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宣布驅逐美國國際開發署人員
新華網利馬5月1日電(記者張國英)拉巴斯消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1日宣布驅逐美國國際開發署駐玻利維亞人員,指責他們干涉玻利維亞內政。
莫拉萊斯當天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講話時說:“我們已決定將美國國家開發署驅逐出玻利維亞,我已要求外長立即通知美國使館。”
他指責美國國際開發署人員在玻利維亞的活動有政治目的,涉嫌對當地農民協會等社會團體政治干涉,以及陰謀反對現政府。
2008年,莫拉萊斯曾以干涉內政為由,驅逐美國駐玻利維亞大使和美國毒品管制局駐玻利維亞人員。
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于1961年,總部設在華盛頓,是美國實施對外非軍事援助的聯邦政府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自1964年開始在玻利維亞設辦事處。
國際開發署在全球頻密滲透
最近,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心拔掉美國的“胡蘿卜”:下令美國國際開發署停止在該國一切活動,并限期在10月1日前將其人員撤離。俄方的理由是,美國假借對外援助的名義,扶植和鼓勵非政府的人權和反對派組織,干擾俄羅斯選舉,干涉其內政。
其實,國際開發署是美國的重要外交工具之一,它不僅活躍在俄羅斯,更是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積極開展活動,成為去年發生的中東“阿拉伯變局”運動的幕后黑手之一。不僅如此,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觸角可謂是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包括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
為在俄活動撥款5200萬美元
這是以強硬風格著稱的普京針對美國打出的一記有力的左勾拳俄外交部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稱,直接指責美國際開發署的“活動與其目的不符”,試圖“通過提供資金方式,對俄政治進程包括各階層選舉和民間機構施加影響力”。它強調,俄公民社會已“完全成熟”,不需外國人的指導。
確實,自去年時任總理的普京宣布再次參選總統以來,美政府對立場反美、態度強硬的他再次掌權感到擔憂,因此試圖通過資助民間選舉監督組織,來檢舉作弊和鼓動民眾抗議游行等方式,為普京上臺設置障礙。在普京上臺后,這些組織鼓動群眾游行和不斷施加輿論壓力,惹惱了普京。
美國資助的一個主要的俄非政府組織就是戈羅斯,它號稱是獨立選舉監督組織,它在去年12月帶頭譴責俄國家杜馬選舉存在作弊現象,并煽動數萬名抗議者上街游行。該組織尤其在北高加索地區十分活躍,那里正好又是極端伊斯蘭激進分子活躍的地帶。此外,俄羅斯從事人權活動的非政府組織“紀念”組織、監督政府腐敗的“國際透明”組織等也都得到了美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俄政府對此十分惱怒,對美資助戈羅斯在北高加索地區從事反政府活動多次發出警告。
美國國際開發署最早是在前蘇聯解體后進入俄羅斯的,除了資助類似戈羅斯這樣的人權組織外,而且借進行人道救助活動進行滲透,向那些很少得到俄政府幫助的民間醫療和環境團體提供資金,幫助它們在貧困地區進行抗擊艾滋病、肺結核、宣傳環保等慈善和人道活動,頗能籠絡人心。美國會已批準2013財年為國際開發署在俄羅斯活動撥款5200萬美元的預算。
俄羅斯政府也從去年以來席卷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變局”運動中接受了教訓,認為其背后的主角就是美國。比如在埃及,美國際開發署一直十分活躍,穆巴拉克政權并沒有加以限制,最終導致被推翻。俄羅斯政府不希望俄出現這種情況。
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的俄羅斯問題專家丹尼爾·瓦季迪奇說:“克里姆林宮發出的信號是很清晰的:在今天的俄羅斯政治環境下,外國政府向獨立的俄公民社會組織提供資金的做法是不受歡迎的。”
觸角伸到世界190多個國家
美國二戰時的著名總統羅斯福有一句經典名言:“輕聲說話,但手里握著大棒。”他的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美國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時使用的“胡蘿卜+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動金元外交,盡量表露出溫情脈脈,在援助的偽裝下推行價值觀;另一方面則動用武力,推翻仇視美國的外國政敵的統治。動武與援助,就是美國推動外交政策、維護海外霸權的兩大工具,交替使用,屢試不爽。
歷史證明,美國的“胡蘿卜”政策實際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對外發動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動,固然能推翻幾個類似薩達姆、卡扎菲之類的仇敵,但戰爭帶來的災難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類似“基地”組織的恐怖團體。但美國際開發署展示的是美對外干涉行動的更具欺騙性的一面。它通過到處撒錢在海外宣揚美國價值觀,扶植反對組織,更顯溫情,其對外干涉行動更具效力。
在二戰結束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重建,美歐從此確立了牢固的戰略聯盟,成立北約組織,與蘇聯進行對抗。美政府從此認識到海外援助在推動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性。
美國際開發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魯門總統建議成立的國際開發援助計劃,它被作為美外交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幫助消除貧困和增加商品生產,為美國開拓海外市場;另一方面是通過幫助一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實現繁榮,從而削弱共產主義影響。美政府后來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國行動局和國際合作局三個機構,負責對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對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國國際開發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機構,統一開展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和美外交重點轉變,美國際開發署的工作重點也不斷調整。上世紀70年代,其重點從原來的提供科技和資本援助轉向提供衛生、教育和人力開發方面;80年代,其重點轉向扶植自由市場方面;90年代,其重點轉向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廣民主方面;進入21世紀,其工作重點轉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國際開發署年預算占美年度財政預算的1%,2011財年則高達350多億美元。該署觸角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向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人員。其總體目標一直與肯尼迪時代保持一致:通過在海外援助等行動,在幫助當地民眾提高生活水平、抗擊疾病、擺脫貧困、救災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時,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廣民主和開拓市場的外交政策目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