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寫了一篇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即將爆發》的小文,試圖解釋當前幾個全球熱點問題的深層原因和內在聯系,包括美國次債危機、歐洲主權債危機、中國內需不足以及全球碳減排等。由于結論頗為令人不安,網友的反應非常激烈,提出很多尖銳并富有啟發性的質疑。我決定再續寫幾篇東西,一方面努力回答網友的疑問,另一方面也盡力把我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一、核心問題
說資本主義總危機即將爆發,上文的核心立論是資本主義已經由過去的開放體演化成現在的封閉體,導致能夠轉移和緩解其內部矛盾的外部環境和通道全部消失,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將會出現一次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總爆發。
二、由開放到封閉
先稍微詳細解釋一下“開放”和“封閉”的問題,由開放到封閉是資本主義,也是人類社會當前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資本主義曾經的開放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與非資本主義社會間的開放,二是資本主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開放。在過去,資本主義是相對非資本主義和自然環境而獨立存在的,或者被認為是獨立存在。非資本主義社會和自然環境就共同構成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為其提供外部的、外在的支持。
從發展歷程看,資本主義是一個由英倫小島向全球逐漸擴張的過程:最先成熟于英國,然后向歐洲大陸擴張,接著向北美擴張,向日本擴張。二戰后又向資本主義列強的前殖民地擴張,包括亞、非、拉在內的一些前殖民地國家,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它的最后一次擴張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后,共產主義失敗,蘇聯解體,中國推行市場經濟。至今,資本主義已經充分實現全球化,非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近乎全部消失。
將自然環境視作獨立于資本主義之外的外部環境根源于西方的傳統思維:人不僅是獨立于自然而存在,而且應該征服它,成為他的主宰。對資本主義來說,大自然更多地是其工業原材料的外部提供地,以及生產廢品的排泄地。資本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化地創造財富,而所謂的財富無非是經過人工改變了的自然。創造財富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開采、加工原材料,就是去改變自然。
在技術比較落后,生產規模比較小時,將自然環境視作外部環境還是合理的,因為人類對自然的改變程度還比較小,尚不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產生太大影響,不會對資本主義的運行產生太大影響。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對自然的改變程度越來越嚴重,已經對人類的基本生活甚至基本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也對資本主義的繼續存在構成嚴重制約。目前這種威脅和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短缺,包括能源短缺等;二是污染排放,包括溫室氣體等。
所以,現在已經不能再繼續將自然環境看成資本主義的外部環境,資本主義與自然環境之間已經不再是割裂的、獨立的,而是存在密切的關系和內在的相互影響。人們已經意識到必須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不能再繼續一味地、肆意地對其索取和改變。這意味著自然環境正在由資本主義的外部環境轉化為內部環境。
資本主義由開放體向封閉體轉化,實際上是一個將非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化和將自然環境內部化的過程。將非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化,也就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全球化擴張;將自然環境內部化,就是開始重視資本主義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影響,盡量降低對自然的改變程度,盡量消除自然被改變后的不利影響。
從開放到封閉是當前全球社會所面臨的一個根本性變化。
目前我們形成一種成見,一種思維定勢,認為開放才是正確的、先進的,而封閉就是錯誤的、落后的。現在破除這種成見和思維定勢的時候到了,需要反過來才行,封閉的才是正確的、好的,我們必須適應封閉,學會在封閉的狀態下如何生活,因為全球社會已經變成一個封閉的整體,無法繼續開放,除非發現在別人的星球上還存在人類。
三、三重剝削——損人利己、損天利己
這一部分有點抽象,不過在第五部分將會把這些理論應用到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中去。
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建立在三重剝削的基礎之上,第一重剝削存在于資本主義內部,是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第二、第三重存在于資本主義的外部,分別是資本主義對大自然的剝削和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
第一重剝削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根源,第二、第三重剝削則是轉移和緩解其內部矛盾的外部通道和手段。
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內部矛盾是什么?是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是怎么造成的?是收入分配不均。收入不均是怎么造成的?是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
在交易談判中,由于擁有很強的資源優勢,資本利益集團的談判力較強,在交易中獲取的利益就多。而普通大眾則由于資源優勢弱而在交易談判中處于劣勢,在交易中所獲取的利益就少。
現在的主流西方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中不存在剝削,他們的理論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只要交易是自愿的,那么交易一定增加雙方的利益。他們還搞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帕累托改進”。這一理論的荒謬就在于忽略了交易各方的資源優勢差別。
想象一下,一個窮人餓的快要死了,于是答應用一只胳膊向一個殘暴的富人換兩只饅頭,以保住性命。最終交易達成,富人滿足了其虐待欲,而窮人則暫時保住活命,相對于交易之前,雙方的利益的確都有所增加,這個交易也是完全自愿的,難道你認為這個交易是公平的,不存在剝削,是“帕累托改進”?
