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環境保護和社會主義:寫給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問:全球變暖是否存在?
答:這必須明確“全球變暖”這個概念。如果“全球變暖”指的是每一個地區、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同期氣溫高,那么顯然不是。今年入冬時我國顯然就比上一年同期氣溫低。如果“全球變暖”指的是地球年平均溫度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那么顯然也不是。歷史上,地球年平均溫度一直在12-22℃間震蕩,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僅13℃,靠近最低端。如果按目前的說法“全球變暖”這個概念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那么確實是存在的。當前的氣溫的確比幾十年前高,從雪線高度、冰川退化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
問:您的意思是不是,當前的全球變暖是一種正常現象?
答:是的。地球的氣溫從來不是恒定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
以地質年代來說,地球上比較明顯的大冰期,起碼已經出現過四次: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奧陶紀-志留紀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這些大冰期平均間隔近近2-3億年,每次持續時間幾千萬年。每個大冰期都包含幾十個持續時間相對短的冰期。兩個冰期之間氣溫相對較高,為間冰期。最近的第四紀大冰期而言,截至目前,人類已經發現比較明顯的冰期至少有6個,依次上溯分別為:玉木、里斯、民德、貢茲、多瑙、比貝等,還有間隔他們的5個間冰期。具體到某一個冰期內,可以再細化出若干更小的冰期,即亞冰期(通常所說的冰河時代)。兩個亞冰期之間是亞間冰期。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前7億年至前6.5億年),持續時間5千萬年;奧陶——志留紀大冰期(前4.70億至前4.10億年),持續時間6千萬年;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前3.5億至前2.7億年),持續時間更達8千萬年之久。據此可以推斷,目前人類還遠遠沒有走出200萬年前才開始的第四紀大冰期,甚至極有可能尚未走出玉木冰期,不過處于玉木冰期所屬的最近一次亞冰期和下一次亞冰期之間的一個亞間冰期內。和全球變暖相比,全球變冷更加可能是大勢所趨。
以歷史年代來說,竺可楨先生分析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指出,中國歷史上氣溫的變化呈現一個周期性。大約4000年前,大象等動物在我國黃河流域都有分布,因此,那是一個比較溫暖的時期。兩漢之后氣溫開始降低,唐朝整體上處于較為溫暖的時期,從唐朝后期開始,中國的氣候又開始逐漸變冷,到南宋前期達到最冷的峰值,下雪線南移到桂林一帶。歐洲的情況與中國類似, 1100年至1500年地球氣溫比今天要熱得多,史稱“中世紀最佳時期”。從十五至十八世紀經歷了一段被氣候和地理學家稱為“小冰川期”的時期,近兩百年來氣候又轉向變暖。挪威雪線長期在1300米至2000米之間變化,目前是1600米。一般估計,3000年前的氣溫要比今天高2-3℃ 。
以20世紀以來的情況來說,二戰以前氣溫在上升。氣溫最高是1940年。而到了二戰全球工業化發展最迅猛,即西方“光榮三十年”時期,氣溫卻一直在持續下降,只是到1975后才重新回升。而且,關于1975年以來的氣溫,溫度計的數據記錄顯示了相當強的變暖趨勢,而衛星和高空氣球的數據則顯示變暖的趨勢很微弱。這也是一部分科學家對“全球變暖”根據的疑問:地球上的氣溫是一個點一個點地測定的,大多數固定的測量點會隨著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筑的都市化而“變暖”,但與此同時,地球上一些變冷的點卻未必有測量點,由于地球的熱量大致是固定的,冷暖之間實際上會互相抵消,所以由衛星或高空氣球獲得的宏觀結果應該更加符合實際。英國頂級氣候研究機構哈德利(Hadley)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十年來全球氣溫一直很平穩,沒有上升。
問:有人認為,人類工業活動造成過量的CO2排放而導致了地球氣候變暖,應該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答:CO2對于氣候變化確實有影響,但影響到何種程度并不非常明確。CO2在大氣組成中僅占各種成份的0.054%,本來就微不足道,人類的影響就更小了;造成溫室效應的95%的CO2是由于海洋水汽蒸發造成的,而非人類工業活動。有科學家測算,僅僅地球火山爆發所投放的CO2,就超過人類所有工業活動外加汽車、飛機等全部投放的CO2總和;甚至動物排放的CO2也超過68億人口自身所排放的CO2。相反,人類工業活動的一些污染物,如廢氣、粉塵等阻止了太陽輻射,導致了地球氣候變冷則是非常明確的。
順便說一句,對整個地球而言,氣溫略微升高,CO2濃度增加,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絕大多數植物、幾乎全部農作物,最需要的就是高溫、高濕、高CO2濃度。對農業生產來說,CO2濃度在1000ppm時最好,現在才340ppm。
問:那么說,通過減少CO2排放來控制氣候行不通了?
