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轉型切忌“民主幼稚病”
田文林
自中東陷入動蕩后,“政治轉型”就成了熱門詞匯。空談理論,不如先看看現實?;仡櫚雮€多世紀的歷史,第三世界政治轉型更像是“翻烙餅”,總是在軍人威權統治與弱勢民主之間交替徘徊。如上世紀60-80年代,拉美國家有l2個由民選政府轉向軍人威權統治;非洲共發生240多次軍事政變,成功70多次;中東埃及、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等國也都是通過軍人政變上臺。到上世紀90年代,第三世界開始了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許多國家建立或重新恢復多黨民主。然而,在實行民主化20多年后,“大部分第三世界的民主體制運行得都不是很好,民主失去了它往日的聲望。” 不少第三世界民眾對民主支持率下降到60—65%,部分還降至50%,對“強政府”支持率反而不斷上升,許多國家達到近50%,由此使軍人執政現象再次抬頭?!斑€政于民”等來的不是民主鞏固和經濟繁榮,反而使社會再次出現威權化傾向,由此使許多國家面臨在“軍人干政”與“弱勢民主”交替徘徊的惡性循環。其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說,這與政治轉型的中“民主幼稚病”不無關系。
“政治轉型”的潛臺詞是現行政體存在缺陷。這就像人體生病一樣,而政治變革就是一種改變原狀態的治療方案。常識告訴我們,好的治療方案是能將病治好,使身體變得更強健;而糟糕的治療方案,則只能只關注根除病灶本身,而不顧及由此給整個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結果很可能是病灶消除了,病人身體也垮掉了。政治變革是國之大事,直接關系國家興衰,因此更需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正像衡量治療方案好壞的標準,是能否使身體更強健一樣,評價政治轉型的成敗標準,不應該簡單地看是否走向了民主化(如全民選舉、多黨競爭之類等),而是看這種變革是否富國強民,增強綜合國力。進一步說,第三世界政治改革應遵循兩大標準:一是是否有利于真正擴大代表性,使政策真正體現多數意志;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強政府效能和執行能力。兩大標準缺一不可。沒有代表性的政治更替,會出現將民主視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封建民主”、“寡頭民主’’乃至“君主共和制”,而沒有有效性的政治更替,就會像戰后伊拉克那樣,空有建設國家的綱領,卻無基本的貫徹實施能力。
從現實看,工業化、政治現代化、國族整合等各種問題,在西方國家差不多是依次到來。而眾多第三世界則幾乎同時面臨很多難題,因此必須有主次先后。尤其在民生問題尚未真正解決情況下,更需要強調集體紀律和辛勤工作,以便致力于經濟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為真正實現民主鋪平道路。統計表明,人均收入在500美元以下的國家幾乎不可能成為民主國家,而人均收入在500—2000美元之間的國家,雖然有這個可能,但或許仍是不穩定的。只有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3000—4000美元,它才最有可能實現穩定、民主的發展。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政治發展往往被排在經濟發展、甚至國家統一和政權安全之后。由此理解了為何威權政府大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對此我們大可不必過于苛責。西方當初確立憲制,花費幾代人甚至幾個世紀的時問。那種只知照搬西方憲制,卻沒有耐心經歷歷史積淀的民主派,實際就是列寧曾批評的“又想洗毛皮,又不讓毛皮下水”。
簡言之,第三世界國家政治轉型,并非直接從威權政府一步跳到民主政體,而應沿著經濟發展——個人自由——社會公正——政治民主的漸進路徑前行。這里特別指出的是,實現社會公正是實現國家強大、政治轉型無法繞過的環節。只有實現了社會階級結構扁平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塑造全民共識,徹底擺脫軍人干政和弱勢民主的雙重陰影。
而如果無視自身國情和政治演進路徑,從威權統治直奔民主政體,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首先,民主化很可能犧牲這些國家的政府有效性。民主化本身就是以部分犧牲政府效能和有效性為代價,但犧牲有效性能否換取政治參與擴大仍是很大的疑問。民主有時意味著代表性擴大,但有時卻不是這樣。第三世界國家政治轉型最壞的一種情況,就是民主化沒有帶來代表性擴大,反而犧牲了政府的有效性,使國家陷入雙重的政治衰朽狀念。伊拉克民主化教訓更為深刻。以近些年的伊拉克民主化進程為例。該國百廢待興,本來亟需鐵腕統治和中央集權,但美國為其設計的聯邦政體和議會民主制,表面上使伊拉克各派利益均得到照顧,但代價卻是教派矛盾抬頭,重大問題議而不決,嚴重削弱中央政府的有效性。未來,伊拉克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維持弱勢政府,而很難恢復原先的地區強國地位。民主沒有使國家更加強大,反而使國家更加孱弱,這種民主就是通常說的“壞民主”。從更大范圍看,第三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先實現民主化,進而實現國家富強。
恰恰相反,很多國家在推行民主化后,反而喪失了有效性,更加聽命于西方。
其次,在貧富分化嚴重,階級分化和對立嚴重的社會,民主化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憲政民主,而很容易加劇“政治極化”趨勢:要么是民粹政治,多數中下層民眾毫不留情地剝奪少數富人,最終引發富人反抗;要么是金錢主宰選舉,使民主成為富人服務的寡頭民主,從而面臨被左翼軍人政權推翻的危險(如埃及的法魯克王朝,被左翼的納賽爾“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而且,這種“翻烙餅式”的政治轉型不是一勞永逸,而是每隔一段時問便發作一次,從而周期性地引發政治動蕩和社會失序,加劇第三世界的政治衰朽。
▲(本文主要內容刊發于《環球時報》2011年2月25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