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埃及臨時政府與穆爾西支持者的沖突已造成數百人死亡,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奧巴馬政府在譴責臨時政府的血腥暴行時卻并未停止軍事援助,以維護與埃及軍方的良好關系這一砝碼,“強烈譴責”只是虛聲恫喝,顯出美國處處標榜人權衛士卻以利字當先;美國外交的標準,早已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全憑自身利益作取舍。而對比北京風波事件后美方的反應,這種靠“普世價值”搶占制高點,然后根據自身的好惡用“民主大棒”來制裁他國的做法,則更是在偽善之中帶著可惡。
繼14日的“血腥星期三”之后,埃及前總統穆爾西(Mohamed Morsi)的支持者16日再次同埃及軍方發生沖突,據目前報道,又有90余名示威者喪生。據埃及官方此前的通報,武力清場過程中全國共有638人喪生,3,994人受傷,但穆兄會方面公布的數字則是2,600人罹難,近5,000人受傷。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大屠殺卻只是一串冰冷的統計數字,眼看著埃及人民用血泊證明了這是一場赤裸裸的屠殺,以“捍衛人權與民主”為外交政策目的,美國面子上終于掛不住了。
利益當頭:標榜人權的偽善
15日,奧巴馬終于把“強烈譴責”的字眼擺到了埃及臨時政府面前,他聲言稱對穆爾西支持者“肆意逮捕和鎮壓是一條危險的道路”,濫施暴力是對人權和尊嚴的踐踏,實行戒嚴是要槍桿子里出政權。可把槍桿子交給埃及軍方,美國算是“首功一建”。目前,五角大樓訂購的125輛總價近4億美元的M1A1主戰坦克正源源不斷地開進埃及軍方的軍火庫。白宮總說,埃及的未來要由埃及人民決定,可當示威者的訴求是“人民推翻政變”時,卻似乎是美國說了算。問題的糾結就在對穆爾西倒臺的定性。目前美國政界不乏要求將其定性為政變、暫停軍事援助的聲音,但奧巴馬政府的態度是,正在對援助進行定期評估,但定性為政變“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那美國的利益是什么呢?2012年,美國的一些推動民主、人權的NGO在埃及遭到打壓,促使國會要求將軍事援助和埃及的人權狀況掛鉤,要美國政府證明埃及在這方面確有進展。按照一位高官的說法,政府根本沒辦法提供這種證明,但“考慮到美國的總體國家利益和國內事務”,前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硬是將這個問題頂了回去:如果延遲或取消援助,2011年從國防部拿到訂單(注:國防部為埃及直接代購軍火)的洛克希勒·馬丁、通用動力等軍火商勢必將關停部分生產線,這就牽涉到大選前部分關鍵州的就業,在強大的軍火商游說團體面前,奧巴馬不會拿自己連任的前途冒險去逼迫埃及考慮“民主與人權”。更何況,一旦暫停援助,美國政府必須向軍火商支付高達20億美元的違約金。
當然,美國的考慮更在于中東。每年13億的對埃軍事援助是30年來美埃關系以及戴維營協議的基石,本質上是向中東“穩定器”埃及繳一筆“保護費”,這筆錢是埃及軍方及美國、以色列向來心照不宣的禁臠,換來的是埃以的和睦相處,以及美國在蘇伊士地區及埃及領空的特權。另一方面,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下臺后,緊鄰以色列的北西奈省就出現了安防真空,而穆爾西被廢后,暴力事件更有增無減。對以色列而言,維持軍事援助,軍方對局勢的控制力才能加強;而對美國而言,這樣才能讓自己中東政策的支柱感到安心,可以向國內龐大的猶太游說團體交差。
對比“風波”:美式偽善中的可惡
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中,以國家利益為準繩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以輸出意識形態、傳播“普世價值”搶占制高點,然后根據自身的好惡來決定給誰喂胡蘿卜,讓誰品嘗“民主大棒”的苦頭,則偽善之中就更帶著一種可惡。與目前埃及時局稍可類比的便是1989年6月的中國。需要指出,兩者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可有一個共同點是:有人在抗議,有人在流血。當然,所謂天安門“血流成河”只是謠傳,但記者站在埃及人的血泊中報道卻是真真的事實。兩者的另一個共同點,則是都遇到了美國,一個帶著好萊塢色彩的“正義超人”。
