死亡,更多的人受傷。這個令人極為遺憾的悲劇性流血事件被用于純粹的政治目的。很難讓人擺脫這樣的想法:有人非常想讓蘇聯總統對這次流血事件負責。我竭力避免危機的升級,拒絕對立陶宛實行總統直管,因為我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我重申不能允許有人不經憲法程序,而是使用武力或通過軍方“未經授權”的行動去奪權。
與此同時,葉利欽立即飛到塔林,與波羅的海國家的領導人會面,在發給聯合國的一份通報中將維爾紐斯事件稱為“蘇聯對立陶宛的侵略”。在號召駐扎在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人保持克制的時候,葉利欽發表了體現其固有的挑釁風格的宣言,稱“很顯然已經不可能在沒有俄羅斯軍隊的情況下捍衛主權”。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我強烈譴責這個前所未有的、意義深遠的宣言,這實際上是提出分裂軍隊的威脅。
在莫斯科和其他幾個城市,激進反對派組織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示威游行,要求蘇聯總統辭職,指責蘇聯總統制造了維爾紐斯悲劇。民主俄羅斯運動領導人直接導演了這場反戈爾巴喬夫的運動。1991年2月,葉利欽在電視上直接對戈爾巴喬夫宣戰:“我斷絕與總統本人及其政策的一切聯系,要求他立即辭職。”隨著3月17日蘇聯公投日期的臨近,葉利欽領導的反對派勢力急劇提高了反戈爾巴喬夫和反蘇的調門。3月初,民主俄羅斯運動支持的政治罷工再次在庫茲巴斯礦山和其他地區發生,要求蘇聯政府下臺。整個國家的經濟,特別是鋼鐵工業和農業再一次遭受重大損害。五個煉焦爐組和二十座高爐在1991年的最初幾個月被關閉。
規模浩大的反戈爾巴喬夫抗議集會在莫斯科市中心的馬涅什廣場舉行。類似的示威游行在俄羅斯城市舉行,號召公民們在公投中反對保留蘇聯和改革蘇聯。當時的很多媒體都掌握在反對派手中,沒日沒夜地播出蘇聯歷史上最為困難和悲劇性的事件。
傳單、招貼畫和電臺廣播都在不停地號召人們不要去參加公投,或者是投反對票。葉利欽授意的反對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口號標語更是到處散發。但是,由反對派挑唆的礦工大罷工并沒有達到其組織者所期望的目標,反對派未能破壞公投,也未能爭取到超過半數的反對保留蘇聯的票數。絕大多數的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民眾參加了公投,號召保留和改革蘇聯。
這個成功是在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面臨國家崩潰的威脅的條件下取得的。利用這個成功,我邀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領導人一起召開一次參加人數受限的秘密會議,以起草一項落實專門的建設性行動計劃的方案。
會議是在我的提議下召開的,于4月下旬舉行,被稱為新奧加廖沃9+1會議。葉利欽也參加了會議,他那個時候希望為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創造有利的條件。在新奧加廖沃這個總統郊外住宅,我們通過了一項聯合聲明,決定立刻采取措施來穩定國內形勢和克服危機。我們明確聲明:主要的穩定方法就是盡快簽署新《聯盟條約》。
新奧加廖沃達成的協議起到了抵擋攻擊總書記行動的作用,當時黨內的官僚集團正在籌劃此事。他們在表面上接受黨的二十八大做出的決定,同時并沒有放棄從黨的領導層中驅逐戈爾巴喬夫和所有改革派的計劃。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將在4月中央全會上展開。以籌備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五十周年為掩飾,來自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明斯克、布列斯特、刻赤、摩爾曼斯克、新西伯利亞、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和圖拉的市委第一書記和第二書記在斯摩棱斯克開會,達成了撤銷戈爾巴喬夫總書記職務的協議。在確定了這些目標之后,俄羅斯共產黨再一次策劃了召開緊急黨代表大會的主張。
作為回應,我宣布將辭去總書記職務,以騰出空間來。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我會采取這個行動。有超過七十名中央委員剛剛準備好了一份聲明,宣布支持總書記和要求召開緊急黨代表大會。經過三個小時的辯論,政治局要求我從討論議程中撤掉關于我辭職的請求。
新奧加廖沃協議的達成有助于帕夫洛夫領導的政府與加盟共和國領導人一道起草一個綜合性的反危機方案。波羅的海的加盟共和國也表示要非正式地參與方案的落實。6月5日,我批準了這個方案。這個名為“關于蘇聯內閣與主權共和國政府將擺脫國家經濟危機作為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部分的聯合行動方案”得到公布。下一個月,這個反危機方案已經在貫徹落實之中。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與聯邦共和國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將作為經過改革的蘇聯的一部分。這個宣言被采納一年之后,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選舉于1991年6月12日舉行。葉利欽獲得了較大幅度領先的多數選票:有百分之四十擁有選舉權的俄羅斯聯邦公民投了他的票。蘇共支持的候選人在所有的主要城市全軍覆沒,而城市是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方。這是伊凡•波洛茲科夫的俄羅斯共產黨和每一個負責指導工作的政治局委員的失敗。
