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現第二個“克林頓政府”,還是第三個“布什政府”?
這是近來美國政界對2016年大選結果的猜想。
希拉里•克林頓已開始發力,推出個人自傳《艱難抉擇》試水民意,按照觀察家的說法,這“可以讓她把腳趾伸進水里而不至于被淹”。這位曾當過民主黨參議員和國務卿的前第一夫人,已經暗示將會投入總統大選,力爭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在共和黨那邊,盡管躍躍欲試者不少,但來自布什家族的杰布•布什,也就是老布什總統的兒子、小布什總統的州長弟弟,則屬呼之欲出的重量級人選。美國有輿論認為,如果民主黨提名希拉里、共和黨提名杰布•布什的話,2016年大選將上演兩個家族的第二次對決。
這既是個人的較量,黨派的博弈,同時也是家族實力的比拼。可以說,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已經形成了四大政治豪門: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而克林頓和希拉里夫婦,則成為可與之比肩的“第五大家族”。
誰要入主白宮,就必須要贏得這場超級政治家族戰爭的主動權。
2016年美國大選前瞻:克林頓家族VS布什家族
“在女性執政方面,美國不如德國,也落后于巴西和智利。”
在不久前接受德國《明星》周刊采訪時,美國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直言不諱。她希望美國能“盡快出現女性領袖,自己將盡己所能將此變為現實。”
希拉里期待的這位女性領袖終將是誰不得而知,但她最新推出的傳記《艱難抉擇》還未問世就賺足了媒體噱頭,結合她此前的種種表態,很多觀察人士都認為,盡管希拉里還未正式宣布,但她的2016年白宮競選之旅實際已經啟程。
在共和黨那邊,杰布•布什——這位老布什總統的兒子、小布什總統的弟弟,也正積極備戰,試圖延續“布什王朝”的傳奇。英國《金融時報》就此點評說,白宮正在上演新的“王朝之爭”。
克林頓家族準備重返白宮
近日,希拉里在美國廣播公司推銷新書節目中,當被問及是否會再次參選總統,她表現出了一貫的含糊。“我只想過完今年,周游全國,簽名售書,為秋天的中期選舉幫忙,然后深呼吸,就我作決定時將會考慮的——以及不會考慮的——因素審視我的優勢和劣勢。”
盡管在國際上毀譽不一,但美國民眾尤其是民主黨人對希拉里仍頗多支持。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聯合《華盛頓郵報》在6月初發布的一份民調顯示,69%的民主黨人和傾向于民主黨的獨立派議員支持希拉里作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在更廣泛的美國民眾中,67%的美國人認為她是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60%的人說她誠實可信,59%的人說她對于國家未來有新想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隨后的一項民調結果也顯示,希拉里的支持率在幾乎每個領域都領先于現任總統奧巴馬。從目前的情勢觀察,如果希拉里最終投入選舉,民主黨內部將不大可能有其他候選人可以與之匹敵,民主黨提名可謂唾手可得。
前總統肯尼迪之女、現任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肯尼迪也表示,她相信希拉里很快就會對是否參選做出決定。她期望希拉里參選,也會在選舉中支持希拉里。