在北京風波事件后,當時的老布什(George H.W.Bush)政府隨即宣布暫停與中國政府的一切商業活動及武器貿易、暫停兩國軍事互訪等五項措施。美國眾院全票通過《譴責北京鎮壓事件,支持總統采取行動斷絕同中國軍事合作》的決議案;參議院全票贊成老布什對中國進行制裁。隨后,美國又糾集西方七國對中國進行制裁。而目前距埃及軍變已經一個半月的,14日的暴力沖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人員傷亡。的確,美國暫停了F-16的交付,取消了美埃的“光明星”聯合軍演,而且表態將對軍事援助進行“再評估”,但鑒于前文所說的理由,軍事援助照樣繼續,所謂譴責不過是空談,威脅撤援也無非是警告臨時政府:你們玩得太過了。也可能是因為號準了美國政府的脈,埃及總統府隨后,埃及政府正面臨“恐怖主義行動”,奧巴馬的聲明“沒有根據”,可能會助長“暴力武裝團體”氣焰。
在當年譴責中國政府的聲明中,老布什義正言辭地指出,中國示威的學生是在爭取最基本的人權,這是美國最珍視的價值觀,美國在世界上與民主和自由站在一起,絕不容忍暴力事件,對中國政府的作為表示“強烈而清晰的譴責”。現在,同樣的美國政府,同樣的美式價值觀,面對同樣的清場和暴力局面,也拿出同一套說辭來譴責埃及臨時政府,但不言而喻的,是兩者在背后存在實質性的差異。前者帶著濃烈的冷戰時期反共意識形態的色彩,老布什雖有心維護美中大局,終難敵來自各方的壓力;后者則是被迫,迫于美國一向宣揚的使命和價值,迫于美國衛道者的形象。但誰都知道,和埃及軍方搞好關系,對美國來說有多重要。
美國永遠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來看,軍事援助肯定無法撼動,存在懸念的便是歐美外交官如何在埃及各派系之間奔走穿梭,暫時恢復到安定的狀態。按照美國的實用主義觀點,在動蕩不安的中東,一個穩定的專制總要比一個動蕩的民主強,正如美國之前選擇了穆巴拉克,所以要安撫軍方的心,要使其有控制局面的能力,美國的軍火就不得不源源不斷地流入。而在天安門事件后,西方國家中斷了對華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的輸出,美國及歐盟到現在還沒有解除對華禁運。
不僅如此,2004年12月,歐盟領導人向中國承諾解除對華軍售的禁令。消息一出,美國隨即對歐盟實施壓力,包括現任副總統拜登(Joseph Biden)在內的參院外交委員會提出了一項決議并獲得通過,敦促歐盟維持對華武器禁運,決議案中涉及的好幾項理由歸結起來就是:中國的人權狀況依然很糟糕,在某些具體問題上甚至在開倒車。
中國的人權狀況如何,只有來中國實地調研后才知道,但一心維護人權的美國卻似乎可以對埃及網開一面。如前文所說,當美國的NGO在埃及遭到打壓,國會要求將援助與埃及內政掛鉤,要求證明埃及政府正在采取何種步驟保護人權、推動民主,然后才批準撥款。民主黨參議員萊希(Patrick Leahy,D-VT.)當時要求在2011年的支出法案中加入“埃及政府遵守1979和平協議”,“向自由、公平的民選政府過渡”,“保障言論、出版、信仰自由”等字樣,但這些都只是一紙空文。按照一位高官的說法,美國政府當時沒辦法提供證明,可這些要求被希拉里硬生生地頂了回去,13億美元的援助照舊順順當當地化作埃及軍方的F-16和M1A1坦克。
可見,到現在,哪怕是埃及臨時政府手上已經沾滿了抗議者的鮮血,美國的援助也絲毫不會減少。只要與美國利益攸關,所謂“強烈譴責”,所謂民主人權,也就是虛聲恫喝的空洞表演罷了。美國當然也有“動真格”的時候 ,2009年的洪都拉斯,2012年的馬里,皆因政變推翻民選總統而被美國中斷援助。之所以如此,無非因其戰略重要性根本無法與埃及相提并論,就倒霉地遭遇了美國的雙重標準。更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巴基斯坦,在時任總理謝里夫(注:2013年5月再次當選巴基斯坦總理)被穆沙拉夫罷免后,克林頓政府隨即終止了對該國的部分軍事援助,而在9·11恐怖襲擊后,考慮到反恐需要,小布什馬上將援助完全恢復。因此,美國外交的標準,早已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全憑自身利益作進退取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