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短短不到三年前(2011年9月)的“占領華爾街”似乎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盡管經濟復蘇緩慢,但似乎不影響財富繼續集中到少數人手里,也不影響好萊塢大片的票房,不僅有《華爾街2》(2010),還有《華爾街之狼》(2013)。
毛尖評論《華爾街之狼》時,注意到電影結尾的鏡頭:“《華爾街之狼》毫無疑問將圈住更多的羊,這個,電影結尾倒也表現了。”
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影片主角“華爾街之狼”的原型叫Jordan Belfort,2004年因欺詐罪,被判監禁22個月。刑滿后,通過寫自傳,賣自傳版權,以及巡回演講(只能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據說在澳洲特別受歡迎),重新過上頗為舒適的生活,盡管仍然欠著受害者們千百萬美金的巨款。
《華爾街之狼》(圖為劇照)無疑將圈住更多的羊。
這樣的“重生”一定會讓有些人羨慕美國社會的“去道德性”。不過,在資本主義涅槃里重生的,估計屬鳳凰的基本不太可能,一般仍然屬狼,盡管有的暫時披上羊皮。
美國有網友在一些此片影評的跟貼里,尖銳指出一個關鍵問題:即,Belfort的欺詐罪,有大量受害者,卻只判了22個月的監禁;不僅如此,出獄后,曾經的罪行還能轉化為賺錢的商品。而美國監獄里兩百三十多萬在押的犯人中,很多因吸毒獲罪監禁期卻可長達數年。這之間的差別,反映出的恰恰是階級不平等在法律上的表現,或者說法律本身的階級性;只有統治階級才宣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回到影片結尾:Belfort去新西蘭演講,主題仍然是“how to sell this pen to me”(怎么讓我愿意買這支筆):教人學會如何讓買方上鉤;即使自己賣的是垃圾,也得讓買方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Belfort上臺開講,鏡頭很快切開,意味深長地對準了那些坐在下面的聽眾:鏡頭里,由前往后坐著一排排的平常人,注視前方,個個表情嚴肅,似有心事。乍一看,鏡頭本身代位演講人;那一個個看著鏡頭的聽眾,專注地注視著這個曾經的詐騙犯,似乎急切地想從他那里得到致富的真經。
不過,這個鏡頭稍為特別:它對著那些聽眾相對多地停留了若干秒鐘。這稍感有點長度的鏡頭,足以有可能讓看電影的觀眾開始意識到鏡頭里的聽眾和鏡頭外看著他們的自己,產生一種鏡頭里的和鏡頭外的,面面相覷的感覺。直到銀幕變黑,影片結束,這多出幾秒的停留,似乎也多出了些許意思。
毛尖的評論既看到好萊塢反映的“狼與羊”之關系,也點出其本身的“圈羊術”。確實,在很多人質問好萊塢緣何再一次如此隆重演繹類似故事的同時,該電影因此而頗為賣座。上趕著去看的人們,何嘗不像最后鏡頭里的那些聽眾:明明沒什么價值,卻總會趨之若鶩?消費“欲望”是要自掏腰包的,但人們似乎不在乎肥水流進他人田。
仔細想來,這跟國內各類消費欲望的經濟活動相差也不是太大。另外,主流媒體里那些經濟類電視臺和電視節目,每天有人坐論股票,坐論房地產,坐論全球市場經濟,坐論中國私有化進程等等,往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所謂專家,消費的不僅僅是他人的欲望,更是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顯然,這是一個只要是跟發財有關的欲望總能賣出好價錢的時代。
問題是,在全世界資產者聯合起來統治全球的體系里,在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里的時候,那些鏡頭內外的人們有多少能夠真正變發財夢想為現實?又有多少那些鏡頭內外的人們,常常鬧不好還讓靠販賣“欲望”賺大錢的人們看似意味深長地捉弄一番,即便善良人們的發財夢可能至多也就是弄個“中產”而已?
于是,想到了幾年前那些占領華爾街的人們:他們都去了哪里?是不是轉而走進那些講演廳,成為其中的聽眾之一?
還是正在認真閱讀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也許都有。
問題是,當后者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確確實實屬于90%的同時,作者并無意分析剝削關系和階級關系,更無意號召“無產者們”聯合起來,而只是希望通過讓富人多納稅,讓中產階級和窮人少納稅的辦法,來解決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盡管作者同時非常清楚,在美國當下的政治格局中,即使這么個不觸動資本主義本身,對資本主義有好處的方案,也是難以得到實現的。
真正“占領華爾街”的仍然是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