答:是的。前面已經說了,地球的氣溫從來不是恒定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如果現在全球變暖要靠減少CO2排放來控制,那么是不是全球變冷就靠要緊急增加CO2的排放來控制呢?如果我們預測到地震,應該做好防震工作,難道能通過破壞地質結構來阻止地震發生嗎?如果我們預測到火山爆發,應該做好疏散工作,難道能通過堵塞火山口來阻止火山爆發嗎?對待氣候變化,我們應該去適應而不是去控制。通過減少CO2排放來“控制氣候”,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問:您說要適應氣候變化,可是氣候變化帶來有些問題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解決的吧?像個別小島國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即將淹沒就很難解決。
答:海平面上升是否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尚有爭議。眾所周知,一盆水里如果有一塊浮冰,那么這塊浮冰化光了也不會使水平面上升分毫。當前的海平面上升與其說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不如說更可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當然,個別小島國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即將淹沒的問題是確實存在的。但是解決個別小島國即將淹沒比較可行的方案國際社會幫助其移民,如果等著通過減少CO2排放來“控制氣候”,那么很可能被淹沒時也等不出個結果。當然,如果美國肯履行“人權高于主權”的“普世價值”,把從印第安人那里搶來的土地吐出幾個州讓那些小島國環境難民遷移過去建國,這個問題更是迎刃而解了。
問:既然減少CO2排放來控制氣候行不通,那么西方國家為什么大力宣傳“低碳經濟”,乃至宣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拯救地球的最后機會”?
答:早期的減少CO2排放的努力,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主要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低碳經濟”壟斷集團對付傳統能源壟斷集團的產物。宣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拯救地球的最后機會”則是推行“碳殖民主義”,利用自己在“低碳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優質拖垮發展中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人提出,不但要約束各國排放CO2的量,而且要建立嚴格的檢查機制,對不遵守未來哥本哈根通過的協議的國家要有制裁手段。從而既限制了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趕上歐美發達國家的可能性,又利用征收碳稅從中攫取巨額財富。
在歷史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先是通過罪惡的黑奴貿易來積累資本,把非洲變成從事黑奴貿易的買辦集團的天下,接著又宣傳廢除黑奴貿易,并以禁止黑奴貿易為借口瓜分了非洲。近二三十年來仿佛重演了這一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是在經濟全球化、發揮“比較優勢”的旗號下,把大量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發展中國家在“代替”發達國家在燒石油,在碳排放,在出人出力,在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在污染環境。而發達國家則繼續以貨幣霸權和標準(專利)、設計等知識產權和貿易壁壘等非關稅手段控制發展中國家,把發展中國家變成了新買辦集團掌權的半殖民地。如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指責發展中國家的高碳排放、石油消耗、貿易順差以及凈儲蓄等等,無非是希望以此為借口進一步干涉發展中國家的內政,把發展中國家由半殖民地變成徹底的殖民地。
問:有人以為,不同意通過減少CO2排放來“控制氣候”的方案就是縱容破壞環境,你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答:這是混淆了環境破壞和全球變暖這兩個概念。確鑿無疑的環境破壞有很多,包括沙漠化、濫伐森林、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而全球變暖則僅僅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人類更應該投入大量金錢的,是反沙漠化、反濫伐森林、反空氣污染(包括灰塵、有害氣體……但不包括CO2,因為CO2是對人類有益的氣體,并非污染)、反水污染、研究再生能源等等有益也有可能成功、而且對人類現實利益非常明顯的科研和實踐,而不是去集中力量解決尚確定全球變暖的問題。如果人類把主要精力用在解決尚未確定全球變暖問題上,勢必會影響那些確鑿無疑的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問:這么說,您是反對減少CO2排放的了?
