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報道,美國在國慶日這天廣泛推廣“國產”概念,但似乎效果并不是那么明顯。
精明買家看穿商家目的
美國國慶日前,美國很多商家開始以“支持國貨”為噱頭推銷產品,打折力度從五折至八五折不等。HomeDepot總執行官法蘭克·布萊克表示,為增加銷量,他們還在商品上貼一面小國旗來凸顯其美國制造的身份。
美國國家零售聯盟節前估計,國慶日國貨的消費將達63億美元。然而,銷量增長并不顯著。如今的“美國制造”只占有制造業38%的份額,其余均被“他國制造”占據,其中中國占37%,越南占10%,墨西哥占5%,印尼占4%、洪都拉斯占3%。
就連美國國慶日最常用的國旗和煙花市場也被“海外制造”占據。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進口了近380萬美元的星條旗,其中360萬美元是在中國花的,占95%。
在進口的2億2730萬美元的煙火中有近2億1820萬美元的煙火是產于中國,占96%。盡管美國多個州通過立法規定國旗必須是美國制造,但似乎并沒有改變這一現狀。2007年底美國明尼蘇達州要求該州商店銷售的國旗必須是美國制造的法律生效,違者將被判罰款1000美元和入獄90天。
2007年7月1日,亞利桑那州規定從初中到公立大學的每個教室必須備有一面國內生產的國旗。田納西州立法規定,該州合同采購的國旗必須由美國生產等。雖然很多國旗實現了國產,但旗桿還是中國制造。
事實上,“愛國”“支持國貨”這樣的噱頭對如今的美國消費者來說并沒有吸引力。價廉物美才是大眾消費判斷的主要標準,佛羅里達大學學者斯蒂夫·科恩表示,“消費者對價格極度敏感,很多‘美國制造’的價格無法跟‘亞洲制造’或者‘非洲制造’相競爭。”
面對國慶日購買國貨的宣傳,消費者意識到這不過是商家的促銷手段,買不買國貨與愛國并沒有本質相關性。就算在民族情緒高漲的特殊時期,增加的也是部分商品的銷量。
據美國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美國從國外進口的國旗基本維持在530萬美元,唯一例外的是2001年,“9·11”恐怖襲擊引發空前高漲的愛國情緒,國旗進口花費了5170萬美元。若是體現愛國,美政府豈不是要因此拒絕購買伊拉克石油,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從90%到10%的距離是60年
“美國制造”也曾有光輝歲月。美國人對“美國制造”的關注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福特汽車的產量已超過100萬輛,汽車產業成了他們驕傲的資本。
在市場并不太開放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現消費大爆炸,美國本土產品銷量猛增,助推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很多與制造業有關的學科開始出現。1952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包裝工程學位。
在過去60年中,“美國制造”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超過90%的人都認為美國生產的產品質量更好,更愿意購買美國產品。
但對商家而言,由于美國勞動力成本較高,商家利潤無法得到最大化。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求降低成本的方法。直到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加入“外包”這一概念,很多美國商家紛紛將生產基地“移民”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如越南等。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制造業的薪水和福利為平均每小時34.74美元,雖然比北歐和西歐的13個國家都要低,但卻比中國平均每小時1.36美元(2008年)的薪水高出近26倍。
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同時,美國進一步擴大了對外來商品的吸納,導致制造業開始衰退。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副教授羅恩·希拉說,“美國制造業最近一次大震蕩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上世紀60年代,美國市面出售的皮鞋98%為國產,但如今這一比例僅為10%。
2008年的經濟危機,更是給了美國制造業一個重創。據美國勞動局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制造業失去了大約600萬個工作崗位,包括服裝、電器、鋼鐵、電腦、玻璃和皮革制造等。
如今,中國制造成了令美國制造業頭痛的“頑疾”,盡管美國政府鼓勵商家將廠區遷回國內,但數量仍很有限,對于美國巨大的制造業就業崗位缺口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美國制造”的掙扎
美國確實在增加“美國制造”上做了很多努力。據波士頓咨詢集團預測,就工業而言,美國出口將大幅增加,這可能使美國制造業在10年后增加250萬至500萬的就業崗位。
綜合“中國制造”和“美國制造”的情況來看,美國制造的勞動力成本相比中國制造高出40%,但商品的零售價僅高出20%,就服裝而言,美國本土生產的成衣要貴5~20美元??紤]到成本等原因,這些美國本土服裝制造公司無法與大型平價商品零售商合作,只能生產土豪買得起的產品。
據KantarMedia公司數據顯示,僅2013年上半年,很多著名品牌在宣傳“美國制造”概念上的投入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近3倍。消費主體是高收入人群。當然,外國消費者也貢獻不小。但很多公司仍然不敢在上面下太多賭注,畢竟高端客戶并不是市場的主流。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經濟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杰夫·福克斯表示,“我們的默認策略是在全球經濟競爭的環境下降低美國工人的薪水和福利,但處于‘食物鏈’前端的人不會承認這一點,一小部分工作機會回到美國工人手中是沒問題的,但制造業真正回暖還需時日。”
??怂拐f,全球化不是問題,問題是加速擴大美國對外開放的同時,美國工人沒有面對殘酷競爭的心理準備。近30年來,官員們一直說要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美國工人的技能,但似乎都是馬后炮。
惠而浦保潔公司總經理凱西·塔布曼,“曾經我們還可以占據運輸優勢,但物流空運的發展,讓我們腹背受敵。商家只看利潤,幾美分的差距都讓客戶放棄合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