“我們美國人已經跟希拉里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布魯金斯學會的史蒂芬•赫斯曾擔任過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這兩任總統的幕僚,亦是福特總統和卡特總統的顧問。他認為,希拉里已經超越了政治人物的通常意義:“我們親眼見證著她的改變、她的成長,甚至看著她換每一個發型——她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符號。”
但希拉里已經66歲了,她能夠勝任白宮工作嗎?要知道在2012年,希拉里曾突然在公開場合跌倒。由此,布什家族的盟友、共和黨智囊卡爾•羅夫就諷刺說,希拉里已經造成腦震蕩,因為希拉里已經“腦部創造性受損”。
但在希拉里丈夫、前總統克林頓眼里,羅夫的言論完全是誹謗,意在質疑主要對手,而事實情況是,希拉里每星期運動,“她很強壯,身體狀況很好,就我看來,她比我還健康,她似乎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美國準備好迎接克林頓一家重返白宮了嗎?《外交政策》集團CEO兼主編大衛•羅斯科普撰文稱,只要希拉里愿意,她就能夠成為美國總統。許多人認為,這對夫妻了解美國,亦明白怎樣能讓美國變得更好,他們事實上已成為民主黨的第一家庭——就像昔日的肯尼迪家族那樣。
家族政治“王朝化”
與克林頓的“夫妻檔”相比,布什家族似乎更具延續“王朝政治”的潛質。自上世紀50年代共和黨人普利斯科特•布什在康涅狄格州當選國會參議員以來,該家族涌現出國會議員、中情局局長、副總統、父子總統、兄弟州長,而今握有三度沖擊白宮的機會。
半個世紀以來,布什家族從州到聯邦,從新英格蘭到南部,從溫和派到新保守主義,從純正白人到通過婚姻融入的拉美裔血統,其演變完美映射整個美國政治基本版的分裂與重組。
準備向白宮沖鋒的是老布什二兒子、佛羅里達州前州長杰布•布什。在多次民調中,他的支持率可與克里斯•克里斯蒂、保羅•瑞恩、蘭德•保羅等新銳人物比肩。在希拉里獲得民主黨提名預期下,比她年輕6歲的杰布•布什自然也就不存在年齡偏大的問題,而在搖擺州的執政經歷、拉美裔夫人帶來的更多潛在少數裔選民等優勢,也是其他新銳人物無法企及的。
《紐約時報》就引述老布什時期的白宮主管安迪•卡德的話說:“共和黨應該選擇杰布。如果杰布•布什不去競選總統,我們就太丟臉了。”
一旦民主黨提名希拉里、共和黨提名杰布•布什,2016年大選儼然就是1992年大選克林頓挑戰老布什的翻版。更為重要的是,2016年的當選者將開啟第二個“克林頓政府”或第三個“布什政府”。美國總統政治史上,也會出現第一對總統夫婦,或第一對總統兄弟。其家族政治“王朝化”的趨勢則一覽無余了。
政治豪門恩怨多
2008年11月奧巴馬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在某種意義上,他不但是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還暫時遏制了美國進入所謂“王朝政治”的步伐,即布什家族和克林頓家族“交替執政”的可能。
很難用勝負來預判克林頓與布什家族未來這一潛在對決,因為就像許多美國政治家族一樣,他們之間有選戰戰爭,有選戰前的示威,也有選戰間隙的示好。
在這方面,克林頓家族與布什家族的交往堪稱耐人尋味。
在1990年代初克林頓打響狙擊老布什的選戰中,克林頓多次質疑老布什的經濟政策;老布什則抨擊克林頓與他的競選搭檔不懂外交政策,老布什甚至稱,他養的英國史賓格犬都比“那兩個笨蛋”了解得多。
等到克林頓上任之后,老布什盡量避免批評他的繼任者,克林頓也在老布什生病時前往去探望。
這兩位總統的一些助手甚至描述兩人的感情像父子。老布什的妻子芭芭拉先前接受采訪時說,幾個兒子開玩笑稱呼克林頓是他們“同父異母的兄弟”。
兩家族的交集不斷擴大。2007年,希拉里宣布參選總統。克林頓與時任總統小布什通電話,交流競選議題。奧巴馬上臺之后,也因為深知兩家感情匪淺,在2010年“點將”克林頓搭檔小布什,趕赴海地賑災。
類似這樣的家族角力,還包括克林頓家族與肯尼迪家族之間的關系。
