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沙特突然宣布拒絕接受剛當選的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此舉卻讓整個世界大跌眼鏡。一般來說,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通常都被理解為主權國家值得炫耀的好事。像沙特這種公開拒絕非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情況,在聯合國60多年發展史上還是頭一遭。
沙特的做法委實讓人費解,不過并非無跡可尋,似乎是借這種特殊方式表達心中郁積許久的不滿情緒。
首先是不滿聯合國的決策機制,尤其是在處理敘利亞危機中的表現。2011年3月敘利亞危機升溫后,沙特等海灣國家不遺余力地要推翻巴沙爾政權,為此,除了直接對敘進行經濟和外交制裁外,還積極鼓動聯合國通過制裁敘利亞的決議。然而,中俄兩大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數次投票否決制裁敘利亞的提案,沒有給西方及部分地區國家武力干涉敘利亞內政提供合法性支持,由此使巴沙爾政權避免重蹈當年卡扎菲政權的覆轍。
無論從國際法基本原則,還是維護中東地區穩定角度看,這種做法都無可厚非,完全經得起歷史和法理推敲。但沙特卻始終沒有想通,一面是對聯合國不斷“慪氣”,一面又沒什么牌可出,只能通過拒絕接受非常任理事國這種“傷人傷己”的極端做法,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其次是表達對美國不滿。沙特與美國互為重要盟友,關系一直很鐵。但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由于19名嫌疑人中15名來自沙特,使此前蜜里調油的美沙關系受到極大沖擊。小布什在中東推行“民主改造戰略”,儼然將沙特當成了“改造對象”,這讓自尊心極強的沙特很難接受,雙方關系漸行漸遠。
奧巴馬上臺后,降低民主改造調門,緩和與伊斯蘭世界關系,美沙關系有所升溫。但2011年中東劇變后,雙方政策屢屢“不合拍”,嫌隙日漸增多:埃及“一二五革命”后,美國對昔日鐵桿盟友穆巴拉克棄之如敝屣,令沙特老國王深感寒心;2013年8月敘利亞化武事件發酵后,沙特力主美國借機對敘動武,不料奧巴馬最終在俄羅斯斡旋下,同意“化武換和平”。美國這樣做,保全了自己的里子和面子,但將沙特、土耳其等叫囂動武最兇的地區盟友置于極為尷尬的處境。此外,近期美國與伊朗互釋善意的新動向,也讓沙特心里極不痛快。因此,拒絕接受非常任理事國席位,一定程度也是發泄對美國的不滿。
沙特是中東第一產油國,又是“兩大圣寺監護者”,其這次激烈的“反潮流”做法,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但總體看,沙特此舉更像是“鬧情緒”,并不包含太多戰略考量,由此決定了該事件至多是“茶杯里的風波”。
一方面,沙特固然對聯合國心懷不滿,但其沒有意愿和能力動搖和削弱現行秩序。聯合國是二戰形成的國際秩序的成果體現。六十多年來,“五大國一致原則”盡管流弊不少,但好處也很明顯。當今世界五個核大國各自擁有否決權,看似降低了國際社會集體行動的能力,但恰恰是因為這些國家每個都擁有“剎車裝置”,才使各大國不得不學會相互妥協,尋求共識。敘利亞化武危機最終沒有演變為局部戰爭,恰恰體現出聯合國機制的獨特作用。長遠看,這種機制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穩定,而不是相反。
另一方面,沙特盡管對美國“鬧情緒”,但合作仍是雙方主基調。當前,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深化,美國日漸成為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沙特與美國傳統的“石油換安全”紐帶不像以往那么牢固了。但是,雙方戰略互需仍然十分明顯:沙特仍然需要借助美國的軍事保護傘對抗伊朗;美國也需要沙特繼續用美元計價石油,從而維護美國最為看重的美元霸權,由此決定了沙美關系“最壞也壞不到哪兒”。
(田文林,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