但這里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問題:有關“退出蘇聯”,更不用說解散蘇聯的問題并沒有在投票支持葉利欽的絕大多數人那里聽到過。我不記得在總統候選人本人的競選計劃或演講中聽到過這樣的口號。既然人民合法地選舉葉利欽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我感到有必要承認他的當選,與他就簽署新的《聯盟條約》的程序問題達成協議。我們最終同意了新條約的文本,將8月20日定為條約的簽署日期。
葉利欽的目標與美國領導層的目標正相符
談到這個問題會令我們的一些民主“教師”和“導師”感到不舒服,但我不能回避另一個涉及面更大的問題——西方對于我國改革的爭議問題。
我們國家和改革的命運當然首先并主要是在蘇聯國內決定,首先并主要取決于我國社會和經濟所處的條件以及各種國內政治勢力的平衡——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是,蘇聯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國際形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與鄰國和大國的關系以及我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方面都是如此。改革滿足了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緊迫變革需要,肯定會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關注。這就是世界各國密切注視由改革開啟的社會政治進程的原因。起初,西方認為改革只不過是另一場宣傳運動而已,美國確實也持有這種看法。
1987年10月,美國專家開始發現對戈爾巴喬夫領導層最突出和最可恥的反對者是葉利欽。1989年9月,葉利欽出訪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將軍在他的白宮辦公室接見了他。好像是出于巧合,喬治•布什進來小坐了十五分鐘,而葉利欽沒有給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不過,根據后來面世的出版物,美國情報界的高級官員和國防部長迪克•切尼本人,都開始堅持要美國總統收回將“單一的”賭注下在戈爾巴喬夫身上的做法,轉而支持葉利欽。他們認為葉利欽的政治計劃比戈爾巴喬夫的政治立場更加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葉利欽的政治計劃是肢解和終結蘇聯,在俄羅斯實行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而戈爾巴喬夫尋求“放松”國家社會主義和向市場經濟過渡,雖然這是一種“監管之下”的市場經濟。(R.M.蓋茨:《陰影之下》)
“中央情報局是葉利欽的另一個支持者,但不是通過大量語言,而是通過一系列評估來表示支持。其評估報告突出了葉利欽在俄羅斯國內外廣受歡迎的情況,以及他的改革方案和對待國內其他民族的方式。”蓋茨這樣寫道。
根據后蘇聯時期公布于眾的一些美國“專家”的說法,情報機構拼命“推銷”葉利欽,以至于斯考克羅夫特將軍甚至在談論“中央情報局內的葉利欽粉絲俱樂部”。
美國政府內最為保守的官員和他們在布什內圈的代表人物,最終連美國總統本人都把賭注壓在葉利欽身上。葉利欽的目標——肢解和終結蘇聯——與美國領導層的目標正相符。很顯然,美國人已經認定葉利欽領導下的更加羸弱的俄羅斯,比戈爾巴喬夫竭力實現復興的蘇聯更加符合美國利益。而且,這種認定的前提顯然是出自美國的傳統戰略邏輯:“勝利或失敗”。美國國防工業、情報界和石油壟斷公司的代理人能在塑造美國對蘇態度和對葉利欽態度的過程中發揮如此積極的作用,這絕非出于巧合,而且其目的就是要摧毀蘇聯。
我認為那種將冷戰結束解釋為美國和西方對蘇聯和東方的勝利的說法,同樣來自這伙人。但是,難道這樣純粹實用主義的評估(受到這些集團和人物的利益支配)是唯一可能的、最為理性的和真正高瞻遠矚的評估嗎?同時這個評估又是來自冷戰結束后處于新世界的美國領導層的見解嗎?蘇聯解體后的這些年表明,美國一旦認為自己是冷戰的唯一勝利者,就開始在國際場合以“贏者通吃”的可疑原則行事。但這個態度對美國加強其世界地位并無裨益。正相反,反美情緒在幾乎所有地方都變得日益強烈,直到掀起的恐怖主義浪潮正面沖擊美國的心臟地帶。2001年史無前例的“9•11”恐怖襲擊觸發了全世界對美國表示同情和支持的潮流。但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違反了國際準則,而且完全無視聯合國的存在,這無助于美國加強領導地位的努力,甚至連美國的一些盟國也不支持其做法。同時,葉利欽時期的美國對俄政策也無助于美國聲望的提高。
在葉利欽擔任總統期間,美國領導人似乎根本沒有看到葉利欽炮轟立法機關的行為、引起公憤的“休克療法”、強制實行的私有化或掠奪性寡頭制度的缺陷。總體而言,西方鼓勵葉利欽采取激進——自由主義的進程,但不重視俄羅斯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聲望。盡管莫斯科提出了抗議,但轟炸貝爾格萊德又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他們對俄羅斯總統的古怪舉止暗中竊笑,卻故作親切地拍著他的后背,歡呼他是“真正的俄羅斯民主人士”。這種對俄羅斯缺乏誠意的做法,無助于提高俄羅斯公眾對西方民主制度的尊重和信任程度。所以,葉利欽時期反美情緒在俄羅斯明顯加強,完全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