承認追求利益最大的合理性,同時又否認剝削的存在,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利益總量一定,那么最大自己的利益和最小化別人的利益就是等同的。當然,所有的人都希望最小化別人的利益,但是只有資源實力占據優勢的那一方才能成功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剝削。
那么有人可能馬上就會反駁,交易中的利益總量不是恒定的而是擴大的,會一加一大于二,大家的合作會共贏。固然,如果通過交易能夠增加總體的利益總量,理性的談判目標就是首先讓增量最大化,然后才是從增量中讓自己的那一份最大化。顯然,這會降低談判的緊張程度,降低剝削的成分。
可是,共贏又是怎么產生的?利益的增量又是從哪里來的?
共贏是通過剝削大自然產生的,利益的增量來自對大自然的剝削,這就是第二重剝削。
利益的增量也就是財富的增量,上文已經指出,所謂的財富最終都無非都是通過技術改變了的自然。任何一種財富,從一棟豪宅,一臺電腦,到一只牙簽,都一定來源于大自然,都是對大自然的剝奪和改變。所以,利益的增加,財富的增加一定是建立在對大自然剝奪的增加和改變的增加的基礎之上。
同時,技術越進步,對大自然的剝奪和改變的規模也就越大,花樣也就越多,可能造成的利益的增量也就是越多,可能對第一重剝削的緩解程度也就越大。
這樣,第二重剝削,即資本主義對大自然的剝削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緩解其內部矛盾的外部手段。而且通過技術進步對其效果進行放大。
第三重剝削,即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對資本主義的外部支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非資本主義社會為資本主義提供產品傾銷市場,直接吸納其的過剩產能;二是提供廉價的資源,包括廉價的人力和廉價的原材料。這一切都是通過戰爭、屠殺和殖民實現的,第三重剝削的血腥味比比前兩重更重。
總之,資本主義的原動力是追逐利潤最大化,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手段是剝削,包括資本主義內部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以及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第一重剝削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根源,會導致生產過剩的經常發生,而第二、第三重剝削則可以轉移和緩解這個根本矛盾。
在這三重剝削中,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和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對是對人的,可以概括為“損人利己”;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是對大自然的,在中國古代稱之為“天”,所以可以概括為“損天利己”。
所以,資本主義的精神內核是:“損人利己”、“損天利己”。馬克斯韋伯說資本主義的精神與所謂的新教倫理有關,不過是想在給野蠻、自私、殘暴的資本主義穿上一件莊重的衣服而已。
基于這樣的精神,注定資本主義的不平衡性、不穩定性、不可持續性。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進行剝削,必然導致他們的反抗;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進行剝削,也必然會導致他們反抗;資本主義對大自然的剝削,會不會引起反抗,當然會,全球變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事實上,“損人利己”、“損天利己”不僅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內核,而且是西方文明的精神基因。西方現在所樂于稱道的,也是構成其現代社會根基的希臘民主也是構建在“損人利己”、“損天利己”的基礎之上,所以它很快就崩潰了。
多說一點,中華文化的精神基因是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天人合一”,“以天為師,以天為父”,相形之下,才彰顯中國祖先的偉大,尤其是諸子百家那一撥。
關于資本主義精神的文化根源這一點我們將在以后的《資本主義總危機系列》中再詳細討論。
四、馬克思的局限
馬克思的局限在于,在資本主義的三重剝削中,馬克思僅僅看到內部的一重,而忽略了外部的兩重,即在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只考慮了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用他話就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而沒有考慮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更沒有考慮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
作為一個理論大師,一個具備敏銳洞察力的卓越批判者,馬克思為什么有這個局限?實際上,有網友就提出質疑,說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在馬克思之前就已經轟轟烈烈了,他怎么可能不注意到。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的確是一個封閉框架,這體現在它為資本主義的社會再生產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上。
上過《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同學應該都對社會再生產這個概念有所了解。當然,大家上學時一般都認為馬克思的東西是一無是處的垃圾,西方經濟學才是真正的學問。我本人大學時(2001屆)基本上也是持這種“主流”判斷,所以當時學的也不怎么樣,純粹應付考試。我對這個模型的真正理解(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是最近由于研究的需要,重新復習,并研讀《資本論》才獲得的。可悲的大學教育啊!