克林頓在16歲時就受到過肯尼迪總統的接見,肯尼迪是克林頓少年時代的偶像。到克林頓執政期間,克林頓夫婦與肯尼迪家族的領軍人物——愛德華•肯尼迪培養出了良好的私交。不過,這層交情在希拉里與奧巴馬開展選戰之后,有了一絲裂痕。2008年總統大選激戰正酣時,愛德華•肯尼迪出人意料地“舍棄”希拉里,宣布支持風頭正勁的奧巴馬。個中原因紛繁復雜,但至少卡羅琳•肯尼迪已明確表達了對希拉里的支持。
與此同時,希拉里與克林頓的相互依存關系一如既往地顯而易見。在奧巴馬謀求連任的過程中,克林頓成為了他最重要的助選幫手。許多人因此認為,這或許是奧巴馬與克林頓一家達成的某種協議:克林頓幫助奧巴馬實現連任,四年之后,奧巴馬幫助希拉里登上總統位置。
克林頓家族與布什家族的政壇爭奪,可能即將開始。
美國豪門政治加速“王朝化”
“如果你將瑪喬麗送進國會,她會令你驕傲,她會做出正確的立法選擇。”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競選電視廣告中這樣夸贊著現年71歲的參選人瑪喬麗•馬戈利斯。這位謀求賓夕法尼亞州國會眾議員席位的民主黨人,曾在1990年代短暫出任過國會眾議員,而她連任失敗的原因,是支持了克林頓1993財年的預算計劃。
不過,克林頓此番站臺,倒不是簡單的投桃報李——他們是親家:瑪喬麗•馬戈利斯的愛子愛德華•梅茲文斯基在2010年迎娶了前“第一女兒”切爾西•克林頓。
因為這層不能再近的姻親關系,希拉里也將這個選舉周期中的第一個背書送給了瑪喬麗。戲劇性的是,希拉里的這位親家最終沒能獲得黨內提名,不然克林頓的“政治王朝”可能不用等到2016年就提前就位了。
隨著2014年中期選舉起跑的哨聲吹響,美國政壇將迎來新一輪大洗牌;兩年后,則是世界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大洗牌背后,兩黨候選人躍躍欲試;而站在候選人背后的,是那些顯赫而隱秘的美國政治家族,其中包括可能會創造新紀錄的克林頓家族和布什家族。
豪門各有“勢力范圍”
家族政治原本就是美國政壇上常有的現象,從羅斯福家族到肯尼迪家族,再到今天的布什家族和克林頓家族,他們幾乎在過去一個世紀里長期占據著美國政壇。
以肯尼迪家族為例,自1946年約翰•肯尼迪當選國會眾議員到2010年帕特里克•肯尼迪不再謀求連任之間的長達64年中,美國國會兩院議員始終有人來自肯尼迪家族。就在2012年,約翰•肯尼迪總統的侄孫喬•肯尼迪當選國會眾議員,肯尼迪家族的傳奇還在繼續。
這些政治家族都有自己傳統意義上的“勢力范圍”。
從肯尼迪家族的活動范圍看,他們始終盤踞在馬薩諸塞、羅得島等東北部地區。事實上,美國每個州幾乎都有一到兩個長期涉政的政治世家,甚至一個州的政治史會成為幾個家族內斗的血淚史。而在今年的中期選舉中,家族政治也左右著幾個關鍵州選戰的前景,進而牽動著新一屆國會中兩黨的實力對比。
最為典型的是正在代表民主黨競選佐治亞州國會參議員的米歇爾•納恩。這位毫無從政經驗的社區組織管理者自2013年底宣布參選以來就一路高奏凱歌,甚至被認為有望幫助民主黨拿下這個保守州的席位。究其順風順水的原因所在,就是其父薩姆•納恩將近25年的國會參議員履歷。面對在政治方面關心不多的大多數選民,一個顯赫而擁有聲望的姓氏顯然是最有效的敲門磚,不但很容易讓選民記住并喚起選民來自過往的信任,而且意味著較好的財政資源的募集與運作。在這個邏輯上,納恩在佐治亞的深耕,的確令其女在選舉中很快占據一席之地,甚至可能演出“上陣父女兵”的劇目。
不過同樣“女承父業”的期待,也有不順利的情況。2013年7月16日,前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大女兒利茲•切尼高調宣布參選懷俄明州國會參議員,在初選中挑戰在任者邁克•恩茲。
在競選之初,利茲•切尼的確也享受與米歇爾•納恩同樣的知名度優勢,吸引了眾多公眾眼球和媒體關注。但面對資深在任者,利茲•切尼的確并不占據優勢,而且其父迪克•切尼只是在1980年代出任過懷俄明州的國會眾議員,其后就步入聯邦政壇,與本州明顯疏離了。
相比于父輩給予米歇爾•納恩的正面推進,利茲•切尼所得到的更像是負面的“投機分子”印象。意料之中,1月6日,利茲•切尼宣布放棄競爭,“切尼王朝”也就暫且止步于此了。
