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必須吸取塔利班在阿富汗戰爭中陷入困境的教訓
郭春孚
美軍侵略伊朗的最后期限不遠了。伊朗軍隊如何與美軍打仗,才能最有效地保存自己的實力,又能給敵人最大的殺傷呢?
伊朗必須吸取塔利班在第二次阿富汗戰爭中陷入困境的教訓。首先,要避開敵人的狂轟濫炸,盡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其次,要把握好戰爭的節點,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爭取打好關鍵之仗;第三,與敵人打人民戰爭,將敵軍拖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打持久戰。
為什么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沒有出現阿富汗游擊隊抗擊蘇軍時的情景?曾經把反塔聯盟趕得到處跑的塔利班怎么反被反塔聯盟打得無招架之力?以美國為首的反塔聯軍勝利了嗎?
戰爭雙方的武力對抗,通常是由幾個點支撐著,其中有對戰爭起轉折作用的“拐點”,也就是戰爭關節點;還有對戰爭勝負起決定作用的“頂點”,也就是戰爭咽喉。在世界戰爭史上,那些雙方對抗實力相當的戰爭,發展過程通常都要經過一些關鍵的戰役或戰斗即戰爭拐點,再經過一個對戰爭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或戰斗即戰爭頂點,才能分出勝負來。中國解放戰爭中著名的三大戰役就是由關節點演變為戰略咽喉的。蔣介石還是懂一點戰爭規律的,在三大戰役結束后,他就開始著手向臺灣撤退,名為戰略退卻,實則是逃跑。
到目前為止,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沒有任何“亮點”的戰爭。從軍事上講,既沒有很明顯的戰爭拐點,也沒有出現戰爭頂點,沒有那種雙方殊死對抗的戰爭場面和過程。這就給好萊塢人拍電影制造了巨大的困難,一場沒有賣點的戰爭誰看?
我斷定這場戰爭會一直黑暗下去,讓美軍陷入遙遙無期的戰爭黑洞無法逃逸。
當然,戰爭拐點在阿富汗戰爭中曾經隱約地閃現過,而戰爭頂點因雙方軍力對比反差太大、過于懸殊始終沒有機會出現。但這場戰爭看似以美軍勝利告結束,實際上懸而未決。
從歷史上看,誰把握住了戰爭拐點,誰就能控制戰爭的走勢,誰就能為打贏戰爭頂點之役創造條件,并取得最后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能看出點眉目的拐點,是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三次戰斗。從塔利班最初的強硬態度以及擁有幾萬人的武裝卻沒有打出幾場像樣的戰斗或戰役來,可確認阿富汗只有將才,沒有帥哥。
這種戰爭狀態實在讓人有點憋氣、生氣、嘆氣。
造成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塔利班正義一方處于被動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美軍的空中打擊的確是有效的。美軍使用的是程序式打法(黔驢技窮,再想不出別的方法),先摧殘塔利班極少的防空力量,然后摧毀具有戰略價值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目標,最后再進行戰術轟炸,打擊前線的塔利班守軍,企圖攻破阿富汗官兵的心理防線。阿富汗修筑的一些簡易的野戰工事,無論如何也無法抗衡美軍的強大空地打擊。讓一支由民兵組成的武裝部隊,打只有正規軍才能打的防御戰,無疑是趕著鴨子上架。
二,幾個戰爭拐點沒有把握好。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但阿富汗軍隊領導人未能理解和運用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戰術思想,只記住了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和依靠根據地立足。從對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這幾個戰爭點的堅守還是放棄的問題上,即可看出塔利班領導層的猶豫不決和意見分歧之大,致使指揮和戰斗都亂了章法和方寸。
例如,一開始塔利班宣稱要和美國人打游擊戰,可是在戰爭開始后自己打的卻是城市防御戰;在堅守幾個大城市時,塔利班說要堅守到底,但往往是戰斗還沒有怎么打,就主動放棄了。在戰爭中,放棄就意味著“被投降”、潛投降。
這些都說明塔利班沒有找到與美軍作戰的正確方法,沒有搞明白在阿富汗這種特殊地形條件下打城市防御戰意味著什么。
按理說,馬扎里沙里夫是應該打一個較大的戰役的,因為其戰略價值比昆都和喀布爾都大,而塔利班因為承受不了美軍的狂轟濫炸提前逃之夭夭,致使這一地區很快就落入反塔聯盟之手。
阿富汗塔利班可以有更好的打法,扭轉自己的弱勢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驗,未能如愿。
美軍對弱國部隊固有的輕視和美軍以往打仗的經歷,以及美軍是在大規模空襲以后開始發動地面攻擊,在給阿富汗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同時,也給自己挖掘了死亡黑洞,所以很容易使其一部或數部因驕狂輕敵而盲目冒進。驕兵必敗,這是戰爭的鐵律。