閑言少敘,社會再生產分析是《資本論》中樞部分,它是從整體上、宏觀上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如何持續和增長的。《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有兩個精華,一個是微觀的,一個是宏觀的。前者是剩余價值理論,研究資本主義的源動力,以及剝削;后者就是這個社會再生產理論。所以有人就指出,真正開創宏觀經濟學的是馬克思,而不是凱因斯。
為說明社會再生產問題,馬克思還搞了一堆方程式,為了避免一部分人頭暈,這里就不說了,咱只用文字說核心觀點。馬克思把總體的社會生產分為兩個部類,一個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叫第一部類;另一個是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叫第二部類。這兩個部類也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一分為二,所有的人都是社會生產的一分子,都要參與社會生產,都要有工作,因為你需要掙錢,需要收入,要么在第一部類,要么在第二部類。那么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可以延續的基本條件就是,彌補折舊和原材料消耗后的生產增值,即社會總收入,在勞方和資方之間的分配要符合一個固定的比例,只有在這個比例下,兩大部類的產品才能全部賣出去,否則一定出現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
也就是說,社會總收入在資方和勞方合理的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時資本主義生產可以持續的一個基本條件。資方的過高,或者勞方的過高,都將打破這一比例,而導致生產過剩。當然,在資方掌握強大資源優勢下,只能是資方過高,絕無可能勞方過高。
然而,資本家投資辦廠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最大化地謀求剩余價值,而不是維持資本主義的可持續性。他們絕不會考慮的收入分配的合理比例問題,恰恰相反,他們總想讓自己的利潤高一些,總有破壞那個潛在的合理比例的傾向。這是生產過剩的根源,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
好了,關于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就講到這里。說這個分析模型時封閉的,在于當馬克思在劃分兩個部類時,在考慮總生產和總購買的平衡時顯然只局限于資本主義內部,而沒有考慮非資本主義部分。同時,他即沒有考慮技術進步可以生產成本,也更沒有考慮生產活動將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如何的影響。事實上,他是假定沒有影響的。
正是因為漏掉了資本主義對外部世界的剝削,包括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對自然的剝削,導致馬克思的預言出現偏差。
那么馬克思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局限?答案是在思想上生他養他的西方文化的存在局限,馬克思的局限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局限。馬克思類似孫悟空,西方傳統文化則是如來佛,無論法力再高,無論如何批判和叛逆,像孫悟空無法逃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馬克思也無法超越西方傳統文化的局限。
深深影響馬克思,而他本人卻不自知的西方傳統文化的局限有兩個。第一是局部思維,第二是與自然為敵。
從古希臘文明,到21世紀的今天,西方的思維都是局部式,而非全局式的。所謂的局部思維,就是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基于本城邦、本區域、本民族、本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基于所有的城邦、所有的區域、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國家在一起的整體利益,潛在地、下意識將其他城邦、其他區域、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看成自己的外部。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則是這種局部思維的極端表現。
說西方傳統思維是局部思維,是和東方、尤其是中國傳統中的全局思維相對而言。在和希臘文明同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即諸子百家時代,中國就出現了強烈的天下主義,盡管諸侯之間出現混戰,但是諸子百家在考慮問題時,都是將所有的國家看成一個整體的,或者說他們不是基于某個國家的利益來考慮問題,而是基于所有的國家的利益來考慮問題。這一點在儒家、道家、墨家的表現尤為突出。孔子的“禮”是超越國家層面的,老子的“道”不僅超越國家,而且超越人類,甚至將自然也涵蓋了的。
自那時起,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存在強烈的“天下”情懷,從《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
“天下主義”是將所有的人類都看成一家的,盡管中國傳統上有“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之說,但只是認為他們缺乏“教化”,沒有“禮儀”,而不是像西方一樣將所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群視作不同的低級種族,相反,中國的傳統認為,只要這些對這些野蠻人進行教化,他們也會變成像我堂堂中國一樣的禮儀之邦。也就是說,傳統上中國人就認識到不同民族的差別只是在后天的“教育”上,而非先天的遺傳上。所以,中國從來沒有殖民侵略之說,從來沒有“損人利己”的思維。
