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場近期均出現強烈反彈,中國的上證指數已經突破2700點,而國際油價也重返70美元,這一切都是在“通漲”的名義下實現的。事實上,進入2009年以來,投機家的炒作重點已經由“回暖”轉移到“通脹”上來——即便經濟不回暖,過量增發的貨幣也會導致通脹,那就是“滯脹”。深入一步看,無論是炒“回暖”,還是炒“通脹”,最終炒的還是政策,全球政府用以刺激經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形成“政府搭臺,投機家唱戲”的結局。也可以說,在不經意間,投機家和政府之間實現“合謀”。
看看是誰在大造“通脹”的輿論,是投行人士!從大摩到高盛,從安信到中金,從龔方雄到謝國忠,這些機構、這些人大談通脹的根本原因在于為資產價格的拉抬造勢。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央行的貨幣刺激必然引發通脹,他們將“滯脹”普遍化,這顯然是在誤導大眾。
筆者不久前在《不要隨便拿滯脹說事》一文中指出, “滯脹”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現象,而非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不顧時間和環境的變換而濫用這個詞匯,并不恰當。另一方面,關于貨幣增發和通脹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即便弗里德曼的“一切通脹都是貨幣現象”的論斷成立,那也是從長期而言。事實上,這一論斷是多少有些武斷的。凱因斯在這方面的洞察要比弗里德曼深刻地多,他認為貨幣能否最終轉化為實際購買力取決于市場的真實需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姑且不說究竟是弗里德曼對,還是凱因斯對,但可以確信的是,貨幣增發和通脹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和負有爭議的。那些投機家居然可以把這些復雜而負有爭議的事情說得言之鑿鑿,只能說明兩點:要么他們對這些復雜和爭議無知,要么他們別有用心。
最露骨、最別有用心的誤導可能要數高盛了,去年上半年這家機構一度預測國際油價要破200美元,而事實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從7月開始一路下行,一度跌到30多美元。《石油戰爭》的作者恩道爾對此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他說當看到高盛聲稱油價要突破200美元時,他就知道他們要拋盤了。正是這家機構,最近又開始預測油價將很快重返85美元了。或許這是國際油價這次大反彈即將終結的標志——在全球經濟經濟面依然在惡化的情況下,油價出現如此反彈本來就是不可思議的。
然而,投資家的炒作絕非憑空捏造,只不過是給全球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一個“順水人情”而已,或許政府也希望投機家這么做,所謂的提振市場“信心”呀。所以,上文說政府和投機家之間實現合謀。
如果,政府和投機家的合作真的能夠把全球經濟脫出危機,實現真正的回暖,自然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即便不能說這種情況的出現沒有可能,其可能性也是很小的。根據我們的研究,此次經濟危機乃全球經濟、社會乃至思想領域30年矛盾積累的結果,其危機更多地表現在結構失衡上,而非總量不足。而各國政府的經濟救助政策,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主要著眼于增加需求總量,而非改革需求結構,并沒有做到有的放矢,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政府的總量性的救助政策也是有限度的,財政赤字和貨幣增發不可能無限度放大,因為那將導致公眾對政府信心的持續減小,積累到一定程度這種信心便會崩潰。當政策空間已經消耗殆盡,經濟依然身陷危機的漩渦,那時的政府將何能以堪?投機家自然可以反手做空了。
所以,投機家和政府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合謀,不如說是利用。當市場預期政府的政策可以導致經濟回暖時,是二者相互利用,因為回暖對二者都有益處;而當市場預期會通脹時,則是投機家單方對政府的利用,因為通脹符合投機家的利益,而有悖政府的利益。更為糟糕的是,正象投機家可以放大公眾關于經濟回暖的預期一樣,投機家也可以放大公眾關于通脹即將到來的預期。
(共道經濟研究中心 研究員蔡歷)
博客:和訊 http://gongdaozhanlue.blog.hexun.com/
價值中國 http://www.chinavalue.net/caili/Home.aspx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