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19
記得那些年,我們為反戰而熱血沸騰。記得那一天,我們成為全世界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0年前,2003年2月15日,當時我人在檳城,一群檳城的民間團體活躍人士在市中心光大 三樓用歌聲、言語表達了人們反對戰爭的心愿。檳城沒有美國大使館,集會的舞臺在光大三樓肯德基前面。過后參與集會人士轉移陣地,走下光大三樓,走到街上,聚集在光大前的道路旁,頂著烈日高喊反戰口號,高唱反戰歌曲,現場氣氛沸沸騰騰。那一天,檳城和吉隆坡的馬來西亞人民并沒有落在世人的后頭,成為了那至少1000萬反戰群眾的0.03%.
在檳城參加這場集會的人群不多,只有大約300人左右,集會由檳城反戰聯盟號召。當天在吉隆坡也有同樣是由民間團體組成的反戰聯盟所號召的集會,約3000人參與,但是遭到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當時執政黨也搞一個什么和平大馬之類的反戰活動,在武吉加里爾體育館辦演唱會之余,繼續跟好戰的美國布什政府維持合作無間協助全球資本牟利的雙邊關系。執政黨沒有成為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版圖的一部分,反而是當天號召被政府視為“非法集會”的民間反戰團體,用被催淚彈攻擊的經歷,去告訴世人說馬來西亞人民并沒有走在世界的后頭,以及揭露馬來西亞政府“只準國陣‘世界和平’,不準覺醒人民反對戰爭”雙重標準。
2003年2月15日,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的一個月之前,世界各地約800座城鎮的逾1000萬人,紛紛走上街頭,參與了堪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性反戰大集會,掀起了21世紀的反戰運動高潮。
2003年2月15日那一天,當太陽隨著地球自轉,從最早接觸到陽光的澳洲和紐西蘭,一直到西半球的美洲大陸,都涌現了反戰人潮。甚至是在全球帝國主義的心臟地帶—美國,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戰集會。美國境內至少150座城市涌現示威人群,其中以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大城市的示威聲勢最為浩大,不輸于當年反對越戰的聲勢。人數最多的集會是在歐洲,其中意大利首都羅馬的反戰示威人數多達300萬人,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150萬人走上街頭,而英國首都倫敦也有100萬人集會反戰。縱觀全球,相信只有中國大陸是反戰示威絕跡的一大片土地。
波瀾壯闊的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動員,是當時世界各地人民反對美國霸權的一次堅決表態。當時由布什領導的美國政府于2002年開始主張出兵攻打伊拉克,布什總統于2002年9月12日(911襲擊事件一周年之際)在聯合國大會上聲稱伊拉克擁有“殺傷力強大的武器”,軍事入侵是勢在必行的。當時由布萊爾領導的英國政府,成為了美國的應聲蟲兼獵犬,也咬牙切齒稱必須攻打伊拉克。2002年9月28日,英國倫敦爆發了第一場規模龐大的反戰示威活動。2002年9月29日,美國首都華盛頓也爆發反戰示威。
英國的反戰聯盟(Stop the War Coalition)在美國于2001年攻打阿富汗時就成立,而美國也有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反戰聯盟,如成立于2002年10月的“為和平與正義團結”(United for Peace and Justice)、“立即采取行動停止戰爭及終結種族主義”(Act Now to Stop War and End Racism,縮寫ANSWER)等。當主題為“反對戰爭、種族主義及新自由主義”的第一屆歐洲社會論壇(European Social Forum)于2002年11月在佛羅倫薩召開時,參與者在論壇的閉幕大會上發出號召全歐洲反戰行動日的呼吁,這個呼吁后來擴大成為2003年2月15日歷史性的全球反戰行動。
當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推向高潮時,有人甚至將這場運動稱為可以跟美國分庭抗禮的第二個世界超強。當時全世界的輿論大都傾向于反對攻打伊拉克,一些美國盟友也公開反對美國動武,如法國、德國。根據一名法國學者估計估計,2003年1月3日至2月12日,全世界各地有3600萬人參與在3000多場的反對伊拉克戰爭示威活動中。
盡管如此,美國在其盟友英國和澳洲等國的支持下,于2003年3月19日向伊拉克發動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一打就打了8年又8個月,直到美國軍隊于2011年12月完全撤離伊拉克為止。美軍最后沒有在伊拉克找到任何殺傷力強大的武器,無法掩飾其發動戰爭的天大謊言,而薩達姆獨裁政權結束后,伊拉克人民繼續活在水深火熱中。
十年前的那場波瀾壯闊的反戰集會,無法阻止美國攻打伊拉克,但是那場反戰運動并沒有失敗。是的,我們阻止不了美國攻打伊拉克,但是,這波聲勢浩大的反戰動員,卻讓美國侵略伊拉克完全喪失了其合法性與合理性,或多或少阻止了美國政府繼續隨意向其它國家出兵,如攻打伊朗。美國現任奧巴馬總統,也是靠著這股反戰運動而平步青云,雖然美國政府的本質不變,但反戰運動還是多多少少改變了歷史軌跡。
更重要的是,10年前的反戰運動,啟發了新一代的社會運動,讓1990年代涌現的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社會運動進一步推進。近年在世界各地爆發的群眾抗爭,如埃及等地的阿拉伯之春、西班牙的“憤怒者”運動,還有從占領華爾街擴散到全世界的“占領運動”,都可以找到受到10年前反戰運動高潮影響的痕跡。
點擊觀看視頻
WE ARE MANY: Documentary Feature - Teaser
阿姆斯特丹
巴塞羅那
羅馬
羅馬
倫敦
倫敦
洛杉磯
馬德里
紐約
巴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