“政二代”的“拼爹”行情
戲劇性的是,2014年的選情還能說明家族政治的另一個有限性:顯赫姓氏可以幫助候選人當選,但未必是長期在任。
擁有顯赫姓氏的阿拉斯加州國會參議員、民主黨人馬克•貝吉奇,如今就深陷家族爭斗之中。阿拉斯加州的共和黨保守傳統本來就對貝吉奇不利,又加之家族因素,其選情已岌岌可危。貝吉奇的父親早年曾當選阿拉斯加州國會眾議員,在競選中擊敗過弗蘭克•穆考斯基和丹•楊等共和黨對手。前者后來成為阿拉斯加州國會參議員和州長,其女兒麗莎•穆考斯基仍為現任國會參議員;后者則是現任阿拉斯加州的國會眾議員。如今已經掌握阿拉斯加政壇絕對影響的穆、楊兩家當然不會輕易放過貝吉奇。
與貝吉奇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阿肯色州國會參議員馬克•普萊爾和路易斯安那州國會參議員瑪麗•蘭德里奧身上。他們均為民主黨在任者,也都是所謂的“政二代”:普萊爾的父親也曾是阿州參議員,而蘭德里奧的父親和弟弟則先后出任了路易斯安那州大城市新奧爾良市的市長。雖然普、蘭兩人目前還未遭遇州內其他政治家族的阻擊,但選情仍舊岌岌可危。
在西弗吉尼亞、蒙大拿、北卡羅來納等傳統保守州回歸共和黨基本盤的預期前提下,一旦貝吉奇、普萊爾、蘭德里奧家族在本次選舉中敗給共和黨對手,民主黨將徹底失去目前在參議院的多數地位,未來的華府生態將陷入不可調和的對峙之中。
“政三代”加緊“接班”
雖然美國家族政治看似在2014年中期選舉中面臨嚴峻考驗,但卻絲毫不影響政治家族第三代的“粉墨登場”。從貝吉奇到切尼,這些續寫父輩從政道路的第二代基本上都處在40到50歲左右,已屬于中堅力量。而本次選舉中“政三代”的“加緊接班”則預示著家族政治在美國長期存在的未來。
早在2013年3月,老布什的孫子、杰布•布什的兒子喬治•普雷斯科特•布什就宣布競選得克薩斯州土地管理委員會委員一職。土地管理委員會管理著得州的土地和礦業,在得州州政府體系中處于較高的權勢位階。目前看,38歲的喬治•普雷斯科特•布什已獲得共和黨提名,基本能夠鎖定勝券。這位具有拉美裔血統的“小小布什”極可能從得州政壇起步,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間進軍更高政治舞臺。但他顯然需要處理一個問題,即如何與自己叔父小布什的遺產處理好關系。
與喬治•普雷斯科特•布什同歲的杰森•卡特顯然已有了更為宏大的企圖。作為前總統吉米•卡特的孫子,杰森•卡特今年已獲得了佐治亞州州長的民主黨提名,將可能重返祖父45年前出任的職位。雖然杰森•卡特要挑戰共和黨在任者而面臨較大壓力,但在其競選中,“卡特”這個姓氏在佐治亞州仍舊具有極強的號召力。不過,如果2014年民主黨在佐治亞州的競選中充斥著“卡特”和“納恩”的話,很容易被共和黨攻擊為守舊、不知改變、選舉政治化等負面形象。從這個角度分析,杰森•卡特和米歇爾•納恩也許最多只能勝出一人。
在新英格蘭地區的羅得島州,也有一位民主黨候選人期待用自己的姓氏提高勝算。他叫克萊•佩爾,是州長提名的參選人,其祖父曾為該州的資深國會參議員。年僅32歲的克萊•佩爾曾在2013年短暫出任過分管國際和外語教育的教育部副助理部長,這段經歷成為他在競選中主打教育議題的關鍵來源。不過,克萊•佩爾的競選前景顯然相對暗淡,極可能無法獲得初選提名。于是,他甚至不得不請出自己的夫人來提高人氣,而這位佩爾夫人正是著名美國華裔花樣滑冰運動員關穎珊。這樣看來,聲望固然重要,但打鐵還須自身硬。
美國豪門政治史
美國人再次發現自己生活在家族政治的控制之下。而上一次這個問題被廣泛討論,還是2000年小布什參選總統期間。
這其實是美國政治的周期性現象——從最初控制美國的60個家族,到現在已成標簽的美國版“四大家族”乃至新近形成的“五大家族”,家族政治的隱性影響力,從這個國家建立之初就已經被接受,存在于美國獨特的政治生態當中超過百年。
這種存在與美國對外展示的民主形象是如此迥異,但這種長期形成的特殊制度,才是美國政治最真實的棱鏡面之一。