答:恰恰相反,我認為,減少CO2排放是勢在必行的。這不是為了“控制氣候”,而是因為目前人類工業活動排放CO2的主力:化石燃料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而像風力發電、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代價昂貴,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根本無法取代傳統能源,為了避免人類發展面臨的能源危機,必須減少CO2排放,節約化石燃料。
此外,盡管CO2是對人類有益的氣體,并非污染,但是在化石燃料燃燒時釋放產生的其他一些物質,如二氧化硫、粉塵、汽車尾氣等等是實實在在的污染。這一方面需要發展應用相關技術(如脫硫技術),另一方面也應該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問:既然您認為減少CO2排放是勢在必行的,又不贊成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方案,那么您認為應該怎么做呢?
答:應該從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改造去解決CO2排放問題。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目前人均消費造成的碳排放仍在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很多發展中國家CO2排放才1噸多,而發達國家十幾噸、二十幾噸。顯然,發展中國家的排放屬于一種基本生存排放,而發達國家屬于奢侈浪費的排放。其中美國占世界人口不到5%,本土碳排放卻占世界20%,如果算上進口產品,美國消費實際排碳量可能占到世界三成。在一個國家內部也是如此,像我國“先富”的碳排放甚至高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待富”的基本生存排放也得不到滿足。顯然,這種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不改造,解決CO2排放問題只能是一句空話,人類社會發展也不可能持續。而對這種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改造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問:為什么說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呢?
答:人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欲望是無限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計劃為主導,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準確的說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生產方式,其發展方向——共產主義即實現按需分配,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這是可以實現,也是可以持續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是以私有制為基礎,市場為主導,以滿足人的欲望——準確的說是滿足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欲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生產方式。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例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則可以限制汽車生產,只提供給特別需要的人使用,其他人可以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從而大大減少尾氣排放。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能實現,因為汽車產業可以給資產階級帶來巨額利潤,因此拼命宣傳私家車的舒服、自由,全然不顧私家車普及的嚴重惡果。再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福利分房制度,像朝鮮每戶分配一套80至150平米的住房,既滿足了人的居住需求,又不奢侈浪費。而資本主義制度下實行住房商品化,買房不是為了住,而是作為一種投資,有人一次購買很多房產,大量空置,導致建筑業膨脹帶來的粉塵等污染惡性增加。
其實,不僅僅是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亦是如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于能夠帶來暴利但是對社會危害很大的黃賭毒產業可以完全禁絕。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僅不可能實現,相反因為黃賭毒可以給資產階級帶來巨額利潤,而不斷膨脹。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社會危機等危機歸根到底是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的反映。
問:為什么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環境破壞呢?
答:環境破壞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時期內難以完全避免的。盡管社會主義制度是以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生產方式,但是即使是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也難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環境。不過,由于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計劃為主導的,因此在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之后完全可能有效限制過度病態消費,并逐步解決環境問題。
但是,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環境破壞更主要的原因是修正主義。眾所周知,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權被修正主義篡奪了。修正主義者不再以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進行生產,也改為以滿足新生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欲望為目的進行生產,環境破壞自然不可避免。像修正主義頭子赫魯曉夫上臺后,就大規模墾荒,發展小汽車制造,從而嚴重的破壞了環境。
有人指出,修正主義的發展是兩步走,第一步是打著共產黨的旗號掠奪人民,第二步是利用人民的不滿推翻共產黨。在環境問題上也是類似,第一步是打著共產黨的旗號破壞環境,第二步是利用人民對環境破壞的不滿推翻共產黨,像蘇聯、東歐國家劇變中有許多“環保組織”大肆反共。但是推翻共產黨以后環境破壞只有更厲害,像蘇聯、東歐國家劇變后環境破壞大大加劇。這也再次證明環境破壞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只提環境破壞而不提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組織”不是真環保組織。如果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問: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就要閉幕了。最后問一個問題,氣候大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算是成功呢?
答:判斷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成功與否不能看是否答成了協議。即使達成了發展中國家希望的協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很可能不會執行,美國在《京都議定書》上的態度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相反,如果達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希望的協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定會強制發展中國家執行。答不成協議也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挫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碳殖民主義”的陰謀。
判斷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成功與否應該看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夠團結起來,利用這一平臺做好宣傳工作。如果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能夠揭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假環保,真殖民”的面目,這個大會就算基本成功了。當然,如果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能夠利用這一平臺,使“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那么這個氣候大會就算非常成功了。至少,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在闡述自己觀點時應該旗幟鮮明的強調這一點,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人類的負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