同樣,與天為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自然,也是自希臘已降的西方傳統思維模式。而東方是相反的,中國講“天人合一”,印度更厲害,講“梵我一如”。都是與自然為善,認為自身和自然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的。這是為什么科學技術在西方興起,而未能在東方興起的根本原因。準確地說,是東方拒絕了科學,因為科學是改變和破壞自然的手段。
關于,東西方文化為啥存在這樣的差異,將在未來的資本主義總危機系列中詳細研究。
還需要說明的是,西方傳統思維的局限并非只有馬克思才有,實際上作為一個批判者,這些局限在馬克思身上相對還要小一些。這些局限,在所有的被稱作偉大思想家的西方人身上都有體現。這是,中國人研究西方文明,西方思想時務必注意的一個問題。
五、三重剝削下的資本主義“史詩”
在這一部分,將基于“三重剝削理論”考察整個資本主義發展史,看看每一重剝削是如何發生作用,以及如何導致一幕幕殘暴的歷史悲劇和一場場人類災難的。
準確地說,工業革命大規模展開(1830年)以前的初始資本主義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因為那時沒有工業化,生產技術依然是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而之所以也叫它資本主義,在于它在精神上已是資本主義的,那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經濟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支配英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是,缺乏工業化不僅使得那時產能的基礎規模比較小,而且也限制了其增長速度,所以現代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生產過剩在那時尚不存在。
即便沒有工業化,只要你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會產能剝削。只是這時的剝削只有第一重、第三重,而沒有第二重,即只有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而沒有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只能依賴損人去利己,尚無力依賴損天去利己。
正是因為沒有對自然的剝削,那時的博弈更接近零和的,沒有共贏、利益增量的概念,所以對人的剝削也表現地更為慘烈。第一重的剝削最經典的例子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外貿的擴大導致對紡織品需求上升,價格走高,其原料羊毛隨之變貴,養羊的利潤大幅提升,遠遠高過種糧。當時英國的資本利益權貴們為追求超額利潤強力驅趕農民,將耕地變成牧場。和現在中國的強勢拆遷一個道理。在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方面,15世紀末16世紀初發現新大陸和新航路后,西歐國家開始了侵略和掠奪美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血腥歷史。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變成真正的資本主義,技術進步飛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第二重剝削,即對自然的剝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正是由于工業化生產出現,使得大規模產能過剩成為可能,并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為消化工業化推進所積累積累起來的產能,資本主義對第三重剝削,即對非資本主義的剝削越來越倚重。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加快了對非資本主義世界的殖民侵略。
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世界的殖民瓜分,在第一世界大戰前已經完成,至此資本主義的外部市場便無法再繼續擴張。資本主義國家擴張殖民地的游戲就變成了零和博弈:一個國家要擴張自己的殖民必需通過對別國的侵占才能實現。也正是殖民地盤爭奪成為引燃一戰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戰近乎是一戰的延續,德國、日本等法西斯國家企圖把整個歐亞大陸都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是,二戰后資本主義不僅繼續存在,而且進入了一個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很多人也許會提出疑問,既然一戰之前,就已經沒有額外的殖民市場了,資本主義為什么沒有崩潰反而又繁榮起來了。
答案在于,二戰后資本主義出現了兩個新變化。一是進行了反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二是戰爭的破壞提供巨大的內需。
為應對1930年代的“大蕭條”,以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為標志和起點,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了壓縮收入分配導向的“非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包括實施社會保障、高額累進稅、國家廣泛參與經濟活動等,抑制資本利益集團對普通大眾的剝削,抑制收入不均的擴大。“羅斯福新政”的思想源頭來自馬克思的《資本論》,這一輪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改革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化、社會主義化的。