讓政治成為家庭血液的一部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政治豪門控制美國政治的百年歷史,就是美國人用一種山寨自英國的姿態,通過美國式的討價還價,形成一筆筆看似公平公開,但不乏偷步暗算的交易。
美國的政治運行規則許多直接來源于英國,這一點少有疑問。許多史料研究表明,美國家族政治的形成,也直接與英國特有的貴族政治有關。
“政治流淌在一個家庭的血液中,就像煤垢永存在礦工家族的指甲縫里一樣。”
“記得我21歲時,倘若有人對我說,我無法成為議會一員,我會覺得那是天大的笑話,因為我是來自那樣的家庭。”
以上兩段獨白分別出自英國女議員、下院前議長貝蒂•布思羅伊德,以及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相似的思維也被美國開國領袖們所認同。
雖然美國的開國元勛一致認為政府不應在一個家族手中代代相傳,但是他們并不反對將政治作為家族事務。斯坦福大學的歷史學家戴維•肯尼迪也認為,開國元勛“期望‘天生的貴族’或他們所謂的‘弗吉尼亞最早移民后裔的家族’能擔當可以勝任的職務”。
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美國自建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總統或主要的政府高層領導人,最初都幾乎出現在組成美國最初的13個州的政治家族當中。到后來陸續形成了60個政治家族——1937年,費爾南德•倫德伯格就在《美國六十個家族》一書中,闡述美國由60個最有權勢的家族統治。
于是,亞當斯、漢密爾頓、塔夫脫、哈里森、羅斯福、肯尼迪,這些姓氏伴隨著美國的200多年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政治豪門的力量角逐,在1952年大選,也就是二戰之后美國的第一次大選中發生過巨大變化。
當時出身豪門的杜魯門卸任,以平民身份奮斗到二戰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接棒——以1952年大選為分野,此前的美國政壇,被稱為“古典政治時代”,總統絕對是新英格蘭的白人世家(信奉基督教新教,來自盎格魯-撒克遜血統)才有資格候選,而且選上誰,是門閥們關門博弈的結果。
從六十大家族到五大家族
現在美國更廣為人知的政治豪門,是四大家族,即——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也有人將克林頓家族列在其中,稱之為“五大家族”,而這幾大家族中,風頭最勁的,無疑是即將對總統寶座再次發起挑戰的希拉里。
在過去的幾大家族中,亞當斯家族勃興于美國建國之初。這個家族中的約翰•亞當斯和約翰•昆西•亞當斯父子倆先后擔任過美國第二任和第六任總統。有人戲稱亞當斯家族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這并不為過,因為能與之相比的只有華盛頓、富蘭克林、杰斐遜等三位美利堅合眾國的創始人,但他們都沒有男性的合法繼承人。
羅斯福家族在美國擁有強大勢力的時間也超過百年,這個家族的權力曾在二戰時期達到過峰值,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出任總統的時間長達12年,是唯一連任3屆的總統。羅斯福家族的另一個權力峰值,則是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叔叔創造的。早在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就成為了美國總統。著名的“胡蘿卜加大棒”外交政策,就出自他之手。
第三個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肯尼迪家族。肯尼迪家族是從愛爾蘭來美國的移民后裔,家族興起于約瑟夫•肯尼迪時期——由于支持富蘭克林•羅斯福成功當選總統,他得以出任美國駐英大使。他共育有子女九人,四男五女,約翰•肯尼迪是次子??夏岬霞易逵幸粋€長久懷有的夢想:總統之夢,這個家族中一定要有人成為美國的總統。約瑟夫有一次在教堂里祈禱時發誓:我已登上了財富的最高峰,我要讓兒子登上權力的最高峰。