因此,阿富汗塔利班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絕好機會,在戰略退卻中打殲滅戰,選擇有利地形相機全殲美軍冒進的一二小股部隊,完全是有可能的,無論從戰略上和戰術上來講都是不難做到的。只要能夠消滅一部分美軍的有生力量,就會從心理上給美軍以有效的震懾和威脅,從而使美軍因猶豫不決而遲緩后續的地面行動,變被動為主動。以此為基礎,只要能繼續靈活地發揮民心、地利和戰略優勢,則完全有可能從根本上分散美軍的地面進攻,使整個戰場形勢為之改觀。
阿富汗不像南斯拉夫,沒有多少可轟炸的地面設施,單憑空襲結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完全可以將美國拖入一場持久戰的泥潭。孫子說:“……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以,塔利班政權完全有可能贏得不亡不敗的結局。
但是,塔利班武裝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打法,從一開始的堅守北方重鎮起,就一直是節節抵抗節節敗退,最后發展到全面潰退,先是犯了“防御中的保守主義”,后來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的錯誤,一味地以己之短應敵之長,始終未能發揮自己的局部優勢制造戰場有利態勢,所犯的皆是兵家大忌。
所以,美軍能迅速打垮塔利班政權,軍事實力的懸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實際上還在于塔利班領導人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和心理出了問題。一旦意志和信心被摧垮,力量也就不再,不敗才怪了。
三,在沒有充分做好應對戰爭準備的情況下,斷然下迎戰的決心就意味著失敗。本·拉登說:“我們不能允許美國人住在神圣的地區。我們要把他們趕出去,我們要對他們發動戰爭。如果以色列人殺死巴勒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國人殺死伊拉克的無辜人民,如果大多數美國人支持他們放蕩的總統,這就意味著美國在向我們開戰,我們就有權進攻他們。”
由此可以看出,本·拉登的心是好的,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的。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他有勇無謀,根本無法勝任統帥三軍的重任,更想不到的是他膽小如鼠。一個三軍統帥必須如狼似虎才行,如果能像帝企鵝一樣可愛多情、穩重冷靜、多謀善斷則更好。
搞個“圣戰”、打點零零碎碎的小伏擊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抵御軍事強國或軍事聯盟發動的現代侵略戰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奧馬爾、本·拉登犯了與中央蘇區李德、秦邦憲、張聞天等人同樣的錯誤,就是自我迷信和驕傲輕狂。秦邦憲,又名博古 (此名為俄語“上帝”的音譯),一個共產黨人將自己視為上帝,能打敗信奉基督教的蔣介石的軍隊圍剿嗎?第五次反圍剿徹底失敗了,差點被合圍包了餃子,紅軍被迫轉移,實際上最初就是“逃跑”。我們必須對歷史負責任地說,如果沒有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共產黨和紅軍肯定早被蔣介石消滅了。
四,沒有靈活運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以“人民支持”與敵打立體戰。人心向背問題,是戰爭勝負的最終決定力量。阿富汗塔利班領導人、軍人被美軍的導彈爆炸震懾和氣勢洶洶的進攻嚇垮了,而他們迷信恐怖襲擊和宗教精英治國,長期脫離人民,阿富汗人民有力使不上,干著急沒辦法。
政府、軍隊與人民之間存在著一條溝壑,無法達成有效溝通并轉化為有組織的行動,這是奧馬爾政府和本·拉登塔利班武裝不得不逃入大山、鉆入山洞的根本原因。
所謂的塔利班“精神領袖”奧馬爾并沒有能發揮一點“精神領袖”的作用,徒有虛名罷了。如果讓本·拉登做“精神領袖”則情況會有所不同,但他過分謙讓了。只要能把人民充分發動起來,在“人民支持”下,將反塔聯軍拖入持久戰,最后失敗的肯定是反塔聯軍。
其實,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從爆發的那天起就有了誰勝誰負的答案,非正義侵略方必敗,正義衛國保家方必勝。現在表面上看美軍勝利了,事實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因為戰爭的目的不是將一個地方全部摧毀,而是為了控制和利用,這就需要最后派兵占領。美軍能長期占領阿富汗嗎?我的看法是不能,美國撤軍是遲早的事。
美國能征服伊朗嗎?美國征服不了阿富汗、伊拉克,也肯定征服不了伊朗。美國發動中東戰爭很可能是自掘墳墓。即使美國一時得逞,但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種子,這是美國永遠的噩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