盡管進行了局部馬克思主義化,但資本主義的主體還是沒有改變,所以其基本矛盾還是依然存在。進入1970年代,資本主義黃金時代漸露強弩勢末之態,生產過剩的問題再次顯現,增長停滯,而且在“石油危機”,以及“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推動之下,還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后來被稱之為“滯漲”。
有人認為現在當前中國也可能會像1970年代的美國一樣出現“滯漲”,這是不可能的。美國當時出現滯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資—物價”出現螺旋上漲,而工資之所以能夠隨物價及時上漲,是和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式的社會改革密切相關,勞工的權利得到大大強化,勞方對資方的談判能力大大提升。但是,在現在的中國,普通的工人的權利根本沒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他們的談判力在資方面前幾乎不堪一提。最近,富士康的惡性跳樓事件已經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機制在當前的中國根本無法形成。
中國工人當前的劣勢和資本主義應對1970年代經濟危機的整體思路又有直接關系。當時,人們將危機的根源歸結于“羅斯福新政”以來的經濟“國家化”。在理論上,認為是凱因斯主義的錯,原因是凱因斯主張政府應該對經濟進行干預。實質上,羅斯福新政更是馬克思主義的,而非凱因斯主義的,但是,馬克思太極端,他是主張消滅資本主義的,而凱因斯盡管主張政府應該調控經濟但是,卻是從整體上肯定資本主義的,所以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大家都討厭馬克思,不想提到他,寧愿用凱因斯替代馬克思。
主流的觀點認為,1970年代的經濟問題的根源在國家干預導致經濟效率的降低,所以主張壓縮政府對經濟干預,應該重新自由化,應該“去國家化”。當時,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接納了這種觀點,開始了大規模的“反羅斯福新政”的改革。90年代后,資本主義最終擺脫了危機,重現繁榮。到了90年代末甚至和70年代滯漲截然相反的“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理論上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紛紛稱其為“新經濟”、“知識經濟”。
事實上,資本主義在1990年代春光再現,并非是里根、撒切爾夫人自由化改革的結果,而是資本主義第二重、第三重剝削再次發揮作用的結果。
第二重剝削之所以能發揮作用,原因是從80年代開始,信息技術逐漸開始成熟,出現爆炸性增長,而且信息技術在傳統領域里應用大大提升生產效力和生產能力。
第三重剝削之所以能夠重新發揮作用,要歸功于共產主義失敗,前蘇聯解體,其原先的盟國紛紛加入資本主義體系,而中國也開始解決實施市場化改革,同樣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員。東歐劇變然這這些原社會主義國家的豐富礦產資源洞然向資本主義市場開放,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加入,不僅為其提供潛力極大的市場,而且提供數量驚人的廉價質優的勞動力。而中國正是憑借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性制造業,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產能,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為資本主義市場源源不斷提供了巨量的低價商品。這是包括資本主義能夠擺脫1970年的“滯漲”危機,而在1990年代開創“高增長,低通脹”輝煌局面的根本原因。
但是,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而且經過80年代里根、撒切爾改革的資本主義比羅斯福新政時代的資本主義更資本主義,所以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后,它的本質屬性再次彰顯,生產過剩的痼疾再次發作,這就是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的根源,也是眼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源。
和以前所有的危機都不同的是,此時資本主義已經變成一個封閉體,既徹底喪失外部的非資本主義市場,使第一重剝削沒了根基,又開始將自然環境內部化,使得第二重剝削也無法繼續展開。
下一步該怎么辦?
事實上,當前的資本主義和二戰前爆發“大蕭條”時的資本主義多少有些相似。盡管當時,第二重剝削和第三重剝削理論上還存在實施的可能,但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卻沒有為這兩重剝削的推進提供多少現實空間。一方面,盡管當時還存在巨大規模的外部非資本主義市場,但是當時這些市場也已經飽和,無法吸納更多的產能;另一方面,盡管自然資源還大量存在,但是當時并沒有大規模的技術進步發生,要大規模增加對自然的剝削是有心無力。所以,理論存在的可以轉移、緩解內部矛盾的通道實際上卻發揮不了作用。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最終是怎么擺平“大蕭條”的,是采取了兩個極端的手段,一是對進行大規模的反資本主義改革,一是進行法西斯戰爭。有人將共產主義等同于法西斯,在這一點上,的確是等同的:無論美國實施共產主義導向的改革,還是德國大搞軍國主義,都有一個基本目的就是擺脫大蕭條。
那么現在,是不是還是要么共產主義,要么法西斯戰爭呢?
想知道答案,請繼續關注共道經濟研究中心的資本主義總危機即將爆發系列。
共道經濟研究中心 www.gongdao.org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