至于布什家族,他們的從政經歷至少可以追溯四代。布什的曾祖父薩繆爾•布什是鋼鐵石油大亨,曾擔任過胡佛總統的顧問。第一個在政壇站穩腳跟的是布什的爺爺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經商后從政,當聯邦參議員多年,結識了艾森豪威爾總統,為后輩從政打下了基礎。普雷斯科特之子喬治•布什先后擔任過國會議員、駐聯合國大使、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等要職,在里根政府時期擔任兩屆副總統,后來當上美國總統。
時至今日,喬治•布什的兩個兒子又成為美國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長子喬治•沃克•布什的發展軌跡與父親十分相像。他耶魯大學畢業后,進入石油業發展,后來擔任得克薩斯州長,擔任兩屆美國總統。二兒子杰布•布什擔任兩屆佛羅里達州州長。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熱衷于拓展家族政治版圖。
家族政治本質是地方政治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政治豪門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
比如羅斯福家族的傳統地盤在紐約。在紐約建立之初,從美國的曼哈頓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從第5大道到哈德遜河的地產大部分都是羅斯福家族的物業。
而約瑟夫•肯尼迪為了讓子女們更容易進入美國上層社會,曾舉家搬遷到紐約。他們現在的傳統“主場”,除了馬薩諸塞州之外,還在馬里蘭和加利福尼亞等州。
布什家族的傳統“主場”在得州。當年無論在康涅狄格州還是在俄亥俄州,布什家族的發展都很有限——因為那是別的政治豪門的勢力范圍。后來老布什去了得州,一下子開創了父子倆的基業,另外一個兒子到佛羅里達州也馬上創出自己的天地。
為了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眼下很可能重返白宮的克林頓家族,也需要花費一番心思。希拉里與克林頓的傳統主場在阿肯色州。但她2000年投身政界的起點選擇在紐約,來向參議員的位置發起沖擊。
紐約是政治豪門的一大集中地,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曾不可一世,但最近幾年紐約的老豪門后繼無人,而紐約既是民主黨掌握的大州,又是美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占據紐約就可以高屋建瓴,對于克林頓夫婦來說,比回到阿肯色有利得多。因此希拉里精于算計,以過江強龍的姿態進軍紐約,完成了自己家族政治勢力版圖的擴張。雖然最后在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競爭上敗北,但她已經在紐約牢牢地站住了腳。
所以總體來講,如果將美國的權力比作一只魔瓶,大的財閥本身就是放置在這只魔瓶中的大石塊,他們決定了美國政治的形態;政治豪門則是填補大石塊空隙的鵝卵石;像奧巴馬這樣的“寒門子弟”,則是往鵝卵石縫隙里填充的細沙。最后,選票像水一樣倒入,充滿了整個魔瓶。
很顯然,決定魔瓶重量的,不是倒入的水有多少,而是石頭有多重。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58期,摘自2014年第13期《環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